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節(jié)年為首”,過年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祟向傳統(tǒng)的客家,圍屋里的春節(jié)更有著一番濃郁的親情。然而,十里不同風(fēng),百里不同俗。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特色、有著各自風(fēng)情的傳統(tǒng)春節(jié)習(xí)俗。我們客家的年俗一般有:入年掛|又稱 「入年價」,農(nóng)歷十二月廾五日起就「入年掛」了,客家戶戶大掃除,不可口說不吉利的話,用有香味的樹葉放在熱水中給老幼洗澡,暫停下田工作,有大鑼鼓樂隊的就可以開始打起來了,各個村莊里都可能聽到此起彼落的鑼鼓聲,準(zhǔn)備鷂、魚、肉等三牲,奉敬天地神明,以謝庇估之意。 下面簡介各地客家人過年的一些習(xí)俗: 臺灣:豐盛的團圓飯臺灣客家人是以原鄉(xiāng)廣東五縣即:嘉應(yīng)州、梅縣、蕉嶺( 原稱鎮(zhèn)平縣)平遠(yuǎn)、興寧、五華 (原稱長樂縣么口灣客藉同鄉(xiāng)稱四縣),及海、陸一即海豐、陸豐縣一為主,所以臺灣地區(qū)的客家年俗也與兩區(qū)的相似。 除夕之夜,臺灣島內(nèi)客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一餐當(dāng)然要格外豐盛。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fēng)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nèi)包豆沙餡的年糕),則有延年益壽之意。此外,還有一種咸味蘿卜年糕,食用時需經(jīng)火烤熱后再用紫菜包起來吃。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diào)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祝愿(臺灣地區(qū)稱蘿卜為菜頭,與“彩頭”諧音)。 年夜飯吃過之后,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其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yù)先包好遞到他們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并系成一個小套環(huán),套在他們的頸項上的。 閩西:大年三十吃"腕子筒"、"長命菜" 閩西客家人從年二十五“入年假”過小年始至除夕,是過年的準(zhǔn)備階段。 大年三十這一天,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紅”(貼春聯(lián)和紅紙)表示紅紅火火。之后,貼門神、祭祀祖先、準(zhǔn)備年飯、守歲等。而年飯中“腕子筒”與“長命菜”是閩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腕子筒”就是紅燒豬蹄,這紅燒豬蹄很有特色,不僅肉爛,更是香濃可口,這里面的配料有的是當(dāng)?shù)氐闹参锔o,因此形成的香味獨特;“長命菜”其實就是整只的雞或整塊的豬肉放進鍋中烹煮,再將整個大蘿卜和整棵的芥菜加進去,這里面的含意很深刻。 在餐桌上,客家人如何進食也還有一番講究。雞頭由長者吃,翅膀給出門的男人吃,讀書的孩子吃雞臂(腿)。酒灑倒在桌上視為發(fā)財,碗被摔碎看作會添丁,掉落了筷子當(dāng)作有食緣……守歲,也稱點歲火。客家人要用特制的三盞油燈分別點在廳、門、灶上,直到天亮。如一夜通明,這將意味來年吉祥平安,萬事亨通。 三明:吃“甜頭”、考頭水 三明市不僅是福建和內(nèi)陸聯(lián)系的主要通道,而且是歷史上“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的橋頭堡、聚集地和擴散地之一。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戶戶把鍋臺洗刷得干干凈凈,傍晚點燭燒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灶餅等素供祭祀灶神,據(jù)說是為了堵住“灶君”的嘴,要他“上天奏好事,回宮保平安”。“送灶”時家家還點盞竹制的“八卦燈”,一直燃到正月十五才熄滅,稱為“長明燈”。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凌晨即起,穿戴一新,鳴炮開門,以圖開門大吉。尤溪人在早餐前要煮生姜紅糖茶先吃“甜頭”。早餐皆為素食,或線面、或湯丸,象征長壽、團圓;沙縣早餐必有大蒜、豆腐、紅頭菜(菠菜)等,寓新年諸事合算、富足、開門見紅之意。舊時初一,人們往往上寺廟謁諸神、拜祖宗,祈求平安;鄉(xiāng)鄰見面,彼此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恭喜發(fā)財”;這一天,大人小孩都禁止講不吉利的話。如碗打碎了,要說“碎(歲)碎(歲)平安”;小孩摔跟頭,說“拾元寶”;受傷流血,稱“見紅有喜”……初一上午,將樂某村群眾還有到水井、溪邊爭挑第一擔(dān)水之習(xí)俗,叫“考頭水”,寓新年事事第一。 從初二起,人們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帶糕餅糖果之類,給長輩要帶紅糖,拜年者返回時,主家要回送同等價值的禮品,叫“禮尚往來”。 陸川:無鵝不像年 廣西陸川客家人主要從福建省上杭縣和福連珠璣巷遷徙而來,目前約有五十多萬人,和鄰縣博白均為客家人主要聚居地。 陸川客家人喜歡吃鵝肉,雞肉反成其次,有“無鵝不像年”之說。據(jù)老一輩人說,從前客家人顛沛流離,生活比較貧困,而鵝個頭大,生長速度快,耐饑少病,沒有飼料時還可用青草喂養(yǎng),非常適合客家人遷徙時帶在身邊。而且鵝大肉多,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體現(xiàn)客家人豪爽的性格,走親戚時帶上一大塊肉也有面子。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養(yǎng)有鵝,少的幾只,多的十幾只,一到春節(jié)鵝的叫聲此起彼伏,未見人影,先聽鵝聲,饒有情趣。 四川:舞雞、舞春牛 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習(xí)慣。在一些地區(qū),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顒?,增添了春節(jié)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輕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舞春牛更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鉆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后彎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lǐng)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jié)。舞春牛的人們?yōu)檗r(nóng)家?guī)砹斯?jié)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著對農(nóng)家豐收、祥和的祝愿。 贛南:諸多禁忌 贛南客家人過年有諸多禁忌。正月初一不向屋外倒垃圾、潑水,忌進菜園摘菜,這天忌開口罵人,要說吉利話。除夕、春節(jié)及大的節(jié)日和喜慶日,忌碗筷掉地。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向他人借款或催貸。新年“出行”,忌有女人在場。正月初五是“五谷神”生日,這天家家不能煮生米,只在前晚煮好夾生飯,第二天早晨蒸熟,黎明時,家家燒香迎接“五谷神”上谷倉,祈保“五谷豐登”。 贛南客家人講究“吉利”,每月初一、十五要說吉利話,“無”要說成“有”。寧都大沽、小布等鄉(xiāng)村“帽子”要說“有子”,因為“帽”與“毛”諧音。新喪家人忌諱到別人家賀年。大年初三稱為“窮鬼日”,一般不外出,不宴請。這天要做的事是把初一以來清掃的垃圾送至村邊,點燃三炷香后燒毀,俗稱“送窮鬼出門”。 浦北:年初一“偷青” 廣西浦北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石埇、張黃、安石、大成、樟家等14個鄉(xiāng)鎮(zhèn),占全縣總?cè)丝诘?0%左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勤勞勇敢的浦北客家人,還保留著許多傳統(tǒng)習(xí)俗。 春節(jié),是浦北客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jié)日。先在臘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王爺上天”。然后農(nóng)家婦女搞清潔,男人置家具,人人添新衣。除夕中午,男女老少,滿面春風(fēng),宰雞殺鵝,煮糯米飯,以傳統(tǒng)的客家菜肴供過各方神靈后,舉杯歡慶團圓。就是千里之外的親人,也要趕回來同吃團圓飯。除夕夜,客家人要貼對聯(lián)、貼桃符、放鞭炮。闔家老幼在長明燈下,聊天玩樂,通宵不眠,暢談一年的豐收,展望新年計劃,這又叫“守歲”。時間一交零時,千家萬戶,都到廳堂上香,放煙花炮竹。初一這天,不殺生,不吃葷,不搞生產(chǎn)。早飯后,村里的青壯年舞龍舞獅,到圩鎮(zhèn)或鄰村拜年,主人出門燃放鞭炮、派紅包。這天,浦北客家人還有“偷青”的習(xí)慣,采摘地里少許的菜花、生菜、蔥、蒜等。因“菜”與當(dāng)?shù)乜图以挼?#8220;娶”、“財”字諧音,分別寓意“娶花”、“生財”、“聰明”、“有得算”。 炎陵:初三“送窮鬼” 湖南炎陵客家人十分看重過年。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三,是客家人的祭灶日。這天晚上,他們把灶臺刷得干干凈凈,將舊“灶君”像取下燒掉,早晨再把新“灶君”像貼上。送迎灶君時,都擺置酒肉、糖果、米果等供品,并在灶前燒香、點燭,燃上一串鞭炮,進行拜祭。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入年掛”,也就進入了緊鑼密鼓的過年階段。這時,外出的人都紛紛往家趕。入年假后,大人便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客家人很講究衛(wèi)生,入年假前后,要擇吉日將屋內(nèi)屋外,進行一次全面清掃。 大年三十是農(nóng)歷最后一天,也是過年的高潮。這天上午,家家戶戶從大門到各小門、谷倉、牛欄都貼上鮮紅的對聯(lián),連水缸邊都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干凈的新衣裳,歡歡喜喜過大年。做完這些,他們還要在廳堂掛起祖宗畫像,擺上供桌,設(shè)立香案,擺起雞、肉、果品等供品,敬奉先人。 除夕夜吃團圓飯的時候,在豐盛的菜肴旁,他們還不忘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過年。飯前,先給祖先敬酒。席間,讓小孩吃雞腿,以示愛幼。 除夕夜要守歲,每個房間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燈”。有些地方連牛欄、豬舍也上燈。這天晚上,小孩都能領(lǐng)到長輩發(fā)的壓歲錢。 正月初一的大門是不能隨便打開的,要等待吉時。時辰一到,家家大門打開,霎時鞭炮齊鳴,響徹整個寂靜的山野。這天起,大家相見都打拱互道:“拜年,拜年!”這天,兒孫們要給長輩拜年。 正月初二是走親戚拜年的日子。俗話說“初一崽,初二郎”,女婿要帶著妻子小孩,提著禮物到岳父母家拜年。 初三送“窮鬼”,這天一大早,他們就把家里積存兩天(大年初一、初二不能倒垃圾)的垃圾,往路邊一倒,將裝垃圾的畚箕往垃圾上一扣,燃上3根香,放3只鞭炮道:“窮鬼去,富鬼歸”。這表示送掉了窮鬼,家里從此走向富裕。 拜祭也罷,“送窮鬼”也罷,表達(dá)的都是客家人對幸福生活的無限向往。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