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不是宗教(2007-04-21 13:01:45)
臺灣學者傅佩榮先生近日到北京進行為期兩天的演講,20日下午,傅先生與北京各界媒體舉行了一場見面會。媒體總喜歡給人制造些頭銜,明星們冠之以“天王”、“天后”,學者則被冠以“大師”之類。傅先生今后會不會也來一個“辭去大師頭銜”的舉動,不得而知。
見面會上,傅先生先做了一個簡短的演講,內容是他駕輕就熟的,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問題。演講之后,畫家安迪先生向傅先生贈送了一幅頭像,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禮物。
媒體提問的時候,自然有人會提到于丹現象,提到當前中國的國學熱。傅先生說,讓幾百萬人都能夠自愿去買書讀《論語》,讀《莊子》,總比讓人們腦子里只有娛樂明星要好。這個觀點我同意。
見面會結束后,幾位朋友同傅先生一起吃了一頓便飯。飯桌上,我與傅先生簡單探討了一個話題,我說,傅先生總是把自己的觀念解釋為儒學,但是有一些研究者以及群眾則把儒家學說視為儒教,儒學與儒教這兩種態(tài)度是否會導致對儒家學說的不同理解?傅佩榮先生對此的回答是肯定的。把儒家學說宗教化是一種很不好的傾向,它會導致人們放棄自己的思考,以狂熱代替理性。傅先生特地舉例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不是儒學,而是一種宗教情緒。
最早把儒家學說稱之為儒教的是進入中國的早期西方傳教士,因為,儒家學說在中國深入人心,嚴重影響了這些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事業(yè),因此,他們把儒家學說視為他們傳教事業(yè)的最大對手,儒家學說因而也被他們稱為儒教。由此產生了后來的“中國禮儀之爭”。傳教士當年翻譯了大量中國古代經典,傳到歐洲后,儒教的觀念在部分歐洲學者那里也被接受。以后,歐洲的這些思想又出口轉內銷地回到中國,在全盤西化的思潮下,被一些中國人接受,儒家學說好像真的就成了儒教。
傅佩榮先生從宗教的五大特征,簡單論述了儒學不是宗教的結論。但是,我必須指出,不管在以前的中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確存在將儒學宗教化的傾向。這種傾向來自兩個方向,一是某些尊儒的人士,二是某些批儒的人士。傅先生舉例說,全世界只有在印尼的華人中,把儒學變成了儒教。我記得在越南也有一種教派,集中了儒釋道所有的精英,其中當然包括孔子。
反對儒學的人士將儒學宗教化,也有兩種情況,一是像當年的傳教士一樣,也信奉某種宗教,出于信仰而有“絕對真理”一說,當然要排斥他的信仰之外的其他一切東西。反儒的另一種傾向是全盤西化思想的副產品,某種程度上,這些人在面對西方思想的時候也表現出準宗教化的傾向。
不管來自內部的還是來自外部的將儒學宗教化的傾向都是有害的。當年西方傳教士在是否允許中國信徒“祭祖”這個問題上引發(fā)的“中國禮儀之爭”,最后被康熙以禁止傳教的方式解決。這種方式也強化了某些人將儒學視為儒教的觀念。因此,我認為,在當今社會,繼續(xù)搞什么大型“祭祖”活動意義不大,反倒容易給攻擊者落下把柄。
正因為反對任何將儒學宗教化的傾向,因此,我們也就能夠理解傅佩榮先生為何一直主張要恢復孔孟原本的觀念。按照一些學者的研究,儒家學說在古代中國,雖然離真正的宗教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但是,自宋明理學之后,確實具備了一些宗教化的特征,例如康有為等人。有些學者將后期的儒學稱之為“半宗教”或“準宗教”,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人們批判儒學所造成的思想僵化等不良后果,其實就是將儒學宗教化的產物。
如果我們把孔子視為一個有豐富哲學思想的人,我們就可以從容地探討儒家學說的真正內涵。如果我們把孔子當作一個神,把儒家學說當成一種宗教,我們除了單向地接受它,或者拋棄它,就沒有其他的選擇。真正的智慧,來自理性的思考和經驗的總結,面對孔子也一樣。真正的儒學,絕對不是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