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那些看過的熟悉和陌生(三)
文/張越
我自己是一名畫家。曾想把自己嵌進山之畫屏,用心靈與足力,去感悟泰山的偉岸與雄壯。眼底乾坤小,胸中塊壘多;峰頭最高處,拔劍縱狂歌。這岱頂的確是一個與天對話的好地方,其云蒸霞蔚之態(tài),遠眺海日,一覽眾山。但泰山之巔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銳立,頂上平緩開闊,最高處為玉皇頂。
玉皇頂南有寬闊的平臺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玉皇頂的東側房子就是觀日亭,可以在房間里看——“旭日東升”,西側為望河亭,可以遙望——“黃河玉帶”。
玉皇頂是泰山主峰之巔,因玉皇廟而得名。玉皇廟主要供奉是玉皇大帝。廟將峰頂圍在院中,紅墻碧瓦像是給泰山戴上了一頂桂冠。
院中央是一塊極頂石,四周圍有石欄,這個點是泰山最高點。極頂石上有通石碑,上刻著“泰山極頂”和“1545米”兩行字——這意味著它有著數百平方公里的基座,是一整座大山在托舉著它,到了這里不就是登上頂峰,到達最高點了吧,實現(xiàn)了“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愿望。
于是人們到此都希望在此留下一點紀念。極頂石不僅一圈圍欄都掛滿了黃燦燦的鎖,而且本身也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硬幣,其上的托盆異獸和臥獸之盆更是盆缽滿滿。由此看來人們最初對于天地自然的崇拜形式還都是很類似的,都是愿望隨風煙而飄散,讓心靈彌漫天地之。相比而言,玉帝似乎成了它的守護神;當然無形之中,它也是擺在玉帝面前的聚寶盆。
“萬法唯識”和“登峰造極”的題刻就在玉皇頂南盤道東側石壁上。
萬法唯識
民國乙丑后四月望日,登此絕頂,周覽八極,氣象萬千。為此刻石,以告來者。朱實之及子朱云卿題。
此題刻在玉皇頂南盤道東側石壁上,刻于民國十四年(1925)。字面高164厘米,寬53厘米?!叭f法唯識”4字豎列1行,字徑35厘米,楷書。
登峰造極
題刻年代不詳。字面高190厘米,寬53厘米?!暗欠逶鞓O”4字豎列1行,字徑40厘米,楷書。
“萬法唯識”是佛教用語,
也稱“一切唯識”。
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唯識宗的主要教義之一。
“唯識宗”的創(chuàng)立者是中國唐朝的玄奘法師。
唯識宗認為,
宇宙間的萬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
而是由“識”變現(xiàn)出來的。
在心識之外,
世界上沒有任何獨立存在的客體。
就如爽朗清舉的秋風一至,
林無靜樹,川無停流,
要認識一切現(xiàn)象,
必須要靠分別識,
第六意識來加以分別。
眾山皆響,
或崔巍,或嵯峨。
好像中國畫里的皴法,
那披麻或斧劈,
或皴擦,
或馳潑,
正如潮云的涌動,
仿佛聽見了山林的呼喚。
比方一個山水畫家,
畫內容前他要布置,
怎么樣安排山林居舍,
到正式筆繪時,
還要用哪種皴法恰當,表現(xiàn)手法。
這都是心力的作用,
靠心力來創(chuàng)造,心力來完成。
在這個繪的過程中,以及完成之后,
又憑心來認識它:
這幅圖是否合心意,合氣韻。
惟心所現(xiàn),惟識所變。
佛教義為,
一切法總依心的轉變而轉變,
無論是直接的、簡捷的、顯著的、隱微的。
因此,
佛教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是絕對的唯心論。
我們在適意時,
所見到的一切,
無不是美好圓滿,充滿生機;
但心境不悅時,
所見到景象都全覺得暗淡無光,
不期然地產生凄涼之感。
換句話說:
人類追求的幸福生活在哪里?
在我們心里。
安樂清凈的世界在哪里?
也在我們心里。
更不必說那來封禪的雄才大略的帝王的心了。
登峰顯貴,
神超形越,
崢嶸蕭瑟。
心象大海,
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寶藏。
帝王喜歡把自己的豐功偉績刻錄在冊,永垂千史。
封禪,
是證明你更有能力掌握,
是實力,
是身份,
是地位的象征。
也是萬法唯識。
那種走馬觀花的“看見”不等于真正的“看懂”,
這樣的行走除了草草看見一座山、
看不到一點視野和格局。
可有人喜歡把自己的故事放在心底,
難以言語。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情懷,
沒必要說長道短。
是否唯有用新鮮的活潑自在的心靈去感受,
去領悟。
當走過一程又一程的時候,
那些斗大的文字都會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記憶里。
不知道萬法唯識, 不足以登峰造極。
如此之豐贍,
如此之厚重,
安能安于斯。
永遠都要有追求,
要追求生活得更好,
要追求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向上仰望又靜默無聲的人也是識的智者,
他們使心靈觸著的一切呈現(xiàn)新的氣象,
化入自身的襟懷。
他體現(xiàn)在思想和談吐中,
決定你登峰的視野和造極的格局。
缺少了這泰山,
中國的文化史必是殘缺了的。
那個引人注目,
微風為之駐足,
流云為之驚訝的智者的尊榮。
以“擎天捧日”之姿,
“拔地通天”之勢,
巍然屹立于祖國的東方。
在天上,
在地里,
在心中,
在一切的深處。
也許還有另一個不可言說之地。
玉皇頂南盤道東側
仰觀俯察
庚午秋,隴右馬福祥書。
此題刻在玉皇頂南盤道東側石壁上,刻于民國十九年(1930)。字面高250厘米,寬90厘米。
“仰觀俯察”4字豎列1行,字徑50厘米,楷書。
擎天捧日
山東充州府鐵嶺金田題。
此題刻在玉皇頂南盤路東側石壁上,題刻年代不詳。字面高200厘米,寬63厘米?!扒嫣炫跞铡?字豎列1行,字徑53厘米,行書。
其他
拔地通天
道光辛丑仲夏,長白寶清題。
此題刻在平頂峰西側石壁上,刻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字面高124厘米,寬400厘米。“拔地通天”4字橫列1行,字徑80厘米,隸書。
日高月同
此題刻在岱頂大觀峰西側石壁上,題刻年代不詳。字面高150厘米,寬50厘米?!叭崭咴峦?字豎列l(wèi)行,字徑40厘米,楷書。
登泰觀海
嘉靖四十一年,御使射洪高泉郭東山、御使襄陽劉行、郎中衛(wèi)鄭州□□先,員外郎番禺劉川□嶺。
此題刻位于岱頂唐摩崖東。摩崖高150厘米,寬360厘米,大字徑78×55厘米,系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郭東山等題鐫。楷書體。
作為石的寶庫,石刻文化在泰山發(fā)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泰山得以獲得世界雙遺產的美名,其中石刻文化功不可沒。1987年底的世界遺產大會,泰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改寫了世界遺產的分類。
泰山周邊地區(qū),伴隨著泰山文化的傳播,也產生了大量石刻??梢哉f,泰山就是一座中國石刻文化的博物館。因此,研究中國歷史,特別是中華泰山發(fā)展史、研究中國書法鐫刻藝術、研究自然與文化的交相輝映,都不能不研究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種類完全,體現(xiàn)了古代石刻的方方面面,同時成為石刻制作和其形制研究的絕好材料。其文字內容中記載了近兩千年中泰山地區(qū)的歷史變遷、人文風貌,含有珍貴的歷史資料與文學藝術資料。
編輯|整理:三遠堂
三遠堂原創(chuàng)精品
轉載請注明出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