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平水韻》和《新聲韻》
摘:暢游江湖
一、韻轍和押韻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押韻是指在特定的文體里,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韻的字。押韻的文體稱韻文,詩歌是最常見的韻文。從《詩經(jīng)》到后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構成聲音回環(huán)的美。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于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 g是聲母,ōng 是韻母。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普通話語音系統(tǒng)中,21個輔音聲母,39個從結構成分看分單韻母、復韻母、鼻韻母三類。但準確的講“韻”與“韻母”不同,韻指韻母中不包括韻頭的部分。
韻頭--復韻母中韻腹前面的元音,一般由高元音充當,發(fā)音不響亮。普通話中有i、u 、ü[y]三個韻頭。韻腹--復韻母中開口度最大、發(fā)音最響亮的元音,也叫主要元音。如ua[uA]中的a、ei[ei]中的e、iou[iou]中的o。 韻尾--指復韻母中韻腹后面的元音或輔音。普通話中有n[n]、ng[?]兩個輔音韻尾和i、u兩個元音韻尾。如ei[ei]中的i、iao[iɑu]中的u、an[an]中的n、ing[ing]中的ng。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押韻的位置一般在句子的末一字),所以又叫“韻腳”。例:茅檐常掃凈無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這里“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繞字不押韻,因為“繞”字拼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 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象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這種i、u、ü 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例:晝出耘田夜績麻(má),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guā)“麻”“家”“瓜”的韻母是 a、ia、ua。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同韻字,押起韻來是同樣諧和的。
為什么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并不十分諧和,甚至很不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fā)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xiàn)代的語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例: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去深處有人家(jiā)。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huā)。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xiá,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qī)。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ér)。按今天的普通話去讀,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韻了。如果按古音的讀兒(ni),那就諧和了。今天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于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古人所謂“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韻書押韻,也是較合理的。宋代以后,語音變化較大,詩人們?nèi)耘f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yōu)椴缓侠淼牧?。今天我們?nèi)绻麑懪f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
二、舊韻
今人所談論的舊韻多指《平水韻》。中國最早的韻譜可能是三國魏李登《聲類》、晉代呂靜《韻集》,南北朝時更多,陽休之《韻略》、李季節(jié)《音譜》、沈約《四聲譜》、夏侯詠《韻略》、周顒《四聲切韻》、杜臺卿《韻略》等等。隋代陸法言,以四聲分為二百零六韻,編為《切韻》一書,便成為千古韻書之祖。隋代以前的韻書也是陸法言撰《切韻》的重要參考材料,他是對各家的分韻意見有所取舍的,保存在《刊謬補缺切韻》中的韻目小注已經(jīng)對這種取舍作了說明。但《切韻》及隋代以前的韻書畢竟還是亡佚了。在清代以前,都認為《切韻》是二百零六韻。近幾十年來,發(fā)現(xiàn)幾本唐寫本的韻書,從而考定《切韻》為一百九十三韻:平聲五十四韻,上聲五十一韻,去聲五十六韻,入聲三十二韻。因《切韻》久佚,繼《切韻》之后,唐代孫愐編撰《唐韻》,宋代陳彭年等編撰《廣韻》,宋代丁度等編撰《集韻》。 韻分得太細,寫詩很受拘束。唐初許敬宗等人奏議,把二百零六韻中鄰近的韻合并起來使用。南宋時,江北平水人劉淵編寫了《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將二百零六韻合并為一百零七韻。因劉淵是平水人,后人則將其稱為“平水韻” 。但是劉淵的《平水韻》也佚失。在《平水韻》佚失之前,金代王文郁編寫了《平水新刊韻略》一書,又把《平水韻》的一百零七韻改并為一百零六韻。這就是后來通行的“平水韻”。上平聲15部,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聲15部,如一先、二蕭、三肴、四豪……等;上聲29部,如一董、二腫、三講、四紙……等;去聲30部,如一送、二宋、三絳、四寘……等;入聲17部,如一屋、二沃、三覺、四質(zhì)……等。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因為平水韻是根據(jù)唐初許宗敬奏議合并的韻,所以,唐人用韻實際上是《平水韻》。
參考資料:http://www.paiai.com/Article/scgw/ll/200403/1283.html
三、新韻
這里指的新韻既是《中華新韻》。中華詩詞學會《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fā)展綱要》指出:“為促進聲韻改革和推行新聲韻,很有必要組織學者、專家盡快編出新韻書。新韻可先出簡本,以應急需,然后在簡本試行的基礎上再出繁本。”同時提出“以普通話作基礎,實行聲韻改革。這是從語言發(fā)展現(xiàn)狀出發(fā),獲得最大詩詞效果,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必要措施。” 就此《中華詩詞》雜志公布了兩種聲韻改革簡表,一邊試行,一邊聽取意見。并對兩種簡表以及詩詞界傳用的幾種簡表,進行了分析、研究、比較和歸納,征求了一些詩詞作者的意見,經(jīng)過集體討論,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在此基礎上,又邀請全國著名語言學家、音韻學家專門進行座談,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參考和借鑒了現(xiàn)當代音韻學家對普通話音韻的研究成果而正式公布試行。
中華新韻(十四韻)韻部表
一、麻 a,ia,ua 二、波 o,e,uo
三、皆 ie,üe 四、開 ai,uai
五、微 ei,ui 六、豪 ao,iao
七、尤 ou,iu 八、寒 an,ian,uan,üan
九、文 en,in,un,ün 十、唐 ang,iang,uang
十一、庚 eng,ing,ong,iong 十二、齊 i,er,ü
十三、支(-i)(零韻母) 十四、姑 u
1. 韻部劃分的依據(jù):普通話。以普通話為讀音的依據(jù),以《新華字典》的注音為讀音的依據(jù)。將漢語拼音的35個韻母,劃分為14個韻部:麻波皆開微豪尤,寒文唐庚齊支姑。為了便于記憶,可用兩句七言韻語來代表14個韻部:“中華詩國開新歲,又譜江濤寫玉篇”。
2. 韻部劃分的標準:同身同韻。用《漢語拼音》注音,韻母可分為韻頭、韻腹、韻尾三個部分。所謂“同身同韻”,即是將韻身相同的字,歸于同一韻部。這樣就使音韻劃分有了明確的可操作的標準和尺度,從而使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考慮到漢語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時的具體情況,在判定“同身”時,對個別具體情況有所調(diào)整。韻母中開頭的i、u、ü,稱為韻頭;韻頭后面的元音部分稱為韻腹,它是韻母發(fā)音的主部;韻腹后面的輔音部分,即n、ng,稱為韻尾。韻腹和韻尾全稱韻身。有的韻母沒有韻頭,只有韻身。有的韻母沒有韻尾,韻腹即是韻身。顯然,韻身相同的字,發(fā)音取同一收勢,讀起來是和諧統(tǒng)一的,因而是押韻的。用《注音字母》注音,韻頭稱為介母,沒有韻尾,韻母即是韻身。韻母相同,自然同韻,同身等韻就更是理所當然的了。
3. 平仄區(qū)分的原則:只分平仄,不辨入聲。每個韻部中發(fā)音為陰平、陽平的字,即為平聲字;發(fā)音為上聲、去聲的字,即為仄聲字。不再區(qū)分入聲字。這樣,每個韻部實際上自然分成了平聲、仄聲兩個部分。用入聲韻的詞牌,用新韻時改用仄聲。
4. 多音字的歸屬原則:音隨意定,韻依音歸。對于多音字,根據(jù)其不同的讀音,分別歸屬于相應的韻部。在使用時,根據(jù)該字在句子中的具體含義確定其讀音,從而確定其所屬韻部及其平仄劃分。
5. 與舊韻書的關系:倡今知古,雙軌并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創(chuàng)作舊體詩,提倡使用新韻,但不反對使用舊韻,如《平水韻》。但在同一首詩中,對于新舊韻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為了便于讀者欣賞、便于編者審稿,使用新韻的詩作,一般應加以注明。一般說來,新韻比舊韻要簡單、寬泛,且容量大,這對于繁榮詩詞創(chuàng)作應該是有促進作用的。但這并不妨礙繼續(xù)使用舊韻,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則。而且,即使使用新韻,也可以使用比《中華新韻》更嚴、更細的韻目,這就是“寬不礙嚴”的原則。
四、關于韻部劃分的幾點說明
1、e,o 同韻。e 與 o 在漢語拼音中發(fā)音的區(qū)別,是依賴于聲母的,當其與 b、p、m、f 相拚時,發(fā) o 音,與其它聲母相拚時,發(fā) e 音。它兩個其實是一個韻母,只是與不同的聲母相拚時,才造成了讀音的微小差別?!镀剿崱吠瑲w五歌,《十三轍》同入“梭波”,說明古時差別更小。《注音字母》中用ㄛ、ㄜ表示,采用兩個形近的字母,正是反映了讀音的實際情況。因此,把 e、o 歸入同一韻部,是在實際發(fā)音上是不違反“同身同韻”的標準的。
2、eng,ong 同韻。韻母 ong 的使用,只是《漢語拼音方案》的特殊處理。從音韻學角度上講,ong、iong 的韻腹都不是 o,而是 e,即應為 ueng、ǖeng,其韻身都是 eng ?!稘h語拼音方案》中還有一個韻母 ueng,與 ong 同音,可見 ong 與 ueng 是等效的。在《注音字母》中,ong、iong 即為ㄨㄥ、ㄩㄥ。介母不同,韻母同為ㄥ,其與 eng 同身同韻的狀況,更是一目了然。《平水韻》分為一東二冬八庚九青十蒸,至《十三轍》統(tǒng)歸中東,反映出古人已經(jīng)認識到它們可以是同韻的。
3、ie,ue 的韻身不是 e,而是 ê?!巴硗崱钡臉藴?,是以字的實際讀音為依據(jù)的?!稘h語拼音方案》為了簡便,對個別字母的使用做了調(diào)整。比如,ie、ue 中的 e 實際應是 ê,即《注音字母》中的ㄝ。為了簡便,以 e 代之。注音時是簡便了,劃韻時卻增加了一層假面具。必須拋開假面具,按照其實際讀音劃韻。因此 ie、ue 不應與 e 同韻,而應自成一韻。《平水韻》中,此二韻雜于九佳六麻,《十三轍》始辟“乜斜”,反映出讀音的發(fā)展分化狀況
4、an,en 不同韻。這兩個韻母的字,有一部分在古代讀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因而《平水韻》把它們歸入同一個韻部(十三元)?,F(xiàn)在有些地方方言中還保留著這種坊音,但普通話中已明顯的區(qū)別出來了。這兩個韻母雖然都是以鼻音n做為韻尾,但做了韻腹的主元音不同,因而韻身不同。按照“同身同韻”的標準,不應同韻。
5、en,eng 不通押。古人多有 en、eng 通押現(xiàn)象,多見于詞。現(xiàn)在有的地方方言中,仍有 en、eng 不分的現(xiàn)象,即是古音的殘留。普通話中,它們的讀音差別是非常明顯的,不能通押。且新韻只有十幾個韻部,字量大,余地大,用韻再無放寬的必要。因此,不論從“同身同韻”的標準來說,還是從具體操作的尺度來說,這兩個韻部都不應再通押。
五、關于在近體詩詞創(chuàng)作中用韻的一點看法
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部分,雖然經(jīng)歷了幾十年沉寂,但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和文化的多元化而重新崛起。古典詩詞也不再是暮年文化,有很多青年或者少年人也樂于從事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但是,由于歷史的變遷,語言環(huán)境的改變,現(xiàn)代人寫近體詩用韻成了舞文弄墨者激烈爭論的話題。大體分三種意見:
1、必須改革《平水韻》,實行新韻;
2、最好實行雙軌制,新韻舊韻各走一邊;
3、認為《平水韻》堅決不能動,動了《平水韻》就毀了近體詩。
既然是古典詩詞,那么就有個繼承與發(fā)展的問題。繼承什么,如何發(fā)展是首要問題。大家都知道,近體詩詞有三美,那就是結構美、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結構美和節(jié)奏美很少有分歧,韻律美這塊現(xiàn)在分歧較大,主要就是用新聲韻和平水韻之爭論。
詩詞之所以押韻,就是為了讀起來音階能夠回環(huán),產(chǎn)生音韻的美。這就要求在押韻的部位用同一韻部的文字來達到這個目的。輔之句子中的平仄互換,起到抑、揚、頓、挫節(jié)奏鮮明的效果。這就是古典詩詞押韻的初衷所在,也是詩詞精粹之所在。我國家幅員遼闊,人們沒有統(tǒng)一的發(fā)音標準,如果按照各自各地的發(fā)音來寫詩,那么就肯定是混亂和難以交流的?;谶@一點,就需要有一部規(guī)范的書來協(xié)調(diào)文字讀音的統(tǒng)一,這就是韻書的由來。
從上古、中古和近代,韻書一直是在發(fā)展和變化的。例如,我們今天讀《詩經(jīng)》覺得它不押韻,其實它是押韻的?!缎l(wèi)風》:“爰居爰處,于林之下”,古人“下”讀虎音。《關睢》:“寤寐思服,輾轉(zhuǎn)反側” ,“服”古人讀迫音。這樣的例子很多,只是說明“百里不同音,千年不同韻”這個道理。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時期魏國李登的《聲類》已經(jīng)失傳。隋代陸法言的《切韻》也失傳,僅存抄本殘卷,共分平上去入193韻。宋陳彭年增訂的《廣韻》為206韻。到了南宋出現(xiàn)了今天有好多人奉為正宗的《平水韻》。后來還有元人周德清編撰的《中原音韻》。無論哪部韻書,都是根據(jù)當時大多數(shù)人語言發(fā)音標準來制訂的。也就是當時的官方語言,即當時的普通話為基準的。說到這里,我們應該知道,語音是在不斷地變化,韻書也在不斷地變化。從唯物論的角度看,所有的事物都是在發(fā)展和變化的。試想,如果有人按照《詩經(jīng)》的韻來寫格律詩詞能否得到大家的認可呢?那么用《平水韻》寫詩,上古詩人認可嗎?時至今日還有人指責用新韻寫詩的人出律,我不禁想問:違背上古詩韻就合理,今人違背《平水韻》就不合理了嗎?我們不得不承認,近體詩在其發(fā)展歷史上由于和完備嚴密的《平水韻》完美結合,在文學史上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篇章,自然,《平水韻》功不可沒。但是,歷史上近體詩及其遵循的《平水韻》是建立在當時的語言、語音現(xiàn)實的基礎之上的。從事物的的發(fā)展規(guī)律看,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藝術永遠是鮮活的,詩歌作為語言的最高藝術自然不是僵死的,如果認為《平水韻》絲毫不敢動搖,必然導致近體詩的僵死。我們仔細看看,現(xiàn)代漢語中“東”和“冬”根本就是一個韻(ong),“真”和“文”根本就是一個韻(en),可是《平水韻》表中偏偏歸入兩個韻;“元”和“寒”韻部雖然稍有差異,但是韻尾相同,毫不影響詩歌吟詠效果的和諧,那有必要不敢越雷池半步呢?“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在普通話里已經(jīng)沒有“xia”的讀法,難道也要為寫近體詩記住它的古音嗎?最要不得的是入聲字,現(xiàn)在普通話里已不復存在,也就是說在當下的語音現(xiàn)實中根本沒有這種聲音了。試問現(xiàn)在有幾人能清除及熟練地掌握那幾百個入聲字的讀音?為什么發(fā)音完全相同字卻不能入一個韻部,有幾人能講清楚?即使個別人會讀,又如何讓大家接受呢?恰恰是在現(xiàn)在的語音現(xiàn)實中堅持《平水韻》才破壞了韻律美的初衷。這道理不是顯而易見的么?
有人還主張:讀不出來不要緊,你可以死記這幾百個字,這是寫近體詩的必修課。還口口聲聲強調(diào)現(xiàn)在還有不少地方方言里還有入聲字。請問:方言里有入聲字怎么了?如果依據(jù)方言什么聲音的字估計都有,有些方言還象鳥叫呢,你怎么不列入韻表呢?我不是不尊重方言,關鍵是語言有統(tǒng)一的必要,若論方言就行不成統(tǒng)一的語言規(guī)矩,包括《平水韻》也誕生不了。我以為這些人要么是墨守成癖,幾近自虐;要么是畏懼陳規(guī),逆來順受;要么是自己已經(jīng)掌握了入聲字,改依普通話反而不熟悉了。
以普通話作基礎,實行聲韻改革,從語言發(fā)展現(xiàn)狀出發(fā),獲得最大詩詞效果,這才是真正尊重和繼承、發(fā)揚中華文化遺產(chǎn)的正確態(tài)度。歷史上舊體詩及其遵循的《舊韻》是建立在當時的語言、語音現(xiàn)實的基礎之上的。之所以能夠通行、通用,正是基于當時的人們對于這個語言、語音現(xiàn)實的普遍的接受。到了今天,我們的語言、語音的現(xiàn)實就是普通話,我們再去創(chuàng)作近體詩就理應依據(jù)現(xiàn)在的語言語音現(xiàn)實。我們現(xiàn)代人的作品,應該是給現(xiàn)代人看的,為現(xiàn)代人服務的?,F(xiàn)代人寫的詩現(xiàn)代人不會讀,那我們不是在為死人寫詩嗎?試看那些堅持《平水韻》的人有幾人能嫻熟掌握、使用其韻部和“入”聲字?無非是寫好了詩再用工具去套校而已。有何意義?實有自我標榜、賣弄筆墨之嫌。詩歌是作者“思而語、慨而發(fā)、筆隨心、墨隨意”的文學作品,寫好了再用工具去套校,勢必影響作品的思想和意境。
中華詩詞學會已經(jīng)發(fā)布了《中華新韻》,十四韻部。而且政府也早就有語言文字法。我們運用新韻來創(chuàng)作近體詩,完全符合古典詩詞在現(xiàn)代語音環(huán)境下三美的初衷。如果漢語拼音基礎好的話,在創(chuàng)作中根本就不需要查什么韻書。操作起來非常容易。對普及中華詩詞善莫大焉!所以說,為了更好的繼承、發(fā)揚、光大中華文化遺產(chǎn),“倡今知古,雙軌并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是符合中華文化發(fā)展的要求。
本人純屬近體詩業(yè)余愛好者,也沒有經(jīng)過名師點撥,在這里斗膽談論《韻》,純屬班門弄斧。水平有限,淺薄之言,請堅持《平水韻》的朋友們莫生氣。我要聲明一下:雖然反對用《平水韻》來約束新韻作者,但尊重那些用《平水韻》創(chuàng)作的朋友們。喜歡用什么是自己的事情。唯一的要求是請那些堅持《平水韻》的朋友,放下所謂正宗的架子,承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放眼未來,給新韻作者提供一個寬松的寫作環(huán)境。對于使用新韻的朋友也應當適當?shù)牧私庖幌隆豆彭崱?,以便能更好的解讀、欣賞、學習前人優(yōu)秀的作品。在同一作品中,要“同聲同韻”,切忌“新舊韻混用”。新韻作品要標上“新韻”字樣,以免引起毫無意義的爭論。
七律 論詩韻
文/暢游江湖
巧墨靈織曳羽迷,今毫古翰各通衢。
舊聲死守遺僵字,遙體沉言斷曲虛。
新韻輕行縈趣語,近形歡句絡弦余。
頻脧靜眼觀文事,嘆笑疏枝朽木迂。
卜算子 言新韻
文/暢游江湖
華語度千年,古句音聲變。彌補殘缺改弊端,承舉詩文苑。
明志付清詞,猷緒翚心翰。不唱宮商韻已知,毫予逍遙硯。
注:詩詞均采用新韻,以《新華字典》音標為準。七律詩中對仗采用的是隔句對。
衢(qu 二聲) ——大路;通衢:四通八達的大路。 脧(suo 一聲)——斜著眼睛看。
猷(you 二聲)——計謀、打算、計劃。 翚(hui 一聲)——飛。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仄平平⊙仄平(韻) ⊙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卜算子雙調(diào),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盛行于北宋。因秦觀有“極目煙中百尺樓”之句,故又名《百尺樓》。
⊙●●○○(句)⊙●○○●(韻)⊙●○○●●○(句)⊙●○○●(韻)
⊙●●○○(句)⊙●○○●(韻)⊙●○○●●○(句)⊙●○○●(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