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十九世紀俄國最大的作曲家。他于1840年5月7日生于沃特金斯克的一個礦山工程師的家庭里,他的目前是以為音樂愛好者,經(jīng)常為他唱一些古老的俄羅斯民歌、浪漫曲和當時的一些流行歌曲。柴可夫斯基從母親那里得到了最初的音樂啟蒙教育,而音樂也越來越在他那幼小的心靈深處逐漸孕育和萌發(fā)。他開始接觸一些歐洲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而莫扎特、羅西尼等人的歌劇片段則使他無限地迷戀。他把它們深深地留在自己最美好的記憶中。
1850年,十歲的柴可夫斯基進入彼得堡的法律學校學習法律。雖然如此,他對音樂的熱愛卻有增無減。1859年,十九歲的柴可夫斯基從法律學校畢業(yè),到當?shù)厮痉ú块T當了一名小官吏。1836年5月,他辭去官職,毅然投身于音樂事業(yè)。1865年柴可夫斯基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彼得堡音樂學院,并應尼古拉·魯賓斯坦的邀請擔任了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
柴可夫斯基作品中處處可以聽到在沙皇統(tǒng)治下的俄羅斯人民的痛苦呻吟或憤怒的控訴。他的音樂旋律極其感人,有時催人淚下,有時令人熱情洋溢。他的作品反映了當時俄國只是分子不滿沙皇統(tǒng)治的強烈愿望,但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因此總帶有一種孤獨壓抑的感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雖然充滿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和矛盾得不到解決時的苦悶與彷徨。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很多,內(nèi)容和體裁也十分廣泛。其中,最著名的有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還有《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悲愴)交響曲》、《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小提琴協(xié)奏曲》、《意大利隨想曲》等。
柴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全盛時期(19世紀80年代),正是殘暴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獨裁統(tǒng)治最為黑暗的時期。許多晚期作品之中的,惶惑不安的情緒和感到希望渺茫的痛苦。這首作品是他創(chuàng)造的巔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