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越少教育就越完美
只有覺得孩子的注意力的確是在她身上時,才應該進一步發(fā)出指令。
表達要明確,界限要清晰,態(tài)度要果斷。交流心理學通過大量的研究證實:55%的交流是通過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和手勢進行的;38%的交流是通過語調和說話的方式進行的;只有7%的交流是通過內容和說話的意思傳遞給孩子的。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出現(xiàn)誤會,原因就在于表達不明確。
一、表達要簡潔明確,不要吞吞吐吐語焉不詳含混其辭;神情要堅定平靜,不要猶猶豫豫慌慌張張;用詞要規(guī)范,不要說“奶話”等不規(guī)范語言,不要擔心孩子理解不了書面語——就仿佛我們讀一篇英文故事,幾個難詞并不會妨礙我們對文章大意的理解。何況,還有動作、語氣、表情等加以輔助。特別要強調的是,對于3歲前的孩子,擁抱、親吻、拉著他的手、溫柔的語氣、愉快的氣氛都是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些環(huán)節(jié)能更明確地告知孩子,媽媽爸爸永遠愛他,不管雙方說什么做什么,都是如此。
二、許多大人會拖很長時間才給孩子制定界限,清楚和果斷才能讓孩子明確事情的界限。最好用比較獨立的辦法來解決不良的行為。比如,有一段時間元元愛說臟話,我就給他規(guī)定一段說臟話的時間:5分鐘臟話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可以隨便說臟話。孩子有了這份自由,而且說的時候也沒人理會,很快就覺得無趣了。
“待在這兒,我現(xiàn)在就要和你說說!”從這種沖突中只能發(fā)展出使人難堪的僵局,孩子只會感受到大人憤怒的情緒卻不知所措。等孩子大一點,還會伴隨激烈的爭吵。
三、要想得到孩子的配合,應該讓孩子參與決定時間。不應該把孩子從他所做的事中硬拉出來,而是應該清楚地告訴孩子,什么時候孩子應該結束他所做的事。家長既要滿足孩子探索的欲望,又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使他們的行為不妨礙家長制定的規(guī)則。比如可以和孩子商量好:“再玩20分鐘我們就回家。”然后在還剩10分鐘、5分鐘和1分鐘的時候分別提醒一次。有這樣漸次的提醒,孩子就能充分感受到尊重,不會覺得拉著他脫離游戲是一種傷害。
和孩子交流時,一定要摒棄一切不正確的內容,一定不要講模棱兩可的話。要仔細選擇明白易懂的字句,正確表達思想,還應做到客觀。簡潔明白的授課應該是對客觀現(xiàn)象進行解釋以及讓兒童明確該做什么的一種說明
這種引導的基本方法是觀察法。觀察孩子對對象是否感興趣,興趣持續(xù)的時間有多長等等。甚至應該注意孩子的面部表情,不要勉強孩子做出努力,否則他就不再懂得什么是兒童的自發(fā)積極性了。如果嚴格按照簡潔、明白、準確的要求做了,而講解后孩子卻聽不懂,那么有兩點必須注意:
一是不要再這樣做。
二是在有些情況下,媽媽要做得果斷一些。比如,當媽媽要求孩子做某件事,而且這事要是她不嚴厲一點他就不會做的時候;當媽媽阻止孩子做她認為危險或令人厭煩的事的時候,都必須堅決果斷。
媽媽要按照孩子的理解能力做出清楚的手勢,為孩子提供另外的幫助。而且在任何情況下,只有媽媽覺得孩子的注意力的確是在她身上時,才應該進一步發(fā)出指令。媽媽的行為要始終精確地適應她的孩子的要求。
當危險要發(fā)生時,一個合格的母親絕對不會發(fā)出溫和的、緩慢的指令,而是用最高的聲音以確保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小孩子會立刻察覺到父母的猶豫、內疚感并掌握父母的脾氣。父母的這些態(tài)度導致孩子拒絕聽話并得寸進尺地要求更多的特權,直到他們的無理取鬧最終令父母的怒氣不斷積累,導致情緒的爆發(fā)。父母的消極容忍并不能避免不愉快,反而會導致最終對小孩的虐待。
想想你自己的心理機制吧。憤怒除了讓你顯得滑稽和愚蠢,沒有任何作用。
這種引導的基本方法是觀察法。媽媽的行為要始終精確地適應她孩子的要求。
小孩子會立刻察覺到父母的猶豫、內疚感并掌握父母的脾氣。父母的這些態(tài)度導致孩子拒絕聽話并得寸進尺地要求更多的特權。
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是一種不饞雜食的樂趣。
轉載文章
奧德曼夏令營 香港青少年成長中心指定合作單位
英國領事館合作單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