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代淮水原本叫匯水,后因山東淮夷南下定居而名淮水
userphoto

2023.05.11 布基納法索

關(guān)注
文/陳立柱 呂壯
摘要:淮,《說文》“從水隹聲”,《左傳》中與師、坻等葉韻,中古以后讀如今音huái,何以有此變化?清代以來學者們聚訟不已。考察歷史可知,實則緣于古代淮河地理變遷和三大族團與淮河流域的歷史互動關(guān)系。上古淮河中游有一大澤,中原人謂之“淮極”、“?!?、“淮?!钡?,伏牛山——嵩山以東、黃河以南的河流大都流向這里,所以此“淮”實為“匯”字假借。古時原在今山東泗水流域、以(鳥隹)鳥(即隹)為圖騰的夷人不斷北上南下,北上的留下濰水之名,南下的居于“淮極”周邊,匯水也因他們而曰淮水。

一、關(guān)于“淮”之名義的爭論

從水從隹的淮字,甲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是為地名,但所指為何,學者間頗有爭議,多數(shù)學人以為即今日之淮河,但是最新的研究中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是指今山東省的濰水。還有人認為甲骨文中的“'淮’字舊釋為'江淮’之'淮’,實際上則是'(水呂隹)’字省去聲符者”。據(jù)研究,該字有阻塞、壅蔽、擁抱、旋繞諸義。
最早對淮之名義做出解釋的是許慎,《說文解字》云:“淮,水······從水隹聲?!边@是從音上的訓釋。應(yīng)劭《風俗通義》說“淮者,均也,均其務(wù)(務(wù),或作勢)也”?!洞呵镎f題辭》有與《風俗通》相同的說法。《釋名》又曰:“淮者,圍(或作韋)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海也?!钡搅嗣鞔x肇淛《五雜俎》則云:“以中國之水論之,淮以北之水河為大,淮以南江為大······而淮界其中。導南北之流而會之以入于海,故謂之淮?;凑邊R也,四瀆之尊,淮居一焉?!边@幾位都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從義上解“淮”字。
清代,顧炎武在討論濰水之濰的音讀時提出淮字的讀音問題,他說古書上濰字常作淮、維、惟:“古人之文或省,或借其旁,并從'鳥隹’之'隹’則一爾?!钡宰⒅杏终f:“按:'淮’字當從'佳人’之'佳’,乃得聲,今本《說文》亦誤?!鳖櫴系恼f法很早便有人不以為然,黃汝成為顧氏《日知錄》做“集釋”輯“錢氏曰”即云:“淮從隹聲,亦可讀為惟。顧氏欲分而二之,乃謂'淮泗’之'淮’當從'佳人’之'佳’,妄也。”又輯錄梁氏曰:“按字書無從佳之字,豈可以《說文》為誤乎?”兩人已明確指出顧說淮字從佳得聲為誤。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也都批評顧氏。
應(yīng)該說學人對于顧炎武的批評是很多的,也是有根據(jù)的。
又,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光緒乙亥年(1875年)五月二十五日也有論“淮”字一則,認為古代淮字與均、準(凖)、水、湛音近相通,都有準繩義。但是沒有討論淮水多種稱名的變化問題。今人崔恒升做過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短文《“淮河”名稱考》,認為淮河古稱淮,甲骨文、金文已見。崔先生研究了淮河水系的汝、潁、泗、濉諸水等支流走向,認為“今從四水流行方位看來,與淮水形成一個水流系統(tǒng),與甲骨文中的'O’隹字大致相似”,又據(jù)《說文》隹為短尾鳥的總名,說“在當時口語中借鳥名'隹’以稱淮,后加'氵’水旁,以表示水名,從而孳乳為'淮’”,并認為解淮為均、圍,皆不足信。崔先生看到的五水之形如甲骨文的隹字不知何據(jù),就是看今日之地圖上的情況也不盡如其所說。再說,五水所成之形用以命名主河道而曰淮,也沒有道理可說。
從隹得聲的淮字,后來何以會轉(zhuǎn)讀為戶乖切?從音理變化上說不通。這個問題過去注意的人不是很多。今人吳小如討論了淮字的古音與寫法,他說,“漢魏人以'均’訓'淮’,皆以'淮’為凖繩字,非江淮字本義。今人讀淮為戶乖切,實與匯合之'匯’為一字,古籍書江淮字多作'匯’”。吳先生還舉明人謝肇淛、近人胡玉縉等人的研究,說明江淮之淮,古作“匯”者頗多其例,因而認為:
“淮”字一形二義,音也不同。既為凖繩字,又為匯合字······江淮字本作“匯”,即以淮合南北之水而得名。后以“淮”專屬江淮字,遂別作“凖”字以為凖繩字,而以《說文》“匚”部之“匯”為“匯合”字,而《說文》“匯”字本訓器名,反失其義。
吳先生說“'淮’字一形二義,音也不同”是很對的,據(jù)明人謝肇淛說而曰江淮之淮乃合南北之水而得名,道理上也沒有問題,可以說部分解決了淮字的古音問題。但是也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觸及,如匯、淮之名的來龍去脈以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以致淮名專屬于江淮之淮?其變化與淮河流域民族變遷即民族語文改變是什么關(guān)系?與淮域的地理變遷有否關(guān)聯(lián)?還有淮水也曾名曰“江”,又是如何發(fā)生的?這一切可以說與淮河流域歷史、地理、民族與語言的變遷密不可分,只有從歷史學的角度進一步討論才能夠說明白。這就是我們準備做的工作。

二、“淮極”與“匯水”之名的來處

《山海經(jīng)》是較早反映中國古代地理的著述,但是講天下山川形勢的《山經(jīng)》部分沒有提到淮河與桐柏山,譚其驤先生認為:“這是由于《山經(jīng)》作者并沒有掌握當時華夏諸國的全部山川,故書中脫漏甚多,連中原的桐柏山、淮水都不見于《中山經(jīng)》。”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若理解為當時淮河中上游地區(qū)和今天的狀況不同而導致命名有別可能更符合實際。換一種說法,即當時中央王朝的官吏們可能并不一定叫它為淮水,也不一定認為發(fā)源于桐柏山的、今天認為是淮河上游干道的河流就是淮河的正源。人所共知黃河、長江的源頭,古代的認識就是不斷變化的,秦漢時甚至以后很長時間都未能正確地指出我們今天所認可的正源。
在《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內(nèi)記有二十多條河流的源流情況,清人畢沅認為是“附篇”而非正文,周振鶴先生說它是秦代的《水經(jīng)》,還有其他一些說法。筆者認為它應(yīng)該是上古流傳下來關(guān)于已知水系的初步認識,只是后來又混入了一些后人的注文。如其中講到的:
淮水出馀山,馀山在朝陽東,義鄉(xiāng)西,入海,淮浦北。
這里的“在朝陽東,義鄉(xiāng)西”及“淮浦北”,其名目都為秦漢時期的,顯然是注解混入正文,文字表述本身的口氣也像是注文。而“淮水出馀山”則不見于秦漢以后的記載,所傳自應(yīng)較古遠。混入的注文把它說成在朝陽東、義鄉(xiāng)西,即今天桐柏山的位置,顯然是據(jù)后來的知識的說解。由現(xiàn)在所知早期淮河流域的情況看,上古淮河的情況與后來的大不一樣。上古淮河中游有一大水澤,整個中上游地區(qū)的河流全都匯入其中,近于一個大湖海,所以稱為“淮海”、“淮極”。古有以“匯”為名的大澤,當也指此。中上游南、西、北三面的支系全都流入這個大水澤,因此究竟哪一條支流是古人認為的淮河上源,要做具體的考察,不能以為秦漢以后的認識即古人之共見。先說“淮極”。
1
淮河在今天洪河口(古汝水)以上為上游地區(qū),地面落差在178米左右(中下游的落差只有20米左右,且主要在下游),以下進入中游,也即進入一個低洼的地區(qū),尤其是自洪河口到今鳳臺縣一帶,其間的濛河洼地,至今仍有數(shù)百平方公里,連同淮河南岸霍邱城西湖以東到淮南市一帶,總數(shù)當在數(shù)千平方公里,今天淮河洪水到來時的主要蓄洪區(qū)仍然在這一地區(qū)。洪河口以上,尤其是息縣以上的淮河河道與以下的河道儼然不同,水行于或遠或近之兩崗間,與其謂之河床不如說是河灘,淮濱以下才有像樣的主河道,舟船通航也是在此以下,以上只能通木筏。淮濱以下,淮河眾多的支流自南、西、北三面匯入這里,如汝水、潁水、決水(史灌河)、淠水、淝水等等,并且都是淮河主要的大支流,較易形成大面積的水面。上古的時候天氣較現(xiàn)在為溫熱多雨,所以更容易造成諸水停匯于這一帶的情況?!渡胶=?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說汝水“入淮極西北,一曰淮在期思北”。郭璞注:“淮極,地名?!被礃O在哪里,他沒有說,可能是他已經(jīng)不能明白它之所指了,其時淮河中游已經(jīng)沒有一個完整而巨大的水面。汝水流入淮極的西北方,又說“淮在期思北”,則這個淮或淮極顯然不僅是一條河,而更像是一個湖海?;春恿硪粭l大支流潁水,本文亦云:“入淮西鄢北”?!拔鳌迸c“極”古音相近,且經(jīng)常連讀,因此我懷疑此“淮西”宜為“淮極”的訛誤。把汝、潁二水所入之“淮極”與下文孫叔敖被推舉于期思附近的“?!边B起來看,則這個“淮極(西)”是一個大湖??梢詿o疑?!皹O”,古有大、高、玄遠等意,言其極大,在期思以北之“淮極”,其意無異于“淮海”、“匯澤”?!墩f文》云:“海,天(當為大)池也,以納百川者。”“淮極”、“淮海”正所謂接納百川者。
2
春秋戰(zhàn)國以前,壽縣、淮南一帶的淮河主河道南北游動不定也能說明這一點。
壽春現(xiàn)在地處淮河以南,然而在夏商的時候,這一地區(qū)都位于淮河以北。從衛(wèi)星地貌照片觀察,在春秋戰(zhàn)國以前,古淮河由鳳臺至壽縣的流段,河床擺動是比較大的,真可謂河東轉(zhuǎn)河西。
河床擺動較大必是水面寬廣、水行不受約束的緣故。據(jù)盧說,早期八公山應(yīng)該是這一地區(qū)大湖海中的一個島嶼。去過淮南八公山的人都知道,地質(zhì)年代這里確是大海底?!昂!笔窃缙谌藗儗τ诨倪h不甚清楚之地區(qū)的一般稱謂,如《山海經(jīng)》之四“海內(nèi)”、四“海外”?!稄V雅·釋水》說“海,晦也”,即此。春秋初期還有這樣的叫法,如楚王使人說齊桓公“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后來多指稱大面積的水面,如洱海。只是這個“淮?!钡暮J怯杀姸嗟暮恿鲄R聚而成,后世還有“七十二水歸正陽”之說,所以謂之“淮極”、“淮?!薄ⅰ皡R澤”應(yīng)該說很恰貼。這里的“入淮”、“淮極”之“淮”,都應(yīng)該是匯澤之匯字的假借。匯與淮相亂相假,應(yīng)該是本無其字相假借的表現(xiàn)。匯,《玉篇》曰“回也”,“聚集也”;《說文》以為器名;《集韻·隊韻》云“水回合也”;《廣雅·釋詁》謂“大也”。匯字正是許多流水會聚、回旋、旋繞、壅聚,形成巨大的水面之意。淮河上游眾多河流的水進入低洼的中游,自然形成眾水大匯合的局面,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3
古代六安與壽縣一帶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升降轉(zhuǎn)移也是由于這里水澤大小變化的結(jié)果。以春秋以來的情況看,壽縣的地理位置比六安要重要,中原人沿著平緩的汝、潁水道順流而下即可到達壽縣。所以西周春秋以來,先是州來,接著下蔡,后是楚國,先后建都于此。但是更早的時候,夏所分封的六、英等則在六安附近,而不是壽縣。這只能用其時壽縣一帶因為地勢低洼,水鄉(xiāng)澤地,不適于建國來解釋。所以偏南但地勢更高的六安一帶反而重要些。據(jù)甲骨文,商時六國與商王朝關(guān)系甚好,向商進奉婦女,商王經(jīng)常占問六地福禍問題,商還在六地建有監(jiān)押犯人的監(jiān)獄,以及從此輸出神龜?shù)?,這些都是其地理位置重要的表現(xiàn)。古六安城在今六安市北五公里左右,即宋以來文獻所稱的西古城、六合城、白沙城,蜿蜒曲折的淠水自大別山區(qū)奔流而下,過城北去,兩岸地勢始平緩開闊,而古城正扼控其間。西周以后大水澤開始退縮,壽縣淮南一帶就直承汝、潁水道了?!稜栄拧め屒稹罚骸盎茨嫌兄堇枨稹!崩琛黼p聲,州黎即州來,應(yīng)該就是今淮南、壽縣八公山(古時又叫肥陵山)一帶,上古的時候這里如果不是在水澤之中,也當在其近旁。
4
《孟子·告子下》載:“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此處之“?!?,趙岐、朱熹、楊伯峻等注釋家多籠統(tǒng)解為“海濱”、“海邊”之類。焦循疑之,但又說“吳越名海,則期思亦海矣”。近年學者還提出不少新解,如謂“當指海子湖(今名長湖,在湖北荊門、江陵交界處)”,或曰此海為“荒晦絕遠之地”。我們知道,孫叔敖是“期思之鄙人”,在這一帶興修水利而出名,被虞丘相或說沈尹莖等推薦給楚莊王而為令尹,則他被推舉的“海”必在期思附近。期思之南為大別山,其西息縣以西為高地,而北邊、東邊正是上文說的“淮?!?、“淮極”,傳到孟子時已籠統(tǒng)謂之“?!绷恕?/span>
5
春秋時期這里還有稱為“豫章”的大水澤?!霸フ隆币幻l見于《左傳》。如《昭公六年》:楚“令尹子蕩帥師伐吳,師于豫章,而次于乾溪?!庇秩纭墩压哪辍罚骸霸酱蠓蝰汜韯冢ǔ┩跤谠フ轮疀I。”又《定公二年》:“吳人見舟于豫章,而潛師于巢。冬十月,吳軍楚師于豫章,敗之?!薄霸フ隆奔啊霸フ轮疀I”的地理位置,杜預注以為在“江北淮水南”,又說“漢東江北地名”。后之學者或以為在江南,或者說在鳳陽以西壽、霍、光、固之境,皆近淮壖,或者說在壽縣與巢湖、合肥之間,或者說在今河南新野縣附近,更有甚者則認為在江西饒州、九江二府至淮水之濱的壽、光、黃等地,還有其他多種說法。說在江南者當與后來豫章之名南播相關(guān)系。從《左傳》的描述看,杜預及顧祖禹、譚其驤等人說在光、壽二州之間最可取。石泉先生做過具體研究,指出豫章當“今壽州鳳臺以西,固始鳳陽(?)以東,潁上以南,而六安以北淮水西岸地也”。又據(jù)今地指出:“今淮南壽縣、霍邱之間,猶有大小湖沼如西湖、東湖、瓦埠湖;淮北潁上縣境有白馬湖、長林湖、陽臺湖等,甚多;淮北潁水入淮處亦低洼,皆當古豫章水澤所在。”其說不僅與多數(shù)學者意見接近,也與當時戰(zhàn)爭形勢及吳楚戰(zhàn)爭大都在淮河流域展開相符合,故最有價值。依其說,則古豫章水澤正當我們說的“淮極”、“匯澤”、“淮海”,說明春秋時期,本地原有大水澤雖然已大部分消退,仍然遺留有豫章之類的湖澤水面。豫章本為樹名(樟樹),也有寬大之意。豫章二字的急讀古音近于“鴻”,《說文》指出鴻從“江”得聲,江是南方人對于大水的稱謂,豫章、江,或者為江淮漢一帶“大水”之意的古讀。
由以上,古代淮河中游有一個眾水所匯的大澤,古人稱之為“淮極”、“?!?、“淮海”、“匯澤”,以后又曰“豫章”,應(yīng)該可以相信。那么哪一條河流會是上古之人認為的淮之正源呢,或者“淮出馀山”何所指?
前述今天所說的淮河上源甚淺闊,無論長度、流量與重要性,古代都不能與汝、潁、渦水等相比,加之偏于中原的南方,在夷人的居住區(qū)內(nèi)(詳下),只怕不會成為中原華夏人心中的淮之正源。秦漢人把馀山解為桐柏山,顯然是后人的看法。我推測華夏古人可能把汝水當做淮河上游最重要的支流了,理由是:汝水的發(fā)源地為“天息山”,又曰“還歸山”,“大盂山”,天息、大盂的急讀正是“馀”音。還有,由《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所記,汝水是淮河上游地區(qū)支流最多也是最大的河流,漢代還被稱為“汝?!保渲Я饕曀钟泻芏嘀Я?,以至于有人認為視水是淮河的上游。實際上視水是汝水的支流,《山海經(jīng)·中次十一經(jīng)》記載:“又東南二十五里,曰葴山,視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汝水?!奔由先晁谥性瑸槠渌煜?,當他們分說匯澤西部之河流時,則謂之汝水;當述及淮河上源時,又謂之淮水的上流。這一說法是符合一般關(guān)于河水之正源觀念的。明代學者章潢指出:
水必有源,而源必有大小遠近不同?;蜻h近各有源也,則必主夫遠;或遠近不甚相懸,而大小之殊也,則必主夫大;縱使近大遠微,而源遠流長,猶必以遠為主也。
古代汝水的長度、流量、重要性全都超過后人所認為之正源。只是后來淮河中游大水澤“淮極”不在了,桐柏山流過來的一支才顯現(xiàn)為正源的特征。
因為“淮極”、“匯澤”的緣故,古代淮河被稱名為“匯水”。前已言《海內(nèi)東經(jīng)》中的淮水之“淮”即“匯”字的假借,還有《尚書·禹貢》長江“東迤北會于匯”之“匯”,即是指的淮水。這個“匯”字,過去有多種解法,清代以來說為淮河者已很不少。其證據(jù)撮其要有三方面:一者依據(jù)《禹貢》文例,兩大水相會合為“會”,小水入大河曰“入”,則江水東北走與之相會的匯,必是一條大河,這只有北面的淮河可以當之;二者匯與淮相通假,古代以來其例多甚,前已言之,《漢成陽令唐扶頌》中的“匯夷來降”一語最為典要;三者長江與淮河古代相通流,文獻記載如《淮南子·本經(jīng)訓》言舜之時“江、淮通流”之類很多,下文還會提到一些。
《山海經(jīng)》舊傳為禹、益所作,近世多不以為然,但它與禹夏族群密切相關(guān),為遠古以來口口傳流,以后又有變、改、增、刪、亂,戰(zhàn)國以后書于竹帛則是可以相信的?!队碡暋?,一般認為成書較晚,其作者學術(shù)界大都認為是秦晉方言區(qū)人所作為。也就是說這兩部書雖屬不同系統(tǒng)(儒家與巫史)的著述,但為中原華夏族群的人們所作則可以相信。事實上,也必是處于中原地區(qū)的華夏人,才會深切感到整個伏牛山—嵩山以東、黃河以南的河流,全都匯流于東南方的大澤“淮極”、“淮?!?、“匯澤”。另一方面,自民族地理分布與變遷上看,除汝、潁上游地區(qū)為中原華夏族群長期據(jù)有外,淮河流域絕大部分都是夷族大小支系的分布區(qū),即屬于淮夷文化區(qū)。個別姬、姜姓的西部族群分封到那里,也多被同化或深受影響。這兩個基本的事實意味著,處于中原地區(qū)的王朝共主及其官吏們對于這一地區(qū)的認識,地形水系上看到的是河流皆匯聚于東南,而稱謂上雖然使用本民族的語言詞匯,但同時又會受到夷人語言文字的影響,表現(xiàn)為混雜的情況。

三、淮夷起源、遷徙及淮之古音問題

一般認為淮水因淮夷而得名,但是也還有一些具體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一是淮夷的起源問題。
關(guān)于淮夷的起源,過去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認為淮夷屬于東夷,活動范圍在黃河下游到江淮流域;二是認為淮夷是鳥夷的一支,最初起源于河北燕山一帶;三是認為淮夷是淮河流域的土人。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現(xiàn)在多數(shù)人已相信淮夷起于山東地區(qū)。但問題是,淮夷與東夷的關(guān)系到底是怎樣的?稱為淮夷是在什么時候?
早先,顧頡剛先生認為淮夷起于濰水流域。也有人認為“淮夷為東夷之一支,本居山東淮(濰)水流域,故稱'淮夷’,商末周初,西遷泰沂即淮。居泰沂者仍稱'淮夷’,播遷江淮者,則稱'南淮夷’”。劉翔、張懋镕指出東夷是泛稱,淮夷是具體的族稱,并做了討論。我個人的看法與劉、張較接近,東夷、九夷是從方位與其族氏角度的泛稱,淮夷則是具體的部族稱名,且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從目前的資料看,淮夷可能最早出現(xiàn)在泗水流域魯國一帶,即少昊氏后裔,以后南遷北上,致使北有淮(濰)水,南有淮河之稱名。這樣說的理由是:
一者,凡淮河流域的夷人,或者為偃姓,或者為嬴姓,而嬴、偃兩姓都起于魯?shù)兀訇恢?。相關(guān)方面的資料與討論較多,已基本得到學界的認可。不詳舉。
二者,周初東征已有“淮夷”之名。見于《尚書·費誓》:“徂茲淮夷、徐戎并興?!薄兑葜軙ぷ黯谩罚骸爸芄ぁぁぁぁぁし菜餍苡迨衅邍【S九邑?!绷硗猓渡袝颉分械摹洞笳a序》(“三監(jiān)及淮夷叛”)、《成王政序》(“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作《成王政》”)、《周官序》(“成王既黜殷命,滅淮夷”)等也有記述。
三者,春秋時魯國屬民還有淮夷,見于《左傳·昭公二十七年》:“魯君守齊,三年而無成。季氏甚得其民,淮夷與之。”《僖公十三年》:“淮夷病杞?!贝嘶匆囊伯斣隰攪蚱涓浇?,因為杞此時正在洙水流域,魯之邊鄰。
我們認為,其曰淮夷所起當較早,為某一奉(鳥隹)鳥為圖騰的夷人,最大可能是由“五鳩”族群發(fā)展起來的。
《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郯國之君言其高祖少昊“紀以鳥,為鳥師而鳥名”,其中有“五鳩”,即“祝鳩氏,司徒也;雎鳩氏,司馬也;鸤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分掌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司事五職,差不多就是后來國家世俗政事的全部。又曰,“五鳩,鳩民者也”,說明他們正是掌管聚民以從事各種活動的大部落。早期各個部族中,幾乎都是掌握這一部分職權(quán)的部落或氏族后來發(fā)展壯大而成為全族的代表。這方面章太炎、楊向奎等都曾討論過,他們提出神守與社稷守的問題,社稷守就是掌管國家世俗政務(wù),后來多發(fā)展壯大起來,而掌管神事者后多沒落。五鳩中的祝鳩氏,杜預注:“祝鳩,鷦鳩也,鷦鳩孝,故為司徒,主教民?!弊xF即鷦鳩,也就是(鳥隹)鳥,《說文》:“(鳥隹),祝鳩也,從鳥隹聲”。祝鳩氏又叫(鳥隹),讀如隹,在別人看來他們也就是“隹夷”了。他們住在泰山以南山丘河谷地帶,因此而被呼為“淮夷”,即住在水濱的“隹夷”。隹夷或淮夷掌管教民,說明是掌握文化的部族(落),應(yīng)該是以鳥為圖騰的各部族的代表。他們后來發(fā)展壯大,成為全族的代表。是以外人自方位上講謂之東夷,因其部族眾多而曰九夷,具體稱名時又謂之隹夷、淮夷,北上、南下遷居兩條河流域則以“淮(濰)夷”著名了。
以上這些雖然也有推測的成分,但“淮夷”之名至少從周初到春秋時一直見于山東泗沂地區(qū),還有少昊族群的隹夷部族(落)及其所處的重要地位,都讓人不能不作此論。
夷人從山東泗水一帶來到淮河流域,廣泛分布于“淮(匯)極”的西、東、南三面(北面則為華夏族群與夷人的錯居地區(qū))。到了春秋時期,淮極西部還有江、黃、道、弦、柏、養(yǎng)等嬴姓國族;南部則有六、蓼、英、巢、群舒等十余偃姓國族;東部下游分布的是鐘離、鐘吾、邗、徐(可能為戎與夷的混種)等嬴姓國族,分別見于《左傳》、《史記》等書。以前自然更多。這些夷族小國(徐稍大一些)遷居淮上的時間前后不一,從考古學文化看,至少大汶口文化時期,山東地區(qū)已有族群南下淮水之濱。今安徽固鎮(zhèn)縣濠城集北的古城址為漢代洨縣城址,它是建立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現(xiàn)的古城基礎(chǔ)上的。在此之前發(fā)現(xiàn)的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也是大汶口文化至龍山時期的大型聚落遺址,發(fā)現(xiàn)有大型圍溝、成組的紅燒土排房建筑、墓葬、獸坑、祭祀坑以及各類遺物等。夏代分封六、英、蓼等于淮河南岸的六安以及河南的許昌等地,其為皋陶之后,偃姓,而一般認為皋陶生于曲阜,自然也是從山東過來的?!逗鬂h書·東夷傳》云:“武乙衰敝,東夷浸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闭f明商代中后期夷人也有南遷者。周初周人東征導致大批夷人又一次南下淮河流域,目前看到淮河流域的大多數(shù)國族主要可能是這個時期建立的。這些小國族的大部分后來為楚國所并滅,一部分則為吳國北上所吞沒,而分布于宋、陳、蔡等國周邊的小國自然為其所兼并。這種因戰(zhàn)爭引起的族群互動、兼并對于淮河流域的歷史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隨著“淮極”的逐漸消失、淮河中游河道的確定,中原華夏人稱之為“匯水”者又因居住在兩岸的淮夷而曰“淮水”了。
二是淮字的古音及演變問題。
前述許慎說淮字從水隹聲。“隹”字本義為鳥,甲骨文中“擒隹”、“獲隹”的用例很多。不備引。其讀音,一些字書認為古屬微部字,淮亦如之?;匆牡幕醋?,金文中又有寫作“(水口隹)”,如西周穆共時期的(冬戈)方鼎有“(水口隹)戎”,春秋時器曾伯霖簠有銘文“(氵口隹)夷”。這個“(氵口隹)”字從唯得聲是可以推知的。隹與唯近,《左傳·昭公十二年》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前述清人桂馥、今人楊伯峻都認為這里的淮、坻、師押韻,即古音韻部相同。坻、師,據(jù)唐作藩《上古音手冊》為脂部字,而“淮”指淮水。若桂、楊說不誤,則淮水之淮字亦當為脂部字。上古脂、微鄰韻。黃侃分古韻為二十八部,其中王力所分的脂部、微部,黃氏合為一部即灰部。若此,淮與師、坻、隹、唯等古音甚近。到南朝劉宋時,顏延之《和謝監(jiān)靈運詩》尚云:
惜無雀雉化,何用充?;础H€故里,幽門樹蓬藜。采茨葺昔宇,翦棘開舊畦。物謝時既晏,年往志不偕。
其中“淮”與藜、宇、畦、偕等葉韻,屬微部,說明到魏晉南北朝時淮字讀音大體未變。不過,對于淮的認識則有了較大的變化。前引《風俗通》云“淮者均,均其務(wù)也”,魏張揖《廣雅》亦云“淮,均也”,《說文》曰“均,平,遍也”,均有均勻、普遍、等同等意。前引李慈銘說漢魏時淮與均、凖、水、湛等讀音相近,有準繩義,準為淮之俗省,非江淮字本義。由此可以看出,漢魏學者對于“淮”字的認識,較強調(diào)它的均等意?;春犹幱陂L江、黃河之間,而淮有均等意,正如前述謝肇淛所言:“淮以北之水河為大,淮以南江為大······而淮界其中?!边@是從水有均、凖的意思上說到淮河均分南北的。均分的另一面意味著匯合,南北近于黃河、長江的東部支流大都正是匯聚于淮河的。歷史發(fā)展的形勢也可能助推了這種意識的形成:主要是北方民族南下,與中原衣冠南渡,雙方長期以淮河為界對峙,接著隋唐統(tǒng)一全國,混南北為一,逐漸產(chǎn)生了淮之“匯”意化的認讀,淮的讀音遂發(fā)生變化,接近于《廣韻》上的“戶乖切”了。而在夏商周三代時期,這種意識是不會出現(xiàn)的,因為那時淮河還處于中原王朝的南部邊陲。筆者不擅古音,于近古音的轉(zhuǎn)變也沒有深入研究,這里只是從漢魏學者淮之解釋的變化與歷史形勢的發(fā)展推測的。希望漢語史家斧正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淮南導游詞
《水經(jīng)注》里的汲河------《水經(jīng).泄水注》略考
東西南北話淝河
她是中國唯一被冠以東南西北方向稱的河流,在你的家鄉(xiāng)嗎?
淮河支流
那一泓清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