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元飲
【方源】:《景岳全書》
【組成】:人參6克,白術(shù)9克,陳皮6克,炙甘草6克,當歸9克,白芍9克,熟地9克,杜仲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氣養(yǎng)血,固腎安胎。
【主治】:妊娠期陰道少量流血、色淡紅、質(zhì)稀??;或腰腹脹痛或墜脹;伴神疲肢倦,面色晄白,心悸氣短;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滑。
【方解】:方中人參、炙甘草、白術(shù)益氣養(yǎng)脾;白芍、當歸、熟地、滋陰補血;杜仲固腎安胎,陳皮理氣調(diào)中,使熟地補而不膩。全方配伍,有補氣養(yǎng)血,固腎安胎之功。
【加減】:若下元不固而多遺濁者,加補骨脂、山藥、五味子,虛而兼寒多嘔者,加炮姜;氣分虛甚,倍白術(shù),加黃芪;虛而兼熱者,加生地、黃芩,去杜仲;陰虛小腹道疼痛,加枸杞子;多怒氣逆者,加香附或砂仁,因有所觸而動血者,加阿膠、續(xù)斷;嘔吐不止,加生姜、半夏。
【按語】:本方以妊娠期陰道出血,色淡清稀、腰腹脹痛或墜脹、脈細滑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先兆流產(chǎn)、習慣性流產(chǎn)、月經(jīng)不調(diào)、胎兒宮內(nèi)發(fā)育遲緩等。腰痛墜脹,加川斷、寄生;惡心納差,加砂仁、生姜、藿香;小便頻繁者,加益智仁、覆盆子。
大補元煎
【方源】:《景岳全書》
【組成】:人參15克,山藥9克,炙甘草6克,杜仲9克,熟地黃9克,當歸9克,枸杞子9克,山茱萸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氣養(yǎng)血,肝腎雙補。
【主治】:氣血兩虧,精神萎頓,腰酸耳鳴,汗出肢冷,心悸氣短,脈微細。
【方解】: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為主藥,氣生則血長;甘草、山藥補脾氣,助人參以濟生化之源;熟地、枸杞、當歸、山茱萸滋肝腎、益精血,補天一之真水,乃補血貴在滋水之意;杜仲益肝腎,全方合用有氣血雙補,肝腎共養(yǎng)之效。
【加減】:若氣分偏虛,加白術(shù)、黃芪;元陽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血滯,加川芎,去山茱萸;滑脫,加五味子、補骨脂。
【按語】:本方以腰酸耳鳴、神疲氣短、脈微細為辨證要點。現(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腎病綜合征、哮喘、肺結(jié)核、慢性支氣管炎、紫癜、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癥、不孕癥、不育癥、鼻衄、癲癇等。若心悸少寐,加遠志、五味子;脾虛不運,食少便溏,去當歸、加白術(shù)、扁豆、砂仁;血虛陰虧,伴潮熱、盜汗、心煩、加女貞子、旱蓮草、地骨皮、何首烏;陽虛突出,加肉蓯蓉、巴戟天等。
蚊蟲叮咬發(fā)燒腹瀉
半貝丸
【處方】 生半夏 生川貝各9克
【制法】 上藥研細,姜汁調(diào)和,搗勻為丸。
【功能主治】 截瘧。主治瘧疾。
【用法用量】 每服0.09~0.15克,生熟湯送下。
【摘錄】 《重訂通俗傷寒論》
瘧疾(蚊蟲叮咬的傳染病)
半貝散
【處方】 真川貝母(去心)1兩2錢,生半夏8錢。
【制法】 上為極細末,炒微黃色,候冷裝入瓷瓶,將瓶口塞緊,勿令泄氣。
【功能主治】 瘧疾。
【用法用量】 每服1分5厘,開水半酒杯,攙入姜汁3茶匙,于瘧未來先1時辰,和藥溫服,遲服則不效,重者3服。此散端午日午時制尤妙。
【注意】 愈后戒發(fā)物及雞蛋、南瓜、芋艿等。
【摘錄】 《經(jīng)驗各種秘方輯要》引《格言聯(lián)壁》
胎瘧(孕婦寒來熱往)
半貝姜茶飲
【處方】 姜半夏3分,川貝3分,生姜3分,細芽茶3分。
【功能主治】 胎瘧,寒熱平均者。
【用法用量】 用陰陽水2茶鐘,煎成1鐘服。
【摘錄】 《重訂通俗傷寒論》
六味地黃丸
【方源】:《小兒藥癥直訣》
【組成】:熟地黃24克,山茱萸12克,干山藥12克,澤瀉9克,茯苓9克,丹皮9克。
【用法】:煉蜜為丸,每丸約重15克,成人每服1丸,日3次空腹時服;亦可作飲片湯劑水煎服。
【功效】:滋陰補腎。
【主治】:腎陰不足,腰膝酸軟,頭暈?zāi)垦?,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小便淋瀝,牙齒動搖,舌干咽痛,足跟作痛,以及小兒囟開不合,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尺脈虛大。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甘微溫,交通肝腎,滋陰補血,填精補髓,大補真陰,為壯水之要藥,故為君藥。山萸肉酸澀微溫,入肝腎經(jīng),秘精氣,補肝腎,腎氣受益則封藏得度,肝陰得養(yǎng);山藥甘平,入肺脾腎三經(jīng),健脾補肺,固腎生精,取土旺生金,金盛生水之義,均為臣藥。以上三藥以補腎為主,或兼補肝,或兼補脾,是為三補。丹皮辛苦微寒,入心肝腎經(jīng),清熱涼血,和血破瘀,去陰中之伏火,以治虛火上炎;澤瀉甘寒,入腎、膀胱經(jīng),利水滲濕泄熱,祛腎中之邪水;茯苓甘淡平,入心脾肺經(jīng),補益心脾,淡滲利濕,助山藥以益脾,配澤瀉以利水,共為佐藥。以上三藥,是為三瀉。配合成方,“非但治肝腎不足,實三陰并治之劑。有熟地之膩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泄腎濁以濟之;有萸肉之溫澀肝經(jīng),即有丹皮之清瀉肝火以佐之;有山藥之收攝脾經(jīng),即有茯苓之淡滲脾濕以和之。藥止六味,而大開大合,三陰并治,洵補方之正鵠也”(《醫(yī)方論》)。本方滋補而不留邪,降泄而不傷正,以補為主,補中有瀉,則補而不膩,為通補開合之劑,非專事蠻補者何能比也。
【按語】:本方以腰酸膝軟、頭暈耳鳴、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炎、神經(jīng)衰弱、慢性咽炎、喉痹、腎結(jié)核血尿、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婦女更年期綜合癥、干燥綜合征、甲狀腺機能亢進、食管上皮細胞重度增生、食道癌術(shù)后復(fù)發(fā)、遺尿、鵝掌風、頸椎病、突發(fā)性耳聾、再生障礙性貧血、阿狄森病、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男性不育癥等。如兼見腰酸酸軟甚者,加牛膝、杜仲以強筋健骨;脾虛食乏及大便溏薄者,加白豆蔻、砂仁以芳香益脾;小便數(shù)多者,去澤瀉加益智以固精縮尿。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具有提高人體代謝、改善腎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分泌、降壓、抗癌、增強免疫機能等多種作用。
【附方】:
銀翹石斛湯(《方劑學(xué)》上海人民出版社)由本方加連翹、銀花、石斛構(gòu)成。功能滋補腎陰,清熱去毒。主治慢性尿路
1、感染,慢性咽炎,口腔潰瘍。
2、歸芍地黃丸(《北京市中成藥選集》)由本方加白芍、當歸構(gòu)成。功能滋陰養(yǎng)血,益肝補腎。主治腎陰不足及肝血虛癥。
知柏地黃丸
【方源】:《醫(yī)宗全鑒》
【組成】:熟地黃24克,山茱萸12克,干山藥12克,澤瀉9克,茯苓9克,丹皮9克,知母6克,黃柏6克。
【用法】:煉蜜為丸,每丸約重15克,成人每服1丸,日3次空腹時服,開水送下;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列酌減。
【功效】:滋陰降火。
【主治】:陰虛火旺而致的骨蒸潮熱,虛煩盜汗,腰脊酸痛,遺精等癥。
【方解】:方中山茱萸酸溫滋腎益肝,熟地滋腎陰,填精髓;山藥滋腎補脾,成三陰共補以收補腎治本之功。丹皮配山茱萸以瀉肝火,澤瀉配熟地而瀉腎降濁,茯苓配山藥滲脾濕,即成三瀉。佐以知母、黃柏降相火、去腎火。全方合用有滋陰降火之效。
【按語】:本方以陰虛火旺、腰酸、尿黃、口干舌燥、舌質(zhì)紅、尺脈獨大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糖尿病、高血壓、急性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炎,功能性子宮出血、遺精、血精、盆腔炎、陰道炎、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肺源性心臟病、面神經(jīng)麻痹等。如見陰虛熱甚,加地骨皮、胡黃蓮;陽亢,加牡蠣、龍骨;月經(jīng)先期量多,加旱蓮草、生龍牡、阿膠;下焦?jié)駸?,加車前子、萹蓄。
都氣丸
【方源】:《醫(yī)宗己任編》
【組成】:熟地黃24克,山茱萸12克,干山藥12克,澤瀉9克,茯苓9克,丹皮9克,五味子6克。
【用法】:煉蜜為丸,每丸約重15克,日服3次,每次1丸,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滋腎納氣。
【主治】:腎陰虛氣喘,呃逆之癥。
【方解】:方中山茱萸養(yǎng)肝腎而澀精,熟地滋腎填精,山藥養(yǎng)腎補脾,三藥合用,達到三陽并補,丹皮配山茱萸瀉肝火,澤瀉配熟地瀉腎降濁,茯苓配山藥滲脾濕;五味子斂肺補腎,止咳平喘;全方配伍,達滋陰補腎,納氣平喘之效。
【按語】:本方以腎陰虧虛,喘而面紅足冷、咽干口燥、舌紅脈細為辨證要點。現(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支氣管哮喘、肺源性心臟病、肺結(jié)核、阻塞性肺氣腫、膈肌痙攣等。如見喘促甚,加龍骨、牡蠣、西洋參;陰虛甚,改熟地為生地,加太子參;潮熱者,加青蒿、地骨皮;納差者,加神曲,白術(shù)等;咳嗽氣喘、痰中帶血者,加百部、黃芩、側(cè)柏葉。
水痘(發(fā)燒)
板藍根銀花糖漿
【處方】 板藍根100克 銀花50克 甘草15克 冰糖適量
【制法】 將上3味加水600克,煎取500克,去渣加冰糖適量。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解毒。適用于水痘及一切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發(fā)熱。
【用法用量】 每服10~20克,每日數(shù)次。
【摘錄】 《經(jīng)驗方》
腮腺炎
板藍根夏枯草飲
【處方】 板檻根30克 夏枯草20克 白糖適量
【制法】 將板藍根、夏枯草同水煎,加白糖適量。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散結(jié)。適用于腮腺炎腫痛發(fā)熱有硬塊者。
【用法用量】 每次10~20克,每日3次。
【摘錄】 《經(jīng)驗方》
日光性皮炎
板藍根湯
【處方】 板藍根12g,銀花12g,連翹12g,蒲公英15g,車前子12g,澤瀉6g,黃芩3g,夏枯草9g,薄荷4g,茯芩9g,冬瓜皮12g。
【功能主治】 日光皮炎。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
多汗補遺
1.整個病程舌像仍如平時舌體瘦長苔白有津不干,故知不是虛熱證,當然更不是實熱證。
2.本次又犯病時,膚熱.汗出,(汗不涼四肢不厥逆),脈左弦虛右弱甚,人極疲乏,而用來復(fù)湯加黃芪中劑后,只救了一時之急,后精神好轉(zhuǎn),脈左弦實沽沽,右小弦而弱,依彭子一氣周流圓運動理論,除老年人體質(zhì)加上心臟本病極虛外,氣機升降亦不圓,故改方,補氣疏解酸收為法:
3.改方前服中大劑來復(fù)湯過程中,夜晚可能有點受涼,早上有點咳(寒飲那種),右脈夾緊意,余癥同前,李可破格救心湯反其意而用之,大劑來復(fù)湯合小劑四逆湯以防脫陽,從中亦可分析出老人雖氣血陰陽俱虛,但此證之陰主要是肝血,故舌體瘦長,雖表面看似乎有熱像,其實身體里并沒有多少熱,其表現(xiàn)出來的熱頂多是一種郁熱。
4.這種郁熱就像是老年人或體虛的人上樓梯氣不足以息而產(chǎn)生的那一種熱,病人平時即是,此間因天熱更明顯更嚴重,汗出的更多人更疲乏。
5.病人病前,即近一年來下焦(主要指小便什么的)就有點不固,應(yīng)該和汗證是一個病機。
6.用上圖所示之方后,先是左脈由弦實沽沽轉(zhuǎn)沉弦,右脈由小弦而弱轉(zhuǎn)浮弦而弱,其間頻泄己作,故加干姜,開始時藥店的干姜可能有假,諸證如前,后藥盡再一次抓藥服藥,病人曰味太怪,但是自此夜半寅時不醒,而脈轉(zhuǎn)柔和,左右脈較平衡一致。
7.方中加干姜而夜半寅時不醒,更加證實非熱證,并不屬于三陽證范疇,亦非少陰陽明合病的黃連阿膠湯證及類證,甚至連寒熱錯雜的烏梅證也不是。
8.乃真陰真陽的虛損,其真陰并不是指滋陰寒涼那個陰,而指的是人體物質(zhì)基礎(chǔ)的肝血。
9.陰損及陽,陰陽互根,故本證以氣虛陽虛為主,所以加干姜只解決了夜半寅時汗出而醒,其頻泄乃下焦之證,理中不足與也,故以桃花湯填補下焦收功。
10.藥物只是也只能治一時之證,日常保健與鍛煉至關(guān)重要,除常規(guī)方法鍛煉心肺功能外,心臟病艾灸法及周爾晉方法亦可選用遵行,唯在耐心而已。
多夢原因
中醫(yī)學(xué)認為,多夢的根本原因是由機體內(nèi)在變化引起的?!端貑?/span>·方盛衰論》中說:“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所謂少氣,即氣不足,氣不足則陽不守陰,神失其守,故為多夢,其為原因之一。
情志損傷,傷及臟腑,耗損精氣,令神魂不安,發(fā)為多夢;
陰血虧虛,不能奉養(yǎng)心神,潛涵肝魂,制約相火,而使神魂浮游,發(fā)為多夢;
若因痰熱內(nèi)擾肝膽,魂不得寧而發(fā)多夢;
勞欲過度,水火不濟,心腎不交,則心神不寧而發(fā)生多夢;
飲食失節(jié),使土虛木郁,神魂不寧而多夢。
多 夢的出現(xiàn),以致睡臥不寧,夢幻紛紜。多夢會導(dǎo)致人休息不好,久而久之會引發(fā)疾病。多夢多因虛火擾頭所致,原因就是腎精不足,而腎虛就是元氣不足,所以要想 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好好吃飯做起,通過合理的飲食來培元固氣,同時還可以選擇打坐的方式,慢慢就可逐漸減少多夢的問題。
甲亢
處方:炒柴胡、赤芍、白芍、炒枳殼、昆布、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懷牛膝、女貞子、旱蓮草各1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劑。
功效主治:解郁清熱,滋陰潛陽。用于治療癭氣,西醫(yī)診斷為甲狀腺功能亢進,中醫(yī)辨證屬郁火傷陰,陰虛陽亢者,癥見心悸,煩熱,急躁易怒,多夢,乏力,伴有手足心熱,便溏,舌質(zhì)暗紅、苔薄白,脈弦細數(shù)。
淋巴結(jié)核(老鼠瘡)
【處方】 小米4兩 紅糖1兩 雨淋土4銖
【用法】 將小米放罐內(nèi)添水三大碗,泡至發(fā)酵起沫(夏季4天,冬季8天),放鍋內(nèi)熬熟,入紅糖,雨淋土研成細面傾鍋內(nèi),一次服連湯米吃完,全身出大汗(包括手足),輕者一劑即癒,重者四、五劑而痊癒。
【治驗】(1)張花,女,32歲,西華奉母鄉(xiāng)人,患淋巴結(jié)核,潰爛成片,屢治無效,經(jīng)用此方一劑痊愈。
(2)楚雪妮,郾城縣半截塔人,頸部兩側(cè)均患此癥:左側(cè)已破,右側(cè)硬結(jié)如棗。服用此方二劑,破者結(jié)疤,未破者逐漸消失。
咽喉腫痛、扁桃腺炎、腮腺炎
板藍根顆粒
【來源】 為板藍根經(jīng)加工制成的顆粒。
【性狀】 為棕色或棕褐色的顆粒;味甜、微苦或味微苦(無糖型)。
【炮制】 取板藍根140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0(50℃),加乙醇使含醇量為60%,靜置使沉淀,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適量。取稠膏,加入適量的蔗糖和糊精,制成顆粒,干燥,制成1000g;或取稠膏,加入適量的糊精和甜味劑,制成顆粒,干燥,制成600g(無糖型),即得。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消腫。用于熱毒壅盛,咽喉腫痛;扁桃腺炎、腮腺炎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用量】 開水沖服,一次5g~10g(含糖型),或一次3~6g(無糖型),一日3~4次。
【規(guī)格】 含糖型:每袋裝(1)5g(2)10g無糖型:每袋裝3g
【貯藏】 密封。
【摘錄】 《中國藥典》
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
板藍根干糖漿
【處方】 板藍根160兩,淀粉35兩2錢,糖粉38兩4錢,菠蘿香精油4錢7分。
【制法】 上將板藍根粉碎,用熱浸法提取二次,濃縮為稠膏。取淀粉置攪拌機內(nèi),加入放冷后的板藍根稠膏,隨加隨攪,將糖分3次加入,再將菠蘿香精油用適量酒精稀釋,噴灑入內(nèi),拌勻,然后制粒,塑料袋封裝。每袋裝10g。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預(yù)防麻疹。主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用量】 成人每服半包,兒童減半,溫開水沖下,每4小時服1次。
【摘錄】 《中藥制劑手冊》
帶狀皰疹
板藍根復(fù)方
【處方】 板藍根15g,蒲公英15g,連翹15g,黃芩9g,朱茯神9g,柏子仁9g,茯苓9g,甘草9g。
【功能主治】 帶狀皰疹。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發(fā)熱,加銀花、黃連;表熱,加牛蒡子、桑葉;頭痛,加菊花、白芷;熱盛,加大青葉、馬勃;滲出濕盛,加茯苓、苡仁、白術(shù)、木通、竹葉、通草;便秘,加大黃、厚樸;身虛,用瓜蔞仁;痛,加乳香、沒藥、茯神;睡眠不好,加棗仁、柏仁。
【摘錄】 《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
健脾養(yǎng)胃湯
【方源】:《傷科補要》
【組成】:人參,白術(shù),當歸,黃芪,白芍、陳皮、小茴香、山藥、茯苓、澤瀉。
【用法】:水煎服。臨床應(yīng)用時可按常規(guī)劑量酌定。
【功效】:功能健脾養(yǎng)胃。
【主治】: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倦怠無力,脈濡弱。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脾胃虧虛,食少便溏。方用白術(shù)、人參、茯苓、黃芪健脾益氣,合以白芍、當歸、陳皮、小茴香健脾養(yǎng)胃、養(yǎng)血理氣,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yīng)用以困倦乏力、面色暗淡、食少便溏,為其辯證要點。
臨床如見腹瀉,加葛根、木香;苔膩、腹脹,可加蒼術(shù)、厚樸、六曲、麥芽。
三物黃芩湯
手足心有發(fā)熱感覺。見《丹溪心法·發(fā)熱》。多由陰虛內(nèi)熱,或火熱內(nèi)郁等所致。平素即有患虛熱者,邪熱內(nèi)伏,邪熱久羈而造成陰津暗耗,陰虛血燥。
三物黃芩湯出自《千金要方》,組成是黃芩、苦參各二兩,干地黃四兩。為粗末,水煎,分二次服。治產(chǎn)后受風,四肢煩熱,但頭不痛者。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云:“治婦人在草蓐,自發(fā)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類聚方廣義》:“治骨蒸勞熱(肺結(jié)核)久咳,男女諸血證,肢體煩熱頗甚,口舌干涸,心氣郁塞者。治夏手掌足心煩熱難忍,夜間尤甚而不得眠者。治諸失血之后,身體煩熱倦怠嚴重,手掌足心熱更甚,唇舌干燥者”。大塚敬節(jié)《漢方診療三十年》:“33歲婦女。4年前生產(chǎn),此后一直不眠,經(jīng)久不愈??嘤谑肿阕茻?,發(fā)燒不眠。別無痛苦。用三物黃芩湯1周,能眠6-7小時,手足煩熱亦奏效”。
另外,三物黃芩湯不僅治療產(chǎn)后虛熱,而且對多種虛熱疑難雜癥有效。具體應(yīng)在醫(yī)生辨證下應(yīng)用,不要擅自服藥!
三叉神經(jīng)痛、牙齦萎縮
X英華,男,57歲。2015年4月27日初診:
??患頭痛頭昏,頭皮繃緊感,三叉神經(jīng)痛21年,痛時延續(xù)幾天,幾月不等,多家省級醫(yī)院治療無效。最近2個多月來,左耳后疼痛已經(jīng)半個月了,持續(xù)疼痛,近10天以來,左臉、上頜痛及左側(cè)乳突肌及面頰,摸頭發(fā)都痛,只要咬嘴、說話、動齒都痛。發(fā)著時心里混亂,胃中火灼,腹脹心慌,靜止下來稍微疼痛減輕。
??常常愛生氣發(fā)愁,口干舌燥,口苦頸部痛軟,牙齦出血性萎縮,脊背板脹,按摩效微,臀部肥胖,其余都瘦了,兩腿煩擾如觸火,腿難放安,手足心發(fā)熱,大便幾日一解,尿黃赤,失眠,脘腹脹食少,人已消瘦,舌紅苔薄黃,脈細弦滑數(shù)。
辨證:
雙風(內(nèi)風、外風)同患,氣滯郁熱,陰虛痰瘀
處方:
???柴胡15g黃芩20g荊芥10g 云防風15g 僵蠶20g 蟬蛻15g 姜黃20g 靈仙藤15g劉寄奴30g玄胡20g 地龍20g 紫草20g酒白芍60g 酒甘草30 香附20g 扛板歸30g酒川芎30g砂仁10g酒黃柏30g 肉桂10g大黃(后下)10g。煎服。每天1劑。連服6劑轉(zhuǎn)方。
??二診:服上方6劑后,疼痛減輕,兩腿煩擾如觸火、手足心發(fā)熱明顯好轉(zhuǎn),大便基本正常了,睡眠改善。上方減大黃,加女貞子60g。再服12劑轉(zhuǎn)方。服法同前。
??三診:服上方12劑后,頭痛頭昏、頭皮繃緊感好轉(zhuǎn),各處疼痛繼續(xù)減輕,咬嘴、說話、動齒疼痛好轉(zhuǎn),胃中火灼、口干舌燥、兩腿煩擾如觸火基本上消失,已不腹脹心慌了,飲食增加。
處方:
??云防風15g 僵蠶20g 蟬蛻15g靈仙藤15g劉寄奴30g水蛭20g玄胡20g 地龍20g
??酒白芍60g 酒甘草30 香附20g酒川芎30g砂仁10g酒黃柏30g 肉桂10g 葛根30g蠐螬20g。服12劑轉(zhuǎn)方。服法同前。
??四診:服上方12劑后,疼痛基本消失,咬嘴、說話、動齒都不疼痛了,虛火發(fā)熱消失,牙齦出血已愈,頭痛頭昏、頭皮繃緊感基本上消失了,難安腿已正常,脊背板脹消失。還需繼續(xù)治療頸軟,牙齦萎縮及臀部肥胖。改用粉劑免去煎熬麻煩。
粉劑處方:
??炒山藥90g僵蠶60g水蛭40g酒川芎90g山楂肉90g桃花30g 肉桂40g 棕櫚花90g蠐螬90g浙貝母60g。
??打粉,連服46天。每天18g.均分3次,溫開水拌服。連服2次粉劑治愈。
??圓通平衡,整體治療解析:
??三叉神經(jīng)痛已經(jīng)21年了,對這個病因的認識一定要想到有外風因素,不然怎么會有“痛時延續(xù)幾天,幾月不等”呢?這是有外風牽犯內(nèi)風所致患病,才會遷延如此之久。
??氣滯郁熱則常常愛生氣發(fā)愁,脘腹脹食少,口干舌燥,口苦,大便幾日一解,尿黃赤,苔薄黃,脈弦滑數(shù);
??陰虛則口干舌燥,胃中火灼,牙齦出血性萎縮,消瘦,兩腿煩擾如觸火,腿難放安,手足心發(fā)熱,大便幾日一解,尿黃赤,失眠,舌紅,脈細數(shù);
??痰瘀互結(jié)則頭痛頭昏,頭皮繃緊感,三叉神經(jīng)痛,左耳后疼痛,左臉、上頜痛及左側(cè)乳突肌及面頰,甚者摸頭發(fā)都痛,只要咬嘴、說話、動齒都痛,頸部痛軟,脊背板脹,局部脂肪堆積而肥胖(臀部),脈細滑數(shù)。
??鑒此,辨證為雙風(內(nèi)風、外風)同患,氣滯郁熱,陰虛痰瘀證機。
??用小柴胡湯、封髓丹、芍藥甘草湯合川芎茶調(diào)散加姜黃、靈仙藤、劉寄奴、玄胡、地龍、紫草等化裁而成圓通平衡、整體治療之方,療效卓著,使21年之頑疾獲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