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歷代傳誦的散文名篇,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要求背誦篇目。文章氣勢充沛,感情洋溢,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散文縱橫捭闔的雄辯特點。
作者先舉例,再說理,最后歸納中心論點,層層深入。第一段開始就連用六個排比,舉出事實說明這些人雖出身貧賤,但他們在經(jīng)受了艱苦磨練之后,終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列舉的六個人具有相同經(jīng)歷:經(jīng)過艱苦的磨練而后成就大業(yè)。第二段總結第一段,作者連用幾個短語,從個別到一般,證明“生于憂患”,讓人不能不信服。第三段由個人的成長談到國家的治理,正反結合,論述受磨難的益處,前者論證“生于憂患”,后者論證“死于安樂”。最后一段作結,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
本文將中心論點置于最后,先論證“生于憂患”,后論證“死于安樂”。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論證“死于安樂”,只有“入則無法家拂士……國恒亡”一句,這是歷史上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只要稍懂一點歷史的人都不難理解這一點。
文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zhí)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于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富有文采,非熟讀不能領會于心,因此本文的教學,應該以學生品讀為主,教師點撥講解為輔。通過領讀、齊讀、提名讀、小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形式反復品讀,在讀中正音,熟讀成誦,領會其深刻的思想感情。
課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夠理解它們的意思,并學習恰當使用,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常常被人們引用, 希望同學們能背誦,會使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