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門雪評注《葉案存真》選(一)
何時希 莫雪琴 整理
《葉案存真》評注于乙亥年(公元1935年),乃程氏三十四歲,正當(dāng)精力彌滿,力學(xué)不倦。時常徹夜不眠,從事于《傷寒論》、《葉氏醫(yī)案》等書的著述,翠墨丹黃,釣稽考索,至今遺下著作十余種,大都成于此前后十年之際。程評《葉案存真》采用的是周學(xué)海評本。對于周批的某些不妥之處,程氏均作了批評。為了使讀者理清原書與評注的蛛絲脈絡(luò),整理者采用了“周評”、“周注”、“周總評”、
“.程評”、“程注”、“程按”、“程評周”、“程眉評 ”、“程總按”、 “大旨”等小標(biāo)題。
一 諸虛勞損
凡憂愁思慮之內(nèi)傷不足,必先上損心肺。心主營,肺主衛(wèi),二氣既虧,不耐煩勞,易于受邪(周注)。惟養(yǎng)正則邪自除,無麻桂大劫散之理,故內(nèi)傷必取法乎東垣(程注)。今血止脈軟,形倦不食,仍嗆咳不已,吐痰若粘涎,皆土敗金枯之象。急與甘緩補法(周評一)(程評周一):
生黃芪 炒白芍 炙草 飴糖 南棗
(周評二)(程評周二)
周注:凡治勞傷,須先察有無外邪。
程眉評:大病勞損自與外邪不同,一見可分。惟既病之后,肺虛不能抵抗外邪,容易感受風(fēng)邪,每有今日服補藥甚好,明日反劇,病長日多,自難免此,偶一不慎,即將新邪補住,此最當(dāng)留意者也,周氏旁批猶未得髓。
周評一:此所謂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者也。內(nèi)傷夾外邪,雖無大劫散,初起總宜兼解外,若連邪補住,永無愈期。
程評周一:兼解外用芪建中不去桂可也,補中益氣之升柴,亦能兼解外邪。氣藥流行溫暖,多服自能托邪,不致連邪補住。血分膩補如熟地等,則真當(dāng)留意。
程注:此桂乃言湯之簡稱,非指一藥,若重用芍、輕用桂,如建中法者,可用無礙也。
程眉評:雖云取法東垣,實則仍乳法仲景建中。
周評二:太甘,於痰咳不食未宜。
周總評:內(nèi)傷夾外邪,重者急與驅(qū)邪,但須保定胃氣及下元真氣,迨大勢己殺,乃急補之。若外邪本輕者,調(diào)理榮衛(wèi)是一捷法,即所謂養(yǎng)正則邪目除。
程評周二:保定胃氣及下元真氣,言之固易,試問於驅(qū)邪方參入何藥,始可不礙。
程總按:徐批《指南》於虛勞之建中大為不滿,不知虛勞與勞瘵本自不同,葉氏用建中治虛勞,深得《內(nèi)經(jīng)》溫養(yǎng)之旨,細(xì)於癥象考之,自可得其分別處,非統(tǒng)治一切勞瘵也。若概投清潤滋陰,必致減食便溏不治矣。統(tǒng)言之,無論何癥必有虛實、寒熱之不同,兩相對立,決無偏理,醫(yī)道通《易》,太極一圖,兩儀定位,即相對論也。千變?nèi)f分,均從一陰一陽互為消長而來,差參多少則有之,絕對一偏則決無者也。
大旨:從上損心脾者,可溫養(yǎng),宜建中,從下?lián)p肝腎者,宜滋陰不宜建中也。形寒自汗、面白光唇白,脈虛大者為虛勞;但熱骨蒸、盜汗、面赤顴紅唇赤者為勞瘵。一則脈虛大,一則脈細(xì)小,一則大便溏,一則大便結(jié),一則舌絳淡,一則舌絳鮮。且虛勞多腹中痛,此其大別也。若遺泄、咳嗽,兩俱有之,不是確據(jù),此言其常耳。若臨時權(quán)變,活法在人,固無定法也。
程門雪評注《葉案存真》選(二)
諸虛勞損(續(xù))
幼年久有遺精目疾,不耐勞煩,先后天
未曾充旺。秋季瘧邪再傷真陰。冬月夜熱嗽
痰失血(周注),不饑不食,盜汗傷陽,陽浮
不藏,漸干胃口,皆久虛勞怯之象。此恙屏
絕酒色怒煩,須安閑坐臥百日,必胃口漸旺,
病可漸除,古稱精生于谷食也(周評)。
周注:是陰傷而邪陷之。
周評:嗽痰總因外邪未清,雖不宜直攻,
總須設(shè)法兼治。夜熱盜汗,是陰分有邪,營
氣不安。
程評周:有邪無邪,臨癥自有權(quán)衡,不
能胸中先橫一邪字,此所謂胸有成見。
北沙參女貞實 茯苓 炒麥冬 米仁
川斛 芡實(周評)
周評:此證宜補陰中之陽,俾得鼓正
氣,達(dá)邪于表,所謂胃口漸旺則病可除,即
此義也。沙參、麥冬清肅,傷陽斂邪。
程評周:補陰中之陽乃活絡(luò)語,以此閏
明,反增疑惑,參、麥二味,在脾陽傷者本
不可用。
此清養(yǎng)胃陰法也,勞癥有不受健脾溫陽
者,故以此調(diào)之,乃葉氏之獨擅。其分別在
苔脈及素來經(jīng)過,細(xì)診自明,不能混言參麥
傷陽斂邪。須先分別脾陽、胃陰,及是否有
邪乃斷。
勞怯,形肌日瘁,食減自利,腹痛寒熱。
由陰虛已及脾胃,無治嗽清滋之理。姑以戊
已湯加五味攝陰為議,是難愈之癥(周評)。
周評:損病過脾不治,自利腹痛,非大
氣入中,即木郁土下,治宜溫疏。
炒白芍 炙甘草 北五味(周評)
周評:死矣,案中明言脾胃,如何只顧
陰虛,仍是治嗽清滋。
程評:照病仍當(dāng)用建中出入,或彼時別
有情形,或用過建中不合,故轉(zhuǎn)方如此,無
前后案,不可知矣。芍治腹痛本仲景法,甘
緩酸效,亦有其治,唯病象過深,恐不可治,
以此塞責(zé)耳。脾虛木乘者。味過于酸,實不
甚宜也。當(dāng)以他藥和之助之。
嘉興十八歲 肝腎內(nèi)損,必致奇經(jīng)失
職,俗醫(yī)混稱陰虛,僅以錢仲陽小兒所用六
味,,曰補陰和陽,益臟泄腑。要知此時仲
陽非為虛損設(shè)立(周評一)。
人參紫河車 坎炁 人乳粉 秋石
茯苓 五味子 紫衣胡桃 (周評二)
周評一:先生亦常以治虛損,此蓋病重
藥輕故也。
周評二:秋石太咸,咸能凝血傷津,且
大損心陽,最不宜于咳喘多痰、失血及心虛
之病,吾從臌證忌鹽悟出。王好古云:“肉從
蓉驟用妨心?!币啻肆x也。
程評周:臌癥忌益,每以秋石代之,不
忌秋石也。臌癥系腎病,與心病不同,不能
擬比,王語亦不盡然,評誤。
程總評:此病喘咳檀紅,在所必見,系
沖氣上逆,己有脫象,故用方頗重。此方以
膏丸為宜,或非煎劑。
心中空洞,下焦寒冷,兼有遺精便溏,
議用三陰補方。
人參山藥(炒) 茯苓 五味 杞子
(炒) 建蓮 線魚膠 熟地(炒)
周評:據(jù)證是寒濕久郁,漸欲化燥。急
宜溫潤以壯胃氣,方味甚合。
程評周:應(yīng)屬內(nèi)傷,何能斷為寒濕化燥,
六淫外感,評謬。內(nèi)傷外感尚未辨明,而云
方味甚合,此方脾腎雙補,治內(nèi)傷虛癥固合。
既云寒濕,則此方萬無合理,矛盾之至。
形弱脈小,腰痹酸軟,足跟痛,是下元
精血暗虧,未老先衰,防致痿痹。溫養(yǎng)宜柔,
勿以桂附剛愎。
周評:精血虧者不宜剛愎,極是。陳修
園乃極低之。
鰉魚膠沙苑蒺藜 甘枸杞子 首烏
獲神 虎骨膠 牛膝 柏子仁 溶膠為丸
程評: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此血肉有
情之治法,修園低之,未免過當(dāng)。
陰液枯槁,陽氣獨升,心熱驚惕,倏熱
汗泄,議用復(fù)脈湯,甘以緩熱,充養(yǎng)五液。
人參阿膠 炙草 麥冬 牡礪 麻仁
細(xì)生地
周評:肝主疏泄,心液不濡則神不斂,
肝氣因之妄動,治宜養(yǎng)心,鎮(zhèn)攝肝氣,方甚
合。
程評:純系心臟之病,益心陰之?dāng)筷枺?span lang="EN-US">
復(fù)脈法最效,余常用之。與肝氣妄動不干。
無錫二十二歲 嗽血,秋季再發(fā),夜
熱汗出,全是陰虧見癥(周注一),大忌肺藥
理嗽(周注二)。絕欲百日,助其收藏。胃口
尚好,腎肝陰藥中,必佐攝納。
周注一:是陰虧而邪陷之。
周注二:極是極是。
周評:因嗽出血,非正血也,病起外感,
正宜治嗽,所謂忌肺藥者,指沙參、麥冬輩
耳。夜熱汗出,是邪陷陰分,治法滋陰宣陽,
透邪于表乃合。
程評周:所謂邪者外感六淫之邪也。外
感自外感,內(nèi)傷自內(nèi)傷,不能以邪陷混言。
不知虛勞內(nèi)傷發(fā)熱,乃臟氣不足,氣血偏勝
之故,非熱即有邪,嗽即有邪也。不辮內(nèi)外,
擔(dān)統(tǒng)言邪,不知此邪是何物。
熟地(周注) 五味子山藥 芡實 湖
蓮 茯神
周注:熟地滋陰,不宜助濕。
程評周:藥有偏長即有偏短,滋陰者勸
濕,必然之理。案中明言全是陰虧,可知無
濕,更何有於滋膩助濕之足言。若無濕亦忌
之,豈非使熟地一無用處。
上假熱,下真寒,肝腎大虛,加減八味
丸。
熟地茯苓 丹皮 山藥 五味 當(dāng)歸
程評:既云下真寒,似可用桂、附引火
歸元之法。
肝腎兩虧,虛火爍金,用納氣法。
熟地牛膝 白芍 青鉛 童便 山藥
周評:可稍加血肉之品。
程評:明言虛火爍全,或有失紅之象,
血肉之品當(dāng)緩。
吳江二十七歲 肌肉日削,竟夜內(nèi)熱,
是內(nèi)損陰虛,漸延勞怯。安逸可久,天暖氣
泄,病必漸加。
周評:津液耗竭難復(fù),治宜填陰撐陽,
此證所謂陰虛陽往,衛(wèi)降營竭也。
程評周:周氏屢云“撐陽”,不知如何撐
法及用何藥。
早晚服牛乳一杯,另服補陰丸。
周評:苦寒不能撐陽,所謂撐者,陰充
則陽氣外達(dá)而復(fù)其位也。
程評周:照此言,此撐陽仍是滋陰。
周又評:丹溪大補陰丸,黃柏、知母俱
鹽酒炒,地黃、龜板、豬脊髓。又有補陰丸
即楊氏還少丹少褚實一味。
程按:照丹溪之說,則知、柏為滋陰妙
品,非用以苦寒泄熱也,兩存之,擇癥而施。
腎精下?lián)p,乏陰氣上承,浮陽上灼,咽
喉痛痹,有喉宣發(fā)現(xiàn)??人源伲窍陆乖?span lang="EN-US">
海不司收納,沖脈之氣上沖所致。故日進(jìn)潤
劑,望其咳減,為庸醫(yī)之良法,實釀病之禍階。
現(xiàn)在胃弱便溏,則非治嗽可療矣。勞怯不復(fù),
當(dāng)以固真納氣,培扶胃口,希冀加谷則吉。
周評:方論俱平實,用之必有效。
人參 茯苓 芡實 坎炁 湘蓮子 秋
石 五味子 胡桃
程評:下?lián)p及中,下癥仍甚,最難投劑,
以損過中不治,必先顧中,而中藥多礙下也,
此方坎炁、秋石、胡桃、五味納氣,治下而
不滋膩礙胃,參、苓、芡實、蓮子治中,健
胃而不礙沖氣虛火。選藥之佳,無與倫比,
最可取法。(待續(xù))
程評《葉案存真》選載(續(xù)三)
脈濇小數(shù),質(zhì)弱,平昔喜飲,酒性先入
肝膽,故易生嗔怒。且涂次侍親煩勞,郁熱
自情懷而升。病屬郁勞,惟恰悅為上,用藥
不易奏功。
桑葉川貝母 粉丹皮 山梔殼 天花
粉 蜜炒廣皮
程評:此方治郁,人嫌其太輕,無法之
法也。昔趙養(yǎng)葵主百病均生于郁,其方宗六
味出入,滋水涵木,失之呆補。易思蘭主百
郁均由氣滯,其方專理氣,理氣誠是,惟氣
藥香燥,郁于內(nèi)者必有郁火,化燥藥不宜多
投。故郁之著應(yīng)如乳巖、如噎膈、梅核氣等,
最難投劑合度,不求有功,先求無過,方能
立住腳步。此方固一時難效,然舍此另求,
更有窒礙。與第五案一輕一重,均從柔潤著
想,無法之法也。此等處非臨癥經(jīng)歷,不知
其難。乃信口胡訾,妄評是非,乞知當(dāng)時斟
酌苦心。解人難索,為之一嘆。
悲憂哭泣致病,不飲欲嘔,病屬郁癥,
治當(dāng)條達(dá)肝胃。第胃為陽土,肝寄相火,雖
結(jié)瘕氣,燥熱未宜。
周評:理極是,但治瘕氣本無庸燥熱耳。
制半夏白茯苓 炒丹皮 炒神曲 吳
茱萸 夏枯草 黑山梔 川連
周評:悲憂哭泣,屬肺金制木,木郁則
克土。宜疏肺宣肝健脾。方溫升與淡滲同用,
甚妙。而大旨仍是苦降辛開法。
程評:方仿越鞠丸而選藥特好,可法。
溫升與淡滲同用乃逍遙法,亦黃氏“脾胃為
升降之樞機,木陷土中,土濕木壅,溫升達(dá)
木,淡、滲燥”之意,須審癥用,非定法也。
是方之茱萸乃溫泄,非升藥。觀仲景用萸多
治吐逆,可知其降而非升矣。
因嗔怒,心胸痞脹三年,左脅下堅凝有
形,偶觸勞忿,則寒熱無汗,此屬郁痹氣血,、
延成肥氣。治當(dāng)宣通營衛(wèi),流行脈絡(luò),佐入
攻堅,俾寒熱得止,再議。
周評:此癥何不徑用蟅蟲丸,佐煎方以
和營衛(wèi)。
炒柴胡生香附 半夏曲 丹皮 桃仁
青皮 姜汁炒梔仁 生牡蠣 臨服入鱉血五
匙
程評:方用柴疏木郁,附開氣郁,夏化
痰郁,梔清火郁,丹、桃通血郁,青以消痞,
牡以軟堅,鱉血生氣靈動,引入血絡(luò),仍是
鰲甲煎法也。蟅蟲丸不及此方合度多矣。選
藥參用越鞠丸治六郁法。姜妙山梔即越桃散
之變法,治郁而化火之痛頗靈,亦苦辛開泄
也。
據(jù)述瀉血五日,血止即患咳嗆;左脅下
有形如梗,身動行走,必眩暈欲仆,春夏減
食,秋冬稍加;交冬人迎脈絡(luò)結(jié)癭。診脈虛,
左關(guān)尺數(shù)。此肝腎精血,因驚恐憂勞所傷,
陽失陰戀,絡(luò)中空隙,陽化內(nèi)風(fēng),鼓動不息,
日就消爍不肯復(fù),為郁勞之癥。四旬以外,
生氣已淺,非治病可卻。春夏身中真氣不耐
發(fā)泄可知。屏絕家務(wù),開懷頤養(yǎng),望其病緩。
周評:此燥化之幻證也,為百病中最難
治之癥。凡燥化多生于郁,而郁久多見燥化。
治之總宜溫潤疏通之劑,觀此與下案方藥可
見矣。
石決明女貞實 杞子 黑芝麻 桑葉
阿膠 寄生 柏子仁 茯苓 炒當(dāng)歸
周評:方對癥而嫌輕,且病起于血止,
宜加導(dǎo)瘀通絡(luò)。
程評:此癥誠不易治,年屆中歲后者,
尤不易見功。此方所治,重在“陽失陰戀,陽
化內(nèi)風(fēng),日就消爍”數(shù)語。藥仿柔潤滋養(yǎng)以熄
內(nèi)風(fēng),與薛生白氏之滋液養(yǎng)榮膏同意,均仿
喻氏清燥法也,非直接治郁者。其佳處在選
藥純粹,古來各家無及葉氏者,同一方法,
擇藥不精,法雖合而治不靈。且內(nèi)傷勞損雜
病,每多兼夾復(fù)雜之象,偶一不慎,非徒無
效,且有引動他病之誤,故選藥之重要如此。
評語不知甘苦,其不能重,以其不能勝重,
故用藥恰到好處,加藥則劇矣。
婁門 六十七年 左右為陰陽之道路,
向衰年歲,操持經(jīng)營,且不獲利,心境失暢。
氣血不和,久則拘束為痛(周注),甚于夜者,
陽氣衰微,入夜陰用事而病加也。十二味養(yǎng)
營法。
周注:郁極化燥。
程評:此勞思過度,心脾兩虧之虛癥。
虛與郁不同,故藥用氣血雙補,不當(dāng)入郁門
癥,宜列虛勞門內(nèi),以免誤認(rèn)。
人參白術(shù) 茯苓 炙草 當(dāng)歸 白芍
地黃 黃芪 陳皮 桂心 遠(yuǎn)志
周注:加桃仁。
客邸懷抱不舒,肝膽郁遏,升降失度,
氣墜精開為遺泄(周注一),地黃龍牡鈍濇,
氣郁者更郁。理氣和肝獲效,未經(jīng)調(diào)理全功。
當(dāng)今冬令溫舒,收藏之氣未堅,失血之后胸
中隱隱不暢,未可凝陰,只宜降氣和血(周
注二)。
周注一:見理精透。
周注二:論怡亦極有法。
程評:此遺泄之另一理由,“肝膽郁遏,
升降失度,氣墜精開”三句須記。理氣和肝,
不用補劑,以免郁者更郁,1癥遇逢補濇益
甚之遺泄,可以此法參酌。
鉤藤鉤降香 米仁 郁金 茯苓 杜
蘇子 丹皮 炒桃仁
問病起於功名未遂,情志郁勃。人身之
氣,左升右降,怒必木火暴升,肝膽橫逆,
肺反為木火乘侮,全無制木之權(quán)。呼吸病加,
絡(luò)血被氣火擾動,亦令溢出上竅(周注)。更
加勤讀苦攻,身靜心動,君相何由以寧。春
夏頻發(fā),地中氣升,陽氣應(yīng)之。內(nèi)起之病,
關(guān)系臟真,情志安和,庶病可卻。
周注:此即吾所謂衛(wèi)氣竄入榮道,則血
涌出是也。
丹皮鉤藤鉤 金斛 白芍 米仁 蘇
子 藕汁 真降香
程評:此即繆氏三法也,宜降一氣不宜降
火,故用蘇子、降香;宜和肝不宜伐肝,故用
金斛、白芍;宜行血不宜止血,故用丹皮、苡
仁、藕汁,治血大法不離乎此。但亦須脈癥
合節(jié),可遵而不可泥,遇可伐、可止、可降
火者,不必顧忌。
程評《葉案存真》選載(續(xù)4)
咳嗽 附哮喘(周注一)
老年冬季喘嗽,是元海不主收攝,沖陽
升舉,飲邪上泛,阻遏流行,喘嗽愈甚。閱
古都主八味腎氣,溫養(yǎng)坎中之陽,收納散失
之真;不主消痰清肺,意謂非因六氣所致。
奈體質(zhì)不受桂附,年前議進(jìn)柔陽通攝;若以
建立上中之陽,乃心脾甘溫之劑,與下焦不
納無謂(末三句周注二)。
周注一:前痰飲門系實證,此系虛證。
程評周:痰飲亦有虛證,咳嗽皆多實證。
此言虛實,非釋病名之理,乃自道其編案之
例耳。
周注二:亦須不礙上中之陽。
程評:方案辮內(nèi)外上下用藥之理極明白。
紫衣胡桃肉茯苓 補骨脂另用胡桃肉
拌蒸,曬炒 鹿茸切薄片,鹽水浸一日,烘
燥 肉蓯蓉 五味子 遠(yuǎn)志肉 青鹽 柏子
霜 蜜丸
周注:有飲邪不宜用咸,千古無人見及。
程評周:此病在非真正痰飲方中可見。
肉蓯蓉可用無礙。因有鹿茸故以青鹽濟之,
少用亦無大害。
桂附久服必有遺患熱毒;且本身無補力,
必得他藥合化,乃成溫補。此方所選藥,則
溫補柔養(yǎng),通而不膩,且重攝納之力,較八
味尤佳。又可人服無弊,高年內(nèi)傷久恙調(diào)理
最妙。
虛證用此方攝納,亦八味意,不過舍桂
附之剛溫,而濟之以柔,及無遺患耳。案有
飲語,方不治飲,蓋即虛疾之互詞,毋泥于
句下。
老人久嗽,古人但以溫養(yǎng)脾腎,未必以
肺藥見病治病貽害。但身小質(zhì)薄,絡(luò)脈單
弱,桂附雄猛(周注),液枯必犯肺瘍。此溫
劑通納,為無弊耳。
周注:陳修園輩未見及此。
程注:金石之言,閱此而不悟者,其人
必有狂怪癖矣。
程評:此即所謂辛熱剛藥遺害也,周氏
謂修園見不及此,即一切毀葉氏者,又何嘗
能見及此耶。山膏如豚,厥性好罵,近有自命
長沙的派者,不問病情,桂附重劑每方必用,
又必佐以石類重鎮(zhèn),以濟其力,其間固有合
者,但何能人人盡合耶。余實莫測高深。至
其專罵葉氏,較陳修園尤過之,恨不令一見
此案此評也。
姜汁制熟地四兩補骨脂一兩五錢 枸
杞子二兩 懷牛膝一兩五錢 茯苓四兩 五
味子一兩五錢 胡桃肉霜三兩 淡從蓉一兩
車前子一兩五錢 角沉五錢 蜜丸,淡鹽湯
送下
王公美 脈沉而咳,不能著枕而臥。此
老年下元虛,氣不攝納;濁氣痰飲,皆為陰
象,乘暮夜陰時竊發(fā)。發(fā)散清潤皆非,當(dāng)以
小青龍法,開太陽經(jīng),撤飲下趨。
周注:與前案合參,當(dāng)?shù)么髲匚颉?span lang="EN-US">
程注:一虛一實對待法也。
程評周:既自著例曰痰飲門皆虛癥,咳
嗽門皆實癥,則此案當(dāng)列入痰飲門中,何乃
自亂其例。
小青龍去麻、辛、草。
周注:脈沉為咳嗽所忌,然濁飲太盛,
或兼挾外寒者往往如此。治法淡滲、辛溫并
用,俾表邪外透,飲邪下趨,陽通則脈起矣。
著左臥即咳甚,是臟陰血液傷極。用益
氣甘藥者,緣有形生于無形耳。
周評:失血后多有此證,最危而難治。
先生不分左肝右肺,只從氣血升降上設(shè)法,
有識。凡病偏著一處,其中必有實邪,專虛
者,不能偏著。
程評:注言乃肝著左脅引痛不得臥,病
在絡(luò)中,故用旋復(fù)新絳通絡(luò)之法,所謂偏著
一處必有實邪也,與不痛無著之左臥咳甚不
同。況案中明言臟陰血液傷極,其非實邪可
知。注者未辨在臟在絡(luò)之分,又以不痛之不
得臥虛證,與痛之不得臥實證相混,故有此
說。而謂方不合,實其自誤。
著左臥則咳甚,乃敗癥,勞損見此,病
根已深,不易治矣。案明言臟陰血液傷極,
并用益氣與養(yǎng)血并行之理,亦已詳類。其不
分左肝右肺者,乃在臟之故,在臟則兩面不
得臥或咳甚,均屬勞損之癥,氣血大傷,用
藥差同一理。若在絡(luò)在氣,則必分左肝右肺,
今人驗肺在左,以駁經(jīng)文肝生于左,肺藏于
右之不合,不知乃言藏氣所主、血絡(luò)所屬,
而非言臟體之所在也。
人參黃芪 當(dāng)歸 白芍 南棗 炙草
周注:此方未必有效,絡(luò)中虛枯而濁痰
居之,治宜生津活血。
咳嗆頻多,必嘔吐涎沫,明理者當(dāng)知,
咳嗆自沖脈氣沖,不司收攝,為肝腎陰氣不
足。咽喉久病者,緣少陰厥陰脈循喉,陽氣
刻刻擾動無制,多屬陰虧。脈形細(xì)動,不受
溫補,肺藥久進(jìn),必傷胃口。
周注:陰虧即下不攝納也。世皆以有形
之精為陰,滋膩粘滯,何怪不受。觀脈細(xì)而
動,全是氣結(jié)出入不利,以致升降氣逆,用
猜肺更撲滅之矣,必下泄而死。凡陰虛陽陷,
其中必?zé)?,用溫補則藥之熱復(fù)結(jié)於中,是以
火濟火矣,宜其不受也。重鎮(zhèn)輕散,行血通
絡(luò),則血活于內(nèi),陽通于表,而真氣自固,
邪氣自散。
程評:此注頗佳,可參閱之,中段所言
尤合實際;后段出法而不出方,仍是趨避巧
法,余意言之雖善,用亦未必有大效,故日
可參閱耳。
熟地炭女貞子 湘蓮肉 茯苓 芡實
川石斛 炒山藥
周評 甘濇,非攝納沖氣法。此等病不
從升降出入上設(shè)想,豈能有濟。
程評周:此癥溫補不受,涼藥礙胃,用
藥難矣,故選藥如此,亦不得已之法也。不
用攝納重鎮(zhèn),半由此故,半由癥無氣喘,但
咳吐涎沫,即此已足耳。升降出入設(shè)想,言
之似好,但不出藥味,何濟于事,反增人惑
耳。自處則善,為人謀則不忠,此俑乃徐洄
溪啟之,周氏僅學(xué)其唾余,想取巧之徒,后
當(dāng)更厲。
脈數(shù),左促右小,咳嗽已一年,喉癢火
升食減;經(jīng)水仍來,從未生育。凡女人以肝
為先天,肝陰不充,相火上燔莫制。嗽久痰
帶紅絲,皆勞怯勢成,日見消爍。清肺涼藥
不效,根本先虧也。急養(yǎng)肝腎之陰,不失延
久之計。
周注:此風(fēng)寒失治所致,喉癢者,寒束
絡(luò)外,熱結(jié)絡(luò)中,血為灼敗也??珊幰孕?span lang="EN-US">
瘀止癢;服辛溫以散上焦久寒,再用溫鎮(zhèn)固
之丸,以補納下焦,庶可有功,無涼藥清肺
之理。痰帶紅絲,只是嗽久傷絡(luò),非真吐血
也,但求其致嗽之因而治之,嗽止即血止矣。
程評周:亦無此容易治法。血癥血多猶
可治,血絲最難療也,周注總是理想,未曾
實驗之談耳。
風(fēng)寒失治,極多喉癢,含藥本有太平丸
法可用。唯風(fēng)寒失治,既已成勞,決非即用
疏散風(fēng)寒可愈,無此簡易理也。況辛溫發(fā)散,
尤為血家所忌,服之恐血更溢,更致音啞,
將如之何。凡事未經(jīng)親驗,不可但憑臆想,
誤己誤人,罪過不小。
烏骨雞大熟地 麥門冬 炒白芍 清
阿膠 當(dāng)歸身 川貝母 炙甘草 地骨皮
北沙參 焦黃柏 雞去毛腸頭足翅, 入藥在
肚內(nèi),酒煮爛,去骨,用其藥肉,搗曬重磨,
余汁打糊丸。
周注:脈數(shù)總有外邪,宜另用湯劑,調(diào)
理榮衛(wèi),以透外邪為要。
程評周:脈數(shù)主在非一,內(nèi)傷外感均有
之,若云脈數(shù)總有外邪,言之過易矣。蓋因
讀傷寒之書,而不研內(nèi)傷雜病之治,先入為
主,遂覺無病不有外邪矣。
程按:咳嗽門各癥,仍多屬勞損,不必
分為兩門也。本案怯癥已成,全愈者少,此
仿葛氏《十藥神書》白鳳膏方,可則也。但云
“不失延久”,可知亦是帶疾延年之計耳。
程門雪評注《葉案存真》選(續(xù)五)
肺痿
南潯廿三 凡外熱入肺而咳嗽者,可
用表散藥。若內(nèi)傷累及于肺而致咳者,必從內(nèi)
傷治,汗之則泄陽氣。肺痿音低,顯然藥誤。
周注:凡外寒入肺者,用辛溫;外熱入
肺者,用辛涼;內(nèi)飲射肺者,苦降淡滲;陰
火灼肺者,填陰潛陽。
程評:好言有邪者,當(dāng)觀此案,方知其
害。
黃芪黃精 棗仁 白芨〔周注)
周注:白芨無用。
程評:方選藥極有用意,何云無用。病
屬內(nèi)虛,音低肺痿,又不能用養(yǎng)陰寒涼藥,
故用黃芪補肺氣,黃精養(yǎng)肺痿,二味滋養(yǎng)不
助寒濕,而均培土,培土即所以生金也。病
由誤汗,汗為心液,故用冬仁養(yǎng)心;病屬肺
痿,故用白芨補肺損,二味為佐,苦心獨運。
而評者反非之。杜氏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
寸心知”,我云醫(yī)亦如是。
江寧廿九 病人述:上年五月住直隸
白溝河,北方不比南地,濕蒸則熱,夜坐仍
涼。想是時寒熱,亦是輕邪,醫(yī)用滾痰丸下
奪,表邪閉結(jié)不出,肺痿音啞,喉癟咽物艱
難。仿徐之才輕可去實,用有氣無味之藥。
射干生甘草 大力子 麻黃苗 蟬衣
囫圇滑石 連皮杏仁
周評;也是見病治病,未必能效。
程評:此輕開肺金法。病實如此,只能
如此用藥,試問不見病治病,當(dāng)用何藥,如
何始可有效,曷不另出方治耶。周氏不解“輕
可去實,有氣無味”之義,實不足以語此。
嘉善三十二 肺痿失音,形枯氣損。
用甘藥調(diào)和,不宜辛散滋寒矣。
周評:肺痿乃大病,非小方輕藥所能治,
諸案無甚精義。
程評:肺痿失音,本屬不治棘手之癥也,
重方大藥,愈治愈劇,不得已而用小方。輕
藥雖無大功,而害亦少,此應(yīng)論治之精義,
目所未見。周君徒責(zé)人之短,殊未見其補出
一法,抑亦大言炎炎,中無所有者耳。
黃芪 白芨 米仁 茯苓
痰飲(周注:“即咳嗽哮喘”)
徽州三十九 仲景論痰飲分二要:外
飲治脾,內(nèi)飲治腎(周注一);又云凡飲邪必
以溫藥和之。閱方從腎藏主治,不為背謬。
陽氣微弱,濁陰固聚,自下上逆,喘不著枕,
附子走而通陽,深為合理,第其余一派滋柔
護(hù)陰,束縛附子之剽疾(周注二)。
周注一:仲景雖無此文,理卻不差。
程評周:雖無此文,是從苓桂術(shù)甘治脾、
腎氣丸治腎悟出。
周注二:庸醫(yī)每犯此病。即有一二中病
之品,每致掣肘無功。
茯苓白芍 白術(shù) 附子 生姜
程按:溫是大法,亦有用涼者,是飲化
熱或夾熱,然必以溫藥夾用,如越婢、小青
龍加石膏之類是。再“和”字要細(xì)味,水飲
積非一日,亦非一時可去。大辛熱驟進(jìn),飲
未去而弊至,故以溫和之法,緩緩溫陽化飲
也。
此案想前醫(yī)必用過腎氣丸,此丸雖出仲
景,不能治痰飲大癥、急癥,因其中陰藥多
也。經(jīng)文亦言“有微飲”用此,溫氣化,“從小
便去之”,可見不能治重飲大癥。后人以其和
平,故多樂用,有名無實,只能治虛多飲少
之疾,或大邪已去之調(diào)理方法耳。詳見拙著
《痰飲病解》中。
來安縣 四十六 病起痰飲,漸為嗽喘,
外寒遇勞倦即發(fā),發(fā)必胸膈氣脹,吐出稀涎
濁沫;病退則痰濃氣降乃已。凡飲邪皆陰濁
凝聚,兩年之久,漸漸腹中痞悶妨食;肛門
尻骨坐則無恙,行動、站立時時氣墜,若欲大
便。顯系腎虛不能收攝?;箪对谇耙娞抵嗡裕?span lang="EN-US">
茍非辛解,即屬寒降,乃致釀成錮疾。
腎氣湯加紫衣胡桃、沉香汁
程評:此案虛多於實,故用腎氣加味,
治沖逆作喘有效。其行立則肛門墜脹,案論
屬之腎虛不能收攝,以腎司二便也,鄙意從
腎虛治,此方攝納力大,提吸力小,治喘逆
雖有效,治氣墜恐無功,須加通補之品,如
巴戟、狗脊、蓯蓉等,方合。按肛門氣墜,
里急欲圊,屬氣虛者多,補中益氣最效。此
癥固有氣逆,不可升提,故不得已思其次,
仍從腎治之。
首案論腎氣治飲,陰柔太多;次案即用
腎氣,可見理無一定,照癥而施,拘迂者可
悟其理矣。
向來下部赤疥,濕熱下注,本乎質(zhì)薄腎
虛。秋冬微感外邪,肺氣失降,氣墜為壅,
水谷氣蒸,變濕氣阻,橫漬經(jīng)脈,膀胱氣痹,
小溲不爽,不司分別清濁。濕墜大腸便稀,
痹塞自下,壅逆及上、喘息氣沖,坐不得臥,
俯不喜仰。甚于夜者,濕與水皆陰邪,暮夜
陰用事也。夫膀胱為腎腑,宜開則水通濁泄,
初因外感,太陽先受,治不得其要領(lǐng),《孟
子》謂水搏激過顙,在人身逆而犯上射肺,則
肺痹喘息矣。仲圣凡治外邪致動水寒上逆,
必用小青龍湯為主方,與《內(nèi)經(jīng)》腫脹開鬼門
取汗、潔凈腑利水相符,宗是議治。
周評:敘病機來蹤去跡,歷歷如視螺紋,
議論平正,字字堅切,真是老手。近日此證
無不逼入勞損,沙參、貝母千方必用,死者
接踵,醫(yī)家病家全不知悟,豈非厄運使然。
麻黃八分桂枝一錢去皮 白芍一錢
杏仁十五粒,去皮尖 茯苓三錢 甘草三分
炙 淡干姜一錢,同五味子一錢搗,罨一夜,
上午服
程評:痰飲治虛用腎氣,治實用小青龍,
平調(diào)用苓桂術(shù)甘、小半夏,此定法也。而當(dāng)
推小青龍,若合癥立見奇效,非余方可比。
蓋治實者法峻力專,治虛者方緩力遲,且實
邪易去,根本難除,故一則易見功效,一則
無近功也,非方之優(yōu)劣,實病之淺深虛實不
同耳。
周評以治勞藥治痰飲,當(dāng)然不效,惟著
書立說有體,不必引證何方何藥,危辭聳聽。
因方不合病,無論何藥均能致害,不能即云
此藥之害也。言者矯一時之弊,只圖一時快
意,讀者先入為主,以后對于此等藥味必心
怯膽怕,當(dāng)用亦不敢用。若為外界人讀之,
眾口流傳,浸成戒律,往往引為口實,一遇
醫(yī)家開方中有此藥,不問病之合否,必先質(zhì)
問為難;設(shè)有病變,更眾口一詞引為故殺,
雖有百口亦難辯白。凡為醫(yī)而稍有責(zé)任心者,
行道之時每遇此等事件,必遭不白之冤,只
能輾轉(zhuǎn)相戒,避而不用,而醫(yī)道苦矣,又豈
當(dāng)時著論者所料哉。因其意足而言太過,故
引伸平時經(jīng)歷之感慨如此。(待續(xù))
程門雪評注《葉案存真》選(續(xù)六)
噎膈反胃
關(guān)格者,經(jīng)言脈數(shù)俱盛四倍,陰陽結(jié)邪,
相離而不復(fù)相營,贏不及于天地之精氣,則危
矣。極言關(guān)格之不可治,前賢擬方亦皆未盡
善。愚意離愁郁結(jié),病屬七情,果難措手。
今此癥由甘肥積熱,酒性慓悍,致傷臟腑津
液。治以清通清滋,或尚可希冀。
程評:此案論理透切,惜無見癥,意必
境遇順?biāo)?,無致關(guān)格之內(nèi)因;膏粱之體,體
氣充實,形豐脈盛,毫無虛象,舌苔必厚黃。
或曾作虛治反不適,乃出此方耳。此關(guān)格之
實癥也,換言之,即濕熱壅塞,類于關(guān)格耳。
川連生草 栝蔞皮 元參 枳殼 膽
星 苦丁茶 柏子仁 元明粉等分,蜜丸
頻頻勞怒,肝氣攻觸胃脘,胃陽日衰,
納食欲吐,胃不主降,腸枯不便。仿仲景食
谷則噦,用吳茱萸湯。
人參黃連 茯苓 干姜 吳茱萸
程評:周氏惡茯苓想滲利傷陽,惡干姜
想因腸枯液少(按:周氏于此二藥左旁加一直
線,以示非議),其實不能以辭害意。雖云胃
腸日衰,而下接納食欲吐;明知其陽雖衰,
脾胃濕濁甚重;腸之枯也,癥在不便,不知
下之津枯腸燥,實由上之津結(jié)不布,陽結(jié)濕
夾而來,上濕下燥,癥甚明也。苓姜溫通胃
腸以化濕濁,上不結(jié)則下亦潤,此化濕潤燥
妙法。況黃連反佐,無干姜以和之,則不足
成苦辛開泄之功,且重傷胃陽。吳萸一品,
力薄無濟。茯苓和脾化濕,又有人參生津之
品為君,化其偏而合其功,立方配合穩(wěn)極矣,
何必惡姜、苓二味耶。
春夏陽升,肝木乘胃,嘔吐不已,寢食
減廢。氣失下降,腸中不通。病乃懷抱抑郁,
兩月之久,不敢再以疏泄為治。
人參川連 烏梅 川楝肉 生白芍
周評:上吐下不通,正宜調(diào)其中。苦酸
只能平肝,不能疏暢中氣。
程評:此甘酸養(yǎng)陰、酸苦泄肝降逆法也。
病久休虛,明言不能疏泄,且嘔吐不已,用
藥先求能受,故用方如此,可望吐止。周注
謂疏暢中氣,言之成理,蓋對抑郁言也,惟
用何藥乃能解其郁而已其吐耶,仍是緩不濟
急之空言耳。
十九歲 翻胃,三月粒米不存,左脈大
空虛,右脈細(xì)小虛濇,納食少停即涌出口,
面白神瘁,大便燥結(jié)。此陰血枯槁,陽氣郁
結(jié),己成膈癥,勉擬補中納下法。
人參于術(shù) 麥冬 葦莖 牛涎 半夏
益智 茯苓
周評:方未合。
程評:此癥己深,方則平正無差,唯病
不易治耳。所云方未合者,不知在何處。此
等癥非另求奇方特法,決不能治。治病須
應(yīng)付環(huán)境,一法不效,另尋別法,縱有極妙
理論,倘一服而劇,只能束之高閣,必求藥
與癥安,決不可刻舟求劍也。其效與不效,
乃確然之證明,是非立見,毫無假借。議論
于萬言,頭頭是道,而治病不效,無益也。
批評者則不然,事實已過,但空言得失,古
人已去,不能起而自辯,而后人讀書。一旦
誤信其言,則流弊無窮,害人不淺。茍能憬
悟,已誤于先,況其傳誤于無窮耶。治病之誤
殺人少,著書之誤殺人多,立言不可不慎也。
脈弦,舌白,吐涎,食入膈上即涌出,自述
由動怒得之,春病至霜降不愈,心中反痛(周
注)。以肝病犯胃治法。
周注:有瘀仍恐有蟲。
金鈴子延胡索 良姜 茯苓 炒半夏
砂仁殼
程評:此方和肝胃而稍偏于溫,與脈苔
應(yīng)均合。而病源由怒起,氣上血逆,則溫恐
動血矣。葉氏于此仍依脈癥舌苔用藥,若依
周氏理論必不然類,于此可見其優(yōu)劣。蓋可
合治則合治,不可合則擇要而治,先后緩急
均當(dāng)活法隨機,不必拘泥也。唯適可而止,
至七八分時,則轉(zhuǎn)用和平之劑矣。
食下脘中噎阻,背脅氣逆而痛,脈右寸
獨大。據(jù)述由慎怒致病。當(dāng)與清金制木(周
注)。形瘦津少,勿用破氣燥血。
周注:制字改作疏字更好。
程評:此行氣流竄入絡(luò),上行犯肺之侯,
故藥用肅降,應(yīng)乎脈之右寸獨大也。二香磨
汁,恐其燥津血耳。制木與清金聯(lián)屬,疏木
則兩途矣。不宜改。
此亦源由怒起,與前同也,而方則平降
而不溫,若用上方真動血傷津矣??梢姺o
定法,當(dāng)活用之耳。若周氏見懷抱郁結(jié)則不
主甘酸酸苦,而曰疏暢中氣;見經(jīng)營勞瘁,
則不主溫運,而曰調(diào)和心脾,實則紙上談兵,
不參脈癥,固無濟于事,而反有害耳。
枇杷葉桔梗 紫降香汁 川貝 蘇子
生香附汁
中年飽食,虛里穴痛脹,引之吐出,痛
脹勢減;必起寒熱,旬日乃已。夫脾主營、
胃主衛(wèi),因吐動中,營衛(wèi)迭偏,周行脈中,
脈外參差,遂致寒熱(周注)。且納物主胃,
運化在脾,皆因陽健失司,法當(dāng)暖中,用火
生土意。再以脈沉弦細(xì)參論,都系陰象。有
年反胃格脹,清陽漸弱,濁陰偕竊為多。癥
脈屬虛,溫補宜佐宣通,守中非法。
周注:句中有許多書卷。
程評:“有年”二字須審。反胃吐食,決非
一理,除驟發(fā)暫起,多屬胃火、肝火、膽火、
郁氣等因,如河間引經(jīng)“諸逆沖上,皆屬于
火”者外,久病有年吐食,多為胃無火化,釜
底無薪。古訓(xùn)以食入即吐與朝食暮吐,分有
火無火,亦是一法。但不能全信,更當(dāng)問其
起因久暫,以及脈癥舌苔以資分別,庶不致
毫厘千里,一順一反,生死掌握之間也。夫
寒熱虛實,不易辨明者,則脈學(xué)尚矣。
生淡干姜茯苓 人參 熟半夏 白粳
米
凡久病必入絡(luò)脈。醫(yī)但寫藥湊方,不明
入絡(luò)之理,藥由咽入,過胃至腸而已。此癥
由肝絡(luò)而來,過膈入胃,胃翻嘔吐,致吐致
脹之由,從肝而出也。偏勝病起,務(wù)以急攻,
用藥如用兵,直搗中堅,使病潰散,然非入
絡(luò)之方,弗能效矣。議于病發(fā)之時,疏理肝
木,病緩再安胃土。
人參厚樸 茯苓 熟半夏 磨入蓬莪
術(shù)五分
程評:此案重在肝絡(luò)犯胃,而幣方中走肝
絡(luò)藥太少,未知何故,似與案不甚符。雖云
直搗中堅,方用人參,仍是攻中帶扶正,東
垣法也,亦與案語不甚符。且僅有莪術(shù)一味
攻病,力量太單,此方似須斟酌。照方義是
扶中平胃化及,佐消磨攻積也,案論實佳,
為胃反另開一路,可以取法。
又按:噎膈是不得入,多屬胃管枯槁,
反胃是食入而反出,多屬脾胃陽衰。治膈取
上多,反胃治下多也。
噎膈是津枯腸結(jié),古法重辛燥熱藥通陽
開結(jié);至后賢乃發(fā)明生津潤枯,實是兩法均
當(dāng)取用,依癥偏輕偏重可也。亦有一種下枯
全由上濕凝結(jié)而來者,如水寒凝冰,冰亦燥
也,徒進(jìn)清涼生津,上濕益結(jié),下枯仍甚,
陽不化氣,不過徒加涎沫而已。此種膈癥則
全重辛開溫運,使燥濕相調(diào),則病可已矣。
普通多是生津潤枯與開結(jié)化痰或辛通理氣并
用。
程門雪評注《葉案存真》選(續(xù)七)
吐血(附血丑 血)
脈細(xì)耎濇,氣沖失血,寐欲遺精,今納
谷不運,神思日倦。緣操持太過,上下失交。
當(dāng)治中焦,心脾之營自旺,諸癥可冀漸復(fù),
偏熱偏寒,都是 喪真元。
周注:此陰津已虛,而陽未甚亢,治宜
攝納和肝,以杜其漸。
人參歸身 於術(shù) 廣皮 棗仁 獲神
白芍 炙草
周注:可加龍牡鎮(zhèn)沖攝遺。
程評周:龍牡鎮(zhèn)攝,于失血氣沖及遺泄
者,本有益可用。唯此方用藥均是甘酸溫行
動之品,但加龍牡鎮(zhèn)攝,自相矛盾,反礙藥
力。當(dāng)待脾胃復(fù)后,用育陰補肝腎方中,乃
可加之。凡看病須通盤籌畫,何者當(dāng)先,何
者宜后,步驟既定,乃按序用藥。周君未明
此義也。
程按:上下交征治其中,亦是一法,其
用處都是虛未及甚,而中焦運化失常,或治
上礙下,治下礙中,不得已先治其中者。以
損癥無論上下,均以過脾為不治;而久病以
胃氣為本,如此旋納谷不運,神思日倦,脾
胃之困已極,治上清潤,治下滋補,均所不
受,有礙胃氣。故另出此法以補不及,即歸
芍異功加減也。培土可以生金,金水可以相
養(yǎng),亦為隔一隔二之治。待胃氣旺,飲食受,
自能生化精血矣。此應(yīng)之眼目在“納谷不運,
神思日倦”兩句。
氣沖失血,補術(shù)本非所宜,想葉氏治脾
胃,發(fā)明健脾陽、養(yǎng)胃陰之對待,豈有不知
用山藥、扁豆子代於術(shù)之理。想此癥氣沖已
成過去,或此時本不劇,而脾胃陽虛卻重,
故以異功為治,不合養(yǎng)胃陰法也。案中不詳,
其妙處當(dāng)意會之耳。
當(dāng)夏四月,陽氣大升,體中陰弱失守,
每有吐血丑神煩,已交夏至,陰欲來復(fù),進(jìn)甘
藥緩補,所謂下?lián)p不得犯胃也。
熟地蓮肉 炙草 山藥 茯神 芡實
阿膠 柏子仁
程評:此方乃育陰養(yǎng)脾腎平劑,用蓮子、
山藥、芡實、茯神、炙草乃平養(yǎng)脾腎之陰,亦
名培土生金。足知上案之用鈴術(shù)者,見癥不
同,另自有故,可以健脾氣而不可養(yǎng)胃陰也,
可見葉氏選藥之嚴(yán)。
積勞相動,氣蒸上咳,已三四年。仍然
經(jīng)營辦事,夏四月地中陽升,遂失血,咽痛
音低。男子五旬以外,下元先虧,此顯然五
液不充,為久延不愈之沉疴。見血見嗽,與
寒降清肺,是夯(通笨)極者。
周注:今日通病,無不逼入勞損。惜方
中仍不出此套,然則如之何而可,日滋胃養(yǎng)
心,攝納肝氣。
生地黃清阿膠 雞子黃 云茯苓 麥
冬 桔梗
周評:生地?fù)p心陽,麥冬損肺陽,凡積
勞虛火上燔,不可以咸苦大寒,撲滅心之真
陽。宜潤藥鎮(zhèn)藥,佐以橫疏。何者,氣能橫
通,則不直上直下也。
程評周:但空言法,不出方藥,乃洄溪
故智,自欺欺人之談也。若出方藥,便為人
窺破真實本領(lǐng),讀者勿為所懾。試思積勞音
低,離麥地又用何藥?
又按:此病此藥是治心肺之陰傷者,陰
傷則陽亢,養(yǎng)陰即以配陽。周氏言此藥傷陽,
若改用陽藥,豈非更重傷其陰耶。藥性本偏,
借其偏以治偏病,若忌其偏,純用和平之藥,
豈復(fù)能治病哉!
男子脈大為勞,暑月陽不伏藏,初夏陽
升血溢,皆內(nèi)損少固。填精固氣,是為藥餌,
靜攝絕欲,經(jīng)年可復(fù)。
線魚膠真沙苑 五味 茯神 淡菜膠
龜版 金櫻膏 石蓮 芡實
周注:厚膩酸濇,有累中氣。
程評: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此法是也。
厚味填精,位以濇滑,當(dāng)必有遺泄,故用藥,
如此。血后調(diào)理,非血發(fā)時服也。須知此方
胃弱者不宜服,服亦不受,注語當(dāng)參,審癥
用之可也。
怒傷肝,恐傷腎,二志交并,真藏內(nèi)損,
煩勞則陽氣擾動,值春木之令,絡(luò)血隨氣上
溢,失血過多。陰炁下空,陽無所附,上觸
清府,致木反乘金,咳嗆氣促,肺俞惡寒,
脈弦數(shù)(周注),乃下?lián)p之疾。
周注:據(jù)脈證顯是氣郁血瘀o
周評:議論澈底澄清,惜方未協(xié)。按怒則
氣升,恐則氣降,升降逆亂,榮衛(wèi)相激,而
血噴溢矣。治宜用和解法,緩清緩散,疏氣
活絡(luò)是也。失血過多,別加滋補而已。
程評:此損癥失血后氣喘咳嗽方法也。
注雖有理,只就案中怒恐兩傷立論,有誤解
方治之處。癥實內(nèi)損,案首兩傷不過述其誘
因,癥實重於此,故用藥著重填陰納氣,引
火下行。方合案語亦合,周氏不善讀書,乃
有此說,但所言亦有別理,可用。
山萸肉五味子 咸秋石 青鹽 熟地
周評:酸咸太過,更令血凝氣結(jié),病何
由愈?
程評:酸咸太過,令血凝氣結(jié),自有此
理,惟此是血后變癥治法,非治血也,且氣
亂血溢者,當(dāng)用繆氏法,不用此方矣。拘於
案首兩傷之語,可笑。
廿三歲病人述:遇春季失血,煩勞必
有血丑血。凡冬月大氣藏伏,壯年自能聚精匯
神。不加保養(yǎng),春半陽生升發(fā),反為發(fā)病根
機。是皆身中精氣之薄,胃旺安納,能自接
引,靜養(yǎng)則神乃藏。
熟地萸肉 山藥 芡實 湘蓮 茯苓
金櫻子五味子 青龍骨
周評:純是收濇,未合。宜用清肅鎮(zhèn)納
為法。
程評:凡失血、血丑血等癥,不過病人述其
經(jīng)歷,非此方服時之象也。“不加保養(yǎng)”四字
極有意義,想必房勞好色,不便明言耳。故
下文有精氣薄之語,此方當(dāng)有效。必有遺泄
或見行動多喘之癥,故方多收濇。案中血丑血、
失血之癥,原是宿疾,遇春煩勞則發(fā)者,明
見其虛。凡讀醫(yī)案,其案語不詳者,可據(jù)方
以推其余,勿拘泥于句下,但片語只字,亦
當(dāng)仔細(xì)推敬,勿輕輕放過,而信口譏評。
秋暑失血,初春再發(fā),脈右大,頗能納
食?!督鹭摇吩?span lang="EN-US">:“男子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要知脈大為勞,是煩勞傷氣,脈虛為勞,是
情欲致?lián)p。大旨病根驅(qū)盡,安靜一年可愈。
程按:余補之曰:脈右大,故知煩勞傷
氣,左極虛,故知情欲致?lián)p。更申之曰:情
欲致?lián)p,脈多細(xì)數(shù);煩勞傷氣,脈多虛大。
脈大而虛弦者,可用建中法;脈細(xì)而弦而數(shù)
者則否。
炙綿芪北沙參 炙草 白芨 苡仁
南棗
程按:凡肺氣虛,呼吸胸部不鼓,肺痿
由于血后,用此方極佳。芪棗補中益肺,培
土生金,沙參養(yǎng)肺陰;苡仁去余瘀痰熱,白
芨補肺壞絡(luò)損,面面顧到。
白芨補肺損,本草載有明文,亦有驗過
者,惟性膩礙胃,多致胸滿不能食,此癥能
食,故用之。此藥在失血初止,用以鎮(zhèn)損寧
絡(luò)頗佳。(待續(xù))
程門雪評注《葉案存真》選(續(xù)八)
吐血(血丑血附)
楊 十九沖年陰火末寧,情志不和,易
於動怒;氣火迸逆絡(luò)道,血隨之上溢;問納食
不旺,氣沖血上,必?fù)崮饨?,血不出口?span lang="EN-US">
但絡(luò)中離位之血,恐致凝遏(周注),越日必
氣升涌逆矣。
周注;所慮極是。
程評:此病最合繆氏降氣行瘀法,逐瘀
下行從大便出,得糞色黑,是瘀出兆,漸漸
轉(zhuǎn)黃,則瘀盡矣。
蘇子丹皮 降香末 炒桃仁 米仁
炒查炭 韭自汁
稚年吐血丑,熱傷為多,今脈小,肌松食
少,胃虛陽升,已露一斑。進(jìn)甘涼益胃方。
炒麥冬生扁豆 北沙參 茯神 木瓜
炙草
程評:可補東垣甘溫益胃之不及,肌松
食少而患吐血丑,溫養(yǎng)不受者,此為正方。
自失血,半年以來,心悸怔忡,脅左時動。
絡(luò)脈空隙,營液暗傷。議甘緩平補。
周注:《內(nèi)經(jīng)》曰:“胃大絡(luò)虛里,在左乳
下,其動應(yīng)衣,宗氣泄也?!贝舜髣託饷撘?。
若內(nèi)動痛脹,則為瘀血凝痰,故又日結(jié)而橫,
有積矣。
酸棗仁柏子仁 桂圓肉 生地 茯神
杞子 炙甘草 饑時服
程評:不用金石重鎮(zhèn)藥。見地極高。重
鎮(zhèn)則悸反甚,余屢試之,方治心悸絡(luò)動最好。
痛脹而動,瘀痰阻絡(luò),氣不流通,與此
見征大異,金匱新絳旋覆湯有效。
膈噎反胃
高年少腹氣沖脘下,心肋時痛,舌底流
涎,得甜味或靜臥少瘥。知饑不食,大小便
日窒,此皆陰液內(nèi)枯,陽氣結(jié)閉(程注),喻
西昌有滋液救焚之議。然衰老關(guān)格病,茍延
歲月而已,醫(yī)藥僅堪圖倖。
程注:八字隔癥金針。
程按:舌底流涎,廉泉王英竅開不固,
虛風(fēng)鼓液上空,虛象也,可用地黃飲子法,
此旋多成痱中。亦有脾不攝涎者,此癥得甜
味則少差,似脾不攝涎。靜臥少減,似虛風(fēng)
涌涎??倢倨⒛I二臟虛象。又有一種痰盛流
涎者,須重用導(dǎo)痰湯、溫膽湯及指迷茯苓丸
之類,當(dāng)看其余癥、舌苔、脈象而分別之。
大麻仁柏子仁 枸杞子 肉蓯蓉 紫
石英(周注) 炒牛膝
周注:鎮(zhèn)逆不必用石藥,且紫石英亦不
切。
程評:此方全系潤下燥,佐以鎮(zhèn)逆,石
英治少腹氣沖,如何不切。方非不合,唯以
案言之,似不易見效,上藥嫌少,宜加劑以
合癥。
陽氣結(jié)閉,已成關(guān)格,病屬不治。姑用
進(jìn)退黃連湯上下合治。
程注:藥不治上下,而云上下合治者,
脾升則肝腎之氣左升,胃降則膽肺之氣右降,
中治則上下合治也。黃氏《四圣心源》中言之
最詳,可以參看。
黃連白芍 桂枝 人參
程注:余謂桂枝人參辛甘合化,二味另
煎;黃連白芍酸苦合化,二味另煎;和合服
之,尤與法合。桂參升肝脾之陽,連芍降膽
胃之逆,甘辛合化,酸苦合化也。關(guān)格上吐
逆,下閉結(jié),應(yīng)治其中,脾胃為升降之樞
機,旋轉(zhuǎn)之總持,人身氣化生機之原也。欲
其升降復(fù)常,非從此消息不可。即黃元御一
生學(xué)問之精髓,數(shù)十萬言無非闡明此理,理
非不充,唯必曰萬病不離乎此,均從此治,
以一法而統(tǒng)治百病,偏執(zhí)之弊難兔,此其所
以僅可為一家言歟。葉氏偶亦用此,審應(yīng)而
施,非曾有成見也。藥四品,法對舉,偶方
復(fù)方之法具,藥甚簡者,以合化治療,藥多
則味雜,恐失其真之故。此當(dāng)取法,記之勿
忘。
同里 五十六 酒熱深入血分,瘀嘔盈
盆。越六七年,病變反胃妨食,嘔吐涎沫;
問大便仍通,結(jié)閉止在中脘。先宜通瘀開閉。
程注:此瘀膈胃反之治也。從病之經(jīng)過
知其瘀,仍當(dāng)另求瘀之見象。從大便仍通,知
其結(jié)不在下,此問診之巧妙。去瘀雖同,藥
之輕重清濁走上走下不同,故此問大便通否,
與用藥之效否,大有關(guān)系,勿忽視之。用藥
不輕不重,故行中。
韭白汁金墨汁 生桃仁 生蒲黃 延
胡索 片姜黃
通下,下通,脘中仍結(jié),上下格柜者,
乃上熱下寒。古人用麻沸湯煮涼藥以解上,
濃煎溫補以治下,使陽氣不脫,郁熱自罷。
今仿之。
周注:既云下寒,何遭通下?;蛘呔妹?span lang="EN-US">
上喘,暫用溫通以救急耶。
程評:通下,下通,乃述經(jīng)過,或非葉
氏方也,即屬其方,下寒而閉,溫之亦通,
非必峻藥寒下也。如此吹毛求疵,直是死於
句下,非看穿牛皮之輩。
黃芩小川連 枳實 右三味入滾水煮
五沸十沸即濾;人參 淡附子 干姜 上
三味煎濃汁一杯,和入前藥服
周評:分煎合服,即復(fù)方法。人參可刪,
當(dāng)再加生附子。熟者守補,生者乃能祛格逐
寒。
程評周:非大寒實,何必生附子之猛烈
耶。
程評:此方極妙,服法尤佳,推而廣之,
凡一切上下不同,內(nèi)外不同,寒熱虛實燥濕
并病一身,而非一處,且未交混者,均可用
此法之意為治,舉一反三,金針暗度,嘉惠
后學(xué)不淺。此方非但治上熱下寒,更是治上
實下虛,觀案文及用藥自明。上方之芩連,
對下方之姜附,一寒一熱也;上方之枳實,
對下方之人參,一實一虛也。虛實為主,寒
熱為附,何以知之,經(jīng)云:“君二臣四,偶之
制也?!贝朔借?、參對治虛實,為君二;姜附芩
連對治寒熱,為臣四,故名之耳。周氏謂人
參可刪,附熟易生,非特於案中“溫補治下”
一語未顧及,且易為上實下實之法,於案中
上下對舉之義未合,而成為有實無虛矣。此
案有論無癥象,只能玩味其立方之巧妙,論
治之細(xì)膩,若欲改竄其藥味,實是無據(j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