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瀟湘晨報》報道,《高中閱讀理解原作者20分只得6分,作家致歉:非我本意》,此文很快被“人民日報”和“環(huán)球時報”轉載,引發(fā)熱議。
作者在文章中說:“一切‘禍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蘇州全體高二學子致歉?!?/strong>
原來在剛剛結束的蘇州高二年級語文統(tǒng)考中,有一道現(xiàn)代文閱讀理解題目,文章摘選自株洲市教育局王亞的散文《清明》,而由于最終的標準答案太難,有學生考后通過微博直接聯(lián)系上了王亞,并請她作答,而率性的王亞也很快作了回應。沒想到標準答案出來后,20分的題目,王亞也僅僅能拿6分。
20分題目,原作者只能拿6分,新聞點就在這里,于是輿論開始發(fā)酵。
首先,這個6分不客觀。
做老師都知道,真正的閱卷,參考答案會在大量試批之后產(chǎn)生補充答案,老師現(xiàn)場也會根據(jù)學生的答案進行變通。但這個6分是學生完全根據(jù)參考答案給出來的分數(shù),這個分數(shù)肯定不客觀。
其次,只得6分也不稀奇。
閱讀和做題是兩個系統(tǒng),根本是兩回事。連王亞本人也說:“從出題者角度來說,閱讀理解主要是考查學生依據(jù)文本進行理解與歸納的能力,而并不拘泥于哪一篇文章。從最終的標準答案來看,蘇州出題的老師幾乎把我文章想要表達的意思都寫出來了,標準答案甚至比她本人在寫文章時的考慮更周到。”
我曾經(jīng)上過劉亮程《寒風吹徹》,文章后來發(fā)表在《中學語文教學》上,劉亮程先生特意轉載了這篇文章,并且認為我們課堂的解讀,極大地豐富了他作品的內(nèi)涵。這是閱讀的正確打開方式。依據(jù)文本的邏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讀出自己的獨到感受,不僅是可能的,也是被鼓勵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作者做不出自己文章的閱讀,一點也不奇怪。做不出不是一個偶然,而是大概率事件,從韓寒到周國平,大多作者都是如此。
道理很簡單,應試有應試的規(guī)則和套路,非經(jīng)過長期磨練不可。學生都有一定的答題模式,肯定比作者想當然答題要好得多。我敢打包票,蘇州高二的學生閱讀平均分一定遠遠高于原作者。
作家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作者寫出自己的意料之外,命題者和讀者尋找情理之中,這是作者和讀者各自的邏輯。而命題者只要找到大多數(shù)人都認同的邏輯,按照這個思路來命題,就不算壞題目,何況連作者自己也承認蘇州試卷的答案考慮非常周到,憑什么詆毀老師辛辛苦苦的命題?
每年高考過后,一些報社喜歡組織作家和高二學生同題寫高考作文,基本上作家都干不過學生。
這是為什么呢?
高考作文命題都有一定的限制性和目的性,不可能不設定范圍,讓考生隨意亂寫。除了文字表述,還要考察判斷力、價值觀的內(nèi)涵在內(nèi),每一道高考作文題,都有自己的價值追求,都要認真審題,審題決定生死。
最后,為何作者讀不懂屢屢成為新聞?
一是學生找替罪羊。學生考得不好,試圖在作者也做不出來中尋找一絲安慰,這正是孩子們可愛的地方。一旦題目腦殘,就能證明自己腦袋是正常的。試卷難度大了,學生需要一個發(fā)泄渠道,吐吐槽,甚至罵兩聲,都很正常。我們決不能當真,一當真就輸了。
二是作者找快感。自己的文章被選做考題,任何一個作者都會很高興。至少自己的文章被高度認可,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但作者為何特別熱衷說自己讀不懂,做不出呢?這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心理呢?道理很簡單,作者這樣說,更有戲劇性和新聞價值,更有滑稽感和荒謬性,更能夠把話題炒熱。
如果這個文章不是自己的,我相信任何一個作者都不愿承認自己文章讀不懂,考得一塌糊涂。所以然者何?文章是自己的,讀不懂的責任不在自己,只能怪命題人。文章不是自己的,讀不懂很可能就是自己愚蠢,作者當然不愿承認了。這就是作者喜歡說自己做不出試題的另一個原因。
三是媒體找話題。沒有哪個國家像我們這樣重視教育,也沒有哪個國家像我們這樣不懂教育。凡是教育上的批駁,一般都能成為熱點,媒體喜歡煽風點火,尋找流量。很多人由此找到根據(jù),火力全開,猛烈抨擊考試,抨擊試題,抨擊教育。但這有意義嗎?沒有任何意義。
就以去年炒作做厲害的浙江高考現(xiàn)代文作者鞏高峰,很多人戲稱“十年寒窗,敗給一條草魚?!?strong>一條草魚能誤了29萬學生的終生?
不妨看鞏高峰文章《一種美味》的第14題:小說設置了一個意外的結尾,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
我們看這個結尾: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豬食時,已經(jīng)是最后一項了,他剛把火點著,第二把柴火他就抓著了一個粘粘軟軟的東西,湊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條魚。從鍋里蹦到地面,它顯然已經(jīng)超越了極限?,F(xiàn)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要解讀這個意外的結尾,必然要理解這個詭異的光。那么詭異的光究竟是什么東東?有人向鞏高峰要標準答案,鞏高峰說標準答案還沒有出來,我哪里知道結尾是什么意思?
我看出作者有一點興奮。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前段時間,周國平先生也專門著一本書,列舉自己多篇文章出成題目之后,自己解答謬誤百出的情況,以此揶揄考試。
但就這道題目的答案設置來看,我覺得,沒有任何問題。思路很清楚,套路很明白。學生做不出,證明下的功夫還不夠。
標題是《一種美味》。結尾卻是魚未入鍋,從情節(jié)上來說肯定是歐亨利式的結尾;魚未入鍋,前文有沒有伏筆呢?答案又出來了,“掀鍋蓋兒”,“不記得細節(jié)”,“忘了味道”等,這就是草蛇灰線的寫法。魚未入鍋,卻是一種美味,這種美味就值得挖掘,肯定寄托著很深的意蘊。結合前文,一家人在一起烹制魚湯,本身就是幸福的。魚湯美味不重要,親情的美味更重要。主題自然就出來了。
我還有例證,無錫有人曾用我的《鳥人》一文命題。我一時興起,忍不住做了一遍,基本不扣什么分。這不是我有多厲害,因為我是作者,又是老師,還常常命題。擁有這三種身份體驗,當然解題套路就多一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個題目選入初中試卷,比較簡單。全部做出來也就很正常了。
炒作自己文章的試題讀不懂,做不出的人可以休矣!
附錄:
鳥人
王開東
①我是一只鳥,一只受傷的鳥,一只折斷翅膀的鳥。一分鐘前,一支剛勁的箭,射穿了我的翅膀,我的羽毛飛舞,像紛飛的落葉;溫暖如春的血,流滿了我的全身。我還很年輕,在此之前,死亡對我似乎是一個遙遠的話題,遠得像在寒冷的冬天期待一支溫暖的玫瑰。白云、藍天、青春還有愛情,都在提醒我,我是一只即將做媽媽的鳥。想到我的孩子生命還未綻放,就要凋謝,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傾瀉而來。
②今天午后,我其實很幸福,我在綠樹上唱歌,唱一支感謝上蒼的歌。那時候,陽光像暖暖的波浪,一層一層地鋪開。陽光也開花,開一種細細碎碎的小花,有牛奶和青草的香味。流水幽靜而和平,云的影子偶爾倒映其間,又裙角飛揚,匆匆而過。對了,還有一頭牛,從它臉上的皺紋看,應該是一頭年屆不惑的老牛,它散漫地啃著青草,偶爾抬頭看看前方。有幾次我想停在他的背上,他友好地看著我,似乎完全理解一個準媽媽的心態(tài)。其實,那個午后,應該是……應該是最完美的一種和諧,一種關于生命、自然和母愛的博大而溫暖的和諧……但……
③我的身體越來越輕,意識越來越模糊,我喘著氣,我咬破了嘴角。我掙扎著,我不能讓我的身體,尤其是我親愛的孩子,落進強盜的魔爪。前方一片黑暗,我的眼前一黑,一頭栽了上去。一陣刺痛驚醒了我,原來撞上的是一堵崖,一堵只有黃花和野草的懸崖。我把頭死死地彎成弧形,彎成一張一生一世總讓我心驚肉跳的弓,然后死死地勾住懸崖上的一根枯藤。我感覺我的身體逐漸變得僵硬。我掙扎著,想給我的孩子做個鬼臉。孩子,對不起,媽媽真的、真的對不起,媽媽非常、非常愛你,但我……我……我只能……
④其實,我不是一只鳥,我是一個人,一個專門獵鳥的人。我的目光如刀,如炬,如鷹。我喜歡血腥,喜歡一箭洞穿帶給我的快樂。在我的獵物面前,我感覺是一個將軍,不,應該是一個“歡喜誰就是誰”的暴君,但今天有點特別,我的心里飛揚著柔情。就在今天,或許是明天吧,我就要成為一個父親,一個孩子偉大的父親。如果說,在此之前,我的心里只有“獲取”的話,那么,現(xiàn)在,我有了一種情感叫“付出”,心甘情愿地付出——為自己的孩子心甘情愿地付出。孩子,世界因你而存在,在你父親的眼里,所有的獵物,都將成為你的滋補品,它們將別無選擇地營養(yǎng)你、壯大你,直至你成為一個更偉大的獵人。
⑤一只鳥婆娑地飛過,像一枚秋葉。我舉起了弓,像托起一個嬰兒,我的眼里滿是柔情。
⑥也許沒有什么更能表達我今天的失望和煩躁,我失手了。那只鳥,那只遭受重創(chuàng)的鳥居然飛走了,從一個獵人,一個偉大的獵人的箭下。一種不祥的預兆涌上我的心頭。
⑦其實,我也不是那個獵人,我是一個旁觀者,一個冷眼旁觀的人,我無所不在,又無所不能。我親眼目睹這慘烈的一幕,然后,看著獵人意興闌珊地回家,在村莊的拐角處,我遠遠聽見嬰兒的啼哭,熱烈而鮮艷。獵人的臉上也似乎鍍了一層金。在落日余輝中,獵人大步進了家門,但隨即又狂奔而走,在懸崖邊,獵人放聲痛哭,哭得飽滿而酣暢,然后,拗斷弓,狠狠地把它扔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嘴里不停地咒罵:“鳥人!什么鳥人!”
⑧后面的故事,我不說也罷,說了恐怕你也不信:獵人在那個午后,有了一個孩子,是男孩,奇怪的是他身上長了一雙鮮嫩的翅膀——鳥的翅膀!
1:文章以“鳥人”為題有何妙處?(3分)
2:文中的“我”并非同一人物,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我”所指代的內(nèi)容是發(fā)生變化的。請你說說文章始終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有什么好處?(2分)
3:第②自然段詳細描寫“我在綠樹上唱歌”時欣賞到的美景,有什么用意?(4分)
4:讀完本文,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主題。(4分)
參考答案:
1:(3分)以“鳥人”這句話為題,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暗示了獵人最終得了一個長了鳥翅膀的孩子的結局;對人類殘殺動物的行為給予了譴責。(一點1分)
2:(2分)始終以第一人稱敘述,使得所敘述的情節(jié)始終處于最真切的狀態(tài);大大增強故事的感染力與震撼力。(一點1分)
3:(4分)這段詳細的景物描寫,展現(xiàn)了一種關于生命、自然和母愛的博大而溫暖的和諧之美(2分),與“我”的不幸遭遇形成強烈的反差,增強故事的悲劇效果。(2分)
4:(4分)通過鳥人的故事引起人們對人類自身破壞行為的擔憂,啟發(fā)人們對其他生命的不尊重會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命安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2分);表達了對自然萬物的敬畏之情(1分);同時贊揚了博大的愛子之情(1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