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史上最奇特的一次拾金不昧
很多人一看到涉及鬼狐仙怪的筆記小說,就采取一種譏笑的態(tài)度,覺得里面的內(nèi)容純屬胡謅、不值一哂。這類“理性主義者”凡事都要板起面孔,拿著游標(biāo)卡尺來衡量其價值,其實很沒必要。想想古人,一無手機二無互聯(lián)網(wǎng)三無電視四無收音機,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是有更多的空間留給幻想和奇談,“白發(fā)三千丈”非要精確成“白發(fā)10千米”,那還有意思嗎?
何況,古人寫鬼狐仙怪,不光是為了編故事賺稿費,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輔助教化,弘揚當(dāng)時社會條件下的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很多讀者可能奇怪,筆記小說真的有這個作用嗎?我的回答是:真的有!不用多說,諸位跟現(xiàn)下的一切媒介斷舍離,不看那些糟心鬧心惡心煩心的世相百態(tài),然后捧起《閱微草堂筆記》,全身心沉浸在紀(jì)曉嵐?fàn)I造的奇特世界里,用不了一周,你保準(zhǔn)會發(fā)現(xiàn),自己肯定注意孝順老人、善待他人、樂于助人——不然,那可真的是有報應(yīng)啊!
我們就從清代筆記《觚剩》中記載的一樁離奇的“還金”事件入手,看看筆記小說中是怎樣教育人們拾金不昧的。
資料圖
荒村岸邊一口甕
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的農(nóng)歷三月份,龍溪縣(今福建省龍海市附近)的一位名叫黃中的老農(nóng),跟他的兒子一起撐著小船,去往漳州的東門買糞用來肥田,泊船碼頭廁所里的糞便,一向是歸黃中買的。父子二人擔(dān)著糞桶進了廁所,忽然看見一個腰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很多喜歡旅游的朋友系在腰上的腰包——黃中將腰袱帶回了船,解開一看,只見里面有六十兩黃金。兒子一看大喜,說這下咱家可發(fā)財了,黃中嚴(yán)肅地對他說:“這一定是上廁所的人丟失的,如果是有錢人,不會把貴重的財物包好后纏在腰上,所以很可能是窮人丟的,窮人能攢六十兩黃金并帶出來,想必是救命的錢,怎么能據(jù)為己有?我要等著失主回來?!眱鹤由鷼獾貭巿?zhí)起來,說咱們種一輩子田也掙不來這么多錢,現(xiàn)在白來的錢又不拿,豈不迂腐,說了半天也沒有用,生氣地走了。黃中把金子重新用腰袱包好,藏在船尾,抱著竹篙等失主回來。
“良久,遙見一人狂奔而來,入廁周視,彷徨號慟,情狀慘迫?!秉S中連忙上前問他出了什么事情,那人說:“前一陣子官府抓住幾個山賊,山賊被拷打之下,胡亂攀指,說家父是他們同伙,結(jié)果家父被抓進了大牢,多虧鄉(xiāng)親和士紳們一起作保,州官才答應(yīng),繳齊一百二十兩黃金作為保釋金,釋放家父,我把家里的房子和田地都賣了,又朝親友借了一些,只湊齊了六十兩,州官說先交一半也行,等家父出獄后,我再慢慢湊齊剩下那六十兩,我趕緊把金子放在腰袱里,急匆匆去州里,誰知走到這兒突然內(nèi)急,上廁所時,解了腰袱放在一旁,由于心焦意亂,出來時沒有把銀子帶上,現(xiàn)在銀子丟了,我死不足惜,老父親可怎么辦啊!”說著淚如雨下。
黃中仔細問清楚他所丟腰袱的顏色、里面的銀子是怎么包封的,“俱符”,然后拿出那個腰袱對他說:“金子都在這里,我已經(jīng)等你很久了。”
那人驚喜過望,激動得連說謝謝,非要給黃中留下十兩金子,黃中拒絕道:“我要是有那個貪心,為什么不直接拿走全部金子,非要等你回來再要你這十兩呢?”說完撐著船離開了。
“行至中途,風(fēng)雨驟作,艤棹荒村之側(cè)”,凄風(fēng)苦雨中,黃中又冷又餓,瑟瑟發(fā)抖,這時“村岸為雨所沖洗,轟然而崩,露見一甕。”那甕上用錫紙封著口,看不清里面有什么。黃中家里很窮,既然這是個荒村,物件肯定無主,他就想把甕拿回家去作儲米之器。他試著把甕往自己的船上搬,可甕沉極了,他使出吃奶的力氣才弄上船,壓得船的吃水都低了數(shù)寸?!绊汈в觎V風(fēng)和,月懸柳外”,黃中撐著船慢慢前行,到了半夜才回家,誰知等著他的是一碗閉門羹。
天賜白銀償好人
《觚剩》是清代文學(xué)家鈕琇所作的筆記,具有一定的史料性,這從其名字就可以看出個大概。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觚”是個什么東西,其實這是古代盛酒用的一種器皿,口圓,頸長,細腰,高圈足,多為銅質(zhì)??鬃釉凇墩撜Z·雍也》中有這樣一句話:“觚不觚,觚哉!觚哉!”直接的翻譯是:“酒杯不像個酒杯,酒杯啊,酒杯啊!”實質(zhì)上這很可能是老夫子用類比的方式感慨當(dāng)時的政治制度名不符實,不合周禮,所以后來的人們用“觚”字來表示史事,“觚剩”就是指正史所沒有記載或疏漏的史事。可見,鈕琇是把這本書作為史料筆記來寫作的。
鈕琇一生很不得志,康熙十一年拔為貢生,當(dāng)官三十年,遷來遷去始終就是一個縣令,但他確確實實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百姓做了數(shù)不清的好事:鼓勵耕種,興修水利,減輕賦稅,救濟窮人……也許就是他一生都做下級官員的緣故,有很多機會從民間收集稗官野史、傳奇志異,終成《觚剩》一書,書中對清廷殘害黎民的行徑予以揭露和譴責(zé),而對善良、質(zhì)樸的百姓充滿了贊賞和同情。
在“還金”這則筆記中,鈕琇的平民情愫亦有體現(xiàn)。前面寫到黃中劃船回到了家,老伴好貪便宜,聽了兒子的攛掇,故意給他吃閉門羹,任憑老頭子怎么叩門也不搭理,黃中沒辦法,只好哄老伴說:“我搞到一只甕,里面沉沉的可都是寶貝?!崩习橐宦犣s緊開了門,跑到船上打開甕口一看,接下來的一幕讓她和黃中都目瞪口呆:月光照在甕口,白花花一片雪似的光芒,用手一掬,里面滿滿全都是白銀!
也真是無巧不成書,黃中家的鄰居大半夜聽見外面響動,隔著葦墻一看,又妒又恨,第二天一早就去報官,說黃中發(fā)掘別人家的私藏。龍溪縣令把黃中抓來審問,黃中“一無所諱,直陳還銀獲銀之由”,縣令核實之后,頗具幽默感地說:“你做了好事自然會有好報,那白銀是老天爺賜給你的,其他人吃飽了撐的管得著么!”然后釋放了黃中,把那黑心的鄰居狠狠打了一頓板子。
黃中有了錢,“遷家入城,遂終享焉”,善有善報的結(jié)尾相信會令很多讀者的嘴角浮起微笑。故事雖然十分傳奇,但通篇都是“說得通”的自然偶合,并無神鬼出現(xiàn),給人的感覺是做了好事冥冥中自然會得到好報,對讀者的“鼓勵”作用肯定比田螺姑娘之類的更強,所以說,引人向善,漫天星空往往不如身邊好人。
“拾金不昧”救絕癥
在我國古代,拾金不昧一直被認為是最優(yōu)秀的品格之一,但這個詞其實出現(xiàn)得比較晚,據(jù)考據(jù),最早出現(xiàn)于清代吳熾昌所著的筆記《客窗閑話》一書中的“義丐”故事里。這則故事講的是,有個乞丐躺在大樹下睡覺,“有策馬而馳者,顛播囊裂,落寶銀二枚于道”。乞丐喊了他半天,那人有急事,只顧得上縱馬狂奔,沒有聽到。乞丐撿了銀子,直接送到官府。按照我國古代的法律,“得遺失物者給之半”,乞丐堅決不要,縣官十分驚奇。這時失主急匆匆趕到縣衙報失財物,縣官把錢還給他,并講述了事情的經(jīng)過,失主拜謝乞丐說:“既然你不要錢,我也不勉強,但你是一個乞丐,沒有棲身之處,我給你造間房子吧。”縣官高興地說這個辦法好,官府可以資助你一部分房基金,最后乞丐不僅有了房子,房上還掛了個額匾,上書四個大字——“拾金不昧”!
《客窗閑話》成書于道光年間,已近晚清,“義丐”的故事除了說明“拾金不昧”四個字的來頭,客觀上也告訴了我們清代的房價不是很高,要擱在今天,別說有人丟了兩枚寶銀,就是丟了兩顆鉆石,倘若找回的條件是在北京六環(huán)外蓋間房子,失主也得抱頭鼠竄。
不過,在清代筆記里,涉及拾金不昧而“善有善報”的案例卻數(shù)不勝數(shù),錢泳的《履園叢話》里就有兩則這樣的故事,都很有趣。
有個叫夏源泰的,原本是個裁縫,開了個裁縫鋪,緊挨著茅廁,“一日在廁上得遺金約三百兩,待其人而還之”。失主是個木商行的伙計,財物失而復(fù)得,十分高興,回到家就告訴了主人。主人一聽,對夏源泰的品格大為贊許,將他招到家中,照顧他的生意,讓他專門給自己做衣服。過了幾年,夏源泰也當(dāng)上了木商行的伙計,跟著主人學(xué)習(xí)做木器的生意,“遂發(fā)財。傳其子傳其孫,至今猶盛?!?/p>
發(fā)生在無錫的故事更有傳奇性,有個人去茶館喝茶,撿到了一個包裹,打開一看,全都是金銀珠寶。這個人身患絕癥,對功名利祿都看得很淡泊,見到金光閃閃的寶物也無動于衷,只是想:我的死期快到了,要這些也沒有用,還不如守著等失主來。坐了一會兒,“見一老嫗踉蹌而來,且哭且尋,問其故,乃還之,感謝而去”。這人回到家,突然感到目眩惡心,以為自己是要死了,誰知吐出硬痰一塊,堅硬得好像牛皮,用刀去切割,切開了又重合在一起,不知道是什么怪物,全家人都很驚訝。奇怪的是,從這一天開始,這人的病不僅漸漸痊愈,而且得享高壽,“家道小康矣”。
兩則故事的主題都很明確,做好事不圖報,結(jié)果好報來了,躲都躲不掉,這也符合中國人一貫的道德觀??上靶┠臧l(fā)生的不少事情,比如屢見不鮮的路人主動救助摔倒的老人反遭訛詐,讓我們越來越懷疑小時候長輩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否只是個謊言,因為所見所聞,凈是“善有惡報,惡有善報”。這時翻翻古人的筆記,或許能尋得一點慰藉,至少知道在并不算遠的古代,當(dāng)法律不能維護公道的時候,還有蒼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