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賞析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主要是江南)做官。杜牧中進士時,正遇上牛僧儒赴揚州任淮南節(jié)度使,杜牧被征召做幕僚,負責(zé)處理公文。杜牧雖然才華出眾,卻是個風(fēng)流才子。杜牧身處江南,老家在西安,祖上也在西安,清明時節(jié)他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xiāng)的路上奔波,心里已經(jīng)不是滋味,這首七絕《清明》就處在這種境遇下寫的。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點明詩人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jié)為唐代的大節(jié)日之一,這一天 ,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游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jié)卻是身處異鄉(xiāng)。這天天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紛紛”二字形容那春雨連綿不斷,而自己也被這連綿的春雨下得心煩意亂。這給人們一幅江南春雨弧行的畫卷。
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 ”,是由己推及他人,著力寫出人們的感情世界。紛紛的細雨下,自己不但彳亍孤行,見路上行人也是愁緒悲思,傷心欲絕,因為這些今天皆為悼念逝去的親人。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刻寫這春雨下的悲涼。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第三句“借問酒家何處有”,是向別人打聽有沒有酒店。“酒家” 酒店,就像現(xiàn)在的“某某大酒店、大酒樓”一樣,里面能吃飯,能喝酒。“借問”,請問。向誰借問,詩里沒有說,省略掉了,后來作者補上了借問的對家。詩人為什么問“酒家”?是避雨,抑或是“喝酒”?兩者皆有。詩人通過問話,不但使詩歌語言簡潔,形成了詩歌的審美空間,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而且暗示出想“借酒消愁”的思想,從而表現(xiàn)出了詩人憂慮重重。 “何處有?”在哪里、哪里有的意思。詩人不是自己去尋找,而是 “借問”、“ 何處有?”表現(xiàn)詩人心情的急切,急需要想找避雨、歇腳、吃飯、喝酒的地方”,緩釋一下自己不好的心情。
末結(jié)句“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人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去處。“牧童”,是對問路的對象的點明與補充。“遙指”,遠遠地指著,詩人要找的去處可望可及了。牧童這一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味,已經(jīng)使詩人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牧童遙指”把詩人與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在這里詩人創(chuàng)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讓人倍作振奮?!都t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此句作注腳。詩前抑后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語言=十分通俗易懂,寫得自如之極。詩的音節(jié)十分和諧圓滿,此詩用平水韻上平聲“十三元”,“紛”為平水韻上平聲“十二文”,借用作第一句韻腳。此法宋以后詩人多有效仿,以致約定俗成。詩中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yōu)美、興味隱躍。情感又由低而高、逐步上升、最后達到高潮。
【原詩】:
清 明1
唐 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2,路上行3人欲4斷魂5。
借問6酒家7何處有,牧童遙指8杏花村9。
【注釋】:
1、清明: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約在陽歷
2、紛紛:多而雜亂。唐·高適《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這里形容雨多。
3、行人: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
4、欲:幾乎要,簡直要。
5、斷魂:指心里憂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樣。
6、借問:請問。
7、酒家:酒店。
8、遙指:指向遠處。
9、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本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