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興安升麻,及大三葉升麻的根狀莖。主產于陜西、四川和青海等地。升麻在仲景書中,《傷寒論》入1方次,《金匱要略》入2方次。
【升麻的藥性特點】升麻辛、甘,微寒。入肺、脾、胃、大腸經。功效與作用: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主治厥陰病,陰陽毒病等。
本文目錄 []
(一)治厥陰病
厥陰寒熱錯雜證
麻黃升麻湯證
證見:寸脈沉遲,咽部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下部脈不至者(357),證質為陽氣內郁,肺熱脾寒。治用麻黃升麻場。方中麻黃能發(fā)越郁陽為主;升麻可升散解毒,并能領藥上行而治上部之郁火;知母、葳蕤、天冬、石青、當歸、芍藥養(yǎng)陰清肺;桂枝、茯苓、白術、干姜、甘草溫中健脾。方中藥物雖多,但重點突出,劑量雖小,但主次分明,配伍有序,諸藥合用,共奏發(fā)越郁陽,清肺溫脾之功。
(二)治明陽毒病
1.陽毒證
升麻鱉甲湯證
證見: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紅腫潰爛疼痛,咯唾膿血者(三-14),證質為感染疫毒,毒熱壅于營血,上攻頭面咽喉。治用升麻鱉甲湯。方中用升麻辛涼,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甘草清熱解毒,助升麻之用;鱉甲咸寒,入陰分,與當歸相配,滋陰養(yǎng)血,活血化斑;雄黃辛溫,功專解毒殺蟲;蜀椒辛熱,與雄黃相配,以陽從陽,取其辛散溫行之性,開腠理,行血脈,使既結之毒熱得以速散。全方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斑之功。
2.陰毒證
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證
證見:面目青紫,色黯黑,身痛劇烈,如被杖打,咽喉紅腫疼痛者(三-15)證質為感染疫毒,毒熱壅于血分,血脈瘀滯。治用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陰毒因其毒壅血脈瘀滯,疫毒較深,且有傷陰之勢。故去辛溫燥熱之雄黃、蜀椒,恐其助邪傷陰。上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散瘀透邪之效。
升麻用于熱毒斑疹、牙齦浮爛惡臭、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瘍等癥。本品清熱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齦浮爛、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痛,臨床常與石膏、黃連等配伍;對熱病高熱、身發(fā)斑疹以及瘡瘍腫痛,升麻又可配銀花、連竅、赤芍、當歸等同用。
升麻用于麻疹透發(fā)不暢。本品發(fā)表力弱,一般表癥較少應用,因其透發(fā)作用,故多用于麻疹透發(fā)不暢,常與葛根配合應用。
升麻一藥,主要有升舉透發(fā)及清熱解毒等功效。它的升舉透發(fā)的功用與柴胡、葛根相近而力較強,配柴胡則用于升提,配葛根則用于透疹。至于它的清熱解毒的作用頗佳,這是它的特點,配黃連、石膏可用治胃火齒痛,配黃芩、連翹、牛蒡子、板藍根等可用治頭面丹毒。
升麻用于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子宮下垂等癥。升麻的升舉陽氣作用與柴胡相似,故兩藥往往相須為用,并多配補氣藥黨參、黃耆以升陽舉陷。
升麻還可用治產后尿潴留、莨菪類藥物中毒、副鼻竇炎、多發(fā)性皮肌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嬰幼兒秋季腹瀉、痔瘡、帕金森氏綜合征等多種病癥。
升麻鱉甲湯方(《金匱要略》),治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者。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治氣虛下陷,少氣懶言,發(fā)熱,自汗,渴喜溫飲,久瀉,久痢,子宮下垂,脫肛,清陽下陷等證。
升麻葛根湯(《閻氏小兒方論》),解肌透疹,治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fā)未發(fā)。
升麻丸(《圣惠方》),治喉咽閉塞,津液不通。
升麻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益氣升陷,治胸中大氣下陷,氣促急短,呼吸困難,脈沉遲微弱。
1、大黃配升麻功用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主治頭面部器官衄血。大黃功能活血逐瘀,瘀血祛則血歸經,如此則不出血而血必止,大黃性沉降,對牙齒鼻耳目諸衄等表現(xiàn)上部的疾患,須配合升麻,一則與升麻共成高屋建瓴之勢,再則又可以利用升麻的散火毒,解火郁之功,從而起協(xié)調作用(時珍國醫(yī)國藥,1999,10(9): 725)。
2、升麻、乳香、沒藥各20g,漏蘆、芒硝(沖服)、黃芩、獨活各13g,黃柏30g,梔子、甘草各10g,兒童酌減,先熏洗患處,后浸泡,中午、晚上各一次,每次20~30min,治療化膿性感染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四川中醫(yī),1999,17(4): 42)。
3、采用升麻連苡湯(升麻10g,連翹10g,薏苡仁20g,丹參10g,徐長卿15g,地膚15g,白鮮皮15g,蘇葉10g,生甘草4g),水煎服,治療多型滲出性紅斑患者82例,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湖南中醫(yī)雜志,1999,15(1): 18)。
4、采用升麻貫眾湯(升麻10g,貫眾12g,白芷10g,金銀花10g,苦參6g,蒲公英10g,紫草6g,丹皮6g,千里光12g,甘草10g,繡球防風10g,蟬蛻6g)治療神經性皮炎,取得了較好療效(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23(1):38)。
1.用量 常用量3—12克。
最小量1兩1分(3.7克),如麻黃升麻湯。
最大量2兩(6克),如升麻鱉甲湯。
2.用法 湯劑。
按:升麻甘辛微寒,輕浮上行,為升散之品,善能升舉清陽之氣,以治氣虛下陷之證。又長于解肺胃熱毒,而有透疹解毒之功,其升舉、透發(fā)作用與柴胡、葛根相近而力較強,配柴胡則用以升提,配葛根則主以透疹。本品尤以解毒之功頗強,可治疫毒發(fā)斑。由于本品升散力強,故凡陰虛火旺,或肝陽上升及氣逆不降等證,均當忌用。
《本草綱目》引《藥性本草》:“小兒驚癇,熱壅不通。療癰腫,豌豆瘡?!?/p>
《本草綱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陽陷眩暈,胸脅虛痛,久泄,下痢后重,遺濁,帶下崩中?!?/p>
1.據(jù)化學分析 升麻含苦味素、升麻堿,以及水楊酸、脂肪酸等。
2.據(jù)藥理研究
(1)本品有解毒、發(fā)汗、鎮(zhèn)靜作用。
(2)本品因含苦味素,服用過量,能使肌肉放松、頭暈目眩、脈弱、嘔吐,大量可致頭痛、虛弱及輕狂等。
(3)對結核桿菌及黃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3.據(jù)現(xiàn)代臨床 主治急性胃炎,牙周炎,麻疹初起,胃下垂,子宮脫垂,慢性結腸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
陰虛陽浮,喘滿氣逆及麻疹已透之證忌服升麻。服用過量可產生頭暈、震顫、四肢拘攣等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