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學與中國書法(之一)
張 漢 九 QQ:308323171
關鍵詞:發(fā)樸歸真 自然全美 無為而無不為
大巧若拙 守雌居下
內(nèi)容提要:中國書法與道家哲學有著天然的必然聯(lián)系,在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與道家哲學相得益彰,不謀而合。中國道家哲學博大精深,對中國書法進行了高層次的闡釋,對書法藝術的學習、研究,以及創(chuàng)作、欣賞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書法的源頭,也是中國哲學的濫觴,即傳說中的“伏羲畫八卦”。伏羲氏所畫的“八卦圖”,既是哲學又是書法,因為它既是具象也是抽象,符合二者的本質內(nèi)涵。
中國哲學其實就是道家哲學。說到道家哲學,我們就會想起“陰陽魚太極圖”,此圖包含了人類和大自然中所有物質和精神的東西,體現(xiàn)了宇宙萬殊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警示人們時時刻刻像“陰陽魚”那樣,觀察和分析這個瞬間萬變的紛繁世界,尋找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唐代孫過庭是第一個看到書法與道家哲學關系的人。孫過庭在他的宏著《書譜》中說:“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頤?!边@句話中,“窮”與“測”都是動詞,都是“研究”的意思?!拔ⅰ迸c“妙”都是道家哲學術語,《道德經(jīng)》云:“常無,欲以觀其妙?!?,“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边@段話中的“推移”是運動、轉化的意思?!皧W頤”是指深密復雜的道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凡搞哲學研究的人,會從書法的線條運動中得出事物變化的道理。同理,銳意于書法研究的人,必然會從道家哲學中得到更多的啟迪。
一、道家哲學對書法內(nèi)涵的闡釋。
書法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心理意識,通過肢體有效駕馭毛筆在三維空間中運行的藝術。毛筆是一種特殊的物質,書家執(zhí)筆在手,運筆過程中留下的軌跡,就構成各種各樣大小、強弱、方向等不同形質的線條,由這些線條進行交錯組合,就構成了書法藝術。
幾千年來,中國書法從實用需要而創(chuàng)造,到審美需求的自覺化,由具象模仿到抽象的文字造型,由隨意書寫到法度森嚴,由力求精整到寧拙毋巧返樸歸真,經(jīng)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步蛻變過程。我們知道,“樸”接近自然,“拙”類似天真,這種“寧拙毋巧、返樸歸真”的審美追求,是著意于書法本質美的內(nèi)在追求,是去掉一切矯飾,達到“質樸無華”的藝術至境。這與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是何其的相似?
道家文化的主要觀點是“循道全天,自然全美”。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span> 一個“一”字,表現(xiàn)了道家先哲之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與抽象概括能力?!耙弧弊质亲詈唵蔚模欢质亲顝碗s的,因為它包羅萬象,無所不能。古人“觀物取象”是從“近取諸物”開始的,首先是發(fā)現(xiàn)了男女自身的差別,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說:“畫一以象男根,分而為二以象女陰?!庇纱擞帧斑h取諸物”,發(fā)現(xiàn)了天地萬物都是“負陰而抱揚,沖氣以為和?!保ā兜赖陆?jīng)》)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是對立統(tǒng)一的。“合一”絕不是簡單的相等或重合,而是異質“同形同構”,是自然形成自然而然的。
先民創(chuàng)造書法,是按照自己身體平衡對稱的特點,“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憑借自己對自然萬物的審美感受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書法的字形結體雖然不是自然物象的再現(xiàn),卻符合人們思想中積淀下來的自然物象的形質和神采。雖然說漢字不是生命之物,但是合乎自然法則的書法“創(chuàng)造”,由于順應了“自然”之理,追求“自然全美”精神,所以就有了極強的生命力。
道家哲學與中國書法(之二)
張漢九 QQ:308323171
二、道家哲學能為書法藝術提供理論根據(jù)。
“自然全美”思想起先是道家先哲提出的哲學思想,后來人們經(jīng)過整理發(fā)揮,成為中國美術的美學精神?!白匀蝗馈本駥嶋H上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美學精神。這種思想體現(xiàn)在書法上,就是追求平淡、率真,樸拙的至高藝術境界。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宋代蘇軾提出“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的觀點,黃庭堅主張“作書要拙多于巧”,這些觀點其實就是“自然全美”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要順應其自身的情狀去發(fā)展,不能用外力去制約它,所謂“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奔创?。因為事物本身都具有巨大的潛在可能性,所以作為創(chuàng)造主體的人,要“見素抱樸”,只有處于恬淡、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東西,才能合于自然之道,才能順應自然之理。
可以說“道”是古代書法理論中的核心范疇。漢代書法家蔡邕在《九勢》中說:“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边@種觀點直接與老子的“道法自然”相關聯(lián),這只能算作是“道”的顯性形態(tài)。在書法理論中,還有一些如“藏頭護尾”,“無垂不縮,無往不復”等觀點,這些觀點由于曲折地反應出道家哲學的矛盾轉化原理,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前后相隨”的道家文化思想。這些觀點可以看作是“道”的隱性形態(tài)。書法中種種對立統(tǒng)一關系,如俯仰、頓挫、曲直、高低、大小、長短等等,都是這兩種形態(tài)的反應。在書法理論中,“道”的顯、隱性兩種形態(tài),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共同構成書法理論的內(nèi)部支撐。
三、道家哲學能為書法學習指明方向。
學習書法的路徑應該是:選帖、讀帖、臨帖、默帖、創(chuàng)作;再選帖……的一種循環(huán)反復,繼承與創(chuàng)作交錯進行的過程。在繼承傳統(tǒng)的過程中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強化對傳統(tǒng)的學習和把握。但是光學習法帖是不夠的,唐代張懷瓘《書斷》云:“夫草木各務生氣,不自埋沒,況禽鳥乎?況人倫乎?猛獸鷙鳥,神采各異,書道法此?!庇纱丝磥?,學習書法還要去廣泛的汲取營養(yǎng),對那些看到的、聽到的、嘗到的、感覺到的等等一切生命現(xiàn)象都得包容進去,通過創(chuàng)作主體的“感悟”與“化合”,通過毛筆揮運表達出自己的宇宙意識。
老子告訴我們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边@個“損”、“益”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不斷揚棄、不斷進步的過程。你想有所建樹,想成就自家風格,想不斷“創(chuàng)新”,就是想“益”,那就得學會“損”,而且要堅持不懈“損”下去,這樣才有可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至境。意思是說,學習書法的人要不斷的增加學問,積累功夫,減少欲望,去掉毛病,長此以往,可以為“道”了。
其實學習書法的過程,就是正確處理“損”、“益”矛盾的過程,也就是實施加減法運算的過程。通過不斷增加有益的、傳統(tǒng)的因素,消除非傳統(tǒng)的、流俗的東西,從“無我”到“有我”,從對自我否定到逐步走向成熟,順其自然,如此就可以創(chuàng)新了。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對學習書法的人來講,很有指導意義。 因為創(chuàng)作過程就像騷人賦詩,信口而來;就像人餓了去吃飯,是一種本能的需要。
道家哲學與中國書法(之三)
張漢九 QQ:308323171
四、道家哲學能為書法創(chuàng)作執(zhí)招。
中國書法根植于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精神之中,濃縮了道家文化的精髓。歷經(jīng)幾千年的發(fā)展變化,一路走來,成為今天流派紛呈,風格眾多的繁榮景象。書法創(chuàng)作是創(chuàng)作主體在繼承書法傳統(tǒng)的基礎上,在熟練把握用筆、結體、謀篇、布白等方法之后,通過一定的揮運過程而形成的。
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布白很關鍵。書法中的空白,是創(chuàng)作主體充分利用“線條”這把刀子,有效切割空白宣紙而形成的。書法意境的展現(xiàn),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空白”的創(chuàng)造,所謂“筆外有筆”、“筆斷意連”、“余味無窮”等就是對空白而言的。有人說在書法作品中,黑與白是筆墨與載體的關系。我卻認為毛筆在宣紙上運動,運動軌跡之外的空白已經(jīng)不再是“載體”了,也應該是“筆墨”。
一張宣紙,不寫字的時候什么也沒有,既無線條,也無空白。一旦寫上字,就不一樣了,就有線條和空白的區(qū)別,就產(chǎn)生了審美效應。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币粡埧瞻仔垼荒芩阕鳌盁o”,一旦寫上字,有了線條運動,就成為“有”了?!坝小睘閷嵦?,“無”是虛處,實處和虛處各有各的用處,不能偏廢。例如房屋,墻體是實處,室內(nèi)空間是虛處。我們要的是空間,但不能因為要空間,而不要墻體。沒有墻體,就沒有空間的存在。書法作品與此同理,光有線條不是作品,光有空白也不是作品。所以說空白與線條是同樣重要的。這和“太極圖”中的“陰陽魚”辯證關系是相同,二者是絕對平等的,任何偏廢一方的做法都不可思議。
五、道家哲學能為書法欣賞者指點迷津。
《藝術史叢書》的主編詹森說過:“一個問題向我們模糊的感受挑戰(zhàn),藝術作品本身不能告訴我們它自己的故事。要經(jīng)過不斷的探索,利用文化史上的各種資料,上至宗教,下至經(jīng)濟學的幫助,才能使它吐露消息。這不僅適用于遙遠的過去……”這段話告訴我們,對于書法史上任何一件作品的解讀,都需要多方面知識的配合。
書法線條既具象又抽象。說它具象,是因為線條是看得見和摸得著的;說它抽象,是因為線條本身不是具體描摹自然界中的任何具體的物象,有很大的模糊性。書法作品之所以會產(chǎn)生美感,就在于其模糊的線條會讓欣賞的人聯(lián)想到某種具體的事物,從而進入那種“望之有形、就之無跡”理想境界。
莊子云:“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取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至察者,不期精粗矣?!睍ㄗ髌分械木€條運動就是“物之精者”,很難用言語表述清楚,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所以欣賞書法作品,可以與文辭內(nèi)容一起進行理解,也可以撇開文辭內(nèi)容單從線條的運動中尋找玄機。但是,無論你怎么去欣賞,其中所蘊含的創(chuàng)作主體之性情都是無法用語言說清楚的。老子說:“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竅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素,其中有信。”
人們往往都不喜歡太美的書法作品,因為這種作品僅僅是服飾之美、面目之美、軀殼之美,即外在之美。真正的藝術是追求內(nèi)在美的,是以樸素的,簡約的,稚拙的、甚至是殘缺的形象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因為這樣才能讓欣賞者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種種猜測。斷臂的維納斯會讓人感到更美,這也許就是道家說的“大巧若拙”、“大成若缺”的道理吧。
中國書法追求象外之形,弦外之音。因為書法顯示的生命力是無形的,是無象的,但是它又潛存在宇宙萬殊的具體物象之中。書法藝術“美”的奧秘在于“雕琢復樸”,也就是藝術內(nèi)在的生命力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復歸到自然本真中去。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老子認為,“不盈”、“無為”而自居其反,知巧守拙、守雌居下是自然法則。
(2013.4.12.公之于新浪博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