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濕和胃湯治療脾虛濕阻型慢性胃炎 60 例臨床觀察
李彥生
( 陜西省寶雞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寶雞 721000 )
摘 要:目的:觀察化濕和胃湯治療脾虛濕阻型慢性胃炎臨床療效。方法:符合納入標準的120 例慢性 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60 例。對照組給予嗎丁啉口服,10 mg /次,每日3次;奧美拉唑膠 囊,20 mg /次,每日1 次。治療組患者給予化濕和胃湯口服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體 征和不良反應。結(jié)果: 化濕和胃湯治療慢性胃炎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為80.0%,兩組比較差異有 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在改善臨床癥狀體征方面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胃部病變,且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組不良反應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jié)論:化 濕和胃湯治療慢性胃炎效果顯著,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
關(guān)鍵詞:慢性胃炎;化濕和胃湯;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 -2406(2017)04 -0095 -03
慢性胃炎實質(zhì)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多次損害后,固 有腺體發(fā)生不可逆的萎縮,是一種由不同病因引起的 胃黏膜的慢性炎癥或萎縮性病變[1]。是臨床最為常 見和多發(fā)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在接受內(nèi)鏡檢查的患
作者簡介:李彥生( 1981 -),男,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脾胃 肝病。
收稿日期:2016-08 -16
修回日期:2016 -09 - 01
者中占80% ~90%,男性多于女性,隨年齡增長發(fā)病
率增高[2]。中醫(yī)學中并無慢性胃炎名稱,依照慢性胃 炎的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內(nèi)科學將慢性胃炎歸屬于中醫(yī)學 “胃脘痛”“胃痞”等疾病范疇[3]。近年來,已開展了多 項相關(guān)的臨床研究,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胃炎得到廣泛認 可和關(guān)注,很多行之有效的經(jīng)方及協(xié)定方藥在臨床上 取得了顯著療效[4-7]?;瘽窈臀笢窃谥嗅t(yī)經(jīng)典方劑 藿香正氣散的基礎(chǔ)上加減而成,由藿香、厚樸、佩蘭等 組成,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療效較好,現(xiàn)將 臨床觀察總結(jié)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自 2014 年 5 月—2015 年 12 月寶雞 市中醫(yī)醫(yī)院脾胃肝病科住院部患者。按照完全隨機分 組的原則將 120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其中男
71例,女 49 例。治療組 60 例,男 37 例,女 23 例; 年齡
26 ~63 歲,平均(51.42 ±10.62)歲;平均病程(3.35 ± 1.69)年。對照組60 例,男34 例,女26例;年齡26 ~
62 歲,平 均 ( 51. 03 ± 10. 34 ) 歲; 平 均 病 程 ( 3. 68 ±
1. 65) 年。 患者中醫(yī)癥狀、體征比較見表 1 。 兩組患者 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 05),具有可 比性 。
表1兩組患者主要癥狀、體征比較n(%)]
組別 | 例數(shù) | 胃脘脹滿隱痛 | 納差 | 嘈雜 | 噯氣 | 痞滿 | 乏力 | 脈細滑 | 舌質(zhì)淡苔白厚有齒痕 |
治療組 | 60 | 59( 98. 33) | 54( 90. 00) | 49 ( 81. 66 ) | 45( 75. 00) | 56 ( 93. 33 ) | 51( 85. 00) | 55 ( 91. 66 ) | 50 ( 83. 33 ) |
對照組 | 60 | 57( 95. 00) | 53( 88. 33) | 51 ( 85. 00 ) | 43( 71. 66) | 58 ( 96. 66 ) | 52( 86. 66) | 54 ( 90. 00 ) | 51 ( 58. 00 ) |
1. 2 診斷標準
1. 2. 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 》中慢 性胃炎診斷標準[8]。 癥狀及體征: 可有上腹部壓痛, 脹滿不適,伴有食欲減退,有反復發(fā)作的上腹部隱痛, 大便不成形,口中黏膩,口苦、困乏等。 胃鏡鏡檢查: 胃 鏡檢查已明確診斷慢性胃炎( 包括萎縮性胃炎、非萎 縮性胃炎) ,黏膜顏色改變,有隆起的紅點或紅斑存 在; 萎縮時呈灰白色,正常為紅色; 同一部位的黏膜深 淺顏色不一致,有局部黏膜萎縮,黏膜粗糙不平,或出 現(xiàn)彌漫性充血水腫,上皮有出血點。
1. 2. 2 中醫(yī)診斷標準
脾虛濕阻型慢性胃炎以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 會組織編著的《中醫(yī)消化病診療指南》作為參考標 準[9]。 主要證候: 1 ) 胃脘脹滿隱痛,痞滿,進食后加 重;2) 吞酸嘈雜,噯氣;3) 食后悶脹,納呆食少;4) 喜太 息、情緒焦慮。 次要證候: 1) 咽部異物感; 2) 大便稀 溏;3 ) 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細滑;4) 肢軟乏力,氣短懶 言。 證候確定: 具備主證 1 項加次證 2 項,或主證 2 項 加次證 1 項即可確診。
1. 3 納入標準
符合中醫(yī)證候和慢性胃炎診斷標準; 受試者同意 并簽署知情志愿書。
1. 4 排除標準
胃黏膜有重度異型增生,嚴重消化性潰瘍出血以 及過敏體質(zhì)或?qū)Χ喾N藥物過敏者。
1. 5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化濕和胃湯,每日1劑,300 ml,早晚 各1次。組方:
藿香10 g, 佩蘭15 g,白芷10 g,蒼術(shù)15 g,厚樸10 g,半夏10 g,桔梗15 g,茯苓10 g,
砂仁10 g,生姜15 g,
陳皮15 g,
滑石10 g,黃連5 g,
蘆根15 g,
神曲10 g,
白術(shù)15 g,
隨證加減:大便稀溏者用炒 白術(shù) 15 g;
便秘者用生白術(shù)12 g;
嘔吐者用姜 半 夏 10 g;
兼氣滯脹滿者,減少白術(shù)用量加枳殼10g,萊菔 子15 g;
熱象明顯者減輕半夏用量,砂仁用10 g, 黃連 用 5 g;
夜休差者用酸棗仁15 g;
納食差者用焦三仙各15 g,
反酸者加烏賊骨15 g,或瓦楞子20 g
病機:濕阻,氣滯,濕熱,脾胃不足;
對照組給予口服奧美拉唑膠囊 20 mg /次,每日 1 次,嗎丁啉10 mg/次,每日3次。共治療4周,治療期 間對患者進行胃鏡觀察及血、尿、心電圖、肝腎功能等 常規(guī)檢查,并進行臨床癥狀鑒別診斷。治療結(jié)束后評 價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兩組療程均為4周。
1. 6 觀察指標
1. 6. 1 安全性觀察指標
1) 胃鏡觀察及血、尿、心電圖、肝腎功能等常規(guī)檢 查,分別于服藥前一天和完成臨床研究后一天各檢測 記錄1次。2)試驗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及其相關(guān) 檢測指標,包括癥狀表現(xiàn)、發(fā)生時間、處理措施及消失 時間。
1. 6. 2 療效性觀測
1) 治療前后患者的胃黏膜病理改變情況; 2) 癥 狀、體征變化,記錄均采用積分法。按照積分法,癥狀 分為無、輕、中、重四級,分別記主癥0、2、4、6分,次癥 分別記0、、、分。
1. 7 療效判定標準
以中華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太原會議制定的《中 醫(yī)消化病診療指南》為標準,分別為 治愈、 顯效、 有效 和無效。
1. 8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 SPSS1 9 . 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計數(shù)資料 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 數(shù)土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0.05表示差 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狀況均有明顯改善。治療組總有 效率為 90.0%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 義(P <0.05)。結(jié)果見表2。
表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組別 | 例數(shù) | 治愈 | 顯效 | 有效 | 無效 | 總有效率( % ) |
治療組 | 60 | 22( 36. 7) | 24( 40. 0) | 8(13.3) | 6( 10. 0) | 54( 90. 0) * |
對照組 | 60 | 18(30.0) | 22( 36. 7) | 8(13.3) | 12(20.0) | 48(80.0) |
注: 與對照組比較,* P < 0. 05。
2. 2 兩組患者安全性分析
治療組有2 例患者服藥一段時間后出現(xiàn)不同程度 的不良反應,如口腔潰瘍。 考慮可能是方中砂仁的使 用過多,調(diào)整其劑量后,約4 天后未出現(xiàn)此癥狀。 而對 照組服藥期間有5 例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 四診后認為是奧美拉唑?qū)е碌母弊饔?,詢問患者均?耐受,故未予處理。 由此可見治療組不良反應情況少 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且 治療組調(diào)整藥物更靈活。
2. 3 治療前后癥狀特征變化
治療后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積分與對照組治療后比 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 05) 。 化濕和胃湯益氣 健脾和胃藥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治療后胃腸蠕動改 善,胃黏膜炎癥基本消失,胃鏡檢查膽汁反流改善,胃 黏膜的修復再生能力和屏障作用增強。 結(jié)果見表3。
表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斤±s)
組別 | 例數(shù) | 治療前 | 治療后 | t | P |
治療組 | 60 | 18. 37 ±3. 67 | 7.45 ±1.87* | 7. 467 | 0. 024 |
對照組 | 60 | 19. 24 ±3. 51 | 12. 65 ±2. 71 | 3. 634 | 0. 061 |
注: 與對照組比較,* P < 0. 05。
3 討論 慢性胃炎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 屬于常見病,但由于病程長且易復發(fā)較難治愈[10-11]。 其臨床癥狀體征無特異性,表現(xiàn)為胃黏膜充血、水腫以 及炎癥細胞浸潤,并可形成異型增生。 器官衰老后機 體功能會發(fā)生退行性病變,例如胃黏膜血管會發(fā)生扭 曲導致供血不足,胃黏膜萎縮或官腔狹窄。 其發(fā)病率 隨著年齡而增加,其他慢性病如門動脈高壓、糖尿病、 肝硬化或心力衰竭都可能引起慢性胃炎的發(fā)生[12]。 另外,焦慮或抑郁等不良精神因素或自身免疫機制紊 亂也可能加重慢性胃炎狀況。
中醫(yī)學認為慢性胃炎臨 床癥狀以脾胃虛弱兼胃絡瘀血型為主,且本身癥狀無 特異性,可歸為“胃脘痛”“癌滿”“痞證”“吐酸”的范 疇。 慢性胃炎病理機制主要是以脾胃虛弱為本,食積、 濕熱、血癖等為標,且本虛標實。其早期邪實為本,中期虛實夾雜,后期本虛為主。 筆者在長期的臨床實踐 中發(fā)現(xiàn),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飲食攝取無規(guī) 律,肆食肥厚油膩之品,導致脾虛濕剩,引起胃脘部不 適。
方解:本方是在藿香正氣散的基礎(chǔ)上加減變化而來 的[13]。 在藿香正氣散的基礎(chǔ)方上去掉大腹皮、紫蘇, 加用了蒼術(shù)、佩蘭、滑石、砂仁、黃連、蘆根、生姜,加強 了本方芳香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 蒼術(shù)、佩蘭、砂仁、 生姜均為芳香化濕藥,其氣味芳香,對于濕濁阻滯、穢 濁之邪困遏中焦,有芳香避穢,醒脾開胃,燥濕化濁之 效,與原方相比,其芳香化濁之力更強。
其中生姜與半 夏、陳皮構(gòu)成二陳湯,加強了燥濕化濁和胃之力,同時 生姜還有解表功效。
內(nèi)傷濕滯,外濕引起內(nèi)濕,并相互 作用[14]。 濕性的特點為濕性重濁,濕為陰邪,易襲陽 位,易阻遏氣機,濕性黏滯,纏綿難愈,本方重在化濕理氣和中。
本研究證實,化濕和胃湯治療脾虛濕阻型慢性胃 炎療效顯著,且安全可靠。 但仍需開展中醫(yī)藥治療慢 性胃炎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臨床大樣本、前瞻性研究。 應 以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為指導,以有效控制慢性胃炎的臨床 癥狀體征為目標,運用先進的研究方法,拓展新式劑型 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偉,趙尚敏.慢性胃炎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009: 12.
2]趙克學.柴枳異功散治療慢性胃炎30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yī) 中藥雜志,2014,31( 9) :41 -42.
[3] 劉玲,崔曉紅,李愛麗.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療 效觀察J .河北中醫(yī),2013,28(8):602.
4] 洪如龍.益氣活血養(yǎng)胃湯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56例J .福 建中醫(yī)藥,2013,38(3) :23.
5] 閆建鋒.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 .中 醫(yī)藥學報,2015,43(5):101-104.
[6] 束昇陽.烏芍散聯(lián)合西醫(yī)序貫療法治療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臨床 療效觀察J .中醫(yī)藥學報,2015,43(6):93 -96.
[7 侯立強,井中旭,陳靜.舒肝解郁膠囊對慢性胃炎伴抑郁癥患者癥狀及
抑郁情況的改善作用J .中醫(yī)藥學報,2015,43(3): 108-110.
8] 常玉雙,洪亞慶,常千松.清胃養(yǎng)陰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60例J]. 河南中醫(yī),2013,29(11):1089-1090.
9] 趙一丁,于莉.步玉如教授論治胃脘痛經(jīng)驗拾萃J].中華中醫(yī)藥 雜志,2014,21(3):169-170.
[10 申珊.理中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觀
察 J .中醫(yī)藥信息,2015,32(5): 101-103.
[11 王莉,任秀英,牟洪香,等.化濁解毒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
病變的臨床研究J .中醫(yī)藥信息,2017,34( 1) :99 -100.
[12 金文君,林帆.運脾散(藿樸夏苓湯加減) 治療慢性胃炎療效觀
察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9(4):54 -55.
13]劉紅云,張曉濤.疏肝運脾法治療慢性胃炎84例療效觀察J]. 中國健康,2013,30(3):136-137.
[14 楊明會,竇永起,張海燕.“腎為胃之關(guān)”理論探析及臨床應
用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4,19(8):461 -463.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