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白草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出自《救荒本草》。 1.《救荒本草》:翻自草,出鈞州山野。苗高七、八寸,細(xì)長鋸齒,葉硬厚,背白,其葉似地榆葉而細(xì)長,并黃花,根如指大,長三寸許,皮赤肉自,兩頭尖觥。 2.《綱目》:雞腿兒,生近澤田地。高不盈尺,存生弱莖,一莖三葉,尖長而厚,有皺紋鋸齒,面青背白,四月開小黃花,結(jié)子如胡萎子,中有細(xì)子,其根狀如小白術(shù)頭,剝?nèi)コ嗥?,其?nèi)白色如雞肉,食之有粉。
【拼音名】Fān Bái Cǎo
【英文名】Descolor Cinquefoil Herb
【別名】雞腿兒、天藕兒、湖雞腿、雞腳草、雞腳爪、雞距草、獨(dú)腳草、雞腿子、烏皮浮兒、天青地白、金錢吊葫蘆、老鴰枕、老鴉爪、山蘿卜、土菜、結(jié)梨、大葉鍘草、白頭翁、雞爪蓮、郁蘇參、土人參、野雞壩、蘭溪白頭翁、黃花地丁、千錘打、葉下白、茯苓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種植物翻白草的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otentilla discolor Bunge 采收和儲(chǔ)藏:采收期宜在夏、秋季,將全革連塊根挖出,抖去泥土,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翻白草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下部常肥厚呈紡錘狀?;ㄇo直立,上升或鋪散,高10-45cm,密被白色絨毛?;~有小葉2-4對(duì),對(duì)生或互生;葉柄密被白色綿毛,有時(shí)并有長柔毛,小葉無柄;托葉膜質(zhì),褐色,外面密被白色長柔毛;小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l-5cm,寬5-8mm,先端圓鈍,稀急尖,下面暗綠色,被疏白色綿毛或脫落幾無毛,下面密被白色或灰白色綿毛;莖生葉l-2,有掌狀3-5小葉,托葉草質(zhì),卵形或?qū)捖研?,邊緣常有缺刻狀牙齒,下面密被白色綿毛?;▋尚?;聚傘花序,花梗長l-2.5cm,外被綿毛;花直徑1-2cm;萼片三角狀卵形,副萼片披針形,比萼片短,外被白色綿毛;花瓣黃色,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圓鈍,比萼片長;花柱近頂生。瘦果近腎形,寬約1mm,光滑?;?、果期5-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1850m的荒地、山谷、溝邊、山坡草地、草及疏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及陜西、四川等地。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和濕潤氣候。以土質(zhì)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佳。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春季3、4月間,翻耕土地,深25-30cm,耙細(xì)整平,作成1-2m寬的哇,于畦面上開淺溝,溝距12cm,將種子均勻播于溝內(nèi),覆土3-5cm。育苗移栽法:可于春季或秋季,采用條播和撤播法播種,4月下旬移植,株行距15cm×25cm,穴深15cm,每穴植苗1株。 田間管理 幼苗期應(yīng)結(jié)合松土間苗1-2次,經(jīng)常除草,第1次追肥在幼苗生長出2-3枚真葉時(shí),第2次在5月開花期,肥料以人糞尿及過磷酸鈣為主。 病蟲害防治 蚜蟲危害,可用化學(xué)藥劑噴殺。
【性狀】 性狀鑒別 塊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少數(shù)瘦長,有不規(guī)則扭曲的縱槽紋,長3-8cm;表面黃棕色或暗紅棕色,栓皮較平坦;質(zhì)硬而脆,斷面黃白色?;~叢生,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皺縮而卷曲,小葉3-9片,矩圓形或狹長橢圓形,頂端小葉片較大,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密生白色絨毛,邊緣有粗鋸齒。氣微、味甘、微澀。以根肥大、葉灰綠色者為佳。 顯微鑒別 小葉片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類多角形,壁較平直,上、下表皮均有單細(xì)胞的非腺毛,尤以下表皮為多;除去密被的非腺毛可見下表皮細(xì)胞呈類多角形,垂周壁彎曲,較上表皮細(xì)胞為小,并可見毛茸基部和不定式氣孔。非腺毛有2種,一種極細(xì)長,多在1000μm以上,扭曲,直徑3-7μm,壁薄,著生于下表皮上;另一種平直或稍彎曲,多在1000μm以下,直徑9-22μm,壁厚3-8μm,基部較膨大。葉肉細(xì)胞含有較多草酸鈣簇晶,靠近葉脈處尤多,直徑9-32μm。 根橫切面:木栓組織為10余列扁平細(xì)胞,栓內(nèi)層為l-2列薄壁細(xì)胞。韌皮部外側(cè)細(xì)胞常合草酸鈣簇晶及方晶。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占根的4/5,由導(dǎo)管、管胞、木纖維及木薄壁細(xì)胞組成。射線寬廣,約30余列細(xì)胞。本品薄壁細(xì)胞含有淀粉粒。
【化學(xué)成份】 根含可水解鞣質(zhì)及縮合鞣質(zhì),并含黃酮類。 全草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槲皮素(quercetin),柚皮素(naringenin),山柰酚 (kaempferol),間苯二酸(m-phthalic acid)。
【藥理作用】 1.全草前劑用平板打洞法,對(duì)志賀痢疾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2.本品體外無抗阿米巴原蟲的作用。 3.翻白草中提得成分富馬酸、沒食子酸酸、原兒茶酸、槲皮素、柚皮素、山柰素、間苯二酸,對(duì)福氏和志賀痢疾桿菌具有抑菌作用,尤以沒食子酸和槲皮素活性最強(qiáng),最低抑菌濃度分別為59ppm/ml和37ppm/ml。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回流提取2h,濾過。取濾液1ml于試管中,滴加l%三氯化鐵乙醇試液1滴,呈墨綠色。(檢查鞣質(zhì))(2)薄層色譜 取樣品0.5g,加乙醇10ml,回流提取2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lml,供點(diǎn)樣用。另取沒食子酸為對(duì)照品。 分別點(diǎn)樣于同一硅膠CMC薄板上,以甲苯一甲酸乙酯一甲酸(5:4:1)展開,用三氯化鐵-鐵氰化鉀試劑噴霧,供試品色譜在與對(duì)照品色譜的相應(yīng)位置,顯相同顏色斑點(diǎn)。
【性味】甘;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肺熱咳喘;瀉??;瘧疾;咳血;便血;崩漏;癰腫瘡毒;瘡癬結(jié)核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或浸酒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鮮品搗敷。
【注意】陽虛有寒、脾胃虛寒等少用。
【各家論述】 1.《綱目》:治吐血,下血,崩中,瘧疾,癰瘡。 2.《本草原始》:主無名腫毒,療毒疥癩,臁瘡潰爛。 3.《草木便方》:清利腸胃,除風(fēng)濕。治赤白久痢成疳,涂惡犬咬傷。 4.《福建民間草藥》:去瘀生新,散郁止血。 5.《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咳嗽,紅崩。 6.《廣西中藥志》:根:治產(chǎn)后腳軟,流產(chǎn)。葉:可驅(qū)風(fēng)。
【摘錄】《中華本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