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長距離游泳運動員本·勒孔特(Ben Lecomte)開始了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連續(xù)80天在巨大的垃圾場中游泳。
這個“垃圾場”漂浮在太平洋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垃圾聚集區(qū)。橫穿垃圾帶的冒險既是一場環(huán)保宣傳活動,同時也擔(dān)負(fù)著科學(xué)研究任務(wù)。
勒孔特每天要花上6-8小時在垃圾帶中游泳。他在馬桶圈、塑料瓶、舊牙刷和廢棄漁網(wǎng)間穿行,親眼目睹了如暴風(fēng)雪般密集涌來的塑料垃圾顆粒?!斑@場面很惡心,而且非常、非常令人擔(dān)憂。”
Ben Lecomte
但這不是他唯一的發(fā)現(xiàn)。“每當(dāng)我看到漂浮的塑料碎片,它周圍總是充滿了生命,”勒孔特說。如花朵般綻放的小小水母,擁有紫羅蘭色外殼的海螺,還有身披艷麗藍色的海蛞蝓……這些美麗的小生命以驚人的密度聚集于此,在垃圾中求生。
在漂浮垃圾聚集地,人們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量驚人的漂浮海洋生物 | Open Ocean Exploration
垃圾中的生命
這片垃圾帶位于北太平洋的中心地帶,覆蓋了160萬平方千米海面。根據(jù)2018年一項研究估計,這里至少有8萬噸漂浮垃圾,而且垃圾量還在以指數(shù)趨勢快速增長。與陸地上不同,海洋垃圾帶并沒有垃圾堆成的“小山”——它看起來更像是混雜著大量碎片的“垃圾湯”。
紫螺屬(Janthina)物種,它通過粘液泡泡漂浮在水面附近 | Denis Rieck
勒孔特在垃圾中發(fā)現(xiàn)了聚集的海洋生物,而乘坐支援船與他同行的科學(xué)家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在垃圾帶的外圍與中心區(qū)域選擇不同位置采樣,統(tǒng)計了表層海水中垃圾與漂浮生物的密度。結(jié)果顯示,生物密度與垃圾密度呈現(xiàn)明顯的正相關(guān)趨勢:越是垃圾密集的中心地帶,漂浮生物的數(shù)量也越多。
銀幣水母(Porpita porpita),這些小小的水母也常被稱為“藍紐扣” | Denis Rieck
這些與垃圾聚在一起的生物包括僧帽水母、帆水母、銀幣水母等刺胞動物,海蛞蝓、紫螺等軟體動物,以及橈足類、藻類等等。這些生物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海水表層,但它們在垃圾帶中的密度格外高,甚至達到了過往文獻報告的最高水平。
海神鰓屬(Glaucus)海蛞蝓 | Denis Rieck
打撈垃圾,殺死生命
這些小生命并不是因為喜歡才和垃圾生活在一起。海洋垃圾對它們沒有吸引作用,對它們的生存也毫無益處。它們只是被強大的外力帶到了這里,和海洋垃圾在此相聚——這股力量就是洋流。
垃圾聚集區(qū)在洋流的作用下產(chǎn)生,同樣的力量也會把漂浮生物聚到一起 | NOAA
這些被稱為“漂浮生物”的小家伙自主運動能力十分有限,它們的遠距離遷移主要依靠風(fēng)與水流的力量。太平洋上的這片垃圾帶在北太平洋副熱帶環(huán)流的作用下產(chǎn)生,而同樣的力量也會作用于漂浮生物,把它們和垃圾聚攏到一起。因此,越是塑料垃圾扎堆的地方,海水中的漂浮生物密度也會越高。
帆水母(Velella),這里展示的是從上向下看的視角 | Denis Rieck
這種聚集增加了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傷害。不僅漂浮生物自身接觸到了高密度的塑料垃圾,整個海洋表層食物鏈也會同時受到影響。以漂浮生物為食的海鳥、魚類和海龜也會隨著它們的獵物一起在這里聚集,它們在“垃圾湯”中尋覓食物,同時也錯將大量塑料顆粒吞下肚子。
漂浮生物是海洋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huán) | Open Ocean Exploration
而另一方面,它也大大增加了人類清除海洋垃圾的困難。無數(shù)漂浮的海洋生物生活在垃圾碎片中,無疑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然而,用簡單粗暴的手段打撈垃圾說不定會更糟——研究者指出,這樣做可能會殺死大量脆弱的漂浮生物,對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巨大打擊。
混雜著垃圾碎片與生物的采集樣品,如果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過濾海洋垃圾,這些小生命很有可能會被一同殺死 | Open Ocean Exploration
如何清理海洋垃圾才能讓傷害減到最小,這個問題現(xiàn)在可能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首先應(yīng)該盡力阻止垃圾從陸地流入海洋。
參考文獻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2939-w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