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一代大商孟洛川》后感
宏之篇
看完了電視劇《一代大商孟洛川》之后,總得留下點什么,否則僅有一時之感,難得一世之悟。
看《一代大商孟洛川》過程中,讓我感受最多的是對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反思,讓我感覺到中國古代文化不可丟,不是不可丟而是必須如愛惜自己的性命般珍惜她。
《一代大商孟洛川》中的主人公孟洛川剛接手瑞蚨祥時,年輕氣盛,將大商之道認為是哩言俗語,因為他的辦事不利,他的一個商號的大掌柜和自己的伯父送命。由此他原本的躊躇滿志飄到了九霄云外,自己開始了對個人的反省。這一次打擊讓他明白,自己并沒有大商之道,甚至都不是一位合格的商人。為此,年輕氣盛的他開始反思之前對先生的無理,開始主動拜師學藝。之后他有幸得到他人的指點找到了一位深山居士作為師父。
在從師問道時,他并沒有在老師那里學到處理具體商務的方法,老師也沒有教他具體方法。老師給他開的課盡是似乎與經(jīng)商不著邊的課程:道與術,取與予,利與害,常與變,方與圓,生與死。孟洛川虛心求學,認真領悟,他將這十二門功課學成之后開始走上自己的大商之道。他的大商之道并不是跟著師傅學完課程之后接著能實現(xiàn)的,他學的是思想,思想是之道,但沒有實踐定不成大事。孟洛川的從商之路很艱辛,一開始處處碰壁,然而他就是在接連不斷的挫折中成長的。每一次的挫折,他都要求自己有所悟,要明白自己是在哪里跌倒的。挫折面前鎮(zhèn)靜自若,冷靜分析,從容面對;挫折之后,若有所失,思失之所在,若有所得,思得之所在。就這樣,經(jīng)過幾經(jīng)波折之后,孟洛川最終走上了大商無算的大商之道。 我在想,孟洛川之所以能走上大商之道,原因在哪?不能僅僅歸于他的能力,我認為他的成功應歸于我們的先人留下的寶貴思想。百家爭鳴時留下了許多財富,但是卻很少有人去懂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道理,實踐書中的思想的更是少之又少。孟洛川就是將古代的思想用于變化了的今天,在思想不變的情況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向成功之道?!按笊獭敝械摹按蟆弊?,并不僅僅是說孟洛川經(jīng)商到了極致,也是對他做人的評價。
微之篇
一、有與無
《一代大商孟洛川》中說道:大商無算。這讓我們很不好理解,不算何以為商?細細想來,很多事物不應拘泥于有和無,因為他們就是在有和無之間不斷地轉(zhuǎn)化,每一次的轉(zhuǎn)化都是質(zhì)的飛躍。
如何理解大商無算?無算,就是財自道生,利緣義取。小商之算,在于有算,算己之得失,算財之出入,算他之損益,求占盡商機??小商即便算之精妙,也就是能讓自己所經(jīng)營在規(guī)模上擴大,資金上變得雄厚,自己聚財有萬貫有余。但他們的雙眼難免僅盯著自己的利益,忽略了他們乃至國家的利益。所謂大商無算,無算在于有道德支撐,所謂道,就是財自道生,利緣義取。在己之利與他之利發(fā)生矛盾時,求和;在大義與吾利發(fā)生矛盾時,取義??站在仁義這邊,當然也就不需要算,也就無算。在這種情況下,有算亦無算,無算亦為有算。有算,算盡己之利害的事,卻忽略仁義,失之仁義,亦失之民心,由此,所算之利僅為一時之利,得之便不再得;無算亦有算,無算乃取之大義,保仁義,由此便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己之見,需斟酌)
有無之相生。由無到有,又由有到無為大千萬物的規(guī)律。佛家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的是對立面的關系,其實道家云: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想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恒也。”對立面并不完全對立,可以這樣說,你我雖對立,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何理解有無相生?有無雖對立,但有中有無,無中有有。就拿規(guī)矩來講,一開始沒有規(guī)矩,我們的行為可能沒有約束,從而會影響我們的目的的完成。為此我們建立一些規(guī)則,時間久了,我們都按照規(guī)矩辦事,就算沒有了規(guī)矩我們的行為也中規(guī)中矩。這就是由有到無,又由無到有。記得瑞蚨祥有一個尺子的故事。瑞蚨祥想讓員工時刻想著服務顧客時不能缺尺短寸,所以打算讓員工用有字尺(原來用的是無字尺)。尺子上面的刻度分別是福祿壽,如果缺尺短寸,那么將是員工自己折福少祿折壽。瑞蚨祥的做法時,在學堂教學的時候用有字尺教學員們量布,而當學院畢業(yè)到布號干活的時候用無字尺。在學堂教學用無字尺,是給學院立規(guī)矩,讓他們懂得不能去吃短寸,到了崗位上就算不給他們有字尺,規(guī)矩也深深地立在了心里。這就是由有到無。我們身邊的很多實例都透漏著有無相生,比如我們現(xiàn)在中國人的寫字方式,靠右行走的習慣等等。如果說規(guī)則是有,那么習慣就是無。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有無。
二、取與予
我們經(jīng)常說欲取先予,也就是如果想達到某個目的,取得某項東西,要先給對方好處。其實欲取后予不是目的,它也不是一項法則,先予后取的目的在于取得到東西,在于平衡。在《一代大商孟洛川》中孟洛川在接收恩師的教導的時候,有一個蘋果的例子:孟三端著一盤蘋果給師父,師父拿起兩個一大一小的蘋果,問孟三要大的蘋果還是小的蘋果,結果孟三選擇要小的蘋果,孟洛川選擇大的蘋果。師父再次問孟三取大蘋果還是小蘋果,結果孟三取了大蘋果。在第一次取蘋果時,孟三選擇小的,孟洛川選擇大的,這似乎很合理,只因為孟三遵從先人后己的原則,他拿了小的之后,以后有機會一定不會再拿小的,所以第二次孟三選擇大的。結果孟洛川還是選擇大的,措施是如果大蘋果在市面上是四文錢,小蘋果是兩文錢,那么他會給孟三一文錢,那么他們兩個拿的都是價值一樣的蘋果,這樣孟三也接收小蘋果。這里就是說欲取先予。
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因為財務產(chǎn)生糾葛的,因為他們沒有做到平衡,取是目的,而予是手段。在上面的蘋果的例子中,如果拿大蘋果的孟洛川不給孟三補償一文錢,那么孟三一定也會拿大的,孟洛川也堅持拿大的,因為都不想吃虧,如果他們僵持著,只會發(fā)生利益沖突,結果是誰也拿不到大蘋果。我想生活中很多財產(chǎn)糾紛的案例都和這差不多。
取和予的關系既對立又統(tǒng)一,而給我們感覺最深刻的是他們的對立關系,很少想到他們間的統(tǒng)一關系,而往往忽略的地方是寶貴的地方。取是目的,予是手段,其背后乃是平衡,達到了平衡取與予便得到了統(tǒng)一,違背了平衡,那么就需要予去維持,平衡之后再取之,方可得。三、道與術
道乃萬物運作的規(guī)律,術乃規(guī)律的某個應用,此用可能為益也可能為害。道是抽象的,術是具象的。所以我們樂意接受具象的術而不愿意花費精力學習道。就像《一代大商孟洛川》中孟洛川拜師學藝時,師父問他道與術他先學什么,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術,因為他認為經(jīng)商靠術,靠計謀,靠手段。在求師過程中他也沒有選擇道。但當他經(jīng)歷了商場的風風雨雨之后,他明白了道的重要性,明白了道,才有了大商無算。
在我們生活中,道可以理解為定理,術可以理解為例子(我認為,一切可以表達的,包括定理公理都是術的范疇,道本來就無形)。定理往往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就算理解了也不知道如何去用,而實例就不同了,弄明白了一個實例,可以做與此實例同類型的所有題。但定理能解決的,實例不能解決,實例不能解決的。定理依舊能解決。如果精通了定理,我們可以做定理范圍內(nèi)的所有題,而精通實例,遇到與實例不同的題目則不能解決。這也是道與術的區(qū)別,也是道德偉大之處。道為無形,術為有形,無形乃有形。道能窮所有,術能達其一。但是道不能離開術,道是抽象的,必須理解了才能體現(xiàn)她的偉大,理解道是通過術的應用達到的。
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中國的教育,學生以學為主,并且學的是具體的有形的知識,對道或者對古代文化思想的感悟極少,那么培養(yǎng)出來的人只能說是懂得了許多解決特定問題,當他們遇到?jīng)]有遇到的問題時,他們不知道或者不能解決。其實馬克思主義很值得學習,中國學生也翻來覆去的學習馬克思主義,但中國教學生考試這個方法教的太好了,學生只用馬克思主義答題,從不用來做為人處事的知道。另外,我雖沒讀太多馬克思,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古代百家爭鳴的思想相比孰優(yōu)孰劣,我認為這個答案不需解釋,畢竟中國古代思想歷經(jīng)兩千多年而不衰,馬克思如果倒退兩千年出世才可能與中國思想相比。新文化運動時,孔夫子被打倒了,與之對應的中國思想也被打倒了。那個時候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做出過頭的事也是無可厚非的。當時那個年代,中國人閉關鎖國幾百年,西洋科技發(fā)展迅速,一些術用起來特有效果,于是中國人鼓吹西洋無限好,將中國愚昧無知的罪過歸于老孔,并將其一棍打死,這是新文化運動過火的體現(xiàn)。
要革命,一定有替罪羊,替罪羊分量越大,革命成功越徹底。中國人也太大方了,直接把老本——祖宗留下來的靈魂給出賣了,并且賣的很徹底。新文化運動給中國人帶來了福音,但沒有一件事是絕對正確的。新文化運動為新中國建立打下了基礎,功不可沒,但就其排斥中國文化方面,新文化運動做的相當可恨。雖然后人有批判一味的排斥中國文化是錯誤的,但當時排斥中國文化的氛圍已經(jīng)形成,呼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聲音也無濟于事。
道,難以理解難道我們就不去追求了嗎?道為之抽象,本來就不可窮盡,多理解一點道就能受益無窮??鬃佣颊f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道聞之甚難,但也能發(fā)現(xiàn)孔子都愿意為道而死,可見道之價值。
四、方與圓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為之方,從一點迂回到另一點為之圓。方與圓也既對立又統(tǒng)一,方中帶圓,圓中見方。
就像《一代大商孟洛川》中,孟洛川應對混世魔王澄貝勒收復京城商號一事中,故事的起點是京城商號被澄貝勒封號,目的是讓商號重新開張。這件事最直接了當?shù)淖龇ㄊ敲下宕ㄍ呜惱漳嵌嘤命c錢,打發(fā)澄貝勒,但這只能解一時之需,并且味足了澄貝勒這頓必定還有下一頓。但孟洛川意識到單單用錢是不夠的,他要讓京城商號重新開張,必須讓商號的名譽在開張時挽回,挽回商號的聲譽還得靠澄貝勒,如果單單用錢財打發(fā)澄貝勒,孟洛川自己站在了劣勢,澄貝勒不會答應。因此,孟洛川采用的是以曲待直,他要收復澄貝勒,不能僅僅考錢,還得手中握有澄貝勒的把柄,或者替澄貝勒做一些他需要的事,以德報怨。于是孟洛川收集資料并找到對付澄貝勒的癥候,最終,孟洛川為商號重新開張做了一些看似不著邊的事,最終孟洛川徹徹底底地收服了澄貝勒,商號重新開張,并且澄貝勒為商號澄清事實挽回了商號的聲譽。
在故事中,孟洛川的行為就透露著方與圓。他要讓商號重新開張直接找澄貝勒行賄為之方,他花大精力掌握澄貝勒的把柄然后讓澄貝勒為商號重新開張盡力為之圓。若孟洛川采取方的方法,澄貝勒答不答應是另一回事,倘若答應,以后也會賴上瑞蚨祥,柿子總是拿軟的捏,再者,商號的聲譽定不會很好的恢復,這就是方中帶圓,此時的方存在著未來的圓的隱患。而孟洛川的圓之行,雖然經(jīng)歷一番波折,但其收效是可觀的。澄貝勒徹底服了孟洛川,不僅在商號的開張上給足了孟洛川面子,并且在孟洛川以后的生意上也是盡了很大的力量。這就是圓中帶方,此時的圓為以后帶來的方的便利。
生活中,方與圓的例子很多。就拿考試而言,臨時抱佛腳為之方,平時花一點時間學習為之圓。在商場上,方與圓的例子更多,就拿現(xiàn)在又躍躍欲試的三鹿來講,當時三鹿為了生產(chǎn)高蛋白的奶粉,奶農(nóng)在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三鹿竟然沒有過問,提高奶粉的蛋白含量應該從每個環(huán)節(jié)上入手,并且是在安全的準則下,而三鹿卻貪圖直接,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卻買下了破產(chǎn)的伏筆。中國的很多企業(yè)很難有經(jīng)歷百年的老字號,在經(jīng)營之道上他們忽略了方與圓,在經(jīng)營理念上他們忽略了社會。他們只想收一時之利,而不是想立百年之商號。
方與圓,方中帶圓圓中帶方。做一件事,我們總想選擇最直接最省事的方法,這是正確的。但是要選擇好評價做事方法的準則,比如我們評價最省事的方法的準則之一就有見效快,時間短,花費的經(jīng)歷少,但忽略了一件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現(xiàn)在采取的行為對以后的影響。但對未來的影響又不能很好的量化未我們選擇策略帶來了不便。采取一個策略的時候,用方與圓的思想審視之,做到效益最大化。
五、常與變
事件=過程+結果。過程決定結果,結果反映過程。而過程又是由常與變構成,常與變既對立又統(tǒng)一。常構成了過程的主體,變決定了過程的發(fā)展。我們希望過程穩(wěn)定求發(fā)展,但過程的變化也并非壞事。過程的變存在很大爭議,因為變的發(fā)展我們很難控制,因此我們希望過程減少變數(shù)。為此我們?nèi)祟惪偨Y出了預防變數(shù),將變數(shù)化為常態(tài)的方法。孫子兵法十三篇指明作戰(zhàn)“以正和,以奇勝”,總結出了九變,九變篇面世意味著九變不在是變的范圍,而化為兵家常態(tài)。在經(jīng)濟領域,財政預算、工程預算等等一些預字作業(yè)都是盡力預測未來之變故,從而將變化為常。但是即便如此,能預測的變也是冰山一角,正所謂“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窮也;味不過五,無味之變不可勝嘗也;色不過無,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常與變,在生活中也可以理解為我們所想與生活所發(fā)生的關系。我們所想為之常,生活所變?yōu)橹?。意料之中與意料之外說明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意料之中是生活按照我們所想或者所預測的那樣發(fā)生,意料之外是我們所想與生活所發(fā)生的截然不同。在《一代大商孟洛川》中常與變也有多處,只要有事件,常與變就寓于其中?!兑淮笊堂下宕ā分?,孟洛川剛接手瑞蚨祥的商務主政時,躊躇滿志,在京城商號被查封,孟洛川赴京處理事務時想大干一場,走向自己的大商之道,他認為他的這次京城之行,將滿載而歸(這為之常),而結果是,商號不但沒重新開張,還搭上了一個大掌柜和自己的三伯的姓名(此為之變)。另一處就是他籌辦的鑲餉債券與洋經(jīng)土緯布的時候,在從事這兩項業(yè)務開始,前景一切打好,孟洛川認為他實現(xiàn)成為一代大商的時機來了(常),而結果是瑞蚨祥最終盤給了艾隆標(變)。還有一處就是孟洛川中年之時,日本相對山東紡織業(yè)圖謀不軌的時候,孟洛川已經(jīng)穩(wěn)定了十幾年(常),而一夜間日本的一家紗行出現(xiàn),差點給孟洛川的商號以及山東紡織業(yè)甚至整個中國的命運帶來滅門之災(變),而不同的是,孟洛川已經(jīng)領悟了很多商道,明白從商必須站在民族大義這一邊,哪怕自己的商號沒了,也要維護民族大義,于是他這次完美的解決了變數(shù),自此,孟洛川才真正走向大商之道。
在生活中,我們也經(jīng)歷著常與變,并且大部分的挫折和打擊是變帶來的。從我自己的經(jīng)歷看,我經(jīng)歷最大的打擊莫過于心中極其有把握要發(fā)生的事卻發(fā)生變故,并且變故與心中所想截然相反,或者說心中美好的期望的事一下子變成了讓我絕望的事。
常與變是對立統(tǒng)一的,沒有孰優(yōu)孰劣。常穩(wěn)定,變未定,常易為,變難控,常安逸,變浮躁···生活大部分是常,我們也習慣了常,對于變并沒有很大的好感。變是有很多的壞處,好與壞本來就是對立統(tǒng)一的,變的壞處也為之優(yōu)點。變是難以控制的,就像基因突變,大部分的基因突變是不良的,有害的,但我們卻受益于基因突變。正是變難以控制,所以成敗皆在此,誰把握好了變,誰就能成功。幾次工業(yè)革命都是歷史上的變數(shù),沒有把握好的國家都受到了剝削,抓住時機的國家都成為世界強國。
常與變是相互轉(zhuǎn)化的。我們都希望事物穩(wěn)定的發(fā)展,特別是企業(yè),每個企業(yè)都希望自己的業(yè)績穩(wěn)定的發(fā)展。為了生活穩(wěn)定的的提升,我們都希望常,比怎么喜歡變,盡管變有他的好處,但變得可控性太差。出于此,我們極力將變化為常。比如,國家制定的法律,規(guī)定以及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都是將變化為常或者將變轉(zhuǎn)化為在可控范圍的變;企業(yè)也有很多企業(yè)戰(zhàn)略及計劃和規(guī)定,企業(yè)戰(zhàn)略及計劃是給企業(yè)指明發(fā)展方向,規(guī)定是約束員工中規(guī)中矩,打擊標新立異;對于我們個人,我們都說人活著要有目標,沒有目標,生活就沒有了方向,其實,我們?yōu)樽约涸O立生活目標就是將我們?nèi)松缆飞系淖兓癁槌?,活著將變得可控性增強?/p>
但常與變的相互轉(zhuǎn)化是有條件的,只有我們能預想到的變才能轉(zhuǎn)化為常,但生活中多的是不可預測的。故如何應對變是很重要的,可以這樣說,變是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一個企業(yè)的生死,一個人的甘苦。既然我們無法將大部分的變化為常,我們就要懂得應對變以及應對變給我們帶來的結果(損失)。
對于變的開始,我們要總結變的起因與現(xiàn)狀,分析變的未來發(fā)展,再分析變與己的關系,是利還是害,強調(diào)的是目光要放長遠,因為很多變是短期對己是不利的,而長期是有利的,比如我們前幾年談到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第三次革命)。對于發(fā)展中的變,我們要借鑒已經(jīng)從事變的個體,總結他們的可行之處和不可行之處,可行行之,不可行改之。同樣也要分析變的因與果。對于已經(jīng)變化了的變,對己已經(jīng)形成結果的,要坦然處之,對己造成有利影響的,要總結自己成功的經(jīng)驗,并形成規(guī)范用于以后之變,而自己做的不善的地方,同樣總結原因,并制定修改的可行方案,并在今后的實際中應用,可行則行,不可行則止。對己不利的影響,換言之,對于失敗與挫折,我們不要花費時間去傷心,去自責,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將損失降到最小化,然后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明白自己是從哪里跌倒的,不能揣著明白裝糊涂或者糊里糊涂過去。比如曾經(jīng)輝煌過的諾基亞,當智能機面世后,諾基亞一開始沉迷于自己品牌的手指質(zhì)量可靠,并不關心智能機的發(fā)展,也沒有分析智能機的未來,當智能機發(fā)展到一定規(guī)模,危害到諾基亞的時候,她才醒過來迎接智能機的變化,但即便如此,她也沒有完全接受智能機,從而導致了諾基亞節(jié)節(jié)失利的局面。
常與變,伴隨我們的一生,我們要懂得常與變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將可控的變化為常,將不可控的變化為可控的變;學會應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并從變故過后的樂土或者廢墟中笑著總下去。六、利與害
利與害也是一對矛盾的統(tǒng)一體,其與我們的直接感受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以我們的感受來評價一件事的利與害,感覺有利可圖的事情背后往往暗藏荊棘,感覺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可能會得到塞翁失馬之結果。
利與害,要正確認識他們。對于一件事,只知其利而忽略其害,必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打擊,可能會使自己一蹶不振或者失去翻身的機會;只知其害而不知其利,會使自己畏首畏尾,白白失去機會;既不知其利又不知其害,行事亂為,后果不堪設想;即知其利又知其害,行事三思而后行,理智行事,結果必定圓滿。
利與害是一個統(tǒng)一體,沒有絕對的利,也沒有絕對的害。每一件事有利也有害,不可能存在只存在利而不存在害的事情??紤]一件事情一定要從兩面去考慮,不可以偏概全。利與害是相對的,二者沒有明確的界限,比如面對兩件事情對自己都有害處,而他們的傷害程度有差異,而我們必須面對其中的一件事,我們會選擇傷害比較小的哪一件,這就是害轉(zhuǎn)化為利,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將傷害或者損失降到最低,還有,當我們接受兩種同樣價格的服務,而兩種服務的質(zhì)量有差異,我們會選擇服務質(zhì)量好的服務,這就是在利中淘汰相對不利的事件;另一方面,今時的利可能會成為明時的害,今時的害會轉(zhuǎn)化為明時的利。
我們看待每一件事情都應該分析其中利害,并且目光不應太短,利大于害者行之。但我們常常受到感情的束縛,對利害關系的認識是有偏差的,從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七、生與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