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傳八卦圖有兩種:俗稱的「先天八卦」又稱「伏羲八卦」,「後天八卦」又稱「文王八卦」。
這幾乎是所有學易經(jīng)者必知的「基本常識」,大學易經(jīng)課的必考題,不會的話,被當完全不冤枉!
甚至可能連一般不懂易經(jīng)的人也會對「先天八卦」朗朗上口。一般人家的門上、廟的大樑、大門之上、道士或法師的道袍、法器....先天八卦無所不在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特別是宗教活動裡。
[伏羲坐像圖:作者馬麟。來源:故宮]
或許懷疑論者自古應該不勝枚舉,但本文要談的不只是「懷疑」先天八卦圖是不是傳自伏羲而已,更要證明該圖從所援引的經(jīng)典文字開始就有問題,宋儒拿著已有問題的文字經(jīng)過錯誤解讀,誤把《說卦傳》弄錯的後天次序弄成是先天次序,然後打著伏羲名號一騙一千年。
本文既然是要推翻一個流傳千年的「常識」,當然就會非常的艱深而瑣碎。若是初學者只是想了解關於先天與後天八卦圖的一些入門基本知識,可以參考:淺談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八卦圖源流
精確的說,「先天八卦」應叫「伏羲八卦方位圖」,據(jù)宋儒說這是依據(jù)《說卦傳》的這段記載排列而來的: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
但單憑《說卦傳》這段文字實在無法排列出今傳的先天八卦方位圖,因此在世傳的伏羲八卦方位圖中又引邵子曰:
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後六十四卦方位放此。
經(jīng)邵雍的精確描繪,八卦的方位就非常清楚了。
與「伏羲八卦方位圖」一起的還有「伏羲八卦次序圖」,可用以說明方位圖排列的背後原理,也就是陰陽的生成順序。
如《周易正義》的圖說中並援引《繫辭傳》說明之:
《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股圩釉唬骸敢环譃槎譃樗?,四分為八也?!埂墩f卦傳》曰:「易,逆數(shù)也?!股圩釉唬骸盖?,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時之比也。六十四卦次序放此。」
除了援引《繫辭傳》的「太極生兩儀....」,邵雍還賦予每個卦一個先天數(shù):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個卦數(shù)在邵雍的占筮系統(tǒng)中也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在取卦象時,可以隨意取數(shù),然後依先天數(shù)來取卦象。若得兩數(shù)最終得餘數(shù)為1與7,則可得天山遯卦。
跟著伏羲八卦圖傳世的,另還有「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及「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
據(jù)說這些圖全是由陳摶傳給穆修(伯長),再傳給李之才(挺之),最後傳至邵雍(康節(jié))。朱熹《周易本易》:「伏羲四圖,其說皆出邵氏,蓋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長,伯長得之華山希夷先生陳摶圖南者,所謂先天之學也。」
而「後天八卦」精確來說是「文王八卦方位圖」,這個圖則是依據(jù)《說卦傳》這段記載所畫出的: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yǎng)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zhàn)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舱?,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由於這段記載的方位說明相當清楚,因此沒什麼問題。但「文王八卦方位圖」旁又會附上「文王八卦次序圖」,就完全與這個方位圖對不上了。
「文王八卦次序圖」則是依據(jù)《說卦傳》這段記載所繪製而成: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玻偎鞫媚?,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周易本易》在圖後並加註說明:「邵子曰:此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後天之學也?!?/p>
檢驗先天八卦圖
首先我們先來檢視先天八卦圖所依據(jù)的《說卦傳》文字: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shù)也。
拿這個順序來對照「先天八卦圖」,其實順序並不一致,有些跳躍。
實在很難依這段話直接就畫出這個圖,反過來,也很難用這個圖直接對應到這段話。所以,在沒有任何其他經(jīng)典佐證的情況之下,先天圖本身與「天地定位」這段文字之間的關聯(lián)本身就是一大疑義。先天圖與其說是出自《說卦傳》,不如說是邵雍(或陳摶)依自己的思想推演出的,也就是「伏羲八卦次序圖」的那一套陰陽生成的邏輯。
然而,隨著帛書的出土,這段文字有了一個比對,可重新檢視其意義。
帛書中並沒有《說卦傳》,但在《易之義》(或名為《衷》)有類似的文字:
天地定立,○○○○,火水相射,雷風相榑,八卦相厝。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達數(shù)也。
我們將此段文字依今本的文字及義理推理來還原,就是: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相射,雷風相搏,八卦相錯。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達數(shù)也。
排除掉古今字、假借字的不同,兩者有兩點重大差別:首先是八卦的順序,《說卦傳》先「雷風」後「水火」,而《易之義》先「水火」後「雷風」;其次是,《說卦傳》「水火不相射」《易之義》作「火水相射」?!兑字x》的「火水相射」,有兩種可能,一是依現(xiàn)今其他卦的配對以及《說卦傳》文字來修正,當是作「水火相射」才正確。而第二種可能是「火水相射」沒錯,但火為坎,水為離。你沒看錯!因為依據(jù)《清華簡》的聖人卦位圖,褮(坎)「南方也,火也」,羅(離)「北方也,水也」。為便於我們現(xiàn)代學易者的思考,下文暫且採用第一種方法,修正為「水火相射」,但筆者認為,比較有可能的是第二種情況,也就是「火水相射」沒錯。
《易之義》給人的第一眼印象是文字比《說卦傳》更為工整,直覺上就是較正確的版本,《說卦傳》像是抄錯的版本,特別是「水火不相射」這一句顯然大有嫌疑,怎會突然冒出一句義理上說不過去又破壞文字對稱性的否定句?而且同樣在《說卦傳》中另有「水火相逮」之句,亦可為證。
《易之義》這段文字雖然和《說卦傳》文字一樣無法精準對應到宋儒所傳的「伏羲八卦方位圖」,但卻與另一套使用兩千多年的八卦卦序完全符合!因此幾可斷定這是另一種八卦卦序的記載。如果我們可以證明它是記載另一個卦序,那麼就可以證明《易之義》為正確,《說卦傳》為錯置,而宋儒們則是將錯置的文字誤用在一個對照不起來的不相關的圖上!
乾坤六子與先天八卦
「乾坤六子」其實就是邵雍的「文王次序圖」所揭示的卦序,也就是所謂的「後天八卦次序」,這怎麼會和「先天八卦」扯上關係呢?
如前所述,這源自於《說卦傳》的這段記載: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苍偎鞫媚校手^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這六子畫成線性的次序如下:
乾→坤→ 震→ 巽→ 坎→ 離→ 艮→ 兌
父→母→長男→長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
若將上面的卦序拆為陽卦和陰卦重新排列,它的卦序像這樣子:
乾→ 震→ 坎→ 艮→坤→ 巽→ 離→ 兌
父→長男→中男→少男→母→長女→中女→少女
雖然依這個次序既畫不出今傳的先天八卦方位圖,也畫不出後天八卦方位圖,與後天八卦方位圖對照也完全不相符。但宋儒卻還是拿它與後天方位圖並列並做為後天之學的根據(jù),因為這談的是人倫,相對於「先天之學」談的是天道。
有趣的是,有一種從戰(zhàn)國至漢代一直被使用到現(xiàn)代的知名八卦卦序,這個卦序在可考的二千多年以來始終如一(實際使用時間應該更久),雖然和《說卦傳》所有這些文字都不相符,但卻與《易之義》記載完全一致,而這個八卦卦序從來沒有人在談。
京房「納甲」是現(xiàn)代方術家所慣用的,納甲所用的卦序就是《易之義》該段文字的順序,而且也與戰(zhàn)國中期的清華簡、漢初的帛書相符。
以下詳論之。
這個卦序我們不確定它是依據(jù)什麼原理排成的,但可確定的是它和《說卦傳》及宋儒所傳「文王次序圖」的次序有點像又有點不像,差別在其三男三女的順序是從少到長,而不是《說卦傳》的由長到少。因此我們姑且假設它可能是另一種乾坤六子的卦序圖,以下也暫依此邏輯來介紹它。
具體來說,其卦序是:
乾→ 艮→ 坎→ 震 →坤→ 兌→ 離→ 巽。
父→少男→中男→長男 →母→少女→中女→長女
以上是將八卦分為陰陽兩類之後,先寫陽卦,再寫陰卦。
若將男女配對之後再依人倫排序,卦序如下:
乾坤→ 艮兌 → 坎離 → 震巽 。
父母→少男少女→中男中女→長男長女。
天地→ 山澤 → 水火 → 雷風 。
這也是《易之義》所記載的卦序。
我們再看看「納甲」是如何「納」法。所謂納甲是將甲乙丙丁……十天干納到易經(jīng)六十四卦的每個爻裡,讓爻有五行屬性能夠據(jù)以根據(jù)五行生剋等原理來論斷吉兇。
納甲與八卦的對應關係如下,詳情可參考這篇文章:
乾內(nèi)卦 坤內(nèi) 艮 兌 坎 離 震 巽 乾外 坤外卦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京房的納甲的卦序過去一直讓人所忽略,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卦序排法。清華大學戰(zhàn)國楚竹簡(以下簡稱「清華簡」)的《筮法》第二十五節(jié)〈天干與卦〉一節(jié)中,卦與天干的配對完全與京房易一致。而清華簡至少可溯源自戰(zhàn)國中期。清華簡的天干與卦可參考下圖,倝=乾。褮=坎。羅=離。
如果應用者對於這個卦序很熟,就會覺得納甲很容易理解而很容易上手,完全沒什麼好死記的,用起來就是那麼理所當然?,F(xiàn)代人不知有這卦序,所以用起來就覺得是死記,但其實納甲所用的八卦卦序是可考的、最久遠的一種八卦卦序。
這是巧合嗎?絕對不是的!
我們再來看帛書的卦序。帛書卦序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一樣,由此可以證明《序卦傳》根本不是孔子所作,因為若是孔子所作,相對應的今存卦序也是自孔子以來就是如此,而且有孔子所背書,那麼這就是一個不可更動的順序了。
它的卦序是以很有邏輯的方式在安排的,以上卦為經(jīng)卦,共有八經(jīng)卦。其經(jīng)卦順序為:
鍵(乾)→(艮)→贛(坎)→辰(震)→川(坤)→奪(兌)→羅(離)→筭(巽)
接著在每一宮卦裡,下卦的首卦為該宮的本卦,下卦再依以下順序排列:
乾→坤→艮→兌→坎→離→震→巽
舉例來說,如艮經(jīng)卦的順序為:根(艮)、泰畜(大畜)、剝、損、蒙、蘻(賁)、頤、箇(蠱)。以上八卦的上卦都是艮,下卦的順序則是:艮、乾坤、(艮)澤、坎離、震巽。其中艮原本該與澤配對並列,但因為是經(jīng)卦本卦,所以被拉到最前面。
餘卦以此類推,詳情則可參考這篇文章。
證據(jù)還不只如此。
清華簡的《別卦》共有七支竹簡,少了一支,所以總計原本是八支,每支竹簡剛好就是一個經(jīng)卦。雖少一支,但仍可清楚看出其卦序排列和帛書完全一致,不但是以八經(jīng)卦來分類,而且同樣依這樣的八經(jīng)卦次序排列。詳情可參考這裡。
可見這個八卦次序在漢代以前一直是使用很普遍而有其很久遠的淵源,單單確定的出土資料就已可溯源至戰(zhàn)國中期,其實際的使用應該更為古老,未來若有更早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它才是真的伏羲八卦(或更精確的說是傳說、史前時代的八卦),我一點也不會意外。
最後我們再看《周禮》記載:
大卜掌三兆之灋,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jīng)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灋,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無論是帛書或是清華簡的《別卦》,其卦序都符合「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的描述:就是有「八經(jīng)卦」,然後每經(jīng)卦下又各別分出八卦,成六十四別卦。
至於為何八經(jīng)卦卦序會以乾坤六子來排列而不是用諸如天地山澤坎離雷風?或者,換另一種說法,我們假設這是另一種乾坤六子的卦序,是否還有什麼佐證?
我們研究清華簡《筮法》之後發(fā)現(xiàn),其卦象是以男女、父母等人倫關系的聯(lián)想為主軸的,而這種關係體現(xiàn)於卦序就是「乾坤六子」。
透過清華簡《筮法》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筮法仍保留了數(shù)字卦的形式,其筮數(shù)共有四、五、六、一(七)、八、九,與現(xiàn)今周易只有六、七、八、九不一樣。同時,其占法則是以爻象和卦象並行,現(xiàn)今《周易》的許多「卦象」在清華簡中都放在「爻象」裡。
其中爻象是以四、五、八、九這四個筮數(shù)來取象,六、七兩數(shù)不用。而八卦所象徵的象,也就是「卦象」,除了在第二十四節(jié)〈卦位圖、人身圖〉中用以象徵方位、四季,以及人身之外,全簡中主要多以夫妻、男女等象徵來取象占斷,並藉由男女之間卦象的配合來斷定得與失,例如:
至於現(xiàn)今的乾為天、坤為地、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震為雷,巽為風這樣的取象,在清華簡中看不到。倒是〈爻象〉中有「八為風,為水」,「五象為天」,「四之象為地」,〈倝祟〉(乾卦的祟象)有「九為山」。
既然卦象主要是做為男女、妻夫,等象徵在使用,那麼八卦次序以此做為排列基準也就理所當然了。由此來看,「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相射,雷風相搏」這可能是後來將天地山澤等自然現(xiàn)象由「爻象」轉(zhuǎn)為「卦象」之後的事了。
因此,從各方面的證據(jù)來看,宋儒所傳的所謂「先天八卦圖」,依據(jù)的其實是《說卦傳》一段改寫又錯亂的「後天八卦」次序,而且圖和文還不相符,但最不應該的是又掰說這是伏羲氏所傳的「先天八卦」圖。
最後我要說的是,宋儒所傳下的「先天八卦」之學,是很好的學問,那套邏輯不但相當有條理,又能說明易卦的陰陽法則,這些都是完全不可否認的事實,個人不管是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還是會支持與使用這套理論,所以本文並不否認這套圖式理論的學術及思想價值。
只不過,這明明是宋儒或陳摶(或某隱者)的創(chuàng)新,大方承認就好,卻援引了不相關的經(jīng)文,然後搬出神話中的伏羲聖人來幫這套理論背書,好讓這套理論取得它不該擁有的道統(tǒng)合法性地位,欺騙世人一千年!
至於「後天八卦」是否也犯類似的錯誤呢?答案還不是很明確,希望未來有機會再寫吧。初步的一些觀察,可以參考個人的清華簡《筮法.卦位圖》注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