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勸君莫捉三春鳥,雛在巢中盼母歸!
蒼鷹 別 名 黃鷹、雞鷹。 分布很廣,除XZ外,其余各地都有分布。 中型猛禽。全長55厘米左右。上體蒼灰色,頭頂、枕和頭側(cè)黑褐色;眼上方有白色眉紋;背棕黑色;肩羽和尾上覆羽有污白色橫斑。飛羽及尾羽暗灰褐色,具暗褐色橫斑,羽端灰白。下體污白色,胸、腹及覆腿羽均有黑褐色橫斑。嘴黑色,基部沾藍。腳綠黃色,爪黑色。棲息在針葉林、闊葉林和混交林的山麓。以嚙齒動物、鳥類及其他小型動物為食。在高樹上營巢,主要以松樹枝搭成較厚的皿形巢。白天覓食。
特別提示:蒼鷹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除非是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蒼鷹。
TU鷲 別名座山雕、gou頭鷲 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四川的留鳥;偶見于華北、西南及華南一帶。 大型猛禽,全長約110厘米。體羽主要呈黑褐色。頭被以污褐色絨羽;頸裸出,呈鉛藍色;皺領(lǐng)淡褐近白色。飛羽黑褐色,尾羽暗褐色。嘴黑褐色。腳灰色,爪黑色。 棲息于高山裸巖上,多單獨活動,在附近平原、丘陵地帶翱翔覓食,發(fā)現(xiàn)目標(biāo)后俯沖抓捕。主要以鳥獸的尸體和其他腐爛動物為食。筑巢于高大喬木上,白天覓食。 特別提示:TU鷲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除非是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捉TU鷲。 蒼鷺 又叫長脖老等 大型涉禽,體長約75-105cm,長頸、長嘴、長腿,上體淺灰色,頭、頸及下體白色,嘴為黃色,腿黃色,腳暗綠色。頭部羽毛白色。頭頂有兩條長若瓣子狀的黑色冠羽,頭側(cè)及枕部飾羽黑色。頸羽灰白色,前頸具2一3條黑色縱線,下頸有白色矛狀羽,體側(cè)有大型黑色塊斑。 飛行時黑色的翼明顯。蒼鷺常棲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沼澤淺水處,食物以各種小魚為主。多立于淺水邊緣處,有時小群體,有時成對活動,相距一定距離,彼此不干擾,靜立水中,注視著水面,俗稱“老等”。飽食后縮頸至兩肩間,把嘴伸在翼下,單腿或雙腿站立,有時長達數(shù)小時之久。多晨昏活動,叫聲粗而高。白天覓食。
特別提示:蒼鷺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除非是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蒼鷺。 白鷺
白鷺分5種
大白鷺 大白鷺又名"白莊"、"公子"、"白洼"。 分布于東北、河北、江蘇、云南、廣東、海南、臺灣等地。 大白鷺體長約90cm,是白鷺屬中體型較大者,夏羽的成鳥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頭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間著生成叢的長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過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時不超過;蓑羽羽干基部強硬,至羽端漸小,羽支纖細分散;冬羽的成鳥背無蓑羽,頭無羽冠,虹膜淡黃色。 大白鷺是夏季各地常見的鳥類,棲息于河川、海濱、沼澤濕地或水田中。性頗機警,見人即飛去。白天多單獨尋覓食物,在食物豐富的區(qū)域內(nèi),也成小群活動。食物主要是小魚、蝦、及水生昆蟲、貝類等。
中白鷺 又稱白鷺鷥、舂鋤。 分布于我國甘肅、山東、河南、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福建為夏候鳥;云南為留鳥;廣東、海南、臺灣為冬候鳥。
中白鷺體長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先黃色,虹膜淡黃色,腳和址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頸下部有蓑狀飾羽,頭后有不甚明顯的冠羽,嘴黑色。 常棲息于稻田、湖泊、沼澤及灘涂。在浙江5月份遷來舟山五峙山島,8月中、下旬飛離,與黑尾鷗同島棲住。中白鷺在樹上或灌叢上筑巢,巢淺圓盤形,以小樹枝交搭而成,巢內(nèi)充填 軟質(zhì)干枯雜草。以魚類、蛙及昆蟲為食,也食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
小白鷺 體態(tài)纖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鳥繁殖時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雙辮;肩和胸著生蓑羽,冬羽時蓑羽常全部脫落,虹膜黃色;臉的裸露部分黃綠色,嘴黑色,嘴裂處及下嘴基部淡角黃色;脛與腳部黑色,趾呈角黃綠色。
黃嘴白鷺: 又名塘白鷺、白老等。 分布于我國東北南部旅順、鴨綠江,山東,江蘇,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均為旅鳥或偶見種類。 黃嘴白鷺體長約體長46~65厘米,體重32~65克。身體纖瘦而修長,嘴、頸、腳均很長。體羽白色,雌雄羽色相似。虹膜淡黃色,腿黑色。幼鳥無細長的飾羽,嘴呈褐色但基部黃色,腿和眼先皮膚呈黃綠色。繁殖季節(jié)有細長的飾羽:后頭的冠羽長而密,肩羽延伸至尾部但末端平直,下頸飾羽呈長尖形,覆蓋胸部;嘴黃色,腿黃色,繁殖臉部裸露皮膚藍色,虹膜黃褐色,嘴黑色,下基部黃色,腳黃綠至藍綠色。 以魚、蝦和蛙等為食,有結(jié)群營巢、修建舊巢和與池鷺、夜鷺、牛背鷺混群共域繁殖的習(xí)性。 巖鷺(): 巖鷺分布于海南省白沙和臺灣省的恒春半島、離島碓岸及澎湖列島、澎佳嶼、綠島、蘭嶼,浙江寧波和樂清縣,廣東上川島和陸豐等地。 巖鷺體長55~64厘米。本種可分為黑、白兩型。黑型全身呈黑色,頭部有羽冠,胸部與背部有細長的白色蓑羽。嘴為黃色,前端為暗褐色。腳為暗綠色。嘴長85~93毫米,翼長274~315毫米,尾長93~121毫米。白型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區(qū),通體呈白色。 黑巖鷺圖 白巖鷺圖 特別提示:所有白鷺都是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除非是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捉白鷺。
白額雁 白額雁又叫花斑、明斑。 分布于我國北京、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安徽、江西、臺灣、山東、湖北、湖南、XZ、新疆等地。 白額雁體長65—80厘米,體重1700—3579克。虹膜褐色,嘴為肉色或玫瑰肉色,腳為橄欖黃色。較為獨特的是在額部和上嘴的基部具有一個白色的寬闊帶斑,白斑的后緣為黑色,所以得名白額雁。頭頂和后頸呈暗褐色;背部、肩部、腰部均為暗灰褐色,具有淡色的羽緣;尾羽為黑褐色,具有白色的端斑;尾上覆羽白色。頦部為暗褐色,其前端具一個細小的白斑,胸部以下逐漸變談,腹部為污白色,雜有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塊,兩脅灰褐色。 白額雁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覓食多在白天,晚上多在水而上休息。通常天一亮就成群地飛往陸地上的覓食地點,中午回到夜棲的地點休息和喝水,然后再成群地飛到覓食地繼續(xù)覓食,直到太陽落山才又回到夜里的棲息地。食物在夏季主要為馬尾草、棉花草等苔原植物,秋季和冬季則主要以水邊植物,如蘆葦、散棱草以及其他植物的嫩芽和根、莖等,也吃農(nóng)作物的幼苗。
特別提示:白額雁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除非是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捉白額雁。
鴻雁 又名原鵝,大雁。 夏季分布于內(nèi)蒙和黑龍江一帶,冬季飛至中國東部至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qū)。 雄鳥體長900毫米以上;雌鳥稍小。嘴黑色,較頭部長;頭頂白,正中為棕褐色,上體大都灰褐,羽緣較淡直至白色;前頜下部和胸部均肉桂色,向后漸淡至下腹轉(zhuǎn)為純白;兩脅具暗色橫斑;尾下覆羽和尾側(cè)覆羽均白。老年雄雁的上嘴基部有疣狀突;跗□橙黃色;爪黑。 棲息于河川、沼澤地帶。夜間覓食植物,白天在水中游蕩。
特別提示:鴻雁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除非是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捉鴻雁。
豆雁 又稱麥鵝。 夏季活動于我國東北及內(nèi)蒙,冬季飛至長江下游,東南沿海省份、海南及臺灣。 體重2600-3400克,體長64-75cm。頭、頸棕褐色;肩、背灰褐色;腰黑褐色;尾上部分覆羽白色下體污白色。嘴黑色,先端有一黃斑,腳為橘黃色。飛行中較其他灰色雁類色暗而頸長,虹膜為暗棕色;嘴是橘黃色、黃色及黑色;腳為橘黃色。 通常多成群活動于河川、湖泊和沼澤,也常到水稻田、溝渠及低洼草灘覓食。每天覓食的往返路線較固定。主要覓吃遺留在田間的馬鈴薯及谷物,也食野草根莖等。
特別提示:豆雁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除非是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捉豆雁。
野鴨 分布于我國東北、新疆、甘肅、青海、江蘇、浙江等地區(qū)。 野鴨包括多種鴨科鳥類,體型差異較大,通常比家鴨小,腳趾間有蹼、善游水。常見的有綠翅鴨,體長在35厘米以上,為小型野鴨,雄鳥頭上和頸部深棕色,從眼前到頸后貫有紫綠色長紋,兩肩、下項及脅部灰黑色,綴有白色斑紋,胸部淺灰色,帶黑色圓斑,兩翅羽毛上,具有閃爍金屬光澤的綠色羽毛。綠頭鴨也為常見野鴨,體長約60厘米,雄鳥頭和頸 綠色,頸下有一白環(huán),翼鏡藍紫色,尾羽大部分白色,僅中央四枚黑色而上卷(雌鳥尾羽不卷),體黃褐色并綴有暗褐色斑點,故又稱“大麻鴨”。 野鴨多群棲湖泊、澤地草叢、海灘或岸邊,雜食或主食植物。 特別提示:野鴨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除非是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捉野鴨。
野雞 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地,除XZ和海南,均有不同種類的野雞,為當(dāng)?shù)亓豇B。 環(huán)頸雉,俗稱野雞,因頸上有白色羽環(huán)而得名,雄雉頭頂部為綠色,兩頰有鮮紅色肉冠。頸黑綠色并有一白環(huán),胸紫金色并有光澤,背綠色,翅膀有橫條花紋,尾羽細長約450mm左右并有黑色橫紋25—30條左右,長像非常美麗,體重約1.2—1.5kg左右。雌雉為土色并有棕色花紋,體重約。8—1.0kg左右,雌雉外觀不美。以谷物,草籽、漿果、油菜花、麥苗以及昆蟲等物為食,如一雄多雌,雄雉在求偶時占有一定的地盤,雄雉挑戰(zhàn)時站立在地平面的高處,如土堆,墳堆頂上。鳴時先拍打雙翅,發(fā)出“ou—ou”的鳴聲。遇有人驚動時很快隱藏在附近的草叢中或者飛逃.飛跑速約為18M/秒,被擊斷翅膀的野雞在地上逃跑時也是難以追趕的。在丘陵及山邊的草叢、灌木叢中營巢,在隱藏處用爪子掘成一個土坑就是它的窩。每次產(chǎn)卵10枚左右,白黃色橄欖形,平均為45.5×32mm 。環(huán)頸雉分布于全國各地,均為當(dāng)?shù)亓豇B。我國共有19個品種,,肉鮮美脂肪很少,是極好食用佳品. 環(huán)頸雉常出現(xiàn)在山坡、丘陵、河溝兩岸等地的灌木叢、草叢之中,秋季幼雛喜群居一起,冬季長成之后也是群居,少者3~5只,多者10~20只,春季分散活動.群雉很難以靠近,距離在70M以外即可成群起飛,遇到群雉時首先必須將它們沖散,然后再去尋找小群或者單個的,這時才能有開木倉射擊的機會。 野雞起飛后又落地時,它們的著落地點不等于隱藏地點,當(dāng)你到著落地點去搜索時往往是找不到它們的,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當(dāng)它們落地后,馬上隱避地向前轉(zhuǎn)移而去。當(dāng)它們在向前方走動時,如遇上地形是橫溝、草地、田地的盡頭、水邊岸邊及山上的石頭斷層、斷崖等地才停止前進,并躲藏在附近的草叢中,這時它們將身體轉(zhuǎn)1800頭朝著你,來觀查你的行為.當(dāng)你與它相對時,它即起飛。當(dāng)你在它的側(cè)部較遠的地方移動時,它可以轉(zhuǎn)身1800而溜之大吉。所以它也有為了生存逃避被擊斃的能力。 長江流域的野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村莊的周圍。當(dāng)?shù)孬C人的歌訣:“老雞、老兔,房前屋后”.因為長江流域的居民生活多為山區(qū)及丘陵,村子周圍有田地、茶林、果地等,這些都是野雞生存的好條件,既有糧食、蔬菜充饑,又可以在菜地及茶林內(nèi)藏躲。另外村子周圍常有村民出入勞動,遭受老鷹XJ!的危險少得多.江南村落是野雞賴以生存的安全帶,野雞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村莊的房前屋后. 在守獵野雞時,由于群雉很難以靠近,距離在70M以外即可成群起飛,遇到群雉時首先必須將它們沖散,然后再去尋找小群或者單個的,這時才能有開木倉射擊的機會。 野雞起飛后又落地時,它們的著落地點不等于隱藏地點,當(dāng)你到著落地點去搜索時往往是找不到它們的,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當(dāng)它們落地后,馬上隱避地向前轉(zhuǎn)移而去。 1.群雉有70米外驚飛的,但也有10米內(nèi)不飛的:如稻田內(nèi)、油菜花內(nèi),高粱地內(nèi)、棉花、茶山內(nèi)……視隱匿地不同而不同, 2.看清各著落點,并以周邊特殊物為記號(如顯眼樹、巖、竹)是帶gou獵手的本事,再帶犬至著落點,一般幾分鐘內(nèi)獵犬即嗅到雞味,野雞最終以再次驚飛逃避獵犬的追蹤。只要人精明、獵犬聽話,可逐個全部解決。 3.雉雞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被驚擾后,就會立即撲下來鉆入草叢中。這時由于過分緊張,往往它只顧把頭隱藏好,屁股露在外面也不管了,所以,此時很容易去抓住它. 特別提示:野雞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除非是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捉野雞。
林雞 學(xué)名細嘴松雞 雄性成體最大者可達四公斤,多數(shù)重約三公斤;在頭頸部有青紫色閃光。肩部、初級飛羽,以及翅和尾上的一些覆羽尖端部分為鮮白色;尾長大,其長度略短于翅長,外形似楔狀;下體黑褐色,雜以白斑,尾下覆羽的尖端有寬達2-2.5厘米的白色端斑。雌性成鳥體重約二公斤,上體大致為棕色,但具黑褐色閃藍光的橫紋,在頭頂上又常形成圓點狀;尾及尾上覆羽黑褐色,有紅棕色細紋;翅及尾上的覆羽也有白色端斑。兩性的嘴均黑褐色。腳與趾黑色。在兩眼的上方有紅色裸皮。 以往在我國廣泛分布于大、小興安嶺,在大興安嶺的南端阿爾山,小興安嶺的帶嶺均有分布,冬時在河北偶爾亦能見到。如今,細嘴松雞在大興安嶺主要分布在賓州鐵路線以北地區(qū),在小興安嶺地區(qū),則主要沿黑龍江流域分布。細嘴松雞垂直分布不明顯,喜棲息于赤楊、柞樹、杜鵑等闊葉樹種與落葉松的混雜林內(nèi),在亞高山的矮曲林帶很少見到,也很少到林緣、草甸及農(nóng)田中活動。主要以紅松、落葉松、樺樹等的嫩芽和枝葉為食,亦食部分漿果、草籽及動物性食物的蜘蛛、蝸牛、甲蟲和螞蟻等。 特別提示:林雞是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除非是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捉林雞。
鷓鴣 又稱赤姑、花雞、懷南越雉、鷓鴣鳥。 分布于云南西部及南部、貴州西南部、廣西、海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及安徽,留鳥。 體長約30cm,枕、上背、下體及兩翼有醒目的白點,背和尾具白色橫斑。頭黑帶栗色眉紋,一寬闊的白色條帶由眼下至耳羽,頦及喉白色。雌鳥似雄鳥,但下體皮黃色帶黑斑,上體多棕褐色。 棲于低地至海拔1600米的干燥林地、草地及次生灌叢。 特別提示:鷓鴣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除非是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捉鷓鴣。
鵪鶉 又名鶉,紅面鵪鶉,赤喉鶉。 分布于內(nèi)蒙、東北地區(qū)、新疆等地。 體長約 16cm,翅長而尖;尾短;眉紋近白;上體黑褐,具棕色橫斑,并雜以淺黃色羽干紋;頦和喉淺灰黃;上胸黃褐,雜以黑色錨狀斑;腹部及兩脅均灰白,雜以栗黃色寬闊縱紋;尾下覆羽棕白。雌雄羽色相似,但雄鳥較鮮艷。嘴角藍色;跗蹠淡黃色,無距。 鵪鶉棲息于雜草叢生間,干燥而近水處。春季到繁殖地后開始鳴叫。主要以草籽、豆類、谷粒、幼芽等為食,兼吃昆蟲和無脊椎動物。受驚時僅作短距離飛翔,又潛伏于草叢中。營巢于草地的干燥處。巢呈淺窩狀,覆以疏松的干葉和雜草。
斑鳩 又名斑佳、錦鳩、鵓鳩、祝鳩。 廣泛分布于全國。 體長27~35厘米;兩翅無金屬羽色,第2和第3枚飛羽最長;腳短而強壯,跗跖較中趾為長。 山斑鳩在中國為常見種。上體羽以褐色為主,頭頸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額部和頭頂灰色或藍灰色 ,后頸基兩側(cè)各有一塊具藍灰色羽緣的黑羽,肩羽的羽緣為紅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為藍灰色;尾的端部藍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頦和喉粉紅色 ;下體為紅褐色 。雌雄羽色相似。棲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區(qū),主要在林緣、耕地及其附近集數(shù)只小群活動。秋冬季節(jié)遷至平原,常與珠頸斑鳩結(jié)群棲息。飛行似鴿,?;?。鳴聲單調(diào)低沉。 警惕性甚高。覓食高粱、麥種、稻谷以及果實等,有時也吃昆蟲的幼蟲。巢筑在樹上,一般高距地面3~7米,用樹枝搭成,結(jié)構(gòu)簡單。
特別提示:斑鳩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除非是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捉斑鳩。 野鴿子 又稱巖鴿、山石鴿、橫紋尾石鴿。 廣泛分布于我國北部及西部,另一個亞種分布于XZ等地。 野鴿子體長30-35厘米,體重250-290克。喙呈黑色,頭、頸和上胸部為石板灰藍色,頸與上胸均具金屬銅綠光澤,在胸部還點綴著紫紅色閃光,胸部以下呈灰藍色,至腹部漸轉(zhuǎn)為白色,背部及兩肩呈淺石板灰色,腰部純白色。雙翼具兩道不完全的黑色橫斑紋。雌雄鳥羽色基本相同,但雌性毛色較暗,頸與胸部的光澤也有如雄鳥鮮艷。 平時集大群棲于山巖間,常飛抵山谷以及附近田野間覓食各種果實、種子和谷物等。鳴叫聲相同。飛得很快,喜歡在地面上奔跑。巢大多營于山上巖隙間。
特別提示:野鴿子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除非是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捉野鴿子。 大山雀 又名白臉山雀、吇吇黑、子歸鳥(不是指杜鵑的子規(guī))、吱啵。 大山雀其實比麻雀還要小,體長12厘米左右,頭頂呈輝藍黑色,頰白色。上背黃綠色,下背、兩肩及尾部上覆羽均為灰藍色,背上后頸的黑色間隔以白色狹長橫帶。中央一對尾羽深藍色,羽干為黑色,其余尾羽藍黑色,飛羽黑褐色。頰、喉及前胸為金屬光澤的黑色,腹部白色且貫通黑色縱帶,由前胸向后,接于尾下覆羽。雌鳥此縱紋較淡,易辨認(rèn)。眼褐色,嘴和腳均為黑色。 大山雀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好奇心極強,有非常出色的即興行為和動作,如能將栓在繩上的食物通過用足逐步拉起而獲取,會叼起它們感興趣的非常食物物體玩耍。除睡眠外很少靜止下來。鳴聲悅耳,能效直翅目的一些昆蟲的鳴叫。秋冬季常結(jié)成10左右的小群集體活動,由于能吃多種害蟲的卵、幼蟲和成蟲且效率極高,因此是我國最著名的農(nóng)林益鳥。 特別提示:大山雀是農(nóng)林益鳥,更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除非生存有食物危機,否則不要捕捉大山雀!
麻雀 又名家雀、琉麻雀。 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 一般麻雀體長為14厘米左右,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呈圓錐狀;跗跖為淺褐色;頭、頸處栗色較深,背部栗色較淺,飾以黑色條紋。臉頰部左右各一塊黑色大斑,這是麻雀最易辨認(rèn)的特征之一,肩羽有兩條白色的帶狀紋。尾呈小叉狀,淺褐色。幼鳥喉部為灰色,隨著鳥齡的增大此處顏色會越來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鳥雌雄極不易辨認(rèn),成鳥則可通過肩羽來加以辨別,雄鳥此處為褐紅,雌鳥則為橄欖褐色。 麻雀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但警惕卻非常高,好奇較強。多營巢于人類的房屋處,如屋檐、墻洞,有時會占領(lǐng)家燕的窩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樹洞中。 在以谷物為主要作物的糧食生產(chǎn)區(qū)域,麻雀的確能從人們那兒搶走很多的糧食,但是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麻雀對有害昆蟲的控制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實上在麻雀多的地區(qū),害蟲特別是鱗翅目害蟲的數(shù)量明顯要少于其它地區(qū),這方面它們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作出了不小的貢獻。1958年,人們一度將它列為四害之一,政府動員全國城鄉(xiāng)居民,在規(guī)定的日期和時間內(nèi),掏窩、捕打以及敲鑼、打鼓、放鞭炮,轟趕得它們既無處藏身,又得不到喘息的機會,最后累得墜地而死。一年以后,各地陸續(xù)發(fā)現(xiàn)園林植物出現(xiàn)蟲災(zāi),有些還是毀滅性的。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