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俄羅斯的地緣困局,不得不 提到麥金德的“心臟地帶和邊緣地帶”的思想。概括來說,這個心臟地帶就是東起俄羅斯西伯利亞向西一直延伸到東歐的巨大的草原走廊(麥金德曾多次對心臟地帶的具體范圍作出修改,但主體不變)。這個走廊雖然有零星的沙漠河流點綴,但總體上連成一片,在古代這是草原游牧民族遷徙的大通道。而俄羅斯恰恰就是建立在這個大通道上最大的國家(蘇聯(lián)更不用說了)。麥金德認為,處于這個心臟地帶之上的國家,一旦擁有了在溫帶地區(qū)理想的出??冢Y合其自身豐富的資源和便捷的交通,足以獲得相對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巨大的地緣優(yōu)勢。但與此同時,部分地緣政治分析師(如布熱津斯基和基辛格)也認為,處于心臟地帶的國家也存在一個致命的弱點——無險可守——如果這個國家不努力占領整個心臟地帶,將邊界推到心臟地帶邊緣的山川或盆地,那么他將無法有效組織防御,這也造成了俄羅斯深深地不安全感。
我們回顧自彼得大帝開始直到蘇聯(lián)解體,俄羅斯的對外擴張步伐基本上就是沿著麥金德的“心臟地帶”展開的,同時體現(xiàn)出上文提到的正反兩個觀點。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彼得大帝先后擊敗土耳其和瑞典,基本打通了俄羅斯通往黑海和波羅的海的通道,使得俄羅斯從一個內(nèi)陸國家變成沿海大國。在波羅的海沿岸興建恢弘壯麗的圣彼得堡,并遷都于此,使得俄羅斯成為名符其實的歐洲國家,這對后來俄羅斯在歐洲地位的提升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俄羅斯又向南和向東,征服高加索地區(qū)和中亞,并一直擴張到太平巖沿岸,直到在雅克薩敗給清王朝,簽署《尼布楚條約》才告一段落。18世紀末,俄羅斯伙同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最終形成了西起中歐,東至太平洋,橫跨整個'心臟地帶"的龐大帝國。
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爆發(fā),俄羅斯擴張所依靠的地理優(yōu)勢不再像以前那么強大。進入19世紀,俄羅斯的對外擴張開始出現(xiàn)問題。首先,中歐地區(qū)的普魯士迅速崛起,加上波蘭的抗爭,俄羅斯在西部無法進一步擴張。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戰(zhàn)敗,又堵死了俄羅斯向黑海方向的擴張。大英帝國為了防止俄羅斯染指“英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在阿富汗同俄羅斯展開了爭奪。1905年,日俄戰(zhàn)爭的戰(zhàn)敗,又使得俄羅斯在中國東北的擴張無法進行。走投無路的俄羅斯重新將矛頭對準西方——這次是巴爾干,連同歐洲本以根深蒂固的大國矛盾和愈演愈烈的民族主義一起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火。
雖然麥金德對地處“心臟地帶”的國家評價很高,并且認為優(yōu)勢的天平正在像陸權國家傾斜。但是,只有其在與溫帶出海口相結合時,“心臟地帶”才能發(fā)揮出巨大的優(yōu)勢。這個缺點在冷戰(zhàn)中暴露無遺。美國著名地緣戰(zhàn)略家布熱津斯基抓住這一弱點,極力主張從三個方面圍堵俄羅斯:西方的北約、東部的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以及中蘇分裂和中美建交后的中國),南部的中東(從巴列維王朝統(tǒng)治下的伊朗到相對溫和的埃及和沙特)。堅決阻止蘇聯(lián)獲得溫帶合適的出海口。蘇聯(lián)為了應對圍堵,使出了一招臭棋(卻也無奈)——入侵阿富汗——阿富汗地處亞洲的中心,是蘇聯(lián)打通到印度洋通路的必經(jīng)之地,并可直接威脅美國在中東的利益??上莻€地方恰恰是個有名的“帝國墳場”,最終拖垮了蘇聯(lián)。
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領土縮?。ㄏ鄬ι扯砗吞K聯(lián)來說),已經(jīng)不再能夠獨占“心臟地帶”。這樣就帶來了上文提到的那個問題——無險可守——加之北約歐盟的東擴,烏克蘭、中亞各國、格魯吉亞等國的離心傾向越來越高,這再次激起了俄羅斯的“不安全感”。普京上臺后,這一不安全感又加入了一些“帝國舊夢”(西方這樣認為)的味道。不論是出于“不安全感”還是西方認為的“帝國舊夢”,俄羅斯與其周邊國家的沖突都在所難免。英國人那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大家絕不會陌生。不過,我始終認為,如要更好地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地緣”這一概念是絕不能忽視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