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詹天佑、歐陽庚和全班同學的耶魯大學畢業(yè)照,你能發(fā)現(xiàn)他們在哪里嗎?
1872年-1875年,在曾國藩、李鴻章、容閎等洋務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年齡在9-15歲的學生赴美求學,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在當時遞給朝廷的奏折中,此番壯舉被譽為"中華創(chuàng)始之舉,古來未有之事",開啟了中國官費留學的先河。
從此,晚清民初的歷史舞臺上,出現(xiàn)了"留美幼童"的身影。詹天佑即是其中一位。
留學鼻祖的"火星探險"
按照現(xiàn)代人的想法,官費留學十五年,絕對是件"搶破頭"的好差事。但在一百多年前,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卻需要過人的眼光與勇氣。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根深蒂固,把自家骨肉送往遠在天涯、禍福難料的"花旗國",無異于現(xiàn)在上火星探險。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留美幼童"中沒有一位八旗子弟。
詹天佑祖籍徽州婺源縣,天資聰穎,酷愛學習。承蒙詹家好友譚伯村引薦,12歲時考入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學班。同治十一年(1872年)詹天佑隨容閎由香港到上海,進入預備學校接受訓練,由在刑部當了二十年主事的陳蘭彬教漢文課,容閎教授英文課。
與如今國家公派留學需簽訂的《資助出國留學協(xié)議書》相似,清政府當年也制定了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并由學生家長簽署保證書,以示憑證。條文規(guī)定留學人員不準半途而廢,不準加入外國籍,不準自謀職業(yè)。回來之日,聽從中國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也許在優(yōu)越的現(xiàn)代人看來,一百四十年前的鍍金要求實在苛刻殘忍。詹天佑當時的保證書就是由其父詹興洪簽字畫押的。
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八(1872年8月11日),30名幼童登上輪船,啟程赴美。在紛亂復雜的中國近代史上,這一天,這件事,被載入史冊。它標志著封閉的中國正在打開國門,了解世界,開啟"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夢想。
在沒有民航的年代,想要穿越太平洋到地球另一邊的神秘國度絕非易事。歷經(jīng)30天的海上漂泊后,第一批"留美幼童"抵達美國舊金山。上岸前,他們換好嶄新的華服:藍縐夾衫,醬色縐長褂,緞靴。引得觀者如云。當時的《紐約時報》給予了這樣的評價:"昨日到達的30位中國學生非常年輕。他們都是優(yōu)秀的有才智士,并且外表比從前到訪美國的同胞更加整潔。"
火車讓他睜大了眼睛
要問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是什么樣,"火車時代"無疑為最好的概括。1829年,英國人喬治·史蒂芬遜(George Stephenson,1781-1848,英國發(fā)明家)駕駛其創(chuàng)制的"火箭號"蒸汽機車行駛于鐵軌之上,視為世界鐵路運輸之始。當"留美幼童"抵達美國時,這個年輕的國家剛剛修筑了橫跨大陸的火車干線。十幾年前還處在田園牧歌時代的土地,一夜之間從東到西冒起了滾滾濃煙。
由于要前往紐約學習,幼童們依依不舍地離開舊金山,搭上了橫貫美國大陸的火車。此時的中國尚無鐵路,交通運輸依然是古舊的車馬驛道、舟楫水運。馳騁的火車在詹天佑和同學們眼中實屬新奇,就連隨隊護送的清朝官員也未曾見過,他們這樣描繪著眼前噴云吐霧的鋼鐵巨獸:"火車,其下兩面,用相思縫鐵條。中墊以木,度距尺橫一木。車輪相輔鐵條而行。轉(zhuǎn)彎外形如叉。前后有鐵鉤,可層層以接。車頭尾設火爐二,有水柜二。一艙大如蒲鞋船,中間行走之處約尺余。設對面座,長六尺,闊如一人榻……"于是,這群稚氣未脫的孩子便成為了最早乘坐火車的"中國團"。
經(jīng)過6天6夜的行程,火車到達終點站--位于康涅狄格河畔的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中國人給這座城市起了個清新的名字"春田"。 大作家馬克.吐溫一家就居住于此。為了讓年紀尚小的中國幼童盡快學習語言,并得到家庭的關懷,在容閎的積極奔走下,康州當局決定將幼童三五一組,分散到康涅狄格河谷的美國人家中。由于當?shù)鼐用駡竺x躍,有幸獲得批準的"Host Family"(負責接待的家庭)便成為詹天佑遠渡重洋的第二個家。
"我國豈智力不若歐美,而史蒂芬遜之流,何不能產(chǎn)生于中國耶?"
1873年,詹天佑考入康奈狄克州威士哈芬小學讀書,寄住在校長諾索布家中。在這段時間里,詹天佑主要學習英文,熟悉和適應美國的風俗習慣。兩年后,他考入紐哈芬的希爾豪斯中學,各科名列前茅,不僅掌握了近代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尤以數(shù)學成績優(yōu)異,而且還在課余時參加了"東方人"棒球隊,技藝嫻熟,令人稱道,可謂學習休閑兩不誤。最后,詹天佑以全班第一名,全校第二名的成績高中畢業(yè)。
就在這段時間里,美國的科學技術出現(xiàn)了突破性進展:1876年貝爾發(fā)明了電話機,1878年愛迪生發(fā)明留聲機,l879年又發(fā)明了造福人類的電燈。而在中國,依舊是沒有一條鐵路,沒有一根電報線,仍然做著"天朝上國"的春秋大夢。1876年,美國人為紀念建國l00周年,在費城舉辦博覽會,容閎帶領中國留學生前往參觀。博覽會上展示了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成就,其中就包括鐵路機車的現(xiàn)場表演。機器的轟鳴,開放的思想,自由民主的西方文明猛烈撞擊著詹天佑幼小的心靈。對他未來的求學方向和職業(yè)選擇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國豈智力不若歐美,而史蒂芬遜之流,何不能產(chǎn)生于中國耶?"是少年詹天佑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甘。
走進耶魯,在實踐中求希望
詹天佑中學畢業(yè)時17周歲,遠遠優(yōu)于當時封建教育的先進教育制度,使得他與中國國內(nèi)的同齡人相比,更加博學、開放。在監(jiān)護人諾索布夫人的鼓勵和支持下,l878年7月,詹天佑考入耶魯大學雪非爾德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鐵路專業(yè)。
在他就讀的1878班有個拉丁文座右銘:Fac et Spera,譯為"在實踐中求希望"。正是秉承了這句座右銘所表達的思想和意志,在三年的大學生活中,詹天佑刻苦攻讀,先后學習了德文、英文、解析幾何、物理、化學、工程制圖、球面三角學、力學、自然地理、植物學、經(jīng)濟學、等角投影繪圖學、微分學、測量學、投影幾何學、法文、積分學、地形測量學、野外工程學、鐵路路線勘測學、路基土方計算、橋梁及房屋結(jié)構學、工程材料學、鑿巖工程學、地質(zhì)學、礦冶學、蒸汽機動力工程學、水力學、天文測量學等三十余門先進的科學技術,這在當時的中國是無論如何也學習不到的東西。
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以報國為己任的詹天佑沒有辜負那個時代的要求。他在校成績突出,一、二年級兩次獲得數(shù)學獎,并通過實地調(diào)查完成了《碼頭起重機研究》的畢業(yè)論文,成為繼容閎之后,又一名耶魯大學的中國畢業(yè)生。對他來說,自幼遠渡重洋、身居異邦的留學生涯,就是為了掌握這些科學技術知識,使其傳入中國,并發(fā)展創(chuàng)新,為國家富強所用。
修建鐵路即是報國之路
就在詹天佑剛剛畢業(yè)后,由于清政府極其愚昧地聽信保守勢力對留學事業(yè)的歪曲,加之美國政府排華的逆流,盡管容閎從中斡旋,甚至美國著名文學大師馬克·吐溫也發(fā)出呼吁,清政府仍然自食其"不準半途而廢"的規(guī)定,下令留學生全部撤回。包括詹天佑在內(nèi)的留美學生被迫回國后,愚昧的清政府非但不給予重用,發(fā)揮他們的專長和才智,還把海歸們看做是危險的異類。一起歸國的黃開甲曾在書信中悲嘆道:"我們這些掌握了先進科學技術的'犯人',被水兵一路押送,禁閉在以'格致'命名的書院中。"(格致即"格物致知",清朝末年把"格致"作為物理、化學等科學的總稱。)
"我很幸運能得到當前的職務。中國正在覺醒,已感到需要鐵路。"
報國無門,何其痛哉!詹天佑在忍耐、痛苦和期待中,熬過了7年的蹉跎歲月,終于在l888年有了轉(zhuǎn)機。經(jīng)留美同學鄺孫謀推薦,中國鐵路公司總經(jīng)理伍廷芳聘請詹天佑由廣州到天津,在鐵路公司任幫工程司。從此后的31年里,詹天佑把他的畢生精力和才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中國的鐵路建設事業(yè),并且在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卓越成就。
從12歲到20歲,詹天佑所見到的世界處在巨大的反差中。一邊是最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每年修建一萬公里鐵路的美國,而另一邊則是極端愚昧、落后、挨打,處在封建統(tǒng)治中的滿清王朝。在他看來,任何國家鐵路事業(yè)的發(fā)展程度,都制約著整個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興衰,大國尤其如此。他曾對同窗摯友說:"我很幸運能得到當前的職務。中國正在覺醒,已感到需要鐵路。"
京張鐵路提前兩年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通車,清政府授予詹天佑工科進士第一名,這也是中國科考制中最后一年的進士。
詹天佑一生參與、主持修建的鐵路中,最艱巨且最著名的就是京張鐵路。在此之前,愚昧的國人視鐵路為"鑿我山川,害我田廬,礙我風水,占我商民生計"的不祥之物。直至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才標志著我國近代工程建設的崛起。
1905年,正當英、俄兩國激烈爭奪中國華北路權時,為擺脫兩國的糾纏,清政府硬著頭皮決定由中國自己出資,自己勘測、設計、修筑和管理京張鐵路,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會辦。面對侵略者的冷言惡語和封建官僚的嘲笑議論,詹天佑毅然挑起重擔,從5月開始,親自率領中國工程技術人員,騎著毛驢,背上標桿,勘測線路。地處延慶的軍都山(又稱南口山,其主峰為世界聞名的八達嶺)橫亙在北京西北部,威嚴地攔著去路。想要戰(zhàn)勝這里的崇山峻嶺、千溝萬壑,既要開鑿堅硬的巖石,又需修筑極長的山洞。許多外國人公然宣稱,中國工程師不可能擔任如此艱巨的鐵路工程。此時的詹天佑雖然只有44歲,卻已擁有l(wèi)7年的筑路經(jīng)驗。在反復勘探京張全線的一山一丘,一溝一壑后,經(jīng)過精密測算,他最終選定關溝段為最佳線路,并于10月開工建設。經(jīng)過4年奮戰(zhàn),1909年9月全線勝利完工。由于京張鐵路建成通車在中外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朝野對詹天佑一致推崇,清政府授予詹天佑工科進士第一名,這也是中國科考制中最后一年的進士。
1912年9月6日,躊躇滿志的孫中山從北京乘坐火車視察京張鐵路。在張家口火車站時,孫中山發(fā)表演說,高度褒揚了詹天佑創(chuàng)造的這一為民族增光的驚世之作。
愛國但不是憤青
有人把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形容為一見到洋人就吹胡子瞪眼睛、劍拔弩張的"愛國英雄",甚至將他的愛國舉措演繹成"排外主義"的戰(zhàn)斗故事。事實上,詹天佑憎惡的是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工程師的輕視和排斥,而他對于國外同行和美國同學一直懷有著深厚情誼。在現(xiàn)今保留的書信中,可以看到他在修建京張鐵路時經(jīng)常與美國同學和老師書信討論,表示自己很想能再去美國看望大家并考察美國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科技。他在給耶魯大學的同班同學布雷肯里奇的信中說,他從老朋友那里得到全班同學的合影和名單,很高興大家都生活得非常精彩。
詹天佑把他的美國家長諾索布夫人稱為"我的老親人",對她充滿了真摯的感激之情。他懷念與諾索布一家共同生活的時期,難忘那些已成為過去的歡樂日子。1906年,擔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的詹天佑,依然像兒子一樣向這位老親人匯報自己的近況。他在信中寫道:"我現(xiàn)為七個孩子的父親,三女四男。現(xiàn)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本路為第一條全部由中國工程師負責興建之鐵路,企望吾人能順利完成!特附上剪報一份,使你知道當年在你監(jiān)護下的一位中國幼童,現(xiàn)在已完成和將來繼續(xù)要完成的任務。他早期的教育完全受惠于你!"
鮮為人知的法學奠基人
作為中國鐵路事業(yè)的先驅(qū)者,詹天佑被人們稱作中國鐵路之父。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在中國法學上也擁有立章建制的偉大創(chuàng)舉。
詹天佑不僅是一位高級工程技術專家,還具有卓越的管理才能。早在1905年京張鐵路修筑之初,他便制訂各級工程師和工程學員的工資標準并與考核制度結(jié)合實行,這在當時無疑是具有先進性和革命性的。
1916年,作為交通部技監(jiān)的詹天佑在主持全國交通全議時制定了130項包括勘測全國鐵路、統(tǒng)一路政、制訂標準、人才考績管理以及整頓交通財政在內(nèi)的決議案。由于詹天佑為我國早期鐵路標準化和法規(guī)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1917年香港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