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歷史引論
問題:
什么是歷史?
什么是歷史學?
歷史學是不是科學?
一、歷史:往事。
二、歷史學:往事的追溯。
認識過程的哲學原則——兩種認識及其相互關(guān)系: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形而下層面的認識與形而上層面的認識。
上述哲學原則的歷史學運用——貌似零亂的歷史現(xiàn)象即史料與史實,屬形而下層面的感性認識。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與客觀的規(guī)律,屬形而上層面的理性認識。
換言之,遵循從個別到一般和從具體到抽象的思路,在對于史料和史實加以分析歸納和演繹推理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認識的升華。史料的考證和史實的羅列只是形而下和感性層面的初步認識。
舉例:吉薩的金字塔與底比斯的神廟構(gòu)成古代埃及歷史的縮影——從古王國時期法老的統(tǒng)治到新王國時期僧侶勢力的膨脹。
紫禁城構(gòu)成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縮影——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及統(tǒng)治者與民眾之間的隔絕狀態(tài)。
傳統(tǒng)民居的四合院——貴賤尊卑的社會現(xiàn)象與封閉傾向。
“911”飛機與紐約世貿(mào)大廈撞擊的畫面——矛盾的對抗與文明的沖突。
三、世界歷史的宏觀框架和演進趨勢:
1、石器——青銅器——鐵器。
2、攫取性經(jīng)濟——生產(chǎn)性經(jīng)濟;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工業(yè);個體小生產(chǎn)——社會化大生產(chǎn)。
3、原始公有制——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
4、自然經(jīng)濟——商品經(jīng)濟。
5、分散的歷史和相對孤立的文明——全球化的進程。
6、游牧群體與定居社會的沖突——發(fā)達地區(qū)與現(xiàn)代化邊緣世界的對抗。
7、野蠻時代——文明時代,傳統(tǒng)社會——現(xiàn)代化的進程。
8、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一言以蔽之,所謂的世界歷史,其實質(zhì)是人類走向解放的漫長道路,即人類告別野蠻時代走向文明繼而擺脫傳統(tǒng)社會的依附狀態(tài)走向自由的過程。生產(chǎn)的進步和財富的積累亦或從貧困走向富庶,構(gòu)成歷史演進的深層次背景。
余言:
歷史學作為社會科學的分支,旨在從特定的角度探討和揭示人類社會的運軌跡跡。學習歷史和研究歷史的目的,在于認識社會和服務(wù)社會。
第二章 原始社會:人類歷史的開端
第一節(jié) 人類的起源:
一、人類關(guān)于自身起源的認識過程:從神話宗教到科學探討
1、 神話宗教的解釋:
女媧氏和普羅米修斯的傳說——泥土造人。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神學——上帝造人。
唯心主義、物質(zhì)的非永恒性和無中生有的原則;區(qū)別于現(xiàn)代克隆技術(shù)的唯物主義、物質(zhì)的永恒性和從有到有的原則。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2、 科學探討:
思想的解放與近代科學的興起——人類起源的生物學解釋。
林奈(瑞典人 1707-1778),人猿同歸于靈長目——靜態(tài)的相近。
拉馬克(法國人 1744-1829),人類源于類人猿——動態(tài)的聯(lián)系。
赫胥黎(英國人 1825-1895),人猿同祖的親緣關(guān)系。
達爾文(英國人 1809-1882),人類由已經(jīng)滅絕的古猿進化而來。
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恩格斯:勞動創(chuàng)造人,亦或制造工具的勞動構(gòu)成人的特有屬性。
補充看法:理性、思想和信仰的追求構(gòu)成人的另一屬性。換言之,人在形而下和形而上兩個層面區(qū)別于動物。
二、人類起源的三個階段:
1、攀樹猿群:
人類與現(xiàn)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
3000-1000萬年以前。
埃及的原上猿、埃及猿和法國的森林古猿。
林棲生活、四足行走和臂懸跳躍。
2、正在形成的人:
1000-100萬年以前。
印度的拉瑪古猿和南非的南方古猿。
氣候的改變與森林的減少。
兩足、食草。
3、完全形成的人:
100-1萬年以前。
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克魯馬農(nóng)人和中國的山頂洞人、蘭田人、元謀人、長陽人、馬壩人、丁村人。
體態(tài)的變化(腦容量和牙齒)與制造工具的勞動。
注意——遺址分布的跳躍性、化石演進的非連續(xù)性與科學研究的假說性。
三、人種的差異:
1、蒙古利亞人種。
2、歐羅巴人種。
3、尼格羅人種。
四、原始社會的歷史分期:
1、人類自然形態(tài)的演進。
2、生產(chǎn)工具的演進。
3、社會組織的演進。
第二節(jié) 原始公社
一、血緣家庭公社:
1、家庭——婚姻行為的限制。公社——公有的財產(chǎn)單位。
2、血緣家庭——源于雜婚的原始群,輩分婚,舊石器時代早期。
3、假說性——亞伯拉罕之夫妻與兄妹的雙重關(guān)系,中國古代文獻記載的南方部分地區(qū)。
二、母系氏族公社:
1、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中期。
2、族外群婚——族外對偶婚:望門居與居婦家。
3、氏族的外婚制與部落的內(nèi)婚制。
4、母權(quán)制——婦女的支配地位、世系原則與女性崇拜。原因?婚姻形態(tài)。
三、父系氏族公社:
1、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
2、族外對偶婚:從夫居。
3、父權(quán)制——男子的支配地位、世系原則與男性崇拜。
4、氏族的裂變與父權(quán)制家族的出現(xiàn):定期輪換的份地。
第三節(jié) 原始文化
一、原始人的自然知識:
1、生產(chǎn)活動與知識的積累——原始畜牧業(yè)與原始農(nóng)業(yè)。
2、醫(yī)學的萌芽與巫術(shù)。
3、數(shù)字的出現(xiàn)。
二、文字的雛形:
1、結(jié)繩文字。
2、圖畫文字。
3、象形文字的萌芽。
三、原始藝術(shù):
1、繪畫。
2、雕刻。
3、裝飾。
四、原始宗教:
1、墓葬。
2、自然崇拜。
3、靈魂崇拜。
4、圖騰崇拜。
第四節(jié) 野蠻與文明
一、原始社會的一般特征:
1、血緣性。
2、公有性。
3、民主性。
4、相互關(guān)系。
二、原始社會的解體征兆:
生產(chǎn)的進步——財富的增長——財富的剩余——財富的私有——社會成員的分化——矛盾的加劇。
三、文明的標志:
1、私有制。
2、個體家庭。
3、國家。
第三章 奴隸社會史導論
一、上古時代奴隸制的基本形態(tài):
1、 奴隸的界定——被主人占有的生命亦或主人的財物。
2、 奴隸制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
3、 家長奴隸制:
4、 家內(nèi)奴隸制:
5、 勞動奴隸制:
6、 希洛制:
二、奴隸制社會的經(jīng)濟關(guān)系與社會結(jié)構(gòu):
1、 奴隸的來源——戰(zhàn)爭;債務(wù)。
2、 奴隸的構(gòu)成——同族;異族。
3、 奴隸制社會的階段說與類型說:
4、 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經(jīng)濟對抗和社會矛盾:
5、 奴隸制社會的次要經(jīng)濟形態(tài)與社會矛盾——原始公社的殘存、自耕農(nóng)成分與依附經(jīng)濟。
三、奴隸制社會的歷史地位:
1、奴隸制相對于原始社會的歷史進步性:
2、奴隸制社會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非必然性:
第四章 古代東方史
第一節(jié) 古代埃及
一、尼羅河文明的起源:
1、 古代埃及歷史的重新發(fā)現(xiàn):
1798年拿破侖的入侵。
埃及學的奠基——商伯良與馬斯伯樂。
馬涅托的《埃及史》與古代埃及的歷史分期。
2、 自然環(huán)境:
河谷與沙漠。
上埃及與下埃及。
尼羅河——農(nóng)業(yè)與紐帶。
3、 史前文化:
新石器文化:
銅石并用文化——巴達里文化(前4500-4000年):母系氏族社會。
銅石并用文化——阿姆拉文化(前4000-3500年):父系氏族社會。
4、尼羅河文明的萌芽——格爾塞文化:
前3500-3100年。
與巴達里文化、阿姆拉文化之間的非連續(xù)性:外來文化。
象形文字的出現(xiàn)。
冶煉術(shù)的發(fā)明。
國家的雛形:涅伽達與希拉康波里。
5、早王朝:
第1-2王朝,前3100-2686年。
都于孟菲斯。
美尼斯與哈謝海姆。
二、從古王國到新王國——法老的時代與僧侶的時代:
1、古王國:
第3-6王朝,前2686-2181年。
都于孟菲斯。主神拉神。
法老統(tǒng)治的時代。
金字塔——現(xiàn)存約80座,位于吉薩。源于貴族陵墓馬斯塔巴。首座是第三王朝法老喬賽爾之墓,6層,約60米。第四王朝均為斜面角錐體,其中胡夫金字塔高140余米,哈弗拉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像高22米而長57米。
2、第一中間期:
第7-10王朝,前2181-2040年,混亂狀態(tài)。
3、中王國:
第11-12王朝,前2040-1786年。
都于底比斯,主神阿蒙神。
政治重心南移,法老權(quán)力衰微。
4、 第二中間期:
第13-17王朝,前1786-1567年。
??怂魉谷巳肭窒掳<?,建第15-16王朝。
5、新王國:
第18-20王朝,前1567-1085年。
都于底比斯,進入青銅時代。
法老的擴張——雅赫摩斯一世、圖特摩斯三世、拉美西斯二世;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努比亞。
僧侶勢力的膨脹。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
法老統(tǒng)治的衰微。
三、后期埃及——古代尼羅河文明的衰落
1、鐵器時代。
2、外族入侵——利比亞人(22-24王朝)與努比亞人(25王朝)的統(tǒng)治;波斯人(27、31王朝)的統(tǒng)治;馬其頓人的征服與希臘化時代。
四、古代埃及文化
1、宗教:
諸多神靈的并存。靈魂不滅與木乃伊。
2、文字:
象形文字之表意、表音和部首符號。24個表意符號——22個腓尼基字母:希臘字母與阿拉伯字母的源頭。紙草。
3、建筑
金字塔??柤{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
4、科學:
天文學——天文觀測與星位的確定。太陽歷之3季12月365天:羅馬朱里亞歷、中世紀格里哥利歷和公歷的前身。
數(shù)學——十進位。圓周率3.16。面積的計算公式。
第二節(jié) 古代兩河流域
一、古代兩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1、 自然環(huán)境:
美索不達米亞;亞述與巴比倫;阿卡德與蘇美爾。
干旱,河谷,灌溉農(nóng)業(yè)。
位置——埃及的封閉性與兩河流域的開放性。
2、 古代歷史的重新發(fā)現(xiàn):
19世紀-20世紀初的考古活動——遺址的發(fā)現(xiàn)。
德國人格羅芬特譯古波斯文,英國人羅林生譯亞述文和巴比倫文。
3、 蘇美爾文化:(銅石并用時代)
埃利都·歐貝德文化(前4300-3500年)。
烏魯克文化(前3500-3100年)。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前3100-2800年)。
蘇美爾城邦(前2800-2371年)。
4、 阿卡德城邦:(銅石并用時代)
前2371-2191年。
貌似阿拉伯人。
阿卡德語——亞述語與巴比倫語。
薩爾貢與兩河流域南部的初步統(tǒng)一。
前2191年亡于庫提人。
5、 烏爾第三王朝:(青銅時代)
前2113-2006年。
烏爾納姆及其法典。
前2006年亡于埃蘭人和阿摩利人。
二、古巴比倫王國:
前1894-1595年。
阿摩利人與前1894年巴比倫建城。
漢謨拉比(前1792-1750年)及其法典。
前1595年亡于赫梯人。
三、亞述帝國:
古亞述——前2500-1500年;城邦時代。
中亞述——前1400-1078年;城邦—王國。
新亞述——前935-612年;鐵器時代;擴張:敘利亞、烏拉爾圖、巴比倫尼亞、埃蘭、埃及,統(tǒng)治兩大文明發(fā)源地;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
四、新巴比倫王國:
前626-539年。
迦勒底人。
巴比倫尼亞、敘利亞、巴勒斯坦、腓尼基。
尼布甲尼撒二世。
前539年亡于波斯人。
五、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化:
1、 文字:楔形文字與泥版文書。
2、 文學:《埃努瑪·埃利什》,《洪水的故事》,《吉爾伽美什和阿伽》。
3、 科學:天文歷法——陰歷,年分354天12月,8年3閏。數(shù)學——10進位與60進位,圓周率為3。
4、 藝術(shù):建材的局限——粘土。多級寺塔。懸苑。
第三節(jié) 古代波斯
一、伊朗高原的自然環(huán)境與早期歷史:
1、 扎格羅斯山與興都庫什山之間的位置與地貌:
2、 早期歷史:前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前5000年的銅石并用文化—前3000年的青銅文化。
3、 埃蘭:胡澤斯坦;前2700年建國;與兩河流域之間的戰(zhàn)爭與交往;前639年亡于亞述。
4、 米底:伊朗高原西北;前700年建國;前550年亡于波斯。
二、阿黑門尼德王朝:
1、 波斯人的興起:法爾斯;前7-6世紀臣服米底;10個部落;前558年建國;前550年滅米底。
2、 居魯士:擴張——前546-529年,降服小亞的希臘諸城邦,滅新巴比倫,進攻中亞,敗于馬薩革泰人。
3、 岡比西斯:擴張——征服埃及。
4、 大流士:擴張與改革——印度河、中亞、色蕾斯;行省制、軍區(qū)制、貢賦與貨幣、驛政制。
5、 阿黑門尼德王朝的衰落:波斯希臘的戰(zhàn)爭與馬其頓人的東征。
6、 瑣羅亞斯德教:創(chuàng)始人、經(jīng)典、教義。
三、安息王朝:
1、 帕提亞。
2、 前247年-公元226年。
3、 絲綢之路。
4、 與羅馬人的戰(zhàn)爭。
四、薩珊王朝:
1、226-651年.
2、與拜占廷帝國之間的戰(zhàn)爭。
3、阿拉伯人的入侵。
第四節(jié) 地中海東岸的古代文明
一、赫梯:
1、 位置——小亞東部。
2、 前2000年建國。
3、 前8世紀亡于亞述人。
二、腓尼基:
1、位置——黎巴嫩。
2、腓尼基——迦南——布匿。
3、海上貿(mào)易:前2000-1000年——東地中海及黑海;前1000-600年——西地中海。
4、 腓尼基文字。
三、巴勒斯坦:
1、 前2000年后期希伯來人的移入:12個部落,北稱以色列,南稱猶太。
2、 前1200-1020年:士師時代。
3、 掃羅王(前1020-1000年)——大衛(wèi)王(前1000-960年)——所羅門王(前960-930年)。
4、 前721年亡于亞述;前586年亡于新巴比倫。
5、 猶太教:演進、主神,巴比倫之囚,教義。
第五節(jié) 古代印度
一、自然環(huán)境:
1、 位置與范圍。
2、 孤立性;類似于東亞而區(qū)別于中東。
3、 南部與北部的差異及歷史進程的非同步性。
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哈拉巴文明
1、 哈拉巴文明的發(fā)現(xiàn):印度河流域。
2、 時間:前2500-1750年。
3、 性質(zhì):城市文明——城墻、塔樓、街道、浴室和房宅。
農(nóng)業(yè)文明——谷倉、農(nóng)作物、農(nóng)具。
定居性。
4、 哈拉巴文字:2000余件文物,500余文字符號,尚未解讀。
5、 創(chuàng)造者:土著達羅毗荼人?外來者?
6、 消失:自然災(zāi)害?外族入侵?
7、 社會性質(zhì)的無從確定。
三、雅利安人國家的興起:
1、 雅利安人的到來:南俄草原——伊朗——印度。
2、 吠陀時代:
前1400-600年,婆羅門教經(jīng)典《吠陀》——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
早期吠陀時代——前1400-900年,印度河流域,游牧-農(nóng)業(yè),鐵器時代,軍事民主制。
后期吠陀時代——印度河-恒河流域,國家雛形。
3、 列國時代:
前600-400年。
中心東移恒河流域。
諸國并立,佛經(jīng)之所謂16國,類似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四、孔雀王朝與貴霜帝國:
1、 孔雀王朝:
前324-187年(戰(zhàn)國后期-西漢初年)。
阿育王(前269-232年)——南征德干高原;改奉佛教。
2、 貴霜帝國:
公元1-5世紀。
大月氏人的遷徙:河西走廊——中亞;1世紀初立國于中亞的巴克特里亞;1世紀中葉南下印度河流域;1世紀末領(lǐng)有中亞及印度河流域,都于富樓沙即白沙瓦。
四大帝國:東漢、羅馬、安息、貴霜。
5世紀亡于白匈奴人。
五、種姓制度:
1、 起源:征服與種族的對立——早期吠沱時代。
2、 演變:(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種姓/達薩種姓——(后期吠陀時代)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孔雀王朝)舍提與賤民。
3、 相關(guān)問題:種族差異、經(jīng)濟地位、宗教生活、法律身份。
六、婆羅門教:
1、 開端:早期吠陀時代。
2、 經(jīng)典:《吠陀》。
3、 多神崇拜——梵天、濕婆、毗濕奴。
4、 輪回轉(zhuǎn)世。
5、 種姓制度的神化。
七、佛教:
1、 背景:前6世紀新舊勢力的消長。
2、 創(chuàng)始人:喬達摩·悉達多(約前563-483年),尼泊爾,剎帝利種姓,29歲出家,36歲得道成佛,80歲進入涅磐。
3、 教義:四諦——苦、集、滅、道。
4、 特點:輪回轉(zhuǎn)世的繼承;人生多苦與眾生平等。
5、 演變:阿育王與國教的地位——貴霜時期的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13世紀以后在印度的衰落。
八、古代印度文化:
1、 文字:哈拉巴文字;
梵文——婆羅門教文字;
巴利文——佛教的文字。
2、 文學:宗教文學——《吠陀》、《羅摩衍那》與《摩訶婆羅多》、《佛本生經(jīng)》。
3、 藝術(shù):宗教藝術(shù)——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
4、 科學:零的概念與佛教之無我的思想。
第五章 古代希臘羅馬史
第一節(jié) 古代希臘
一、愛琴文明與荷馬時代:
1、 自然環(huán)境與古代居民:
古代希臘世界的地理范圍——愛琴海世界,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嶼和小亞西部。
地理特點——地貌的閉塞性、農(nóng)業(yè)的不足亦或非農(nóng)業(yè)性和航海的便利性。
前4000年即史前時代的非希臘人——皮拉斯基人、勒勒吉人和卡里亞人。
前2500-1100年的移民浪潮與希臘人的出現(xiàn)——(前2500年)希臘半島北部/(前1900-1600年)希臘半島中南部/(前1100年)愛琴海諸島嶼。
希臘人的五大集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多利亞人和阿卡亞人,阿提卡半島的愛奧尼亞人,希臘中部諸地的埃奧利亞人,馬其頓的馬其頓人。
2、 愛琴文明:
前2000-1200年。
青銅時代。
愛琴文明的發(fā)現(xiàn)——《荷馬史詩》與古典時代;中世紀和近代早期;19世紀的考古及施里曼和伊文思。
克里特文明——前2000-1400年;米諾斯王宮;象形文字與線形文字1;創(chuàng)造者屬于非希臘人。
邁錫尼文明——前1600-1200年;線形文字2;創(chuàng)造者屬于阿卡亞人;特洛伊戰(zhàn)爭。
注意:希臘文明開始于克里特,希臘人的文明開始于邁錫尼。是為古代世界的普遍現(xiàn)象,存在于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伊朗高原諸多地區(qū)。
3、 荷馬時代:
前11-9世紀。
荷馬其人與《荷馬史詩》。
鐵器時代。
城市與工商業(yè)的衰落。
英雄時代。
二、古風時代:前8-6世紀
1、 城邦形成的時代:
城邦的界定。
城邦的分類:人口構(gòu)成——愛奧尼亞人城邦、埃奧利亞人城邦、多利亞人城邦。
形成途徑——自然演進的城邦、源于征服的城邦、殖民城邦。
2、 海外殖民的時代:
海外殖民的原因——生存空間的需要、政治斗爭、技術(shù)條件。
海外殖民的范圍——東地中海及黑海;西地中海。
海外殖民的性質(zhì)——希臘人文明的擴張與制度的延伸;從農(nóng)業(yè)向商業(yè)的轉(zhuǎn)變。
歷史影響——經(jīng)濟方面;政治方面。
3、 斯巴達:
位置與居民。
多利亞人的南遷與斯巴達人的征服。
社會結(jié)構(gòu)——斯巴達人、皮里阿西人、希洛人。
城邦政治——貴族政治;軍事統(tǒng)治。
伯羅奔尼撒同盟。
4、 雅典:
位置與居民。
提秀斯改革。
梭倫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
上述改革的主題——地域關(guān)系的擴大;公共權(quán)力的強化;民主政治的完善。
三、古典時代:前5世紀
1、 希波戰(zhàn)爭:
戰(zhàn)爭起因——波斯在小亞、色雷斯和馬其頓的擴張;米利都的反抗;愛琴海霸權(quán)的爭奪。
戰(zhàn)爭進程——前492-479年:戰(zhàn)場、戰(zhàn)役、盟主。
前479-449年:戰(zhàn)場、戰(zhàn)役、提洛同盟與雅典霸權(quán)。
戰(zhàn)爭結(jié)局——卡里阿斯和約。
2、 雅典的民主政治:
泰米斯托克利。
厄非阿爾特。
伯里克利。
相關(guān)評述。
3、 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
戰(zhàn)爭起因——雅典與斯巴達;雅典與科林斯。
戰(zhàn)爭進程——前431-421年;前415-413年;前413-404年。
4、 古典時代的結(jié)束:
所有制的變化。
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化。
內(nèi)戰(zhàn)的延續(xù)。
四、希臘化時代:前4-3世紀
1、 馬其頓人的興起:前359年腓力二世的改革——政治與軍事。
前338年喀羅尼亞戰(zhàn)役。
前337年科林斯會議。
2、 亞歷山大東征:矛盾的轉(zhuǎn)移與擴張的趨向。
前334年格拉尼庫戰(zhàn)役與小亞的占領(lǐng)。
前333年伊蘇戰(zhàn)役與敘利亞和埃及的征服。
前331年高加米拉戰(zhàn)役與兩河流域的占領(lǐng)和波斯帝國的滅亡。
前329年攻入中亞。
前327年攻入印度河流域。
前325年撤軍。
3、 亞歷山大帝國的解體:安提柯王朝、賽留古王朝與托勒密王朝。
4、 亞歷山大帝國的歷史遺產(chǎn):交往的擴大——文化中心的東移——希臘化時代的雙重傾向。
五、古希臘文化:
1、前古典時代:
神話與史詩。
神人同形同性。
提坦體系與奧林匹斯體系。
2、古典時代:
中心是雅典。
文學——悲劇與喜劇。
哲學——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歷史學——希羅多德與修昔底德。
3、希臘化時代的文化:
中心是亞歷山大里亞。
哲學——伊壁鳩魯與斯多葛派哲學。
科學——歐幾里德與阿基米德。
第二節(jié) 古代羅馬
一、意大利半島的早期歷史:
1、意大利半島的自然環(huán)境與古代居民:
古代羅馬史的舞臺——地中海世界。
意大利的位置。
意大利半島的自然環(huán)境——農(nóng)業(yè)性、內(nèi)部聯(lián)系性、外部開放性。
利古里亞人——土著?非洲—西班牙—法國—意大利。
2、意大利半島的早期文化:
前2000年代初期意大利人祖先的移入——中歐—阿爾卑斯山—意大利。
特拉馬爾文化——拉丁人;青銅時代;母系社會。
前1000年的第二次移民。
維蘭諾瓦文化——翁布里亞人;鐵器時代;父系社會。
3、伊達拉里亞時代(前8-6世紀):
伊達拉里亞人的來源?
社會性質(zhì)?
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希臘移民城邦——敘拉古、他林敦;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犁的傳入。
4、 王政時代:
人口的分布——西北部是伊達拉里亞人,東北部是翁布里亞人,中部是拉丁人,中東部是薩賓人,南部是希臘人。
羅馬建城——前7-6世紀;伊達拉里亞人、薩賓人與拉丁人的交界處;七丘同盟。王政時代的羅馬社會——軍事民主制;氏族/胞族庫里亞/部落特里布;軍事首領(lǐng)勒克斯。
王政時代的七個王——1、3/拉丁人;2、4/薩賓人;5、6、7/伊達拉里亞人。
羅馬平民——無權(quán)性、私有性、依附性。
羅馬平民與貴族的矛盾——
羅馬與希臘的比較——
塞爾維烏斯·圖里烏斯的改革(第六王)——地域、等級、機構(gòu)。
羅馬人的暴動與王政時代的結(jié)束。
二、羅馬共和國:
1、 羅馬共和國前期的社會矛盾——平民與貴族的斗爭:
原因——權(quán)利、土地與債務(wù)。
進程——前5世紀,權(quán)利的爭取,撤離運動,保民官與十二銅表法。
前4-3世紀,土地與債務(wù)的解決,李錫尼·綏克斯圖法案,波利提阿法案,霍騰西阿法案。
后果——社會關(guān)系的改變;國家機構(gòu)的完善;外部擴張的動勢。
2、 羅馬人的擴張:
意大利的統(tǒng)一:前5-4世紀的伊達拉里亞戰(zhàn)爭;
前4世紀的薩莫奈戰(zhàn)爭;
前3世紀的希臘戰(zhàn)爭。
地中海的征服:布匿戰(zhàn)爭(前264-146年)與西地中海的征服;
馬其頓戰(zhàn)爭(前215-168年)與東地中海的征服。
統(tǒng)治政策:意大利半島的分而治之;
意大利以外的行省制度。
3、 羅馬共和國后期的社會矛盾與政治危機:
奴隸與奴隸主的矛盾——三次奴隸起義。
小農(nóng)與大地產(chǎn)主的矛盾——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和馬略的軍事改革。
羅馬人與非羅馬人的矛盾——同盟戰(zhàn)爭。
蘇拉獨裁——前三頭同盟——愷撒獨裁——后三頭同盟——屋大維的獨裁。
三、羅馬帝國:
1、 公元1-2世紀羅馬帝國的繁榮:
政治的發(fā)展——基礎(chǔ)的擴大與機構(gòu)的完善。
經(jīng)濟的進步——行省的變化。
2、 公元3世紀的危機:
政局動蕩與離心傾向。
高盧和西班牙的巴高達運動。
蠻族的威脅。
3、 基督教的興起:
基督教誕生的時空范圍——公元1世紀初的地中海東岸即巴勒斯坦和小亞西部。
基督教興起的社會基礎(chǔ)與思想淵源——猶太教的神學思想與斯多葛派的哲學思想。
耶酥其人。
早期基督教——四福音書,末世論與天國思想,基督教公社。
基督教的合法化——內(nèi)在原因。
傳播范圍的擴大。
社會構(gòu)成的變化。
教義的傾向性。
米蘭敕令與尼西亞會議。
奧古斯都與教父學——
修道院的出現(xiàn)——
4、晚期羅馬帝國——戴克里先與君士坦?。?/span>
戴克里先的改革——君主制,四帝共和,稅制。
君士坦丁的改革——政區(qū)改革,遷都。
羅馬帝國的分裂。
四、古代羅馬文化:
1、文學:屋大維時代——維吉爾的史詩,賀拉西的田園詩,奧維德的情詩。
2、哲學:盧克萊修的唯物論與辛尼加的唯心論。
3、歷史學:波利比阿的《通史》,李維的《羅馬史》,塔西陀的《編年史》和《歷史》,阿庇安的《羅馬史》。
4、科學:瓦羅/加圖/科路美拉的《農(nóng)業(yè)志》,普林尼的《自然志》,斯特拉波的《地理學》,托勒密的《天文學大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