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戰(zhàn)爭的結果是野蠻的北方民族勝利了,皇城被攻破了,甚至皇帝都被擄走了。但是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就很有意味了。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開始學起中原的文化來,他們的服裝變了,他們的文字變了,他們語言也變了。他們越來越不是原來的他們,他們變成中原文明的一分子了。
為什么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都學習起被征服者的文化來,為什么他們都沒有避免被同化的命運?這與中原的地理位置緊密相關。中原是一塊農耕的沃土[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而其北方則是草地或者寒冷的林地,中原的文明相對于北方草地上的民族,早已“搶先成熟了”,因此北方游牧半游牧生產方式的少數民族即使征服了中原,在文化上也無法取得優(yōu)勢,只有學習。
自然災害也是中原文明傳播的動力,每一次黃河的泛濫,都把中原的文明驅向四方。中國人的許多姓氏都能在河南——中原的核心地帶找到起源,中國的許多移民的故鄉(xiāng)都可以追溯到河南。
福地和戰(zhàn)場輪轉,沃土和災區(qū)互換。吸引—分離,會集—遷徙,中原既是文明的搖籃,又是文明的播種機,中原的神奇之處,在于它不僅僅通過正常的途徑傳播文明,更通過周期性的戰(zhàn)爭和災害作為動力機制,把中原地區(qū)的文明像波浪一樣推送到遠方。
中華文明為何能夠延續(xù)幾千年而綿綿不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原地區(qū)的周邊不是大海,就是沙漠、草原,還有就是高寒的青藏高原,這就決定了在中原的周邊很難誕生和成長起超越中原的文明來。
中原大地不僅誕生孕育了中華文明,而且還傳播并衛(wèi)護了中華文明的延續(xù)。它雖然不能阻止戰(zhàn)爭和災害,但是它利用戰(zhàn)爭和災害傳播了文明。對中華文明而言,還有比中原更好的風水寶地嗎?
神奇的“息壤”:不斷增長的風水寶地
中原的神奇還如同傳說中那塊“息壤”,是一塊不斷增長的土地,甚至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塊土地。
中原的增長有賴于偉大的黃河。黃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一條河,下游的泥沙含量可達50%左右,可以說是一半水,一半沙。是這滿是泥漿的黃河在匯入大海時,把帶來的泥沙沉降下來,填海造陸,華北平原因此得以不斷地向大海伸展。
僅從1578年到1855年277年間,黃河就新造土地5490平方公里,這接近于上海市的總面積。即使在今天,在黃河三角洲每年都有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生長出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