酸棗鋪:滹沱河大峽谷的明代石頭村
(偉內瑞拉)
[編者按]本文初稿的作者是山西青年報的一位不知姓名的記者朋友——這個署名是作者信箱的簽名,借用到這里來,以證明原稿的來源。本稿的原稿發(fā)給我請我修改,修改完成后即發(fā)給了原作者。前一段生活晨報的記者白華兵先生發(fā)了一篇《盂縣發(fā)現(xiàn)明代古村落》報道,受到了社會的關注,這幾天不斷有朋友打電話過來,詢問我挖掘和組織宣傳——我的故鄉(xiāng)滹沱河大俠谷兩岸七溝八岔深處古村落的情況,以及為故鄉(xiāng)策劃明代古村落旅游區(qū)的情況……,最近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靜下心來,給朋友們細說情由,只好把這篇報道暫時存在這里,供關心滹沱河——我的故鄉(xiāng)的朋友們先睹為快,特別感謝所有關心我故鄉(xiāng)的朋友們,謝謝你們對一個貧困山區(qū)的關愛和關注。
有了你們的關心,我相信滹沱河大峽谷那些貧困的小山村一定會因為滹沱河古村落生態(tài)旅游區(qū)的開發(fā)而走向富裕。
再次感謝這位不知名姓的記者朋友!進一步認識你一定是件快樂的事情??吹揭陨系脑挘欢ê臀衣?lián)系,我請你喝咖啡!
——————————————————————————
盂縣滹沱河畔的古村落
從古村落大汖(can)村被發(fā)現(xiàn)之后,陽泉市盂縣滹沱河兩岸深山中的古村落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依山而建的青石窯洞、青石房屋、古老的石頭村酸棗鋪也引來了許許多多好奇的探訪者。
盂縣滹沱河畔梁家寨鄉(xiāng)的北峪口村向北走,進入了一條蜿蜒曲折懸崖峭壁、怪石成堆的山溝,30多分鐘的車程,藏在深山人不識的明代青石窯古村落—酸棗鋪就在眼前了。酸棗鋪村現(xiàn)有8戶人家,30來口人,居住人口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上,所有村民都是崔姓,全村共有石頭窯洞50多間,石頭房子100多間、石頭街巷十幾條,石砌梯田200余畝,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石頭村。
滹沱河從定襄入盂縣境,被稱為滹沱河大峽谷,峽谷兩岸山峰疊嶂、林密溝深,坐落著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村莊。這些村莊都有幾百年的古老歷史,每個古老的村莊都有著神秘而不為人知的故事。
大同府懷仁縣杏花村移民的后代
滹沱河沿岸是一個文化悠久的地區(qū),有很多很“古”的東西,現(xiàn)存的古村落大都屬于明朝建筑。
出生在這里的山西財經(jīng)大學教授崔滿紅博士,幾年來致力于挖掘宣傳滹沱河沿岸的古村落,是 “深山里的布達拉宮”——大汖(can)村的發(fā)現(xiàn)者和營銷策劃者。前幾天,給記者講述了石頭村——酸棗鋪的傳奇。
元代末年,大同府懷仁縣杏花村姑表兄弟崔、韓、梁三家,攜家眷幾十口逃荒來到盂縣滹沱河畔。大崔家莊、沙湖灘、梁家寨相繼誕生了。當時定居在大崔家莊的崔佰容把三個兒子分布定居在周圍的幾個小山村,第三子定居在酸棗鋪。之后,崔、韓、梁三姓祖祖輩輩繁衍生息,他們默默書寫了滹沱河大俠谷六百多年的歷史。一塊墓碑上清楚記載著“祖上崔伯容,大同府懷仁縣杏花村人”。
這里是一個石頭的世界
古老的石頭村,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崔姓后裔祖祖輩輩矢志不渝,堅持著在石頭縫里繁衍生息的理念,靠自已的雙手把石頭的功用發(fā)揮到了極致,修梯田、拱窯洞、蓋石屋、鋪街巷,幾百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建成了一個200多人定居的石頭村落。
來到古村落,給人的第一感覺這里到處都是石頭,高聳入云的山是石頭山、錯落有致的窯洞是石頭窯、建在石窯洞上的房是石頭房、高低不平、曲曲彎彎的巷子是石頭巷,石碾、石磨、石墩、石凳到處可見。酸棗鋪的神秘就在于漫山遍野的石頭讓酸棗鋪的居民變成了一個個“腐朽”的神奇。
酸棗鋪古村落,錯落在一條小河的兩面坡、三條溝壑的交叉處。依山而建,自然天成,村民們用青石拱券成窯洞,撫平地面,然后在窯洞上砌上石頭房子,而石頭房子外面加上的土坯是用來遮風遮寒的。所拱券的窯洞,不住人,只放柴火,或用來圈養(yǎng)牲畜。窯洞上的石頭房子,才是當?shù)厝藗兙幼〉牡胤?。石頭的用處無處不在,有的時候,人們把石頭隨意地堆砌在院子當中和小巷深處,慢慢變成了人們歇腳的場所,聚會的地方。
酸棗鋪村有著獨特的石頭文化,全村縱橫交錯、結解曲伸,每條街巷都是高低不平的亂石鋪成,石巷兩旁是一座座石頭院落。石頭村的有序、獨具特色盡收眼底。幾百年下來,歲月滄桑,人來畜往,每塊石頭都被磨得細膩光滑,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沖刷下,熠熠閃光,更成為酸棗鋪村一道難得的風景線。
更讓人稱奇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跟基,不填任何粘合劑等輔料,以天然石底為基礎,塊塊巨石順勢而起,從下到上完全干跺青壘而成。石塊巨大驚人,有的長過幾米,有的重達數(shù)噸,有的原封不動,有的經(jīng)過人工雕琢,設計獨出心裁,整個建筑充滿淳樸之美。信步在小巷里面,到處可見刻在青石板的棋盤、畫格等游戲圖案。
晉察冀邊區(qū)供給部所在地
石頭村酸棗鋪,還承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革命歷史。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酸棗鋪是晉察冀邊區(qū)的供給部所在地,擔負著向抗日前線供給被褥服裝的任務。所以日本侵略者把這里劃為火化區(qū),所有的明代房屋都被侵略者化為灰燼。200多口百姓在深山老林的山莊窩鋪住了八年,抗戰(zhàn)勝利后生存下來回村的人口不到一半。
抗戰(zhàn)期間,聶榮臻元帥路經(jīng)酸棗鋪,在這里住過一段時日。三間石頭房子,雖然被毀壞,但是還能看到大體模樣。百團大戰(zhàn),驍勇善戰(zhàn)的“黑虎團”——八路軍十九團,曾在此同侵略者進行過激烈的戰(zhàn)斗,“黑虎團”的“老虎”團長和很多戰(zhàn)士,就犧牲在這里。古老的酸棗鋪村,曾是戰(zhàn)火紛飛的抗日革命根據(jù)地,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傳說和故事。
現(xiàn)在的石頭房子都是抗戰(zhàn)勝利的1945年之后,在石窯洞上面,依據(jù)原來石頭房子的樣子重建的。
傳統(tǒng)而原始的生活方式
酸棗鋪另一個別致的景觀,就是用石頭壘起來的梯田。用石頭壘起一層層石堰,修成了一片片小塊梯田。崔滿紅教授給我們講了酸棗鋪的傳說,七十多歲的爺爺爬不動山了,告訴自己的孫子,山后面咱家那塊地總共是七十二塊,每年去種的時候別忘記。開春了,小孫子背著農家肥翻山過來種地,一上午下來,怎么數(shù)也是七十一塊……,心里嘀咕,老爺子老啦,記性差,應該就是七十一塊。收工回家,扛上镢頭,翻手拿起背后地上的草帽,孫子自己也笑了——草帽下面還有一塊。在酸棗鋪的山坡上,幾十塊連成一片的梯田比比皆是,一塊地里種兩顆谷子就顯稠的小塊兒地到處都是。
如今的酸棗鋪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古老而原始,年輕的人們紛紛搬遷了去處,留下來的常住人口不足三十人。
幾百年下來,外面的世界過了多少個輪回,他們仍享受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生活習慣,保留著背出去、背回來的傳統(tǒng)農耕方式?!岸菇亲有∶罪垺⒗舷滩恕笔撬麄冋写腿说募央?,“串起來的黏米砍三刀”是他們逢年過節(jié)走親戚、看朋友的至尊禮品,遠近聞名。到現(xiàn)在村里沒有手機信號,沒有現(xiàn)代社會的喧鬧,有的只是春鸝和秋蟬的鳴叫。當?shù)剞r民種植最多的是玉米和谷子、豆類雜糧。除了這些,最吸引人的就是漫山遍野的核桃、柿子、黑棗和花椒樹。
這幾年這里通了公路,走出去的村民們過膩了城市生活,常常會回到幽靜的山村小住幾日。他們說,回到這里是“住著原生態(tài),吃著無公害,喝著山泉水、過著古時代”。
這就是看不夠、說不盡的明代青石窯古村落酸棗鋪——神秘的石頭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