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紹彭《致伯充太尉札》,行草書,紙本,23.6×29.7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紹彭再拜欲出得告慰甚。審起居佳安。壺甚佳。然未稱也。芙蓉在從者出都后得之。未嘗奉呈也。居采若是長幀即不愿看。橫卷即略示之。幸甚。別有奇觀無外。紹彭再拜。伯充太尉。方壺附還。
薛紹彭《致伯充太尉札》
元袁桷(1266-1327)《清容居士集》載:“紹興中購薛、米書最急,悉以小璽印縫”。袁桷于至元至治二年“客杭見道祖書一巨卷于駙馬都尉楊公家,精神峻整”。可以得知,南宋期間內(nèi)府就迫切購買薛紹彭書法,說明薛紹彭的書法較受皇上青睞,內(nèi)府的購買導(dǎo)致民間流傳量的稀少,至元代,薛紹彭書法于王公貴族家方可得窺。
由于歷經(jīng)戰(zhàn)亂等原因,薛氏書法損失相當(dāng)嚴(yán)重,薛氏自己曾摹刻《清閟堂帖》,南宋時就已散佚,而元代以后,其書法作品流傳逾稀。明危素(1295-1372)《薛紹彭臨<蘭亭序>跋》:“宋之名書者有蔡君謨、米南宮、蘇長公、黃太史、吳練塘最著,然超越唐人,獨(dú)得二王筆意者,莫紹彭若也。今紹彭書亦絕少,則見其所臨猶盆盎之櫑也”。危素認(rèn)為,在宋代得二王筆意者薛紹彭一人而已,但是其作品太少,臨作更是寥寥無幾。黃姬水(1509-1574)于王世貞家得見薛紹彭《云頂山詩》、《上清連年》、《左綿》、《通泉》四帖,跋其后云“元章真跡雖罕得,往往有之,道祖則僅見此耳?!?/p>
可見,由于流傳量的稀少,致使后人對薛紹彭書法缺乏較全面的了解,因此,作品的流失也許是其日后不能顯名的原因之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