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階段,去敬亭山游玩次數(shù)多了,又圍繞敬亭山盛景寫了幾首小詩,對敬亭山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每當(dāng)?shù)巧綍r,聽到外地游客對敬亭山詩詞文化贊不絕口時,心里暖洋洋的,感到作為宣城人的驕傲,閑暇之余,將歷史上敬亭山詩詞的大家之作小串起來,使讀者對敬亭山詩詞文化有一個客觀大致了解。
中國的名川大山不計其數(shù),各有特色,各具千秋。
敬亭山雖不具有高、險、奇、秀、雄偉等特點(diǎn),但它因山而詩,因詩而名。歷代文人追尋謝、李足跡,紛紛登上敬亭山揮毫潑墨。自南朝以來,先后300多位全國重量級的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600多篇,為名符其實(shí)的“江南詩山”,并影響到日本、東南亞一帶。
南齊詩人謝眺在宣城任太守吟詩30多首,將中國的山水詩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著有《謝宣城詩集》,其中《游敬亭山》“茲山亙百里,合沓與云齊”。讓宣城與敬亭山名揚(yáng)天下。唐朝詩人劉禹錫在《九華山歌》“宣城謝眺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
唐代大詩人李白尋謝眺足跡7次來到宣城,最后病死當(dāng)涂縣小青山(當(dāng)時隸屬宣城管轄),他留有“眾鳥高飛盡,孤云獨(dú)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千古絕唱,將江南這座詩山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隨后唐代有白居易、杜牧、韓愈、劉禹錫、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張九齡、王昌齡、羅隱、崔群、裴休、韓熙載、張南史、李煜等著名大詩人、文學(xué)家163人來到宣城,留有詩篇298篇。
其代表作有李白《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敬亭一回首,目盡天南端”?!顿浶庆`源寺仲浚公》“敬亭白云氣,秀色連蒼梧。下映雙溪水,如天落鏡湖”。孟浩然《旅行泊宣州界》“石逢羅剎礙,山泊敬亭幽”。白居易《寄題郡齋》“再喜宣城章句動,飛觴遠(yuǎn)賀敬亭山”。王維《送宇文太守赴宣城》“時賽敬亭神,復(fù)解罟師網(wǎng)”。韋應(yīng)物《送宣城路錄事》“云林謝家宅,山水敬亭祠”。許渾《送僧歸敬亭》“曉月下黔峽,秋風(fēng)歸敬亭”。南唐后主·李煜《送鄧王二十弟牧宣城》“浩浪侵愁光蕩漾,亂山凝恨色高低”。
兩宋時期,以宣城人梅堯臣為首的詩文改革,一掃唐末詩歌綺靡之風(fēng),開創(chuàng)宋詩現(xiàn)實(shí)主義創(chuàng)作道路。黃庭堅、梅洵、蘇東坡、歐陽修、文天祥、晏殊、范仲淹、王安石、楊萬里、曾鞏等有來宣做官、有尋蹤踏跡探訪文學(xué)驕子。加上以本籍人士梅堯臣為首本土派崛起,將宣城的詩詞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對敬亭山吟誦連綿不絕。
其代表作黃庭堅《送舅氏野夫之宣城》“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晏殊《送林侍郎還知宣州》“江山謝守高吟地,風(fēng)月朱公故里情”。
進(jìn)入元、明時期,中國詩詞文化遭到冷落,元曲、小說興起,宣城詩詞的傳承,卻在以貢師泰、貢奎為代表的本地詩人頑強(qiáng)地固守下,逐漸形成宣城的詩體。文征明、湯顯祖、袁中道、李東陽來訪,使詩山增色不少。
其代表作文征明《題梅宛溪草堂》“日落敬亭相映帶,去開疊嶂浸滄浪”。梅鼎祚《保豐臺登覽懷李白》“眾鳥孤云宛如昨,相看不厭敬亭山”。李東陽《和侍郎大經(jīng)還宣城》“敬亭山色古城陰,萬丈丹梯不易尋”。貢奎《郊行》“泊舟隨岸曲,坐石看云移”。
在抗日烽火邊天的歲月,也難抑詩人的情懷,陳毅在途徑宣城時作《由宣城泛東湖南下》“敬亭山下櫓聲柔,雨灑江天似夢游。李謝詩魂今在否?湖光照破萬年愁”。
日本著名詩人松浦友久《宣城懷古》“江城明碧水,颯颯敬亭秋。自古詩人地,臨風(fēng)立北樓”。
難怪,清·雍正年間保和殿大學(xué)士張廷玉發(fā)出“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贊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