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友老沈的朋友從天津到杭州來看他,他朋友做成了一筆生意,把剩下的一件唐三彩小盞和兩件未上彩的素燒小盞送給了老沈。那天,我逛完古玩市場,在老沈那里小坐,看到了這件漂亮可愛的唐三彩小盞,拿在手中把玩愛不釋手。
這件唐三彩盞,直徑5.5厘米,高2.8厘米,底足直徑3厘米。胎質細膩,呈白色,顯微棕色,素胎燒后施釉復燒而成。窯工施釉熟練而隨意,釉層凝厚,色調有濃有淡,自然融和,雖逾千年,綠釉仍青翠欲滴。應為唐代中晚期河北邢窯的產(chǎn)品。
邢窯是唐代最著名的白瓷窯場,它和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1984年對邢窯遺址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了唐中晚期的三彩。其器物有缽、瓶、罐、盤、碗等,注重實用與美觀的結合。邢窯唐三彩的釉色有單色和復色之分,呈黃、綠、藍、紅、棕、褐等色,其釉色較均勻,玻璃質感強。另外,邢窯還燒制綠、黃、褐等單色低溫釉器物,像這件唐三彩盞即是綠釉點彩工藝。
我們知道唐三彩以其瑰麗斑斕的釉彩和精美高超的造型,在中國陶瓷史和雕塑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但在清代以前唐三彩作為隨葬明器并不為古玩收藏者和研究者所重視。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為改善中國東西交通,開始修筑隴海鐵路,鐵路途經(jīng)的洛陽城北的邙山出土了為數(shù)可觀的唐三彩,驚動了世界考古界,使中國唐三彩名聲大振。
此唐三彩盞雖小,在三彩家屬中只能算孫子輩的,但我們卻可以從中一窺唐三彩的絢麗風貌。(阮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