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榮方 較之燕昭王、齊威王、秦始皇等古代帝王,漢武帝更熱衷于敬神、求仙,賴有《史記·封禪書》,我們對漢代的求仙活動有了充分的了解。 戰(zhàn)國時代,已形成方士集團,但他們曾遭到秦始皇的打壓,元氣大傷。到漢武帝時,由于皇帝的篤信與倡導(dǎo),求仙之風(fēng)又興盛起來,規(guī)模、聲勢遠超過前代,方士勢力則復(fù)起,亦遠非秦代可比。 武帝雖然好儒,也受黃老思想熏陶。而黃老尚自然、清凈無為的一面似乎對他毫無影響,他獨鐘情于黃老神奇的一面。他17歲登基,“尤敬鬼神之祀”。第一個對漢武帝產(chǎn)生影響的方士是李少君。武帝有一舊銅器,考問少君。少君回答:這是齊桓公時代的銅器。后來武帝經(jīng)案驗,果桓公時代之遺物,于是他“以少君為神,數(shù)百歲人也”。識認(rèn)出一舊銅器的時代,這有一定的學(xué)識經(jīng)驗即可辦到,由此推斷少君有相當(dāng)學(xué)識,才符合邏輯,但武帝等人卻由此判斷少君是神仙,是活了“幾百年”的人,卻有點不可思議。初試小技得逞后,李少君誘使年輕的漢武帝海上求仙,于是漢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從事于用“丹砂藥劑化為黃金”。漢武帝此舉的后果是:“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李少君后來生病死了,武帝“以為化去不死也”。 李少君死后兩年,武帝開始對方士少翁、欒大等著迷。少翁因造假被武帝所殺且不說。武帝見了欒大“大悅”,為什么呢?因為他對殺少翁已經(jīng)非常后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盡”。欒大相貌堂堂,又“敢為大言”: 臣嘗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薄俺伎中某桑ㄉ傥蹋瑒t方士皆掩口,惡敢言方哉?!?br> 為了安撫欒大,武帝掩飾自己殺少翁的事實說:他是吃馬肝中毒死的。此刻的欒大,已經(jīng)將武帝的心理與智力揣摩透了,于是欲擒故縱地對武帝說: 臣師非有求于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則貴其使者,今有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神人尚肯耶否耶,致尊其使,然后可致也。 貴其使者,這個使者不可能是別人,只能是欒大本人,別人何由認(rèn)識他的“老師”呢!武帝當(dāng)即拜欒為五利將軍,一月后,又讓欒大佩四顆金?。禾焓繉④?、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天道將軍。又封欒大為侯,賜甲第,童仆千人,還有車馬帳幃器物等。武帝還將自己的一個女兒許配欒大,這個公主下嫁欒大,光黃金就帶去萬斤。武帝還親臨欒大府第,他派出慰問、送禮物的使者,絡(luò)繹不絕。 當(dāng)時的欒大貴震天下,看得人人眼饞,惹得燕齊一帶的人,都說自己有禁方,能神仙了。那一年,漢武帝44歲,他一心期待著欒大給他招來神仙。然而欒大招不來神仙,在長安無法久居,就治裝東行,說是入海找其師傅去了。 欒大東去后不久,另一個方士公孫卿又出現(xiàn)在武帝宮里。那一年汾陰掘出古鼎一只,公孫卿講了一則黃帝成仙登天的故事: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須,龍須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須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雖然吃了少翁、欒大的虧,漢武帝對公孫卿所言仍深信不疑,他說:“我如能像黃帝那樣成仙,我視離開妻兒如脫鞋耳?!庇谑撬莨珜O卿為郎,讓他去太室山為自己候神。同時,開始有關(guān)封禪的準(zhǔn)備工作。他后來之去泰山行封禪大典,根本的目的在于求仙。 漢代的方士中,公孫卿大約是對漢武帝急切求仙的心理揣摸得最透徹的。這年冬天,他聲稱在河南的糇氏城上發(fā)現(xiàn)了仙人的蹤跡,武帝興沖沖地趕到那里欲一見“仙人跡”,卻是一場空歡喜,失望之余,恨恨地欲問罪公孫卿,誰知公孫卿不慌不忙地回答:“仙人對人主沒什么求的,是人主有求于他。若非寬以時日,仙人不會來。”武帝竟心悅誠服,于是下命郡國修路,各名山修造宮觀,以求神仙降臨。為了候仙,舉國行動起來,這種折騰,在公孫卿的蠱惑下,如火如荼,勢不可當(dāng)了。 武帝46歲那年冬天,先是到橋山黃帝冢祭祀黃帝。第二年的3月,他禮登太室山,據(jù)說從官在山下聽到有叫“萬歲”的。下山后,武帝即直奔東海,今山東一帶的百姓似乎都如癡如狂,“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shù)”。盡管“無驗者”,武帝還是不斷增加船只,命令自稱見到過海上神山的幾千人,出海去求所謂的蓬萊仙人。公孫卿則拿著皇帝的符節(jié),帶領(lǐng)大批隨從,在一些名山候仙,他走到東萊的時候,又聲稱“夜見大人,長數(shù)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禽獸云?!蔽涞塾峙d沖沖地趕到東萊,親自觀看那巨大的足跡。不知是巧合還是迎合,他手下的大臣們也說:他們見到一老人牽著一條狗,說了聲“吾欲見巨公”就不見了人影。武帝斷定此人即是仙人,就在那里住下,同時讓方士們乘皇家傳車四處去找這個“仙人”。這次派出去的人數(shù)也在千人以上。 因為沒有結(jié)果,漢武帝暫時離開東萊。于四月順便封禪泰山。然而他念念不忘的還是求仙,在方士們的慫恿下,他“欣然庶幾遇之,乃復(fù)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兩千多年前的這一幅求仙圖景今天看來十分荒誕,一個東方最大國家的皇帝,帶著他的大臣們,以及無數(shù)的百姓,翹首佇立海邊,希望看到蓬萊仙山與仙人。那些日子,海市蜃樓正好沒有出現(xiàn),如果正好出現(xiàn)了,我們不知道漢武帝及他的臣民們當(dāng)時會有怎樣的想法,會有怎樣的舉動。 漢武帝的求仙,公孫卿起了最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公孫卿又向54歲的漢武帝發(fā)表了一通議論:仙人可見,但皇上您來去太匆忙,所以見不著。接著,公孫卿第一次提出“仙人好樓居”的意見,武帝于是在長安、甘泉山一帶大造高樓。這在中國建筑史上是可以寫上一筆的。當(dāng)時在長安造的高樓稱“蜚廉桂觀”;甘泉的則叫“益延壽觀”。后來又在甘泉造了更高的“通天臺”,這“通天臺”,唐司馬貞注《史記》時引《漢書舊儀》云:“高三十丈,去長安二百里,望見長安城也?!彼€命人準(zhǔn)備了仙人用的房屋用具于那些高樓之下,時刻等待仙人的降臨。 漢武帝還命人擴建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建章宮是完全可以和秦始皇的阿房宮比肩的一大宮殿建筑群,不僅四面皆建有宮觀樓臺,還有虎圈、大池,大池名太液池,池中建有“蓬萊、方丈、瀛洲”等神山,建章宮的“神明臺”、“井榦樓”高五十余丈,與其他樓觀皆車道相屬。 武帝一方面大興土木,四處造樓候仙。另一方面,又前后三次親自萬里迢迢來到東海邊,希望遇見仙人。但都毫無結(jié)果,《史記·封禪書》云:“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跡為解,無其效。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終羈縻弗絕,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祠神者彌眾,然其效可睹矣?!边@段話有兩層意思值得注意:一是盡管方士們始終沒有找到仙人,武帝對他們的怪迂之談也有點厭倦了。但他還是心存希望;明明“其效可睹”,即其事可知,武帝還是“冀遇其真”。二是武帝信方士求神仙造成的社會后果:言祠神者彌眾。司馬遷的批評非常含蓄,他似乎一點也沒有涉及大規(guī)模求仙活動對當(dāng)時經(jīng)濟活動的干擾和對社會風(fēng)氣的敗壞,然而,他的批評又是非常大膽與尖銳的。如果我們比較一下司馬遷對漢文帝的不同評價,可能會看得更清楚: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余載,德至盛也?!瓎韬簦M不仁哉! 對漢文帝的揄揚贊美之情,溢于言表。而他對漢武帝敬神求仙之舉似乎未作任何褒貶,說自己只是把跟隨武帝的所見所聞如實地記載下來,使后人可以觀攬而已。然而,此時無聲勝有聲,司馬遷對漢武帝的貶抑盡在不言之中,明眼人一看可知。對武帝求仙及造成的悲慘后果,司馬遷實深致不滿,這點后人是看得清楚的?!稘h書》就說武帝為求神仙長生,廣建高樓,導(dǎo)致“竭民財力,奢泰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死去)者半”的后果。 漢武帝的求仙活動是一場為滿足私欲的鬧劇,它對當(dāng)時人們的經(jīng)濟與社會生活帶來了不小負面影響。在文化上,它使得神仙方術(shù)思想蔓延,還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方士集團。后來東漢的道教,吸納了神仙方術(shù),方士們則逐漸蛻變?yōu)榈朗浚诘朗總兊闹鲗?dǎo)下,神仙思想與求仙活動仍不絕如縷,如大詩人李白就“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和武帝一樣,也做過一場神仙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