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25248件清宮舊藏瓷器,名窯俱備,精品無數(shù),多為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及明代官窯瓷器。在館藏瓷器中,汝窯的瓷器居宋代青瓷之冠。汝窯建立于北宋徽宗時,專供御用。這種瓷器釉色極其純正,晶瑩腴潤,是宋代青瓷的極品。像這種遺存文物流傳極少,據(jù)說全世界只有30余件汝窯青瓷,而臺北就占了24件。
宋 汝窯天青無文橢圓水仙盆
汝窯-蓮花式溫碗
宋代哥窯瓷
定窯-嬰兒枕
秘色青瓷-越窯
龍泉窯-翠青五管瓶
龍泉窯
天青霞紫的鈞窯
鈞窯粉青窯變粉紅碗
南宋官窯青瓷尊
北宋耀州窯印花碗
北宋定窯劃花梅瓶
明代成化斗彩雞缸杯
明成化斗彩葡萄紋碗
明成化斗彩花鳥杯
琺瑯彩菊花碗
琺瑯彩藍料山水把壺
青瓷葵花大盤
青花折枝花卉六方瓶
釉里紅異獸瓶
青花龍鳳紋如意耳扁壺
青花花果執(zhí)壺
磁胎畫琺瑯菱花盤
雍正年制
乾隆琺瑯牡丹圖玉壺春
康熙琺瑯彩黃地蓮紋碗
其他藏品
瓷器鑒賞 之 明清篇五、明、清時期的瓷器 明、清兩代是我國瓷器發(fā)展史上的鼎盛時期。景德鎮(zhèn)成為全國制瓷業(yè)的中心。除正式開設(shè)“御器廠”和“廠官窯”大量燒制御用器外,民窯瓷器也發(fā)展很快,“官民競市”,互相促進,制瓷工藝得到了全面發(fā)展。 明代洪武、建文時期(1368-1402年)主要燒制青花瓷器。瓷器造型古樸渾厚,有元代的遺風。底足較大而露胎,胎體多淘洗不精,底足有凸起的中心乳釘,是很明顯的時代標志。圖案裝飾一改元代風格趨于稀疏清新,空白地較多。所繪纏枝或折枝蓮花葉大多呈螺旋狀,與元代葫蘆形的纏枝葉有明顯的區(qū)別。民窯的瓷器繪畫多仿元代的蓮瓣圖案,而元代的蓮瓣內(nèi)常畫八寶圖,明初則是以團花為主。民窯器心多草書“?!弊郑灿挟嬎?、竹、梅、蘭、人物和動物等圖案。
永樂、洪熙時期(1403-1425年)青花瓷、紅釉和甜白釉(在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表面,施一層溫潤如玉的白釉)所取得的成就最為突出,對后世影響大。青花器的紋飾色調(diào)凝重古雅,絢麗鮮艷。因為用的是進口的“蘇尼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jié)晶斑點,呈凹凸不平狀。永樂大件器皿較少,以優(yōu)美俊秀、厚薄適度,儀態(tài)萬方為其突出特點。圈足較矮淺,盤、碗底心略微內(nèi)凹或外凸。裝飾技法開始繁多起來,不僅有刻劃、印、鏤,而且還有繪畫,加金彩和雕塑等。其畫面大多疏朗清秀,筆意自然。由于“蘇尼勃青”料呈色不穩(wěn)定,易于暈散,紋飾中較少畫人物。永樂時期的印花瓷器,在清代康熙、雍正時期仿得較多。但前者線條圓潤,似隱似現(xiàn),生動自然,后者則用白粉狀的線條凸出釉面,容易辨出。瓷器年號款識始于永樂,均為四字篆書,筆法折角處渾圓,起筆落筆尖細,字體結(jié)構(gòu)緊湊。 宣德時期(1426-1435年)是明代瓷器的黃金時期,瓷器造型敦厚凝重,無論大件小品,制作得均甚精致。胎體淘練更加精細,燒結(jié)后縝密堅硬。永樂瓷器胎體雖也很細潤,但不甚堅硬,所以同樣大的瓷器,宣德較永樂的質(zhì)重。宣德瓷器多為無釉的砂底,較為光滑,無旋痕,常有火燒紅斑。后仿的宣德瓷器,胎體輪廓處理生硬,顯得矯揉造作,砂底處可看到清晰的旋痕。青花料用進口的“蘇尼勃青”料和國產(chǎn)料兩種,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jié)晶,深入胎骨。在大量燒制青花器的同時,還燒制青花釉里紅、白釉、紅釉、創(chuàng)仿汝窯釉、仿哥窯釉、紫金釉、白釉青綠花和黃釉青花等品種。裝飾圖案一改永樂年間的纖細風格,筆法流暢,畫意豪放,尤以龍紋呈猙獰兇猛之狀,為明、清兩代之最。題材非常廣泛,可分為龍紋、鳳紋、纏枝紋、折枝花、人物和其他六類。宣德瓷器署年款的較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篆書,部位不固定,器體全身皆可書寫。 正統(tǒng)、景泰、天順時期(1436-1464年)正值景德鎮(zhèn)御窯廠生產(chǎn)處于低落時期,迄今還未見署有確切紀年款識的官窯瓷器,有人稱這時期為明代瓷器史上的黑暗或空白時期??脊虐l(fā)現(xiàn)的這時期的瓷器都系民窯產(chǎn)品,胎體較厚重,底足削修略顯粗糙,多為淺寬平砂底或微上凸的平砂底,有的帶有火石紅痕和星點窯渣,紋飾內(nèi)容與前朝類同,多用一筆勾勒法。 成化時期(1465-1487年)景德鎮(zhèn)御器廠又恢復(fù)燒造,所燒瓷器一改永樂、宣德雄健豪放的風格,造型規(guī)整圓潤,玲瓏俊秀。常見露胎無釉底足,有較多的黃褐色或黑色斑點,俗稱“糊米底”,為成化瓷器的特有現(xiàn)象。釉面以細潤見著,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評語。由于進口鈷料斷絕,主要用國產(chǎn)的平等青料,含鐵量較少,呈色趨于穩(wěn)定,燒后不再出現(xiàn)宣德青花的那種黑斑,發(fā)色藍中泛灰青,在潔白濕潤的胎釉襯托下,顯得深沉雅致,十分脫俗。斗彩是成化時期創(chuàng)新的品種,是由青花加彩繁演出來的一種彩瓷。工藝復(fù)雜,須先在胎體上用青料畫好圖案的輪廓,罩上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后,再在圖案的輪廓內(nèi)用低溫彩料填繪,復(fù)入烘爐中低溫二次燒成,釉下青花與釉上彩色爭輝斗艷,格調(diào)十分高雅。成化斗彩名氣大,影響深遠,后世爭相仿燒,但都留有各自的時代特征。成化瓷器紋飾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深。彩瓷只用平涂法,花卉分濃淡而不分陰陽向背。人物的服裝只繪單色外衣,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紋飾構(gòu)圖規(guī)整嚴謹,開始出現(xiàn)了規(guī)矩圖案化的寶相花和團花等。嬰戲圖、高士圖、麒麟、花蝶、團菊、三寒友、鴛鴦臥蓮等是這時期最常見的題材。成化瓷器款識字體均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后仿者均不能得其神髓。 弘治時期(1488-1505年)瓷器造型與成化風格類同,只是更加規(guī)整優(yōu)美,圈足處理得光滑圓潤。黃釉瓷器最負盛名,其色澤嬌嫩鮮艷,如雞油一般。較之成化泛白的淡黃釉顯得深厚,但比后來正德黃釉又顯得淺淡適中。紋飾內(nèi)容與繪畫技法亦與成化大體近似,只是布局較成化更細巧,舒展流暢,畫面空白處較多。 正德時期(1506-1521年)瓷器上承成化、弘治舊制,下啟嘉靖新貌,形成了一種過渡時期的藝術(shù)風格。中期以前的胎體與成化、弘治相似,后期變得厚笨,大器增多,造型凝重渾厚,有的制作得很粗糙,銜接痕明顯可見。器類除多沿襲前朝造型外,又新創(chuàng)造出了繡墩、插屏、山形筆架、出戟瓶和佛前供器等。釉面肥厚,氣泡密集。青花顯色較為暈散,紋飾模糊。粗看貌似元代或明初青花,但細察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之處:呈色滯重,飄浮流散,與元代明初凝固的黑色斑點有明顯區(qū)別。黃釉器和在白釉器上直接加繪五彩的工藝較為流行,并創(chuàng)燒出了青花加五彩的瓷器。裝飾圖案猶有宣德、成化遺風,筆意渾厚和纖細工麗的畫風皆有。仍采用雙線勾勒平涂的畫法及刻、雕、敷金彩等裝飾技法。裝飾內(nèi)容受宗教影響很大,出現(xiàn)了回文箴言、可蘭經(jīng)和具有道教色彩的八仙、真武大帝、八寶圖等。正德年間青花和彩瓷上的穿花龍和翼龍紋飾,以纖細工整受到鑒賞者的稱譽。 嘉靖時期(1522-1566年)盛燒大型器,如大龍缸、大罐、葫蘆瓶、大盤等。器形多種多樣,而以方形、棱形更為常見。胎體厚重粗糙,銜接痕顯露,常有因為燒結(jié)不堅固出現(xiàn)接痕處斷裂的現(xiàn)象。大型器足常見翹棱、夾扁和底心下凹的現(xiàn)象。小型器足多向內(nèi)收斂,有的甚至可用手指勾掛起來。嘉靖青花改用回青料,形成濃艷泛紫的光澤,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并對后來的隆慶、萬歷兩朝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彩釉套疊工藝流行,如紅釉黃彩、黃釉紅彩、綠釉紅彩、紅釉綠彩等。仿古之風始于正德,嘉靖時發(fā)展很快。所仿成化青花和斗彩器頗具形神,為明代仿明的佳作。裝飾紋樣突出表現(xiàn)了為封建統(tǒng)治者“吉祥祈?!钡膬?nèi)容,主要有靈芝、瑞獸祥麟、福壽康寧、壽山福海、團壽字、纏枝蓮?fù)袎圩只蜢`芝托壽字。由于嘉靖皇帝好黃老之道,反映道教思想的內(nèi)容也較為常見,如八仙、八寶、八卦、如意、老子講經(jīng)、靈芝捧八卦、纏枝蓮?fù)邪藢毢驮弃Q等。龍紋體漸細弱,看上去遠不如宣德龍那樣氣宇軒昂。 隆慶時期(1567-1572年)瓷器造型沿襲嘉靖時期的特征。青花和五彩制作得更加精細,比嘉靖和萬歷兩朝的同類器都精良。紋飾大致承嘉靖風格,但畫意更瀟灑,人物身材修長,姿態(tài)飄逸。而行書詩句、松猴、蜂、鹿、虎、蟠螭、垂枝花鳥和攀枝娃等,則是這時期新出現(xiàn)的題材內(nèi)容??钭R多寫“大明隆慶年造”,極少寫“制”字,筆劃粗放,色澤濃艷。萬歷時期(1573-1620年)器類非常豐富,幾乎包括所有日常實用器和陳設(shè)品。最常見的是各種各樣的瓷盒和文具,新出現(xiàn)了壁瓶。制作大器之風愈加盛行,但胎體淘洗不清,大多厚重粗糙,屢見夾扁,翹棱、窯裂和漏釉等現(xiàn)象。多為砂底和淺寬圈足,底部中心落款處常常略微內(nèi)陷。萬歷五彩器素負盛名,其數(shù)量之多,質(zhì)量之精,堪稱空前絕后。裝飾工藝技法主要有雕、鏤、刻、劃、開光、陰刻暗劃和繪畫等。青花中出現(xiàn)了類似鐵線描的繪畫圖案,畫風繁縟細密,幼稚滯拙,具有粗獷的民間藝術(shù)色彩。常見的圖案有龍鳳、蟠螭、折枝靈芝,人物和錢紋等。龍紋神氣不足,鳳的頸部常繪出細密的羽毛,人物及動物往往比例不當,顯得呆板無力。 泰昌、天啟、崇禎時期(1620-1643年)處在明代的末年,景德鎮(zhèn)的御窯蕭條冷落,并逐漸停產(chǎn)歇業(yè)。瓷器種類比前明顯減少,器物胎體厚重粗糙,造型不規(guī)整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底足常帶有旋削跳刀痕和較甚的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泰昌、天啟兩朝繪畫風格沿襲前朝,崇禎年間創(chuàng)新了皴法用筆,對清初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一些帶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和鄉(xiāng)土氣息的繪畫,大多筆意豪放,無所拘束。外銷瓷中常見日本風格的造型和繪畫,如扇面紋、皮球花紋等??钭R上也有變化,不但有書正規(guī)官窯款識的,而且也有以隸書寫干支紀年款和隨意書寫的“宣德”、“成化”、“嘉靖”等偽托前朝的年款。 清代順治時期(1644-1661年)器型基本承繼明末的特點。粘砂的器足由斜尖逐漸演變?yōu)闈L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圈足由低淺向高深式發(fā)展,并流行明末已出現(xiàn)的寬圈足和雙圈?。順治時期的青花采用的國產(chǎn)浙料,釉料的提純和焙制工藝均有創(chuàng)新,青花色調(diào)較為豐富,已能分出濃淡和陰陽面的層次。主要有黑藍、淡藍、正藍和青翠四種,特別是青翠藍色,色澤靜穆,對康熙時的“翠毛藍”有直接的影響。圖案紋飾一改明代風格,畫風工麗雋秀,內(nèi)容新穎。特別流行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三現(xiàn)云龍、斑片云紋、竹石、樹葉等圖案??钭R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兩種,書體有楷書,隸書和篆書。堂款中常見“玉堂佳器”款識。 康熙時期(1662-1722年)制瓷業(yè)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器型豐富,千姿百態(tài),為前所未有。大器超過1米,深厚奇?zhèn)ィ∑髁岘囂尥?,巧奪天工。許多新穎器型和仿古銅器造型應(yīng)時而興,順治時期新出現(xiàn)的將軍罐、花觚、筆筒等十分流行。瓷塑藝術(shù)以人像見著,福祿壽三星、東方朔、太白、鐘馗、柳樹精、八仙、文官、觀音、麻姑、童子、財神、關(guān)公和仕女等像,皆制作精細,神態(tài)逼真。另外瓷塑獅、虎、獨角獸、貓、鸚鵡、八哥等也都是精雕細繪、生動傳神的藝術(shù)佳作。 景德鎮(zhèn)制瓷工匠煉出的“翠毛藍”、“寶石藍”青花瓷倍受贊譽。調(diào)料繪制技術(shù)進一步提高,用一種青花色料便可充分描繪出景物的陰陽向背,遠近疏密,使畫面富有立體感。宣德年間創(chuàng)燒的五彩至康熙時期又有了新的提高,其重大突破是發(fā)明了釉上藍彩和黑彩。康熙中期出現(xiàn)的粉彩,改變了五彩那種單線平涂的生硬色調(diào),在彩繪畫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國傳統(tǒng)畫中的沒骨法渲染,并有意減弱色彩的濃艷程度,用分水淡洗法涂飾花紋的層次,突出了陰陽、濃淡的立體感。琺瑯彩瓷亦創(chuàng)燒于康熙中期,系受銅胎琺瑯影響而產(chǎn)生的,是宮廷壟斷的高級藝術(shù)品。先在景德鎮(zhèn)燒制好瓷器,后運送到皇宮,由如意館畫師繪制畫稿,瓷工照稿畫在瓷器上,再入彩爐烘燒??滴鯐r的郎窯是當時江西巡撫御窯廠督理郎廷極所督燒的名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紅釉器,色如牛血一般,鮮紅濃艷。紋飾方面,早期仍留有順治畫風,豪放粗獷與精細工麗并存。中期受明末清初畫家董其昌、陳洪綬、劉源、華喦、四王(王鑒、王時敏、王翚、王原祁)等人的影響,構(gòu)圖舒展,意境深遠。晚期畫風趨于纖細,人物景致的布局縮小,缺少氣魄。常見的紋飾有龍鳳、人物、山水、花鳥、動物、壽意、開光和書法等??钭R多用齋軒堂或干支款,有的標以不可識的標記或特殊圖案、花押作款,如秋葉、鼎爐、書籍、銀錠、如意、八寶等。
雍正時期(1723-1735年)只有十幾年的時間,但制瓷工藝卻發(fā)展到了歷史的一個新水平。瓷器造型一改康熙時較渾厚古拙的風格,代之以輕巧俊秀、工麗嫵媚,器類以碗、杯、瓶、罐、碟小件器為主,雋秀爾雅,小巧玲瓏。新穎的造型頗多,特別是一些相類的器物,外形稍加變化,適度增減即成一種新的器型。還有很多的仿古器型,其中以仿宋名窯器最為突出。燒制工藝有仰燒、覆燒、支釘燒、裹足燒多種。底部有醬釉、藍釉、黑釉、褐釉、黑漆等多種裝飾。器口還流行仿康熙時加涂一層白釉的作法,釉色品種繁多,據(jù)文獻所載多至57種。青花色調(diào)主要有黑藍、淺藍、青翠和暈散數(shù)種,用色都很深沉,無飄浮感。暈散的青花有宣德青花的藝術(shù)效果,在畫面中有意識地重點用筆是其獨有的時代特征。彩瓷的色調(diào)柔和而不艷,粉彩在雍正時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紋飾細膩,色調(diào)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圖二清同治瓷器紋飾周圍,側(cè)視時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繪畫有工筆畫的特點,清秀典雅、精細纖柔,以花卉內(nèi)容最為豐富。常見的有牡丹、桃花、海棠、菊、落花流水等。因為用多色階施彩,所以畫面均細膩富麗,層次清晰。畫面從器外延伸至器內(nèi)的“過枝花”、“過墻花”或“過墻龍”也盛于此時。仕女常著漢裝,身材纖弱,面部修長清秀??钭R由專人書寫,故各類瓷器上的字體基本一致,楷書與篆書同時并用。 乾隆時期(1736-1795年)瓷器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都達到歷史的最高峰。制作甚精,新奇的器物不斷涌現(xiàn),特別是小件文具和玩賞品制作甚多,類同于其他工藝品的帶鉤、扳指、翎管、火璉、荷包、如意、帽架、香熏、香筒和動物雕塑等御用瓷,都制作得惟妙惟肖。器足普遍較前期寬厚,足脊?jié)L圓,有的涂以黃釉或黑釉,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時留下的一圈小鋸齒痕,仿哥窯器底部一般留有七個醬色釉的釘痕。青花呈色豐富,最常見的純正藍色,色調(diào)沉著,紋飾清晰。粉彩由原來的多用白地著彩,發(fā)展為多種彩色地相配,或以開光,或以各色為地勾出圖案紋飾,具有銅質(zhì)琺瑯的藝術(shù)效果?,m瑯彩畫技藝有了新的提高,景物圖案采用西洋油畫的表現(xiàn)手法,有立體感。自雍正以來仿宋五大名窯釉色之風,至此達到熾熱的程度,并進而發(fā)展到摹仿玉石、古銅、戧金、鏤銀、漆器、藤編等釉色。乾隆時期,文化藝術(shù)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對瓷器繪畫有較大的影響。此時的瓷器山水畫多宗董浩、張宗蒼,嬰戲圖多本金廷標的特點,花鳥多據(jù)蔣廷錫、鄒一桂等人的畫風。紋飾內(nèi)容豐富多彩,除傳統(tǒng)的題材外,尤多見封建倫理和福祿壽寓意畫面。如石榴百子、五蝠捧壽、五子奪魁、三羊開泰、八仙慶壽和海水桃紋等,并成為以后各朝司空見慣的裝飾。贊頌和粉飾太平的安居樂業(yè)、歌舞升平、海屋添籌、漁樵勤讀等也是常見的題材。而繪畫工細、層次清晰,是乾隆時期瓷畫的突出特點。
嘉慶、道光時期(1796-1850年)是清代瓷器的衰落時期,嘉慶早期的瓷器基本上承襲了乾隆時期的風格,但略遜一籌。嘉慶晚期至道光年間器形由規(guī)整趨向笨拙,胎質(zhì)日益粗松,同樣的器物胎體與前時期相比,由于堅密程度低而重量較輕。外形線條折角多,不及雍正和乾隆時的秀美圓潤,有板滯生硬感。器面施釉不勻,釉表面有明顯的水波紋樣的折皺,俗稱“波浪釉”。道光時常見仿宣德、乾隆的青花器,仿雍正時的粉彩、斗彩、黑彩等,但與原作都相去甚遠。受封建統(tǒng)治者享樂風氣的影響,過去少見的斗雞戲狗及鴿子、鸚鵡、貓、蟋蟀等,成為流行的圖案,畫面人物多著清裝。畫風深受當時仕女畫家金廷標、費丹旭等人的影響。乾、嘉以來興起的金石文物考據(jù)之風,對瓷器繪畫也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秦磚漢瓦、金石文字、博古圖、印譜、故紙殘卷等圖案也出現(xiàn)在瓷器上。
咸豐、同治時期(1851-1874年)器型更為厚笨,釉面稀薄,仍具有“波浪釉”特征。青花既有較清新明快的色澤,也有黑褐劣瓷,與清代前期相比,色料都有飄浮的弊端。粉彩中的綠色,因施加粉質(zhì)較多而顯濃厚,呈深翠色。繪畫內(nèi)容多帶有封建迷信色彩,多用福、祿、壽、喜、吉祥如意等寓意圖案作為主要裝飾(圖二)。人物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這種夸張的手法,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 色釉器署款常暗刻于器底,同治時的粉彩款識多為紅彩楷書。光緒、宣統(tǒng)時期(1875-1911年)特別推崇前朝的瓷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仿古之風。仿元代鈞窯的器物頗有元鈞的氣韻,但是底工藝處理過細,底部露白胎或涂黑釉。仿康熙青花、五彩的大魚缸、大盤、瓶及仿乾隆青花、斗彩、粉彩的器物,至今仍十分常見。足部較容易辨認出真?zhèn)危轮破返亩优_多不齊整,有的帶有旋痕,露胎處旋削不夠方正而呈圓角狀,這是胎體疏松所致,是不可克服的時代通弊。青花至此在瓷器釉色品種中開始衰退,不但器物數(shù)量減少,而且色調(diào)晦暗飄浮。粉彩由于含粉質(zhì)較多、彩料疏松,附著不夠緊密,但色澤鮮艷,工藝仍十分考究,在晚清粗濫之風中,鶴立雞群,顯得格外精致。裝飾圖案工于纖細,內(nèi)容仍以龍鳳為主,寓有吉祥壽意的云蝠、“喜”、“壽”、“萬壽無疆”、五蝠捧壽、三羊開泰、江山萬代等甚為常見,也喜歡用繡球花、藤蘿綬帶鳥和海水八卦等圖案裝飾瓷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