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有信 敏事慎言
1 、言而有信
信,是儒家五大德之一,也是其德性言語觀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儒家代表人物幾乎都認為:信這一道德要求是言語的內(nèi)在的精神實質(zhì),是德性言語觀的基石??鬃诱f: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論語·里仁》)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幫,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論語·衛(wèi)靈公》)
認為言而有信是人在社會上能夠通達無阻的必要條件。后儒繼承并發(fā)揚了這一思想,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xué)而》),孟子曰:“言語必信”(《孟子·盡心上》)。朱熹則說:“語言,物也;而信,乃則也。”(《朱子語類·論語三》)明確地肯定了“信”是言語的德性原則。
在儒家看來,言而有信,既是人之為人的重要標(biāo)志,“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又是人達成了理想人格的標(biāo)志之一,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 矣”(《論語·憲問》)。
也就是說,言而不信,人就不成其為人,就是小人;而在長期處于窮困中仍能信守平生的諾言,就是君子,是達成了“成人”這一最高理想境界的表現(xiàn)。因此,儒家主張在說話之前就要懷有誠實守信的態(tài)度,“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二章》),把信當(dāng)作是言語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些外,儒家還從言語與行為的關(guān)系上強調(diào)了“言而有信”的德性要求,即在言行關(guān)系上要做到言行一致。儒家認為,只要“言必行,行必果”,“言之必可行”(《論語·子路》),做到了言行一致,也就是在言行關(guān)系上貫徹了“信”的德性原則。
“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行,以成其信”(《禮記·緇衣》)。
正因如些,儒家才十分重視言行一致這一道德準(zhǔn)則 , 并把這一準(zhǔn)則作為理想人格 —— 君子的基本的特征之一?!翱裳砸玻豢尚?,君子弗言也??尚幸玻豢裳?,君子弗行也”(同上)?!熬訍u其言之過其行”(《論語·憲問》)。這也就是說,君子必然是這樣一種人:“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按照《中庸》的說法:“唯天下至圣,……見 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即德配天地的圣人也是具有這一品德的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