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殤,只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朱慈煥因與四哥(同父同母)朱慈炤同歲,所以人們習(xí)慣把他稱作“朱三太子”。
朱慈煥崇禎六年(1633年)出生,后封永王。甲申之變時,年十二,倉皇出奔,流離顛沛。在大順軍中與兩個哥哥失散之后,與一位姓毛的將領(lǐng)逃到了河南,種了一年地。后因為清政府清查“流賊”,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個人流浪。十三歲到鳳陽,遇到一位姓王的前明老給事中,細詢根由,執(zhí)手悲泣,乃留在王家,改姓“王”,名士元。年十九時,王家突遭變故,慈煥再度流亡江湖。至一佛寺中削發(fā)為僧,偷生度日。 后又往浙中,結(jié)識一個姓胡的余姚人,亦明官員后裔,后兩人談經(jīng)論文后,胡頗欽佩他的才學(xué),勸他還俗,并將女兒嫁給她。從此朱慈煥以余姚王士元為名靠教私塾為生。
康熙四十四年,在寧波認(rèn)識秀才張月懷,后來別人亦稱他張老先生。 不久,發(fā)現(xiàn)張行事不安分,便帶家屬居湖州長興縣。 后風(fēng)聲吃緊,寧波、鎮(zhèn)海都“一步一步挨查”。 聞得事發(fā),妻女六人,均上吊自盡,三子一孫,被捕收。朱慈煥躲避流亡??滴跛氖吣?,官府逮捕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嵐山起事的浙東和尚張念一,并從其口中得悉慈煥的行蹤。四月,在山東汶上縣躲避兩年多的朱慈煥被捕,押解京師受審。
康熙四十七年時,朱慈煥已達七十五歲高齡。并且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個孫子的大家庭。他對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孫,他最終也沒能擺脫那高人一等的意識,他按皇家的傳統(tǒng),在為所有的兒子取名時以“和”字排輩,最后一字都為帶有土部的怪字。這些舉動逐漸為人們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東起義時便打著他的旗號,終于使這位隱藏了幾十年的前明龍種遭到了滅頂之災(zāi)。
經(jīng)浙江遭審問時,官府問他:“朝廷待汝不薄,何為謀反呢?” 答:“數(shù)十年來,改易姓名,只是為了避禍。清廷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嘗謀反?” 官府問:“什么三大恩?”答:“今上誅流賊,與我家報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孫,從不殺害,二也。 朱家祖宗墳?zāi)?,今上躬行祭奠,三也。”“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鬢發(fā)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亂之時,而反于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占據(jù)城池,積草屯糧,招買軍馬,打造軍器,吾曾有一此乎?”
九月,康熙朝五位大學(xué)士在審訊后結(jié)案由張廷玉書上奏稱:“王士元自認(rèn)崇禎第四子,查崇禎第四子已于崇禎十四年身故,又遵旨傳喚明代老太監(jiān),俱不認(rèn)識。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應(yīng)凌遲處死?!?/p>
崇禎的第四子根本沒有在崇禎14年死去,這是明末清初各式各樣的史籍中有明確記載的。而明朝亡國六十余年,就算有當(dāng)年的小太監(jiān)還留在清宮,那最小也要七十多歲,怎能根據(jù)童年的模樣來辨認(rèn)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的相貌?可惜,殺機已現(xiàn),斷難挽回,這些連康熙自己都騙不了的證據(jù)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煥全家送上了黃泉路,朱慈煥凌遲處死,所有子孫除死于獄中的,全部斬立決。雖然朱慈煥已到了風(fēng)燭殘年,并且并無叛逆之心,但最終康熙帝以其“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將朱慈煥及其子嗣徹底肅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