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紅豆考
一、宋代之前的蘇州紅豆
紅豆,古稱相思木、相思子。 西晉時左思(約250-約305年)作《吳都賦》,贊吳地:“爾乃地勢坱圠,卉木镺蔓。遭藪為圃,值林為苑。異荂蓲,夏曄冬蒨。方志所辨,中州所羨?!辈⒘信e所產(chǎn)之草、木、竹、果,其中提到“楠榴之木,相思之樹”。后晉人劉淵林(劉逵)注《吳都賦》謂:“相思,大樹也,材理堅,邪斫之,則有文,可作器,其實赤如珊瑚,歷年不變?!贝颂幩浿跋嗨肌?,是蘇州紅豆的最早歷史記述。
相思木的典故,出自南北朝時,梁·任昉(460-506年)的《述異記》,云:“相思木 , 昔戰(zhàn)國時,魏國苦秦之難,有民從征戍秦不返,妻思而卒,既葬,冢上生木,枝葉皆向夫所在而傾,因謂之相思木。” 以后唐代詩人王維(701—761年)有《相思》絕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的詩以紅豆喻思情而傳誦于世。 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年)錄“相思子”,釋名謂:即“紅豆”。
唐宋年間蘇州的紅豆,可見于唐·陸龜蒙的詩與有關北宋時蘇州東禪寺的記述。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陸龜蒙(830-881年)與皮日休(830-902年)同游虎丘時,陸龜蒙作《和虎丘寺西小溪閑泛三絕》,其中一首七言絕句,專門描述了虎丘的相思樹,詩曰:“樹號相思枝拂地,鳥語提壺聲滿溪。云涯一里千萬曲,直是漁翁行也迷?!?唐時蘇州不僅在虎丘有相思樹,在其他地方也有種植。同年陸龜蒙還有一首《齊梁怨別》也提到了相思樹,詩曰:“寥寥缺月看將落,簷外霜華染羅幕。不知蘭棹到何山,應倚相思樹邊泊。” 唐代蘇州的這些相思樹,有的大概一直延續(xù)到明清。關于虎丘的相思樹,在清乾隆年間陸肇域與任兆麟編纂的《虎阜志·巻六·物產(chǎn)》(1790年)記有虎丘的相思子,謂:“相思子,即《吳都賦》所注‘實如珊瑚,經(jīng)年不變’的紅豆;唐陸龜蒙詩中的‘樹號相思枝拂地’的相思木。”
宋代蘇州的紅豆樹,見載于清康熙年間,吳江人鈕秀的《觚?!罚?700年),鈕秀講了北宋時異僧遇賢在蘇州相門內(nèi)東禪寺種紅豆的故事。遇賢因為喜歡豢養(yǎng)白鴿,人稱“白鴿禪師”。《觚?!喍ぐ坐澕t豆》謂:“吳門東禪寺白鴿禪師,偶拾紅豆,種之寺內(nèi),指而囑曰:‘汝宜速長,但他日不許無故開花。世變有大小,則花開有疏密?!衿錁湟褦?shù)圍?!?這株宋代的紅豆,至清康熙時生長還十分茂盛,鈕秀稱“樹已數(shù)圍”,后來大概到乾隆、嘉慶年間漸枯衰。
二、蘇州紅豆的種名及命名由來
紅豆為豆科蝶形花亞科紅豆屬的喬木,這一屬植物世界約有100種,我國產(chǎn)35種,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云南地區(qū)。
蘇州的紅豆,在《中國樹木志》與《中國植物志》中稱為“紅豆樹”。學名的拉丁文為: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 或為Ormosia taiana C.Y.Chaio.。這是紅豆屬中分布于緯度最北的一個種,比較耐寒。別名為何氏紅豆、鄂西紅豆、江陰紅豆。紅豆樹因木材堅硬細致,木紋美麗,常用于制作高級家具,在浙江又與亨氏紅豆(Ormosia henryi)統(tǒng)稱為花梨木。
紅豆樹的分布范圍,主要在陜西(南部)、甘肅(東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紅豆樹在南方地區(qū)為常綠喬木,在蘇州地區(qū)冬季落葉(附圖-1)。
紅豆樹的定名,最先由英國學者赫胥黎(Hemsley W.Botting 1843-1924年)與威爾遜(Wilson Ernst Henry 1876-1930年)命名,學名為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依據(jù)拉丁文中種名“hosiei”的音譯,在我國有“何氏紅豆”之稱。又因最早在湖北、四川發(fā)現(xiàn),1937年出版的我國第一部《中國樹木分類學》稱其為“鄂西紅豆”。
以后,我國植物分類學家焦啟源(1901-1968年),在江蘇江陰首次發(fā)現(xiàn)冬季落葉的紅豆樹,將其命名為Ormosia taiana C.Y.Chaio.。1937年金陵大學教授陳嶸(1888-1971年)在著《中國樹木分類學》時正式用“江陰紅豆樹” 的名稱,拉丁名用焦啟源的定名。并謂:“江陰紅豆樹,產(chǎn)江蘇江陰顧山,栽在園內(nèi),但樹齡已老,樹干僅余半爿。此外常熟徐市附近育嬰堂有二株,高約五丈,生長旺盛,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適值大旱,然結子較他年為多云。又無錫塞門及常熟白茆亦各有一株云?!?近代1985年鄭萬鈞主編的《中國樹木志》與2004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確認鄂西紅豆與江陰紅豆為同一個種,定名“紅豆樹”。
陳嶸所指的這株“江陰紅豆”,現(xiàn)仍保存在江陰市顧山鎮(zhèn)紅豆村,近年長勢茂盛(附圖-2)。相傳為南北朝時梁朝昭明太子蕭統(tǒng)(501-531年)手植,則距今有1400多年樹齡。在元代曾遭雷擊,主干枯萎,后在原樹主干四周,呈環(huán)狀萌發(fā)出四株根蘗。又經(jīng)歷數(shù)百年,現(xiàn)保存的二株分株,干徑分別已為78cm與57cm,間距約2 m ,粗的一株在干徑基部又形成二個分枝。由于管理與保護措施得力,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又在老樹南面7-8 m 處,長出二株根蘗苗,這二株新株,2013年樹干直徑,已分別達到25cm與27cm ,并于2015年首次開花。蘇州現(xiàn)有明清時期的古紅豆,都屬“江陰紅豆”這個種。
三、明清時期的蘇州紅豆
明清時期及民國初年可查到的資料,記載蘇州紅豆有14株?,F(xiàn)作如下考證:
(1)東禪寺紅豆
東禪寺這株紅豆種植年代,據(jù)傳為宋異僧遇賢(922-1009年)手植。遇賢,俗姓林,長洲人,早年先在嘉禾(今嘉興)出家為僧,后回蘇州東禪寺。因為喜歡豢養(yǎng)白鴿,人稱“白鴿禪師”。宋·朱長文《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1134年)謂:“僧遇賢,姓林氏,常以酒肉自縱,酒家或遇其飲,則售酒數(shù)倍於他日,世號為‘酒仙’。而能告人禍福,必驗。與符治疾者,必痊。建隆二年(961年)來居是院,創(chuàng)佛屋,修路衢,無慮用錢數(shù)百萬。雖稱丐於人,而人不知其所從得者。蓋其容似靈巖智積圣者,而每與人符,以陳僧為識,或謂為后身,其塑象今存院中。” 宋時的中國佛教禪宗史《五燈會元》(1253年)則介紹遇賢謂:“酒仙遇賢禪師,姑蘇長洲林氏子。……唯事飲酒,醉則成歌頌、警道俗,因號‘酒仙’。 ……師于祥符二年(1009年)上元凌晨,浴罷就室,合拳右舉,左張其口而化?!?nbsp; 清·鈕琇的《觚?!罚?700年)則記述了東禪寺紅豆的種植與歷年開花狀況,《觚?!分^:“吳門東禪寺白鴿禪師,偶拾紅豆,種之寺內(nèi),指而囑曰:‘汝宜速長,但他日不許無故開花。世變有大小,則花開有疏密’。今其樹已數(shù)圍。人所見者;崇禎九年(1636年)小開,十七年(1644年)大開,隨遘國變;順治十六年(1659年)小開,有鎮(zhèn)江之擾;康熙十二年(1673年)復開,是冬滇黔寇作?;ㄉ玷?,莢小于槐角,霜后莢落,其子深紅可愛?!?/span> 東禪寺遇賢所植的紅豆,自宋經(jīng)元、明兩代,再至清康熙時,這株紅豆此時已歷經(jīng)700多年。
明末清初徐崧與張大純纂輯的《百城煙水》(1690年)謂:“東禪寺在新學東南。吳赤烏年間(233-251年)陳丞相捨宅建,名鎮(zhèn)國院。唐大中間(847-860年),勅改東禪明覺寺。元至正間(1341-1368年)毀,洪武間(1368-1398年)重建。內(nèi)有林酒仙象,即宋異僧遇賢也?!?正文后,徐崧引述同時代人姚士黌(1690年舉人)、張大受(1660-1723年)的詩,證實明末清初,東禪寺雖已荒蕪,但宋代的紅豆樹依然健在。姚士黌詩《同臞庵(徐崧)先生過東禪寺》曰:“茂苑城東古剎開,凄凄滿目半蒿萊。門迴玉帶河流急,地接文星閣影來。花雨欲飄新講席,煙霞猶護舊香臺。金輪自古無消歇,紅豆依然石畔栽?!?張大受詩《同臞翁過東禪》曰:“閑隨徐孺叩禪扉,綠樹陰深翠滴衣。石上棋殘柯已爛,壺中酒盡錫偕飛?;ㄩ_紅豆驚棲鳥,堂廢清溪剩落暉。聞有魚蝦傳異跡,那堪釣叟上寒磯?” 康熙時,東禪寺的紅豆已漸顯老朽,但有萌蘗孽生。當時被清初蘇州經(jīng)學家惠周惕(約1646-1695年)移植一株,種植于自宅階前,即后來的惠周惕紅豆。
明清時東禪寺的位置在現(xiàn)蘇州大學內(nèi)文星閣附近。 據(jù)馮桂芬纂的《同治蘇州府志》(1882年)載,東禪寺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都進行過重修,但在咸豐十年(1860年)卻毀于兵燹。
東禪寺紅豆的枯衰時間大概在清乾隆、嘉慶年間,據(jù)道光五年(1825年),蘇州藏書家黃丕烈(1763—1825年)為常熟瞿紹基(1772-1836年)《芙蓉山莊紅豆冊頁》的題詩表明,在此前早已衰亡(附圖-3)。黃丕烈的詩記述了當時蘇州“葑水”、“南圃”的惠周惕紅豆與常熟的芙蓉莊紅豆。詩曰:“東禪衰朽留南圃,六十年來一再開。記得甲申春去后,如蘭館里幾徘徊。 賦罷新詩添新畫,付與香閨著意描。不似忘庵老人筆,淋漓水墨寫豐標。 東來探勝西莊地,壁上奇葩照眼明。識是禪師今白鴿,也隨天女散花行。 艷稱南國相思子,葑水虞山恰兩枝。黃面瞿曇無眼界,色空空色已多時”。黃丕烈在第一首絕句后注:“東禪寺紅豆久不存矣”。 其“東禪衰朽留南圃”是講東禪寺紅豆的分枝留在蘇州葑水之南的惠周惕紅豆。
東禪寺紅豆后來在顧震濤的《吳門表隱》(1834年)與姚承緒撰《吳趨坊古錄》(1839年)都有記述,《吳門表隱》謂:蘇州城內(nèi)有四株古紅豆,其中一株,即東禪寺紅豆,謂:紅豆,“一在城東酒仙堂,宋白鴿禪師手植。” 《吳趨坊古錄》謂:“宋異僧遇賢,號林酒仙,嘗居之,今留象寺中。寺有棋盤衖、紅蝦池、蟹眼井、清溪堂、紅豆樹諸勝?!?
(2)惠周惕紅豆 惠周惕,字元龍、研溪(約1646-1695年)?;菡?/span>紅豆,是由東禪寺紅豆的分蘗苗移栽而來。1690年康熙時的《百城煙水·長洲》引載了張大受(字日容 1660-1723年)回贈惠周惕詩《次元龍見贈韻》,提到了這株紅豆,詩曰:“子云寂寞老江潭,最喜風流近舍南。紅豆按歌邀我聽,黃花攜榼從君探。” 當時張大受居匠門(相門)溪上與惠周惕的居宅相近,惠周惕詩《東城水莊贈張日容》曰:“ 紅橋綠樹接澄潭,巷北君居我巷南?!?
以后,在乾隆時阮葵生的《茶余客話》與嘉慶時江藩的《國朝漢學師承記》都記載了這株紅豆苗移栽的故事。 《茶余客話》(1771年)謂:“蘇州城內(nèi)東南有東禪寺,舊植紅豆樹,相傳白鴿禪師所種,老而朽矣,久之復萌新枝。惠元龍移一枝入階前,自號紅豆主人,繪‘紅豆新居圖’,題而和者百數(shù)十人。” 《國朝漢學師承記》(1818年)謂:惠周惕“海內(nèi)學者,稱為紅豆先生。初,研溪先生由東渚邨,遷居城東南香溪之北,郡城東禪寺有紅豆一株,相傳白鴿禪師所種,老而枯矣。至是時,復生新枝,研溪先生移一枝植階前,生意郁然。僧睿目存為繪‘紅豆新居圖’。自題五絕句,又賦紅豆詞十首,和者二百余人。四方名士,過吳門者,必仃舟訪焉,因自號紅豆主人?!?/span> 惠周惕子惠士奇(1671-1741年),自號半農(nóng)人,孫惠棟(1697-1758年)字松崖,祖孫三世傳經(jīng)。 “鄉(xiāng)人稱研溪先生曰‘老紅豆先生’,半農(nóng)先生曰‘紅豆先生’,松崖先生曰‘小紅豆先生’。”
惠周惕紅豆在乾隆七年(1742年)盛開,沈德潛編纂的《元和縣志》(1761年)記曰:“惠待講士奇宅,在學宮南清溪,中有研溪書屋,庭植紅豆樹,樹分自東禪寺,六十年一花,東禪寺既遭伐,惟研溪書屋獨盛,乾隆壬戌年盛開?!?道光十四年(1834年)《吳門表隱》則記有:紅豆“一在升龍橋南,惠太史周惕宅,周惕少從酒仙堂分拆栽成?!?/p>
道光后,這株紅豆的命運,據(jù)《蘇州史志資料選輯》顔世和的《紅豆書莊小考》稱:在庚申年(1860年)毀于兵燹。顔世和引證清宣統(tǒng)《吳縣志稿》曰:“紅豆書莊,惠吉士周惕宅,在城東南冷香溪之北,……鐵干從霜皮,有參天之勢。庚申兵燹,樹被伐,遺址僅存?!?又引證日本學者高倉正三在1939-1941年寫的《蘇州日記》謂:高倉正三當時訪問過惠周惕的后裔惠樂民,稱舊居沒有紅豆樹。 則惠周惕紅豆從康熙年間到道光時,僅生存了不到200年。這株紅豆后人在記述中,又常與吳衙場的紅豆混淆,吳衙場紅豆今尚健在。顔世和考證:“惠周惕紅豆書莊遺址,應在如今唐家巷附近的讀書灣。” 這一考證的依據(jù)是充分的。(附圖- 4)
(3)白茆紅豆 白茆紅豆,在常熟市白茆鎮(zhèn)芙蓉村,錢謙益故居的遺址上。 錢謙益(1582-1664年)字受之,號牧齋,晚年又號蒙叟,為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詩壇盟主。晚年與一代才女柳如是(號河東君 1618-1664年)結合,白發(fā)紅顔,成為一時佳話。錢謙益在白茆的別業(yè),有明嘉靖年間種植的百年紅豆,時人稱“紅豆山莊”。錢、柳常遍請詩壇名流前來吟詩,文采風流,盛況空前。順治十八年(1661年)錢謙益壽八十,適紅豆花開,距前次花時二十年,逐與邑中諸名士賦詩,以志其瑞。《百城煙水》(1690年)記有常熟的紅豆山莊與錢謙益的紅豆詩,謂:“紅豆莊,為錢宗伯牧齋先生別業(yè),以紅豆樹得?!?/span> 并附錢謙益詩十首。詩前,錢謙益謂:“紅豆樹二十年復花,九日賤降時結子才一顆,河東君遣人探枝得之,老夫欲不誇為已瑞,其可得乎?重賦十絕句,更乞同人和之?!?/span> 詩1-3首曰:“院落秋風正颯然,一枝紅豆報鮮妍。夏梨弱棗尋常果,此物真堪薦壽筵。 春深紅豆數(shù)花開,結子經(jīng)秋只一枚。王母仙桃余七顆,爭教曼倩不偷來。 二十年來綻一枝,人間都道子生遲??蓱獪婧P塵日,還記仙家下種時?!?/span>
紅豆山莊原為錢謙益外公顧玉柱(1522年進士)的祖宅,錢謙益幼年曾在此讀書,清順治六年(1649年)與柳如是移居紅豆山莊。 此處原名“芙蓉莊”、“碧梧紅豆莊”,始建于宋末元初。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顧玉柱祖父顧松庵(顧立)建別墅,周邊近里繞堤種木芙蓉數(shù)百,翠葉紅葩,掩映水際,故取名“芙蓉莊”。 明嘉靖年間,顧玉柱從閩東移植荔枝,并增植梧桐于莊中。傳顧玉柱次子顧耿光(字介明,號曲江)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從海南移植紅豆樹,與梧桐相錯,故改名為“碧梧紅豆莊”。 關于這株紅豆的來源,有二個版本。其一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顧鎮(zhèn)的《支溪小志》謂:“紅豆樹在芙蓉莊,嘉靖中顧曲江耿光從海南移植,大可合抱?;ㄩ_時雪英爛熳,奇香郁烈,結子名相思,殷紅如火齊,子美所夸鸚鵡粒也?!?nbsp; 其二是,道光五年(1825年)舉人趙允懷編纂的《支溪詩錄》(1840年),則輯錄顧茂位詩《次鄧丹丘芙蓉莊午日韻》,在這首詩的“記得當年風雨夜,相思花發(fā)滿南樓”句后,自注:“紅豆即相思子也,先伯祖曲江公移自樊城,栽于南樓之佛閣,順治已丑歲(1649年)其花盛開,予曾為之一宿?!?顧茂位是顧玉柱的曾孫,早于頋鎮(zhèn)近百年,應見到伯祖父顧耿光,其說較為可信。再從現(xiàn)代生物學角度研討這株紅豆來歷,顧茂位的說法也為可信。因為“江陰紅豆”是紅豆屬中最耐寒的一個種,湖北是其主要分布地區(qū),植物學上亦稱“鄂西紅豆”。因此來自湖北西北部的襄樊之說應為實。
清道光四年(1824年)白茆紅豆盛開,常熟“鐵琴銅劍樓”著名藏書家瞿紹基(1772-1836年)、瞿鏞(1794-1846年)父子,邀請數(shù)十好友造訪紅豆山莊,并折得紅豆花一枝?;伥氖喜貢鴺呛螅慕B基請畫家楊旭畫《紅豆花圖》(附圖-5),瞿麟畫《紅豆村莊圖》,畢琛畫《柳如是儒服小像》,孫原湘題十首《紅豆詩絕句》,裝成冊頁。第二年又請言朝標題寫紅豆村莊來歷,蔣因培等人題詩。是夏又請?zhí)K州藏書家黃丕烈題四絕句于上?,F(xiàn)冊頁存常熟博物館。
白茆紅豆自1661年錢謙益80壽辰后,在清代260多年歷史中,據(jù)傳曾開花9次。紅豆樹隨山莊的荒廢,亦多經(jīng)刧難,但仍然保存到現(xiàn)在。常熟地方政府已建“紅豆山莊遺址”旅游景區(qū),紅豆樹取得了更好的保護。
白茆紅豆在清代的生長狀況,根據(jù)史料,摘記三則如下:
王應奎(1683-1760年)《柳南隨筆》謂:紅豆莊紅豆“樹大合抱,數(shù)十年一花,其色白,結實如皀莢,子赤如櫻桃。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宗伯壽登八十,而是花盛開,蓋距前次開花時已二十年矣。邑中名士咸賦詩記事。至康熙癸酉(1693年),再花,結實數(shù)斗,村人競取之。時莊已久毀,惟樹存野田中耳。今樹亦半枯,每歲發(fā)一枝,訖無定向。聞之土人,所向之處,稻則歉收,亦可怪也?!?/p>
孫原湘(1760-1829年)在《芙蓉莊看紅豆花詩》的小序中謂:“吾鄉(xiāng)芙蓉莊紅豆樹,自順治辛丑花開后,至今百六十又四年矣。乾隆時樹已枯,鄉(xiāng)人將伐為薪,發(fā)根而蛇見,遂不敢伐。閱數(shù)年復榮,今又幢幢如蓋矣。今年忽發(fā)花滿樹,玉蕊檀心,中挺一莖,獨如丹砂。莖之本轉(zhuǎn)綠,即豆莢也。辛烈類丁香,清露晨流,香徹數(shù)里,見日則合矣。道光四年(1824年)五月記?!?詩曰:“詩仙當日隱雙臺,綠樹晴搖的雪堆。紅豆莊中人去久,春風花又為誰開?!?/p>
道光四年編纂《支溪詩錄》的趙允懷(1825年舉人)因去浙東,未見到紅豆開花。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才去芙蓉莊走訪,據(jù)村農(nóng)介紹,知悉紅豆樹尚能開花,但花不多,且不結子。趙允懷在《支溪詩錄》,對顧茂位《次鄧丹丘芙蓉莊午日詩》詩的按語中曰:芙蓉莊紅豆“至道光甲申(1824年),又爛然盈樹,游人雜沓。時予在浙東,頗以不得見為恨。越乙未(1835年)八月始訪其處,寒水平池,石橋橫臥,樹在村農(nóng)徐姓者屋后,大可合抱。徐云每數(shù)年中亦必一二次開花,但不多,且不結子耳?!?/p>
(4)東山楊灣紅豆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吳縣人金友理,世居太湖東山,撰《太湖備考·巻六物產(chǎn)·木之屬》記紅豆,謂:“紅豆,《本草》名‘相思子’,樹高一二丈,葉似槐,實似皂莢。莢中子似蠶豆,鮮紅可愛,藏久不變。東山楊灣姜氏塋有一本。” 此紅豆在后未見再有記述。
(5)薛一瓢紅豆 清道光二年(1822年),長洲張霞房撰寫的《紅蘭逸乘·巻四》載:“葑門踏車衖口薛一瓢宅中,有紅豆樹一枝,宋時物也,彭氏取子種之,越五十三年始花,結子頗多?!?張霞房,名張紫琳,字禹書,號霞房,乾隆年間諸生,嘉慶五年(1800年)肄業(yè)平江書院?!都t蘭逸乘》所載多為吳中佚聞遺事,其在《凡例》中謂:“無嵇之言不錄;他書多見者不錄;郡志已載者不錄;凡他邑之事有關吳中者悉采以備參考?!?有關這株紅豆的記述,可信度較高。張霞房的這段記述說明:
一、蘇州城里在宋代除東禪寺紅豆外,還有一株紅豆樹。至張霞房所記時,應有600年以上樹齡。
二、這株紅豆的位置,在葑門踏車衖薛一瓢宅內(nèi)。 薛一瓢,名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號一瓢。吳縣人,蘇州名醫(yī),乾隆年間與葉天士齊名。踏車衖已無查考,據(jù)潘君明《蘇州街巷文化》有一段記述,謂:“木杏橋,北出羊王廟,南至南園。其北口有橋,弄以橋名。東邊農(nóng)田、桑地間,為清代名醫(yī)薛雪故居。” 此處地處葑門內(nèi),與《紅蘭逸乘》所述紅豆位置相近。案此說,薛一瓢紅豆應在現(xiàn)木杏新村附近。
三、清時已有人用紅豆播種繁殖,且已開花結子,因而當時蘇州的紅豆樹,可能還有一些,但未見記載。 這株紅豆此后在蘇州的史料中再未見記錄,不知何時毀沒。
(6)元墓山寺紅豆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顧震濤編纂的《吳門表隱》謂:“鐵樹即紅豆,郡中祇有四樹,一在元墓山寺內(nèi);一在城東酒仙堂,宋白鴿禪師手植;一在升龍橋南,惠太史周惕宅,周惕少從酒仙堂分拆栽成;一在吳衙場明給諫之佳宅內(nèi),后易宋、易彭,今為吳刺史詒谷所居?!?
元墓山在蘇州城西光福鉦的西面五里,與鄧尉山西南相連。山有唐代建的天壽禪寺,宋時改為圣恩禪院,明正統(tǒng)八年(1443年)賜天壽圣恩寺。根據(jù)顧震濤的記述寺內(nèi)有過紅豆樹,但無其他資料可考證。
(7)吳衙場紅豆 吳衙場紅豆,是目前蘇州城內(nèi)唯一保存的明代古紅豆(附圖-6)?!秴情T表隱》載明,這株紅豆在吳衙場吳之佳宅內(nèi)。 吳衙場在蘇州城東,葑門內(nèi)。吳之佳,字公美,長洲(蘇州)人,世居蘇州,明萬歷八年(1580年)進士。初為襄陽知縣,后授刑部給事中,天啟(1621-1627年)初,贈太仆寺少卿。以“敢諫”著稱,時與昆山人張棟、吳縣人葉初春,被稱為“吳中三諫”。吳衙場紅豆自明代吳之佳至今,樹齡應在400年左右?,F(xiàn)在的位置在吳衙場37號民宅內(nèi),因栽培環(huán)境比較郁閉,生長明顯衰老。近年蘇州綠化管理部門,采取措施后,已有新枝萌發(fā)。這株紅豆在近代記事中常與惠周惕紅豆混淆,實際是二株不同地點的紅豆。
(8)香山白馬寺紅豆 民國六年(1917年)吳縣胥口香山人徐翥先撰《香山小志》,其在物產(chǎn)巻記謂:“紅豆,一名相思子,白馬寺有一本,咸豐年(1851-1861年)開花,鄉(xiāng)人呼為鐵樹”。此后再未見記述。
(9)周瘦鵑紅豆 周瘦鵑(1895-1968年)現(xiàn)代著名作家、園藝家,其故居“紫蘭小筑”園內(nèi)的紅豆近年多次開花結實,生長茂盛。 20世紀20年代周瘦鵑由上海來蘇州,購得鳳凰街王長河頭3號原清代書法家何紹基裔孫何維構的第宅“黙園”。 據(jù)傳這株紅豆,當時為好友蘇州著名收藏家,“過云樓”第四代主人顧公碩(1902-1966年)相贈。按此說法,紅豆的樹齡約有百年?,F(xiàn)在植株干徑為24cm,大體相符。
(10)曾園紅豆 曾園在常熟城西,是原明代萬歷年間監(jiān)察御史錢岱(1541-1622年)所建第宅“小輞川”部分遺址,據(jù)傳紅豆為錢岱時遺物。 錢岱,常熟人,字汝瞻,號秀峰,官至山東巡撫,年四十四,疏請終養(yǎng),遂告假歸。因雅慕唐代詩人王維的為人與所建園居“輞川別業(yè)”的景色,故歸里后,悉顔以輞川諸勝建園,名小輞川。 至清同治、光緒年間,刑部郎中曾之撰(1842-1897年)在部分小輞川遺址上,建宅園“虛廓村居”,一名“虛廓園”,俗稱“曾園”。占地約二十畝,水木清華,臺榭參差,為江南古典名園之一。曾之撰子曾樸(1872-1935年)為清末民國初年著名文學家。在曾園內(nèi)的古紅豆,保存在“壽而康室”(曾樸紀念館)庭園前,近期在1992年、 2012年、2015年三度開花。
(11)臨水居紅豆 在常熟西門大街,現(xiàn)常熟美術館院內(nèi),紅豆為明代御史錢岱小輞川“臨水居”別業(yè)遺物。
錢岱在常熟的“小輞川”位置與景色,在明代屠?。?545-1605年)的《小輞川記略》與清代佚名的《筆夢敍》中都有細緻記述?!缎≥y川記略》謂:“先生居在邑城西,居之前有池四,繞池之外有田,田外有河,河外有城,勝擅一邑?!?《筆夢敍》謂:小輞川“在西城九萬圩西偏。城河自南門依城趾直西至此,而繚繞回環(huán),中多曲港。方為之洼,圓為之沼,俱與城河通。圍以高垣,甃以水門。水門時啟閉,容游船出入。” 宅園,占地近二百畝,臺館亭閣,軒榭堂樓,有四百之眾。故現(xiàn)美術館內(nèi)紅豆與曾園紅豆都在小輞川范圍內(nèi),同為明代遺物。
(12)舊山樓紅豆 在常熟北門外報慈橋半畝園趙氏舊山樓遺址內(nèi),此處現(xiàn)為報慈小學。半畝園原為明副都御史吳納與吏部郎中魏浣初的兩處舊址,在清乾隆、嘉慶年間由常熟著名學者、藏書家趙用賢(1535-1596年)的裔孫趙同匯(1745-1811年)購得擴建。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同匯孫趙奎昌(1802-1832年)于舊居東辟地半畝,營治“半畝園”。清同治年間奎昌子趙宗建(1828-1900年)建“舊山樓”為藏書處。據(jù)《虞山鉦志》(2000年)載,舊山樓紅豆“系清乾隆年間,趙同匯自江陰老宅中,分植于所辟的總宜山房園中,樹齡約200余年。”舊山樓在1998年自然坍塌,紅豆依然保存健在。(附圖-7)
(13)虞山紅豆 在虞山公園,樹齡約100年。
(14)鳳凰山紅豆 鳳凰山紅豆,在張家港市鳳凰山(河陽山)與鷙山(支山)之間的鄧家宕香花浜?!渡持蘅h志》(沙洲縣現(xiàn)為張家港市)稱:據(jù)傳梁昭明太子簫統(tǒng)在河陽山永慶寺讀書時,常去鷙山,在山坡種過二株紅豆。至明時御史徐?。?431-1503年)建私宅移紅豆于此。老樹早枯,后發(fā)新枝,保存至今。
四、蘇州紅豆現(xiàn)狀
蘇州現(xiàn)在保存有百年以上的古紅豆8株。另外在蘇南地區(qū)還有江陰2株,無錫市1株。 紅豆在20世紀80年代后,常熟開始育苗繁殖。江陰顧山已建成紅豆樹苗圃。進入21世紀作為旅游景區(qū)開發(fā),常熟白茆、江陰顧山、無錫東港都在建紅豆園。新栽紅豆樹的種源多數(shù)從江西、湖北等地引入。無錫東港的紅豆園,依托紅豆集團的經(jīng)濟實力,從浙江、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引入200-300年樹齡的古紅豆數(shù)十株。 現(xiàn)根據(jù)21世紀初園林與林業(yè)部門對古樹名木的調(diào)查資料,將蘇南地區(qū)11株古紅豆現(xiàn)狀記述如下:
蘇南地區(qū)古紅豆現(xiàn)狀
名 稱 | 所 在 地 | 樹齡(年) | 干徑(Cm) | 冠徑(m) | 高度(m) |
吳衙場紅豆 | 蘇州吳衙場37號 | 350 | 86.6 | 5.5 | 13.0 |
周瘦鵑紅豆 | 蘇州王長河頭3號 | 近100 | 24.0 | 8.5 | 8.5 |
白茆紅豆 | 常熟白茆鎮(zhèn)芙蓉村 | 458 | 65.0 | 8.0 | 10.0 |
曾園紅豆 | 常熟曾園 | 350 | 59.0 | 10.3 | 11.0 |
臨水居紅豆 | 常熟西門大街美術館 | 350 | 59.0 | 6.5 | 11.0 |
舊山樓紅豆 | 常熟報慈橋報慈小學 | 220 | 60.0 | 15.0 | 15.0 |
虞山紅豆 | 常熟虞山公園 | 近100 | 18.2 | 4.8 | 6.5 |
鳳凰山紅豆 | 張家港鳳凰鎮(zhèn)支山村 | 203 | 41.4 | 8.0 | 11.5 |
顧山紅豆 | 江陰顧山鎮(zhèn)紅豆村 | 1400 | 120.0 | 10.0 | 13.0 |
長涇紅豆 | 江陰長涇鎮(zhèn)河東村 | 100 | 6.0 | 10.0 | |
東湖塘紅豆 | 無錫東湖塘鎮(zhèn) | 80 | 16.0 | 6.5 | 8.0 |
9169字
蘇州農(nóng)業(yè)技術學院 蔡曾煜 2015年月11月
附圖7幅
關鍵詞 蘇州 紅豆史
摘 要 紅豆古稱相思木,蘇州在西晉左思的《吳都賦》與唐代陸龜蒙的詩篇中早有記述。蘇州的紅豆正式名稱是“紅豆樹”,又名何氏紅豆、鄂西紅豆、江陰紅豆樹,是我國35個紅豆種中分布最北的一個種,蘇州現(xiàn)存的8株古紅豆都是這個種。在明清的文獻中,記述過14株蘇州紅豆,本文對著名的東禪寺紅豆、惠周惕紅豆、白茆紅豆、吳衙場紅豆、曾園紅豆等進行了歷史考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