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Op.78,Op.100,Op.108)
先來談一個問題:小提琴奏鳴曲和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是個啥關系?
為了方便,答案借鑒了知乎上的一則答案:
首先作下說明,下文中的奏鳴曲(sonata)主要指的是古典時期往后的奏鳴曲。巴洛克時期的 sonata 情況特殊,和古典以及往后時期的 sonata 不太一致?!?sonata 這種體裁,是從古典時期才開始逐步完善、「定性」的。限于篇幅此處只討論古典往后的 sonata。因此,我們現(xiàn)在講的小提琴+鋼琴的奏鳴曲(violin sonata)和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通奏低音的奏鳴曲完全不是一種體裁。violin sonata的起源是18世紀中期出現(xiàn)的,由鍵盤樂器主奏,小提琴(有時還加上大提琴)助奏的奏鳴曲。助奏是什么意思?就是可有可無,刪掉也沒關系啊。后來小提琴聲部的重要性才逐漸被作曲家強調(diào)。所以小提琴奏鳴曲里面當然要有鋼琴,而且18世紀的小提琴奏鳴曲(比如莫扎特和貝多芬早期的)里面鋼琴的地位更重要,這時期的小提琴奏鳴曲,樂譜封面上都寫的“鋼琴和小提琴奏鳴曲”。無伴奏的小提琴作品確實有,比如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但論獨奏的表現(xiàn)力,鋼琴確實強一些,畢竟是能以一己之力和管弦樂團抗衡的樂器之王。
中文里的「小提琴奏鳴曲」,對應英文 violin sonata。有趣的是,當你搜索某一首小提琴奏鳴曲,比如貝多芬的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你會發(fā)現(xiàn)以下兩種說法都有,且出現(xiàn)的頻率相仿——第一種:Violin Sonata No.5 in F major, Op.24第二種: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5 in F major, Op.24。事實上,「小提琴奏鳴曲」其實是「為小提琴和鋼琴所做的奏鳴曲」。兩種樂器之間不存在主奏和伴奏的關系。(同理,大提琴奏鳴曲等也是一樣的。)那么小提琴主奏、鋼琴伴奏的曲子有沒有?答案是有的——小提琴小品。單樂章,通常只有幾分鐘,以旋律見長。此類作品給人的感受就是旋律優(yōu)美。充分表現(xiàn)小提琴在表現(xiàn)旋律上的特長,鋼琴只作伴奏,絕不會像在小提琴奏鳴曲中那樣「喧賓奪主」、「琴瑟和鳴」。
從技術角度看,因為小提琴音域有限,高音充分但是最低音只到小字組的g,這樣就缺少低音層,需要鋼琴補充。這也是為什么古典浪漫時期很少有小提和中提的二重,而是弦四(兩把小提+中提+大提)或者鋼三(小提+大提+鋼琴)。另一方面,小提本身可以拉的雙音、多弦音雖然較中提和大提已經(jīng)豐富很多,但是還是有頗多限制,所以缺少的和聲層這方面需要鋼琴來填補。再另外,古典浪漫時期樂器地位和角色分配是非常明確的,在各種帶鋼琴的管弦樂器獨奏曲中,鋼琴就是個伴奏。一直到新古典時期再往后20世紀,各樂器的地位和角色逐漸平等,說成是二重奏才比較到位。
還有人說的很直接:鋼琴最多同時可以按十個鍵(甚至可以更多,如果你一個手指按兩個鍵的話),小提琴一次最多拉兩個音的和弦。所以,你覺得呢?古典音樂是以和聲為fundamental,小提琴這樣的單聲部monophony經(jīng)常是不夠的,需要鋼琴把和弦填完整。
對有小提琴參與的作品歸類:
1. 小提琴協(xié)奏曲。小提琴和樂隊,多樂章。
2. 小提琴奏鳴曲。小提琴和鋼琴,多樂章。以上兩類最為常見。
3.小提琴獨奏作品。最有名的當屬巴赫的無伴奏和帕格尼尼的隨想曲了(兩者恰巧都是難度相當高的曲子)。巴赫的小無即「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雖有奏鳴曲一詞,但前文已述巴洛克時期 sonata 與之后存在差異。帕格尼尼的隨想曲可視為此類作品的代表?!攸c就是炫技炫技再炫技。此類作品中,除了巴赫的小無,其他多為炫技所做。
4. 小提琴小品。前文已提到過,小提琴主奏,鋼琴伴奏。單樂章。
也是就說,作曲家為使用小提琴的多樂章作品時,都會配上鋼琴或者樂隊——換言之,小協(xié)和小提琴奏鳴曲這樣的體裁為作曲家所親睞。至于小提琴作為絕對主角的作品——小品,為什么是只有幾分鐘的單樂章作品?小提琴主 / 獨奏的作品,特點是旋律和炫技。而這樣的作品,寫成幾樂章的大部頭,大概實在是有些膩味了吧。
除歌劇外,勃拉姆斯堪稱任何作曲形式的大師。雖然他的小提琴奏鳴曲僅有三首,但只要聆聽過勃拉姆斯這幾首晚年室內(nèi)樂的樂友,一定對此留有深刻印象。樂曲繼承了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的衣缽,其風格特色形似且神似,甚至更具深邃與內(nèi)秀的魅力。第一號與貝多芬的最后一首(第十號)連調(diào)號都一樣,為G大調(diào),又因為樂曲的旋律出自勃氏的藝術歌曲,因此也被昵稱為“雨之歌”。第二號有兩個昵稱:即“名歌手”(因開頭三個音與瓦格納的同名歌劇相同)和“騰恩湖奏鳴曲”(因此曲完成于瑞士騰恩湖畔)。第三號曾被克拉拉·舒曼稱為“最好的杰作”。
01. Sonata No. 1, Op. 78 In G Major: Vivace ma non troppo
02. Sonata No. 1, Op. 78 In G Major: Adagio
03. Sonata No. 1, Op. 78 In G Major: Allegro molto moderato
04. Sonata No. 2, Op. 100 In A Major: Allegro amabile
05. Sonata No. 2, Op. 100 In A Major: Andante tranquillo - Vivace - Andante - Vivace di piu - Andante - Vivace
06. Sonata No. 2, Op. 100 In A Major: Allegro grazioso (quasi Andante)
07. Sonata No. 3, Op. 108 In D Minor: Allegro
08. Sonata No. 3, Op. 108 In D Minor: Adagio
09. Sonata No. 3, Op. 108 In D Minor: Un poco presto e con sentimento
10. Sonata No. 3, Op. 108 In D Minor: Presto agitato
Sonata No.1 in G Major, Op.78
G大調(diào)第一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78號
勃拉姆斯直至40歲以后,才首次出版小提琴奏鳴曲,這首第一號,G大調(diào),OP.78,作于 1779年,其實在此曲之前,勃拉姆斯至少作過4首小提琴奏鳴曲,都因其自覺質(zhì)量不夠而未出版存世。此曲因其中第三樂章用了《雨點之歌》的旋律而稱為《雨點奏鳴曲》。勃拉姆斯引用了自己的歌曲《我的思緒有如旋律般飄動》,op.105,1(為克勞斯·格勞特的詩譜曲)作為這個樂章的第二主題;op.105中另外一首歌曲的旋律(《在墓地》)隱約出現(xiàn)在本奏鳴曲的終樂章中。勃拉姆斯在圖恩的同一時期創(chuàng)作了這些歌曲。
1879年6月22日,約翰內(nèi)斯·勃拉姆斯告知他的友人約瑟夫·約阿希姆有關自己的第一小提琴奏鳴曲:“……以后我們還可以演奏這首小小的奏鳴曲,作為消遣?!彼?878年夏天到1879年夏天之間在沃特西湖的波恰赫構(gòu)思的,同時創(chuàng)作的還有小提琴協(xié)奏曲OP.77。根據(jù)勃拉姆斯自己在手稿最后所寫的注解,他在1879年6月完成了這首奏鳴曲。其后不久,他寄給克拉拉·舒曼一份抄稿,她在1879年7月10日的回信中說:“你可以想象我的快樂,在精美迷人的第一和第二樂章之后,我再一次在第三樂章中發(fā)現(xiàn)了令我傾心的那種旋律,引人人勝的八分音符的流動。”此處她暗指勃拉姆斯的作品59號中的《雨中曲》,作曲家將它的頭兩個小節(jié)用在該奏鳴曲的終樂章中;這首歌曲的附點節(jié)奏也成為第一和第二樂章的基礎。同一年,勃拉姆斯將這首奏鳴曲寄給了他的出版商西姆洛克。這不是作曲家的手稿,而是由勃拉姆斯的抄譜員之一復制的,作為首次印刷用的制版譜。這份譜子如今下落不明。
Ⅰ.Vivace ma non troppo 第一樂章:不過分的活板
1.不太急的很快的快板,G大調(diào),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平易而輕靈,第二主題反而雄壯而有氣勢。發(fā)展部以處理第二主題開始,當小提琴逐漸上行而達巔峰時,急轉(zhuǎn)為明亮生動,第一主題隨后轉(zhuǎn)調(diào)頻繁,巧妙地以對位法發(fā)展。再現(xiàn)部充滿張力,一直推展到最后的和弦為止。
2.慢板,降E大調(diào),3 段體。鋼琴表達民歌式的旋律,而小提琴多少帶一點哀愁,從哀愁而轉(zhuǎn)向明朗。第二段,轉(zhuǎn)為行板,以送葬進行曲向前推進,有人認為表達的是舒曼悲劇式死亡的陰影。第三段是送葬進行曲形式的再現(xiàn)。
Ⅲ.Allegro molto moderato 第三樂章:有節(jié)制的快板
3.極中庸的快板,B小調(diào),回旋曲式。其旋律源于勃拉姆斯的歌曲《雨點之歌》,《雨點之歌》為格羅特作詞,歌詞為: “雨聲淅瀝,憶起我舊時歌曲。每當屋外細雨,我們在門前同唱此曲,能否再聽到這歌聲,伴隨一樣的雨聲。在我純潔的童年,它曾潤濕過我的心靈。”在這一樂章里,以細微指法在琴鍵上游動表達。這一樂章的第一副主題優(yōu)美如歌,第二副主題則以復弦奏法奏出悠長的降E大調(diào)旋律。小提琴與鋼琴在其中不斷流暢地作出春意蕩漾的敘述,既抒情又極為動人。
Sonata No.2 in A Major, Op.100
A大調(diào)第二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00號
勃拉姆斯的A大調(diào)第二小提琴奏鳴曲寫于1886年夏天,即他第二次到圖恩時。正如他通常的做法,勃拉姆斯在委托他的出版商之前,先將自己的這部新作寄給朋友們。1886年12月31日,他收到來自柏林的作曲教授海因里?!ゑT·黑佐根堡的夫人伊麗莎白·馮·黑佐根堡的回信;勃拉姆斯初到維也納時他們就相識了,她是他的作品的狂熱崇拜者,信中寫道:“……我滿懷喜悅地歡迎和贊賞**樂章中克勞斯·格勞特的歌曲!”勃拉姆斯引用了自己的歌曲《我的思緒有如旋律般飄動》,op.105,1(為克勞斯·格勞特的詩譜曲)作為這個樂章的第二主題;op.105中另外一首歌曲的旋律(《在墓地》)隱約出現(xiàn)在本奏鳴曲的終樂章中。勃拉姆斯在圖恩的同一時期創(chuàng)作了這些歌曲。
1.甜美的快板,A大調(diào),奏鳴曲式。第一主題類似瓦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中的贊歌動機,第二主題抒情而又沉靜。發(fā)展部從E小調(diào)開始漫溢出哀愁,鋼琴有力地奏出第一主題動機后,以對位法擴展,小提琴與鋼琴或以倒影形態(tài)出現(xiàn),或轉(zhuǎn)位模仿。再現(xiàn)部開始之前陽光普照,尾奏是夢幻的抒情曲,托維之說,“如覆雪之塔”。
2.F大調(diào),A—B—A'—B'—A''—B''形式,A為徐緩寧靜的行板,B為活潑的甚快板,A'是慢板的行板,B'是稍快的甚快板,A''為行板,最后B''為甚快板。其中B段為具諷刺意味的諧謔曲,而A''段極優(yōu)美。
3.優(yōu)美的稍快的快板,A大調(diào),頗似行板,回旋曲式,其主題為3段體,其中第三段鋼琴處理時音樂評論家們認為有春天黃昏般的幻象。這一樂章的旋律韻律極美,而尾奏又明亮得燦爛輝煌。
Sonata No.3 in D Minor, Op.108
D小調(diào)第三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08號
勃拉姆斯的《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d小調(diào),OP.108,從1886年起創(chuàng)作,完成于1888年。其間,勃拉姆斯的幾位好友病逝與病危,音樂評論家們認為有宿命觀滲入了這首作品。
Ⅰ.Allegro 第一樂章:快板
1.快板,D小調(diào),奏鳴曲式。第一主題浪漫而帶憂郁,第二主題是與基調(diào)平行的F大調(diào),略帶舒曼色彩。發(fā)展部由鋼琴基調(diào)屬音持續(xù)音貫穿始終,整體飄散著黯淡氣息。尾奏趨于平靜,鋼琴的上聲部與小提琴掙扎著欲脫出憂郁氣氛而欲罷不能。
Ⅱ.Adagio 第二樂章:柔板
2.慢板,D大調(diào),3段體。以單用G線發(fā)出的小提琴柔美之歌開始,形同短歌。第二段形同經(jīng)過部,第三段是第一段反復,一直是一種平靜的持續(xù)。
3.充滿感情的稍快板,升F小調(diào),3段體,類似諧謔曲,有凄清之感,不像是幽默,倒像勉強隱忍痛苦。中段增強氣勢,為發(fā)展部形態(tài)。第三段為焦躁不安的三度與六度雙音奏法,給人以喘息的感覺。極似回旋曲式。
4.興奮的急板,D小調(diào),回旋奏鳴曲式。似要一掃悲愁情緒,第二主題以贊美歌形態(tài),以生氣勃勃的發(fā)展給這個樂章以明亮感,最后尾奏以熱情的強音結(jié)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