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既是一位書家,又是一位畫家,一生癡迷于書畫創(chuàng)作,因此留下的作品非常豐富,所作書畫合冊也很多。無錫市博物館所藏的《董其昌書畫合冊》未署創(chuàng)作時間,但從其藝術(shù)風格來看,當屬董其昌中晚年的作品。
此《董其昌書畫合冊》,為周培源先生舊藏,冊頁共十二幀(25.6×16厘米)絹本,畫上鈐朱文“昌”,書法鈐白文“宗伯學士”、白文“董氏玄宰”。其余為收藏章。文物出版社《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未收。
冊頁中的作品都有擬某某的字樣,這幾位都是董其昌十分欣賞的“南宗”代表畫家。董其昌臨摹并非泥古不化,而是要自生變化,為己所用?!皩W古人不能變,便是籬堵間物,去之轉(zhuǎn)遠,乃繇絕似耳”。
《董其昌書畫合冊》之一
“春山暖翠”圖是董源、巨然筆法的綜合運用。近景山石以披麻皴為主,偶用折帶皴和大小不同的濃淡墨點苔。樹身挺拔精到,直中有曲,點葉細致,高低錯落,盡顯山樹精神。遠景山勢,高峻聳立,山巒起伏,以北苑披麻皴寫之,而山脈轉(zhuǎn)折處用巨然法。緊抱的小石以濕潤的墨筆和苔點覆蓋,顯得質(zhì)實,并與右邊云氣纏繞的虛空相映襯,使畫面洋溢著滿目青翠,富于意境。
《董其昌書畫合冊》之二
“仿倪云林”圖。董其昌晚年極愛倪瓚,對其筆法有著十分深入的研究?!白髟屏之?,須用側(cè)筆,有輕有重,不得用圓筆,其佳處在筆法秀峭耳。”《畫禪室隨筆》)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典型的倪瓚筆意的折帶、披麻皴。近景的枯樹線條粗直挺勁,以干筆為主,樹身高直,枝叉以云林常用的鹿角法,亂而不亂,勁健有力。畫中空亭不繪一人,顯得靈氣動蕩。這件作品沿襲了倪瓚“一河兩岸”的構(gòu)圖,但卻把遠山畫得校為質(zhì)實和清潤,使山氣更加蔥郁,改變了倪云林近景突出而遠景淡細,荒寒孤寂的風格,成為董氏明潤、空曠的面貌,與倪瓚畫的意境就有了很大區(qū)別。
《董其昌書畫合冊》之三
“仿北苑山水”圖,山石的凸面用長披麻皴,凹處以圓筆密集點苔,石邊的樹木輕松勾出,樹葉以筆點成形,筆道圓渾,水分滋潤,這些都是董源的痕跡,但畫面中還是有許多自己的,主景山勢陡峭獨立,形勢峭拔,這就不同于北苑的山。北苑之山,山坡向左右斜落,具橫勢;而董作具縱勢。再者,北苑的主峰多小石,作礬頭,山脈的轉(zhuǎn)折處皆緊抱小石,而董其昌的山脈轉(zhuǎn)折處雖也抱了幾塊小石,但已不像北苑的風格。北苑山水,畫面的景物多,比較滿;而董其昌的仿作,前景和后景都留下了大量空白,特別是中景和后景之間還暈染了一層云氣,后景僅以一角出之,故更顯空靈和蘊藉。這也正是董畫的特色之一。
《董其昌書畫合冊》之四
“擬巨然筆意”圖,遠山淡皴濃苔,可見壯如瓜子的焦墨大點,近汀蒲草右折,嵐氣清韻,十分典型的巨然畫法。巨然山水師法董源,明潤蔥郁,最有爽氣;但有的畫如《秋山問道圖》,礬頭太多。董的仿作,山的勾勒全用濕筆,只用瓜子狀的濃墨點苔,這一點與巨然不同。董作似乎更著意于突出江南山間濕潤的煙嵐,畫幅中部作了兩層煙嵐的暈染,這層層縈回飄蕩的云氣,綽綽約約,飄忽無定,增加了山色的朦朧和滋潤。董作的樹斜勢取象,樹條搖曳舞動,極具動感。最為精彩的是近坡汀岸的淺草,用筆輕靈自然,勢若飄舉,雖不畫一筆流水,水流搖草之動感畢呈。故此幀的意境已在巨然之上。
《董其昌書畫合冊》之五
“擬方方壺”圖是全冊唯一的設色作品。董其昌并不是專尚水墨的,他也畫過很多青綠山水,不但沒有金碧輝煌之氣,反而別具秀麗清新。方從義的仿米山水,大多點染成象,筆法粗簡,其中還夾雜一些高克恭的筆墨兼用的皴法,故其畫側(cè)重于主體意緒的表達,而不在形似。董其昌此幀的仿筆,最大特點是以色代墨,淺墨勾皴山體后,復以石青石綠點苔,甚至樹冠也全以石綠點成。這樣的色彩點綴,帶有水粉的味道,感覺上更有新鮮感。由于山體以不同的淡墨與石綠相雜皴染而成,很有層次感。遠近山與樹之間,又暈染了大片云氣,故氣象渾茫,別有一番濕潤中的神秘感。
《董其昌書畫合冊》之六
“峭壁流泉”圖是綜合諸家法之后的創(chuàng)造。山石主要用披麻皴和雨點皴,主景兩邊巨峰向中間涌動,左坡之石用巨然法,故峻峭清潤而有質(zhì)地。近坡的大小六樹,是倪云林《六君子圖》的構(gòu)圖法,不過已不是云林的枯樹,而是枝葉精神、身姿偉岸的松樹。遠近景之間,河水空明,整幅作品顯得意境清潤淡遠。
巨然《秋山問道圖》
董其昌所追求的清淡靈秀的“南宗”畫風與其書法上的審美追求也是完全一致的,此冊頁可以得到明證。冊頁中每圖都有兩句七言詩相配,書境與畫境相融相合。董其昌是繼趙孟頫之后又一位集古之大成者,其書風疏宕秀逸、高雅圓潤,結(jié)字疏朗、秀美,運筆輕盈、自然,線條純凈、活潑,這些風格特征都與畫風相一致。
“煙波狎主誰爭長,山澤雖曜已戰(zhàn)酣”,詩句的內(nèi)容與畫意相吻合。書法線條圓勁清潤如虞世南,而又有顏書的風神筋骨,特別是第二行的枯筆連綴,氣息高古;結(jié)字的姿態(tài)飄逸,又有二王的風姿,寓剛健于婀娜之中。
《董其昌書畫合冊》之七
書法的章法都極具董氏特色,每幀三行,行距拉得特別開,留下很多空白,顯得疏朗清曠,蕭散簡遠。用墨也極有個性,表面上看起來十分隨意,墨之濃淡枯潤一任自然,但呈現(xiàn)出來的卻是一派淡墨渴筆的風韻。
《董其昌書畫合冊》之八
董其昌認為“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用墨須使之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則大惡道矣”。(《畫禪室隨筆》)為了達到既不枯燥又不秾肥的效果,他使用的是濕潤的淡墨。
《董其昌書畫合冊》之九
“蔽虧日月開天小”句,起首“蔽虧”兩字飽含水墨,秀潤但清瘦;“日月”兩字色淡清雅,不失潤澤;寫到“天”字時飛白橫逸,已有枯意,但筆畫起始轉(zhuǎn)折間仍飽含潤意。這種蒼而彌秀、枯而愈腴的用墨功夫,絕對是董其昌中晚年筆力老成后的境界。
《董其昌書畫合冊》之十
“古木悠悠憑隱幾”兩句,筆法純熟,善用牽絲,或藏鋒或出鋒,或起倒或收束,而始終氣貫韻滿,流走自知,全無刻板與緊張。董其昌常拿自己的書法和趙文敏比,說“趙書因熟得俗態(tài),吾書因生得秀色”(《味水軒日記》),趙書作意寫成,所以熟;董書率意寫出,因此生。這種生表現(xiàn)到書法作品中,就是秀潤淡雅的審美風貌,它與董畫清淡秀雅的“南宗”畫風相得益彰,互為注腳。
《董其昌書畫合冊》之十一
從用筆來看,本冊頁多用中鋒以筆尖寫成,通過運筆時筆尖的游走,完成起收轉(zhuǎn)承間的虛靈變化。
《董其昌書畫合冊》之十二
通觀全冊,可以感受到的是董其昌十分鮮明而獨特的個性風格,清淡靈秀。明代杰出的書畫家不勝枚舉,但董其昌一人就在書與畫兩個領(lǐng)域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成為明代書畫史上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的人物,這主要是因為他將自己對于禪宗哲學的狂熱愛好融入書畫的創(chuàng)作中去,不僅提出了畫論中著名的“南北宗說”,并且將這一審美見解同時付諸書與畫這兩種藝術(shù)實踐,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平淡而富有禪味的士人意境。這種明清以來始終流行于書壇和畫壇的藝術(shù)風格,在整套冊頁中有著十分清晰的表現(xi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