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讀ào的時候,在現(xiàn)代漢語是“不順”的意思。在格律詩中,句中出現(xiàn)格律不順的地方,這種句子就叫做拗句。
拗句只在格律詩中出現(xiàn)。
詩人明明懂得格律,那么拗句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呢?
那是因為有時候詩人寫詩,詩興來了,會特別想用某個字,詞不害意,那么先不管平仄,就用這個字了,在其他地方救一下好了。
一、幾成特殊格式的拗救
之前說過一種常用到幾乎成了特殊格式的拗救: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改為(仄仄)平平仄平仄
二、孤平自救
現(xiàn)在再說一種,孤平的自救:
句式“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個字必須用平聲,假如用了仄聲,成了孤平句“仄平仄仄平”的話,我們就把第三個字變成平聲,“仄平平仄平”這樣就不犯孤平了,反正第三個原本也是可平可仄。
對于七言也是這樣:
(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舉個例子:
夜宿山寺李白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每句的平仄是這樣的: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摘”是入聲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恐驚天上人”,這句與第三句相對,原本應(yīng)該是“平平仄仄平”。為了用“恐”這個仄聲字,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這種孤平的自救句式。
當(dāng)然,有人會問,那如果是七言孤平句“(仄仄)仄平仄仄平 ”,我不在第五個字上補一個平聲,在第一個字上補,變成“(平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韻腳的平聲,前面不也有兩個平聲字了嗎?
還是那句話,這種句式是否還犯孤平,目前學(xué)術(shù)界的爭議比較大,盡量不要去寫這樣的句子。
三、大拗句和小拗句
1、大拗句
假如句式“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個字一定要用仄聲的話,變成了“仄仄平仄仄”,律詩同句偶字平仄相對的要求就被徹底打破了。這時候在對句救。
它的對句原本應(yīng)該是“平平仄仄平”,我們就規(guī)定它的第三個字必須要平,用來還上句多出來的那個仄字,這樣兩句加起來總體來說平仄還是和原來差不多的。
這種句子叫做大拗句,必須要救。
變化之后: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舉個例子: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第二句,“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钡钠截剖牵贺曝破截曝?,平平平仄平。
這也是大拗句補救之后,給我們留下的千古名句。
2、小拗句
句式“仄仄平平仄”變成“仄仄仄平仄”,因為變的是第三個字的平仄,這種情況可救可不救。
因為古人有的救,有的不救。
救的話,對句就改成“平平平仄平”。
變化之后是: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舉個例子:
贈孟浩然李白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們看這首詩,很容易看出李白的性格。
一上來,李白就寫出一個拗句:
“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因為第三個字“孟”是孟浩然的姓,就得用仄聲,不能變。
其實這是一個小拗句,變的是奇數(shù)位的平仄,可救可不救,李白在這里救了。
李白是孟浩然的小迷弟大家都知道,我們看看孟浩然的一首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jì)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首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的平仄是“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前半句分明是一個沒有救的孤平??!
果然是李白的偶像,任性!
那,再看上回說李白仿人家詩的崔顥: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心里默背一下四種基本句式——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沒有!
成了特殊格式的拗救——平平仄平仄,沒有!
孤平自救——仄平平仄平,沒有!
大拗句的補救: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沒有!
小拗句的補救: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沒有!
其實,上面的平仄打眼一看就知道崔顥沒有認(rèn)真救了。上句連著六個仄,下句古風(fēng)三平尾,崔顥這首律詩寫得也很任性。
附《黃鶴樓》全詩,大家沒事分析下平仄: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