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心孩子的學業(yè),其實你并不需要親自教導,在家里,家長可以幫忙的就是督促孩子把作業(yè)做好。有些父母擔憂的是,自己的孩子只愛游泳,什么都不會,或是除了美術(shù),什么都沒興趣,遇到這種情形該怎么辦呢?其實不用緊張,拳王阿里小時候,
學習成績從來沒有m現(xiàn)過兩位數(shù),但是他卻光靠打拳就成了世界最有名的拳王,
如果孩子不愛讀書,也沒有其他的專長,這才是真正令人煩惱的事。此時,應該趕快培養(yǎng)他發(fā)展專長,要求他至少要把自己的作業(yè)做好,當他做到以后就給他一定的獎勵,比如他喜歡吃的東西,或是零用錢,或同意他看一下電視,慢慢帶領(lǐng)他養(yǎng)成好習慣,那么他在家主動寫作業(yè)的欲望就會增加,這就是“增強原理”。
從滿足需要,培養(yǎng)主動積極態(tài)度
當孩子還小,還沒有建立行為標準的時候,都是以“習慣”為原則,什么叫做“習慣”呢?就是當他發(fā)覺,只要做出某些動作,就可以獲得想要的東西,滿足自己的需要,那么這種行為的出現(xiàn)概率就會上升,時日一久,便內(nèi)化成他的習慣,或是他與人互動的方式。
曾有人對幼兒園小朋友做過一項實驗,一組孩子同定每星期一發(fā)五十枚代幣,每一枚代幣可以到游戲間玩游戲一次;另一組則是將代幣放在老師那里,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就會獲得代幣;一個月以后對照,固定發(fā)代幣的那一班,上課秩序很亂,而以獎賞方式發(fā)代幣的這一班秩序好,老師走到哪,孩子的目光就跟到哪。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同樣是發(fā)代幣給小孩,但用的方法不一樣,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做父母的大多數(shù)都會在心里想:“只要孩子能變好,我什么都愿意答應他。”那么第一件事,就請你先把他的零用錢扣下來,等到他有好的表現(xiàn)時才給他。你可以衡量自己一星期能提供多少零用錢,以此為基數(shù),當孩子向你要求零用或買什么東西時,你先記起來,不要馬上給,等到他表現(xiàn)好時才給他,讓孩子用表現(xiàn)來獲得零用錢,比較容易養(yǎng)成他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這跟你固定時間給他零用錢,感受是不一樣的。
有一個阿婆很疼孫子,據(jù)說是因為以前對兒子管教太過嚴厲,打得很兇,結(jié)果孩子長大了很少回家,所以現(xiàn)在對唯一的孫子便十分溺愛,可是這個孫子從小就愛跟一幫不良少年鬼混,每天混到很晚才回家,只要他一回家,阿婆就說:“孫子呀!你怎么玩到這么晚,太晚回來阿婆會擔心哪!下次早點回來吧!我現(xiàn)在去煮肉絲面給你吃!”沒想到這樣的慈愛,反而增強了孩子晚歸的動機,因為孩子晚歸回來有肉絲面可吃,無形中好像鼓勵他繼續(xù)在外游蕩。所以說,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態(tài)度不當,往往會使原來的愛心變“害”心。
正向的鼓勵,可以教出正向行為
為人父母者,總是想知道怎樣去改變孩子,讓他多聽父母師長的話7怎樣才是所謂的“教導有方”?其實從孩子小的時候,看媽媽怎樣哄小孩就已經(jīng)開始了嬰孩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肚子餓了、尿片濕了或是衣服太少,也有可能只是想要媽媽抱一抱有一個實驗足,一組嬰兒哭了,媽媽就去摸摸他,如果他的尿片沒有濕,又是剛吃飽,就是要媽媽抱;因此就讓他們哭到累,等到不哭的時候才抱起,第二組孩子一哭,媽媽馬上抱起,結(jié)果,第一組比較不愛哭。
還有一個實驗是,一組孩子跌倒了,媽媽馬上跑過去扶他、安慰他,這樣的孩子肯定會比較愛哭;另一組則是孩子跌倒了,媽媽并沒有跑過去,反而對孩子說:“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喔!”當孩子爬起來,向媽媽哭訴跌傷的地方疼痛時,媽媽卻說:“好勇敢!勇敢的小孩不哭喔:”這組孩子跌倒了會自己爬起來,并目比較不愛哭。
父母或師長在孩子壞的行為發(fā)生時,給他貼了“壞的標簽”,會使他變成那個樣子。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不好的表現(xiàn)會有立即的指責,這些指責性的言語,就像是貼上壞的標簽,讓孩子產(chǎn)生負面的自我認同,行為反而朝更不好的方向走。例如,孩子不喜歡整理房間、床鋪,媽媽很生氣地說:“你這里像豬窩,你是豬啊!”當有凌亂的事實時,媽媽又再貼上“豬”的標簽,孩子很可能會自暴自棄。而好的標簽,老師或父母則可多加使用。如果孩子數(shù)學考了100分,老師特意當著孩子的面,向家長夸他有數(shù)學天分,此時學生會把老師這句話內(nèi)化到心中,認為自己是數(shù)學天才,這孩子可能因此對數(shù)學有更大的興趣。
由上可知,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父母的鼓勵有很大關(guān)系,這種鼓勵有時并非來自直接的獎賞,而足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做出哪些行為可以換得需求的滿足時,這種行為的出現(xiàn)概率就會升高。所以,愛心并不是唯一愛孩子的方法,如果你不知道要在什么關(guān)鍵時刻去運用它時,太多的愛心反而會變成害心。
適時的放手,讓孩子接受挑戰(zhàn)
有些孩子上學時很容易忘記帶東西,媽媽就得為他送書本或送雨傘,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這樣的媽媽很有愛心,但結(jié)果是在媽媽的支持下,這個孩子就算本來不懶散也都會變得很懶散了,因為媽媽總會代為處理忘記的東西。
有個媽媽曾對我說:“以前一碰到這些狀況,我總擔心孩子下雨天不帶傘,會不會淋到雨?沒有帶便當,中午會不會挨餓?”但她捺住性子,先觀察一陣子,看孩子會怎么處理,沒有帶傘時,是請同學送他一程,還是自己淋一下雨?沒有帶便當,是跟別人先借點錢買午餐,第二天再還,還是自己走回家吃?后來發(fā)覺孩子回來好好的,也沒淋到什么雨,讓她在欣慰之余,難免有點悵然若失。我對這個媽媽說:“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看到他的判斷能力比你想象得強,你應該感到開心,而不是失落才對。”讓孩子受些教訓,以后出門或許就會認真想想自己的東西帶齊全了沒有,以養(yǎng)成謹慎的好習慣。
換言之,現(xiàn)在把孩子教到不需要為他煩惱,那么你以后就不必再為了孩子勞心勞力了!畢竟,我們無法陪孩子一輩子,不要剝奪孩子練習解決問題的機會,當他的需求與別人的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他要了解怎么樣和人周旋。如果你事事都幫他安排好,養(yǎng)成孩子的依賴習慣,這樣孩子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會碰到相同的問題,永遠學不會如何與人談判、如何去制定一個游戲規(guī)則,來化解人我之間的利害沖突。
只要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事件,做父母的不妨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一下,看他們?nèi)绾稳ソ鉀Q自己的問題,即使受到了傷害,他們的復原力也是很強的。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在學校里被別人打得鼻青臉腫的,就激動地馬上跑去學校找校長、老師出面解釋,這樣一來,就等于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事情的機會與能力。
“孩子,我要你比我強”并不是一句廣告詞,而是真真實實存在于我們整個社會價值觀中的話。今天的外在環(huán)境是充滿競爭性的,一定要通過“機會均等,公平競爭”來實現(xiàn),如果你的孩子在各方面都不出眾,將來要怎樣跟別人競爭呢?期許我們能教養(yǎng)出有能力“
競爭”,但不是“斗爭”的孩子,讓社會不斷地向前走,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