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 不 讀 唐 詩
作者:繆 哲
本文摘自繆哲先生《禍棗集》,原文中間稍有省略。
每在書店里見到為孩子選購唐詩、或叫孩子在客人面前背誦唐詩的父母,便想起《孔雀東南飛》里的話:“阿母一何愚”。由“詩三百”到新歌謠,可堪背誦的佳作,不知凡幾,何以偏教孩子背唐詩呢?真是百思莫解。... ...
唐詩重意境,重?zé)捵?。少閱歷和文字感差的人,很難體會其佳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成人能知其妙處,已不很多,求之于乳臭未干、大字剛識一簍的孩子,又怎么懂呢?又因?qū)~、平仄的約束,詩意的脈絡(luò),在唐詩中很難就字面披尋,只能以“潛意”求之。如有人稱唐詩上下句之間,如電影的蒙太奇,這說的正是詩意的跌宕。把這些跌宕的情境串成一體,非老于詩道者莫辦,哪是小孩子的事?
詩講含蓄,講言外之意,意外之象,雖不自唐詩歌始,但以之為詩的本份,卻始之于唐詩,登峰造極也是唐詩。迷離恍惚,羚羊掛角,忽隱忽現(xiàn),宛若神龍,唐詩的妙恰在這里,也是文化日趨精細(xì)的產(chǎn)物。如今的孩子,固多神童,但仍有待被“文而化之”后,才能讀懂唐詩。
先秦,魏晉的詩,則如連環(huán)畫和卡通。其中固有意境,但主要是活潑的,有趣的故事。如:
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
又:
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fù)及。
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
漢魏的歌謠,故事渾然天成,靈機飛動,雖用字簡練,但無雕琢之痕,更切近我們今天的口語;不須太多的“文化”,便能曉悟道其義。蓋時代越早,越少經(jīng)文人之改進,是個越接近于天真,越適合于兒童。
您的孩子若不同凡響,生來就懂得文人畫的好處,那唐詩自然讀得。倘不是如此,則請教他或她更早的詩吧。
... ...
曾見用四季容顏漸變的樹葉排成的圓圈,從無到有,從綠到黃,從淺到深,從亮到暗,直至融入泥土,身形俱無。一瞬間醒悟,原來詩意便在日常中微微呈現(xiàn),原來宿命的悲劇不過是詩意的妝點,讓人心如此悸動,如此倉皇,如此糾結(jié),如此難舍。捉住了詩的感覺,此生不再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