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五大名魚以前介紹過是泰山的赤鱗魚、青海湖的湟魚、富春江的鰣魚和云南洱海的弓魚和油魚。前三者在以前的《說魚話漁》已經(jīng)介紹過,現(xiàn)在再說說弓魚和油魚。
肉嫩味美的弓魚,是洱海獨有的特產(chǎn)。 弓魚?不象弓,因為它能以嘴銜尾成串的象弓一樣躍出水面,故名“弓魚”。它籽多、刺少、苦膽小、味道美,每尾約2-5市兩重,因而當?shù)刭u弓魚一般不用秤稱,4條就是一斤。弓魚特別喜歡清水激流,每當農歷五、六月間把籽兒產(chǎn)在水底的沙土上。成活后的小魚,也喜歡在激流中生長,所以弓魚肉特別鮮美。清代詩人師范曾為它寫下“嫩腹含瓊膏,圓背媚春酒”的贊美詩句。當?shù)氐陌鬃迦罕姽芩小岸;ā?,買者甚多。出門時還往往烹制加工,隨身攜帶,作下酒的菜肴,因而留下“弓魚走四方”的佳話。
弓魚早在唐代就作為貢品遠送長安,故又有“貢魚”之稱。明代謫居云南的著名學者、狀元楊慎,把弓魚贊為“魚魁”。弓魚其色如銀,形體呈圓背長條狀,無鱗少骨,肉質細嫩,食味鮮美,蛋白質含量高,營養(yǎng)豐富?!豆艜鴪D書集成?禽蟲典》記載弓魚:”弓魚的豐產(chǎn)期在春季桃花盛開時,食法以清湯加青蠶豆米與魚共煮,這種烹調方法菜名“桃花魚”。清代大理學者師范寫的“內腹含瓊膏,圓脊媚春酒”,說的就是春食弓魚的盛事。
上個世紀70年代后,因洱海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破壞,弓魚產(chǎn)量急劇減少?,F(xiàn)已很難吃到。近年來,有關部門已采取措施,開展保護、管理、科研等工作,在洱海上游河道已有少量的繁殖。弓魚喜歡逆水上游,而且還決不回頭,游不上去時就弓著腰把自己射向前面,以致于能沿著蒼山十八溪游上蒼山頂。
同樣生長在洱海的油魚,該魚油脂豐富,味道鮮美,是洱海的特產(chǎn)。洱海邊的漁民煮“油魚”時,一般都不用油煎。他們舀來洱海之水,待鍋內水沸時,放入鮮魚,再擱上濃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鮮美麻辣,俗稱“海水煮海魚”。
云南洱源縣沙坪漁潭坡有一個油魚洞,東面和洱海相通,有外洞和內洞,內出泉水,夏涼冬溫,飲之清涼爽口。內洞呈圓形,直徑20米左右,深10余米,水和外洞相通,出產(chǎn)丙穴魚,小者一二斤,大者五六斤,形如鯉,平時生活在巖洞中,雷雨季節(jié)始出,此魚油多味美,也是洱海的特產(chǎn)。外洞出產(chǎn)油魚,長5厘米左右,形如小鯉,色金黃,每年農歷八月出,十月止。該魚油脂豐富,味道鮮美,是洱海的特產(chǎn)。
傳說漁潭坡,坡內名有石洞,其一名油魚洞,有油魚悠悠其間。一老油魚常棲洞口,“內吞五筆之精 ,外感陰陽之氣”,百年后成精。常干涸日酣睡,進睡過產(chǎn)出油魚,每年八月十五醒來換氣,行人都被吸人其肚內。
為驅魔除害,白族人民便于八月十五始,在洞邊坡上搭起帳篷,白日交易集會,晚上燈照徹夜,把魚精嚇跑。從此,每年都在通潭坡舉行漁潭會,四面八方的人們來搭起帳篷,帶著各地十產(chǎn),來此赴會交易數(shù)日分散,至會不衰。
據(jù)考,漁潭會始于唐代。相傳唐永徽年間,在漁潭坡油魚洞中,有一條修煉成精的紅魚精,經(jīng)常到洱海中興風作浪,傾沒漁船,傷害漁民,當?shù)厝嗣窨嗖豢把?。一天,觀音路過漁潭坡,紅魚精正在洱海中興風作浪,只見洱海上空烏風暴雨,漁潭坡上飛沙走石,一艘艘漁船沉沒海中,無數(shù)漁民葬身海底,于是觀音拋出一張大網(wǎng)將紅魚精罩住,頓時風停浪止、晴空萬里。觀音制服了紅魚精,與紅魚精約法三章,準它于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出洞活動一次,其余時間均在洞中,魚精一一應允,于是又把它放回洞中。為防止紅魚精出洞后再興風作浪,觀音讓當?shù)貪O民于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紅魚精出洞這天在漁潭坡上趕會,交易捕魚網(wǎng)具和魚叉,當紅魚精出洞時,看到熙熙攘攘的漁民們在交易捕魚網(wǎng)具時,又退回洞中,不敢出洞作祟。隨后漁潭會由交易捕魚網(wǎng)具發(fā)展為物資交流大會。至今在漁潭會開始的頭天早上,即八月十五日清晨,漁民們仍在漁潭坡油魚洞的青官廟前的兩棵大青樹下,交易漁具,當太陽出山后即散,轉為交易其他物資。交易漁具這種習俗,相傳就是唐代漁潭會習俗的遺留。
洱海油魚鱗細油亮、腹中油多,肉鮮而不腥,有膽卻不苦,故不去鱗也不開膛,整條魚與豆腐同煮,其味尢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