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見到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便給了劉備一個“隆中對”的戰(zhàn)略規(guī)劃。這個規(guī)劃對今后的天下大勢進行了預測,重點是對劉備的發(fā)展方向進行了規(guī)劃。而后來的事實,部分印證了諸葛亮的預測和規(guī)劃的正確性。劉備后來真的占據了益州,建立了以益州為根據地,以漢中和荊州和前沿突破口的發(fā)展態(tài)勢。
不過,當關羽從荊州出發(fā),北上攻打襄樊失敗,最終造成荊州丟失。而劉備又貿然發(fā)動了與東吳的夷陵之戰(zhàn),接著又失敗,自身也遺憾身亡后??梢哉f,“隆中對”的規(guī)劃已經不適合蜀國的未來發(fā)展了。
為什么說“隆中對”已經不適合蜀國未來發(fā)展了呢?“隆中對”中講到,蜀漢北伐的條件是以益州為后盾,同時從荊州和漢中兩個地方北上,夾擊曹魏。同時,天下老百姓群起響應,跟隨劉皇叔殺到“舊都”,“救出”皇帝,從而實現一統(tǒng)天下的目的。但是在夷陵之戰(zhàn)后,形勢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其一,荊州已經丟失,蜀漢要北伐,只能從漢中一條路北上。這樣就形成了孤軍深入的情況,不能對曹魏形成夾攻了。其二,就算是荊州還在,可以兩路夾攻,但已經沒有“上將軍”了,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相繼去世,蜀漢再也找不到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將領。其三,曹丕已經稱帝,曹丕稱帝是漢獻帝主動禪讓的,蜀漢北伐不再有之前想象的那種輿論氛圍。中原統(tǒng)一后,老百姓的生活相對安定下來,不可能再出現“簞食壺漿”迎接劉皇叔的場景。再說了,劉皇叔都沒了,還怎么迎接!所以說,劉備去世,諸葛亮掌權以后,根本就不再適合北伐了。而諸葛亮卻還要繼續(xù)北伐,而且用窮盡一生的時間來北伐。因此,有些歷史研究者認為,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在“隆中對”里做了規(guī)劃,他一直固執(zhí)己見地要執(zhí)行這個規(guī)劃,因此最終造成了蜀漢的滅亡。我認為,恰恰相反,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后的一系列操作,表面上看,是按照“隆中對”的套路來進行的,實際上完全不是。諸葛亮的做法,與“隆中對”時候的設計,已經完全背離了。為什么這么說呢?諸葛亮雖然獲得了劉備的托孤輔佐劉禪,但是當時他遇到的困難是很大的。一是他比較年輕,資歷比較淺,在朝中沒有絕對的威望。二是劉備雖然讓他托孤,但又不完全信任他。只讓他掌管政務,而軍權卻在李嚴的手里。諸葛亮不掌控軍權,實際上什么也做不了。三是有一大幫元老,包括魏延、李嚴、吳懿等人,都覺得劉備死后,自己應該當老大,因而不服諸葛亮。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想樹立絕對的權威,因此才立刻實施了北伐的行動。實際上,一開始諸葛亮并沒有發(fā)現軍事行動是可以集權的好方式。而是當他去了南方,平定了孟獲等少數民族的叛亂后,他發(fā)現了統(tǒng)兵的好處。本來,平定南方回來后,就該安定下來,但是他立刻就開始組織北伐。通過北伐,諸葛亮一方面完全把李嚴架空,李嚴成為一個只負責押送糧草的官員。另一方面,他打擊了魏延、吳懿等老將,把馬謖、馬岱、王平、姜維等將領重用起來,實現了在軍中換將的目的。而朝中,也因此換成了諸葛亮喜歡的蔣琬、費祎、董允等人。諸葛亮集權,并不是說他要奪權。而是他知道,在皇權社會,當君王暗弱的時候,只有通過集權,才能讓朝廷風清氣正,國內國泰民安。如果不打仗,呆在朝廷中,通過搞政治斗爭來集權,這樣的目標是達不到的。有人可能會說,如果諸葛亮北伐只是為了集權的話,實際上通過一兩次北伐,這樣的目標就達到了。為什么諸葛亮要一生都北伐呢?顯然,諸葛亮這樣做,是為了求生存。這里的生存,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諸葛亮本人的生存,一是蜀國的生存。如果諸葛亮只進行一兩次北伐,就不再打下去了。等諸葛亮回朝后,他倒霉的時刻就來了。因為那時候,諸葛亮雖然集權了,但別人也想要權力。想要權力,自然會在劉禪面前說三道四。那樣的話,諸葛亮肯定會被劉禪打擊。再說了,他北伐又沒有成功,更加有被彈劾的理由。另外,諸葛亮一直北伐,還有個目的是為了蜀漢的生存。蜀漢是一個偏遠小國,但是物質條件相對較好。如果不北伐,不發(fā)動戰(zhàn)爭。那么,國內的人就會過得很安逸,過不了幾年,軍隊就不能打仗了。所以,諸葛亮必須始終磨礪軍隊,讓軍隊繃緊神經。如果機會適合,很可能還會取得北伐成功,實現統(tǒng)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