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韓信,漢初三杰,千古軍神,國士無雙。
觀其一生,起于布衣,徒有大志,遭受冷眼,歷經(jīng)坎坷,受人飯食,過人胯下,隱忍受辱。
大志不忘,秦末之時,伺機而動,輾轉(zhuǎn)諸侯,擇良木棲,擇主而從。
蕭何舉薦,劉邦拜將,運籌帷幄,攻城拔寨,開國棟梁。
功高無二,略不世出。
留有成語,二十有三,今與看官,略略評說。
究其出處,源為《史記》。
早年之時,韓信家貧,饑腸轆轆。
立于河邊,垂釣充饑。
有一婦人,漂衣河邊,見信饑餓,心生憐憫,施之以飯,數(shù)十日久。
韓信知恩,開口許諾,定當厚報。
功成之后,兵家韓信,威風凜凜,衣錦還鄉(xiāng)。
堂堂丈夫,一言九鼎,承諾不忘,尋到婦人,以禮相待,賜錢千金,謝當年飯。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一飯千金。
《史記》記有,少年韓信,佩劍出行,遇侮信者。
彼對信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而?!?/span>
眾辱而曰:“請信殺之,如若不敢,過其胯下?!?/span>
眾人圍觀,信孰視之,分析利弊,低身跪伏,趴至侮者,過其胯下。
堂堂丈夫,能屈能伸,胸有大志,不拘受辱,忍辱負重,砥礪前行。
元金仁杰,著《追韓信》。
第二折言:背楚投漢、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
霸王項羽,待信不殊,不識其才,不委其重。
韓信離之,投營向劉,滿懷抱負,胸有氣勢,可吞山河。
出處在漢,司馬遷著,《史記》所記。
亂世之時,韓信擇主,先投項羽,懷才不遇。
后投劉邦,終遇伯樂。
史記有云:蕭何知信,上告漢王:諸將易得,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一國之內(nèi),獨一無二。欲取天下,重用韓信。
究其來源,出處在清,戴延年撰。
《秋燈叢話》:“推陳出新,饒有別致。”
推陳出新,今有一意:繼承傳統(tǒng)、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創(chuàng)造,推出新品。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兵家大事,修倉屯糧。
楚漢之時,劉邦有糧,積于蜀地。
蜀中濕熱,軍糧多腐,陳糧變質(zhì),入口中毒。
韓信管糧,命造糧倉,前后開門。
新糧到倉,前門入庫,或約出新。舊糧出倉,后門運出,或曰推陳。
如此管糧,推陳出新。
出于《史記》。
韓信大才,拜大將軍。
與邦交談,分析時局,評說項羽: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遇人有功,當封爵者,久不能封。
項王所為,婦人之仁。
仁慈有余,果敢不足,遇事難決,處事姑息,優(yōu)柔寡斷,不識大體。
誠如信言,項羽難斷,鴻門宴上,不斬沛公。
放虎歸山,埋下禍根。
范增評曰:豎子而已,不足以謀。
出處在元,無名氏著,《暗度陳倉》,劇中有云:“……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察其史實,秦末之時,諸侯相約,先奪咸陽,方可為王。
項羽滅秦,未奪咸陽,自封霸王。
背信之舉,劉邦不滿,領(lǐng)兵入蜀,自封漢王。
蜀地多山,往來交通,依賴棧道。
信命大軍,大修棧道,引人注意,迷惑對方。
又命精銳,背地繞道,暗地偷襲,對決章邯。
項羽麾下,大將章邯,未料敵情,措手不及,兵荒馬亂,不敵漢軍。
劉邦大軍,一鼓作氣,直取中原,關(guān)中稱王。
《史記》記有,劉邦識才,知韓信能,信之用之,以情待之。
韓信自述:授漢王印,拜上將軍,領(lǐng)數(shù)萬眾。
更有甚者,劉邦愛才,解衣衣信,推食食信,以表熱情。
解身上衣,穿他人身,食佳肴時,邀他人享。
以此寄意,關(guān)懷備至。
出于《史記》。
《列傳》所記:漢趙交戰(zhàn),爭鋒井陘。
陳馀掛帥,統(tǒng)領(lǐng)趙軍,兵強馬壯,輕視敵人。
為破敵軍,韓信下令,背書擺陣,自斷退路。
漢軍處境,前有強敵,戰(zhàn)尚可存,后有河川,阻其退路,落水必死。
既無退路,拼死迎敵,三軍用命,決一生死。
背書一戰(zhàn),士氣大振,殺敗趙軍。
狹路相逢,勇者為勝,決名之士,向死而生。
《史記》記有,出兵伐趙,韓信設(shè)計:精選輕騎,兩千之眾,各持赤旗,悄然進軍,行至趙營,埋伏附近。
背水列陣,引誘趙軍。
趙軍中計,傾巢而出,漢軍佯敗,慌張敗退,迷惑趙軍,盡銳出擊。
趙軍大營,守衛(wèi)空虛,漢軍見機,退去埋伏,沖入敵營,拔去趙旗,易以漢旗。
趙軍見狀,前有強漢,后無軍營,大勢已去,無心為戰(zhàn),士氣低落,焉能不?。?/span>
拔旗易幟,拔對手旗,插己方幟。
如此以示,取而代之。
究其出處,亦為《史記》。
趙有兩人,張耳陳余,布衣之時,志氣相投、惺惺相惜,日久情深,相與許諾,互為刎頸。
情深至此,天下共傳。
未料后期,意見不和,二人反目,淪為仇敵,相互殺之,置于死地。
韓信伐趙,聽聞此事,感慨而曰:人心難測。
人之心思,變化無常,真假虛實,難以揣測。
智如韓信,不明人心。
普通大眾,安識人性?
語出《史記》,張良論將,贊韓信曰:劉邦之將,韓信第一,可屬大事,獨當一面。
千軍易得,良將難求。
重大事業(yè),單獨負責,運籌帷幄,堅決執(zhí)行。
重托韓信,靠譜安心。
究其根源,出《戰(zhàn)國策》:戰(zhàn)無不勝,不知止步……
江山平定、漢朝初立。
劉邦論信,不吝贊揚。
劉邦謂之:韓信用兵,皆無敗績。
戰(zhàn)無不勝,能力至強,冠絕一世。
戰(zhàn)幾十年,勝無數(shù)場,生當如此,舉世無雙。
齊人蒯通,衷心勸主,三分天下。
蒯通諫曰:愿披腹心,愿輸肝膽,奉獻計策,效力韓信。
肝膽照人,喻以真心。奈何韓信,不從良計,以身伴虎,結(jié)局可惜。
楚漢爭霸,齊王韓信,統(tǒng)領(lǐng)漢軍,會師彭越,對決項羽。
韓信施計,三十萬軍,分兵十組,伏于十面。
項羽受圍,困獸之爭,騎馬突圍,所到之處,皆遇漢軍。
霸王神力,橫槍立馬,號令殘兵,化整為零,沖入漢陣,屢破漢軍。
殺到力盡,馬倦人疲,心有戰(zhàn)意,身無戰(zhàn)力。
英雄末路,不去江東,揮刀自刎,血灑烏江,可嘆可惜。
十面埋伏,決勝大計。一戰(zhàn)制敵,助劉登基。
江山雖定,榮華難享。
高祖劉邦,多有猜疑,身伴君王,難如伴虎。
信有近臣,名曰蒯生,上諫信曰:勇而有謀,功高蓋主,命懸身危。
韓信倚功,不以為然,不掌兵權(quán),待人宰割。
帝王之性,人情無存。
高祖劉邦,恐信叛變,擁兵自重,大業(yè)既成,視如心患。
兵仙韓信,急流勇退,稱病歸隱,欲保全身。
奈何流言,誣以謀反。
三人成虎,皇庭不安。
施計擒信,痛下殺心。
信有幕僚,勸信自立,號為齊王,不滅大楚,三分天下。
諫曰:劉邦韓信,情不甚深,不比金石,終有一日,韓信之身,為劉所擒。
情如金石,不可破矣。
怎料皇庭,不決殺心。
設(shè)若韓信,納言聽諫,擁兵自立,或可久存。
《史記》記有,劉邦自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如張良。
鎮(zhèn)國撫民,給餉備糧,不如蕭何。
連師百萬,戰(zhàn)必有勝,不如韓信。
漢初三者,人中大杰,劉邦善用,故取天下。
若有能者,功過張良,勛超蕭何,績勝韓信。
憑此贊之:勛冠三杰。
此詞意為:吹噓功勞,夸耀才能,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出于《史記》,太史公曰:兵仙韓信,倚功自傲,伐功矜能。
由此觀之,傲不可顯,驕不可露。
低調(diào)為人,謙以待物,無端之禍,或可免矣。
劉邦擒信,問之于信:如我之能,能將幾何。
韓信對曰:能將十萬。
劉邦復(fù)問:于君何如?
韓信答曰:多多益善。
韓信狂妄,為劉所擒,不思收斂,自言將兵,越多越好。
狂妄之言,招引殺心。
劉邦韓信,出生入死,患難與共。
天下既定,皇家無情,計殺韓信,身首異處。
韓信臨刑,回顧此生,感而嘆曰: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敵人為鳥,韓信為弓。
飛鳥滅絕,良弓無用。
敵人即滅,韓信難存。
《史記》記有,韓信贊曰:邦待百姓,秋毫不犯,廢除嚴法,眾人愛戴。
贏得民心,三秦之地,傳檄而定。
得民心者,得天下之。
順應(yīng)民意,一紙文書,便可制敵,安定局勢。
出處在宋,洪邁所著,《容齋續(xù)筆》。
蕭何慧眼,識得韓信,薦之于邦,拜大將軍。韓信死也,又出其謀。
故有俚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因蕭何成,因蕭何敗。
以此為喻:輸贏成敗,全系一人。
韓信平生,上列成語,貫穿始終。
可有后人,傳奇如信?
參考文獻
《史記》
《追韓信》
《秋燈夜話》
《戰(zhàn)國策》
《暗度陳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