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陶瓷鑒賞 |
1918年,直隸省巨鹿鎮(zhèn)(今河北省邢臺市巨鹿縣)遭遇大旱,村民合伙打井,挖至地下3米時,發(fā)現(xiàn)了大批宋代古瓷,繼而到處挖溝掘土,歷時兩年,大批精美的宋瓷出土,在國內(nèi)外引起轟動。原來北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漳河河堤決口,一夜之間就把巨鹿古城埋入幾米深的地下,成了東方的龐貝城,可惜落后的中國自己破壞了這個遺跡,僅僅挖出了陶瓷等器物,世界各地的古玩商和陶瓷研究者聞風而動云集巨鹿,大量宋瓷流失海外,估計流入日本的就超過萬件,至今,在佳士得和蘇富比的拍賣場上還不時見到巨鹿瓷的身影,世界各大博物館還珍藏有這次出土的瓷器。
當時人們心目中宋瓷就是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瓷,巨鹿出土的瓷器與它們都不一樣,有人稱它為仿定窯的土定,因器型和風格與定窯不同,難以被接受,1925年英國陶瓷學家霍普遜認為巨鹿瓷是磁州民窯生產(chǎn)的瓷器,釉下多數(shù)施有化妝土,他提出了“磁州窯”的概念,很快就被陶瓷界接受了。
磁州窯的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臺鎮(zhèn)與彭城鎮(zhèn)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磁州窯。磁州窯始燒于晚唐,盛于宋、金、元時期,到明、清、民國還有相當?shù)囊?guī)模。磁州窯是一個龐大的民窯體系,宋代以來,北方地區(qū)黃河流域絕大部分窯場,都燒制磁州窯風格的民用瓷器。
可能磁州窯不被崇尚高雅的士大夫階層所賞識,在宋、元的陶瓷典籍中找不到有關(guān)磁州窯的只言片語,明代開始才有一些簡單的記載,但磁州窯可不簡單,在民間影響較大,自唐代以來,“瓷器”也可以稱為“磁器”,當今日本和韓國的漢字中,“陶瓷”仍然用“磁器”表示,明代學者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說:“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河南磁州窯最多,故相沿成習,謂之磁器”。
為了滿足老百姓的各種需要,磁州窯燒制的器型特別多。由于其瓷土含鐵量較高,燒成以后胎的顏色較深,通常要在深色胎上罩一層白色的化粧土,再在施有化妝土的胎體上,采用刻、劃、剔、填、繪畫等方法進行裝飾,然后罩以不同顏色的釉,入窯燒制后,往往形成強烈的黑白對比,有極佳的藝術(shù)效果。此外,磁州窯還燒制黑釉、黑釉鐵銹花、三彩、紅緑彩、孔雀蘭等很多品種。
磁州窯不是我的收藏專題,多年的收藏經(jīng)歷中,不時會碰到磁州窯的產(chǎn)品,它那古拙的氣息往往打動了我,價錢又很低,就買了一些,現(xiàn)在不跑市場了,在家琢磨磁州窯的裝飾藝術(shù),頗有樂趣,寫出來與大家共享。
這種工藝的特點:有化妝土,先罩釉,后刻劃。
該梅瓶小口,短頸,長園腹,外形近似橄欖,圈足,使用了磁州窯的剔刻花工藝,就是在刻花工藝的基礎(chǔ)上,將紋飾以外的帶化妝土的胎,用刀剔掉一層,與刻花工藝比較,立體感更強,全瓶的紋飾分為四層,主題紋飾是麒麟祥云,輔助紋飾是仰覆蓮紋,麒麟祥云是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所上的透明釉是淺褐色的。
這種工藝的特點:有化妝土,先剔刻,后罩釉。
該梅瓶小口,短頸,豐肩,腹瘦長,圈足露胎,使用了磁州窯白釉劃花工藝,在胎體上施白色化妝土后,用平頭的細棍,在化妝土上劃出紋飾,但不傷到胎,在沒有紋飾的地方,仔細去掉化妝土,也不要傷到胎,然后罩以透明釉入窯燒制。這種工藝與前二種又不一樣,拉坯后的胎體表面保持原樣,用白色化妝土構(gòu)成紋飾,沒有紋飾的地方就是灰色的胎,黑白分明,也有一定的立體感。
這種工藝的特點:有化妝土,劃花不傷胎,后罩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