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瓷盤或瓷杯的底部,出現(xiàn)了萌萌噠小動物造型,雖然清洗的難度加大了,但喝水或用盤子的時候,看到憨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一定會覺得心情舒暢吧!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
你以為這是近年來文藝青年們新出的玩法?No,no,no,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我們的老祖宗們,就已經(jīng)玩過這樣萌萌噠游戲了,且工藝與玩法,遠(yuǎn)比現(xiàn)在高超精妙。
古人做杯子,除了中規(guī)中矩的瓷杯,還有一種“吸杯”,就是連吸管也一同做好燒制成形,末端接在杯底,喝水時直接吸取。古人“偷懶”起來,可是一點也不輸于今人。
清光緒 粉彩荷花吸杯 湖北省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古人有飲荷葉酒的雅事,所以吸杯多為荷葉形,也有龜形、鴨形。很多吸杯在杯底圓孔上會貼飾立體的龜、魚或小鴨等。
清 綠釉荷葉型吸杯 江西省博物館藏
清 德化窯白釉花瓣口吸杯 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這種杯底裝飾小動物的可愛做法,可不是唐代及其后的瓷器才出現(xiàn)。令人驚訝的是,早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底部,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各種活潑生動的小動物。
01
青銅器給人的感覺,往往是厚重端莊的。青銅器上的紋飾,如夔紋、獸面紋等,也會給人以凜然不可侵的莊重姿態(tài)。當(dāng)然,像盤、爵、觚等小型的器物,以及后期風(fēng)格變化,也會因為匠人的巧心獨運,而呈現(xiàn)出纖巧與靈動。
西漢 八牛貯貝器 上海博物館藏
青銅盤是青銅器的一種,用以盛水,但并非盛用來喝的水,而是與現(xiàn)代的盆作用相似。不止現(xiàn)代人在新冠疫情下懂得勤洗手,早在商周時代,貴族們在祭祀、宴飲等場合,就已開始行沃盥之禮。
《禮記·內(nèi)則》載:“進(jìn)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蔽诸轮Y中的沃即是以匜澆水于手,盥則洗手、洗臉,盤用于承接棄水,盥畢由侍者奉上擦手的巾。除了沒有洗手液,一切與現(xiàn)代洗手流程一樣。當(dāng)然,那時的人們也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洗手“皂”,就是含碳酸鉀成分的草木灰。
因此,盤作為禮器的一種,需要與澆水器配合使用。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盤盉相配,西周晚期到春秋戰(zhàn)國則多為盤匜相配。戰(zhàn)國以后,沃盥之禮漸廢,盤的功用演化為兼作盛水,遂稱為洗。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
商代早期就出現(xiàn)了青銅盤,但為數(shù)不多,商代晚期才逐漸流行。商代的盤都是敞口、圈足,無耳,變化僅在口緣及圈足上。西周時期,特別是西周中期,盤的形制開始出現(xiàn)了較大的變化,有了各種造型與紋飾。
大部分青銅盤底部都只有浮雕或鑄造紋飾、銘文,用來裝飾或記事以傳之子孫。但有的盤底,卻出現(xiàn)了一些立體的“小可愛”。
02
青銅夔紋蟠龍盤
青銅夔紋蟠龍盤 浙江溫嶺博物館藏
1984年,一件國寶級文物——青銅夔紋蟠龍盤出土于浙江溫嶺。這件青銅盤為商代晚期盤,體型碩大,紋飾富麗,氣魄非凡,恐怕已不是實用器,而是專門用來祭祀的禮器。
盤中心以浮雕手法鑄出的蟠龍是此盤最精彩最特別之處。
蟠龍形象細(xì)膩生動,龍首立體,略呈方形,挺出盤心近10厘米,似乎即將躍出盤中,凌空而去,格外醒目。龍身呈順時針環(huán)行蟠坐,兩邊鱗紋,中間夾以菱形方格紋。
蟠龍有兩只粗壯的龍角,龍首上加角,可能是為了顯示龍的神力。龍眼眼形則呈商周青銅器常見的“臣”字形,眼珠突出。巨口露齒,兩耳與牛耳相似。
青銅夔紋蟠龍盤局部 圖源:中國臺州網(wǎng)
《青銅夔紋蟠龍盤:神秘的“盤王”傳奇》
臺州晚報通訊員黃曉慧攝
這只小神獸,怎么看著這么呆萌呢,
滿嘴鋸齒形的牙,卻沒有猙獰的感覺。
日本白鶴美術(shù)館藏有一件商晚期六鳥蟠龍紋盤,龍的形象與此盤相似。盤的口沿上蹲著六只立體小鳥,制作方法與此盤龍首相同。
六鳥蟠龍紋盤的出土地點,據(jù)說是江淮地帶,正是商周時徐國與群舒的活動地帶。所以專家推測,兩盤可能是姐妹器,都屬徐、舒的傳國寶器。
隨著時代前進(jìn),青銅器制作工藝的提高,開始出現(xiàn)更為精美的青銅盤。銘文的出現(xiàn),也讓現(xiàn)在的人們得以追尋器物的舊主與制作的初衷。
03
子仲姜盤
子仲姜盤 上海博物館藏
圖源:考古中國
此盤絕妙之處在于盤內(nèi)所鑄的31個水生動物,其中有11個是圓雕,可在盤底作360度旋轉(zhuǎn),其他20個是淺浮雕。
這31個裝飾物在盤內(nèi)排列成5周,中心是一只圓雕的雄性水禽,頭上有冠,將其圍著的第一周是浮雕的2只青蛙和2只烏龜,相互交錯;第二周是圓雕的4尾魚;第三周是浮雕的4只青蛙和4只烏龜,交錯排列;第四周是4只圓雕雌性水禽,頭上無冠;第五周是7尾浮雕的魚和4只圓雕作蹲伏狀的青蛙,同樣交錯排列,其中一只青蛙遺失,旁邊有銘文。
子仲姜盤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圖源:考古中國
這些小動物平均長度僅約6.5厘米,卻制作得細(xì)致入微,活靈活現(xiàn)。小動物的下方都安置了隱秘的垂直軸,可以原地旋轉(zhuǎn)360度。
注入清水,蕩漾的水波中,浮雕水族好像在水底搖曳,而隨水轉(zhuǎn)動的水鳥與池魚,仿佛游弋在碧波之上。
兩側(cè)耳上立體的角龍,龍首銜著盤沿,好像在探頭往盤中喝水,極具情趣。
子仲姜盤 上海博物館藏
圖源:考古中國
盤內(nèi)銘文很短:隹六月初吉辛亥,大師作為子仲姜沫盤,孔碩且好,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用為寶。
意為某一年的六月,職掌禮樂音律也負(fù)責(zé)教授詩歌的太師,為夫人——姜家二小姐做了這個祈福的盤,希望她能長壽,子子孫孫能永遠(yuǎn)使用這個盤。
子就是內(nèi)子、夫人,仲即伯仲叔季次序中的老二,說明夫人在家排行第二,姜為夫人的姓氏。這個盤,不僅奇趣精美,還是兩千多年前的一位丈夫向妻子表達(dá)愛意的一件禮物。
也許這位姜二小姐是個活潑的、愛好大自然的姑娘吧,與懂音樂的丈夫結(jié)合,得遇良人,在流水汩汩傾瀉于盤中時,不僅感受到春光明媚的生機,也感受到了兩心相知、歲月靜好的濃情蜜意。
子仲姜盤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圖源:考古中國
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歲月里,子仲姜盤都不為世人所知。直到1994年,時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的馬承源與副館長汪慶正趕赴香港,到達(dá)時任太陽集團(tuán)董事會主席的葉肇夫辦公室。原來他最近從一家古董店重金購得此盤,據(jù)說近代出土于山西,后不幸流落海外。因器型奇特,前所未見,葉肇夫也不敢確定真假。馬承源與汪慶正經(jīng)審慎研究,認(rèn)為這就是流落百年的稀世珍寶。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葉肇夫?qū)⒋吮P贈予上海博物館,成為上博的鎮(zhèn)館之寶。
然而,因其前所未見的精妙巧思,被認(rèn)為“器型怪異”。關(guān)于此盤真假的爭議,從未停止。2019年,經(jīng)警方多方追緝,才終于從境外成功追回幾年前被盜墓集團(tuán)盜掘販賣的晉國重器——晉公盤。無獨有偶,晉公盤的風(fēng)格與鑄造手法,都與子仲姜盤極其相似。至此,子仲姜盤不再是孤例。
04
晉公盤
晉公盤 山西青銅博物館藏
圖源:山西博物院官博
晉公盤是一件春秋時期的晉國禮器,屬于國家一級文物,現(xiàn)藏于山西青銅博物館。
晉公盤內(nèi)底中央飾有一對精美浮雕龍,盤繞成圓形。
雙龍中央,有一只立體水鳥。雙龍外側(cè),還有4只立體水鳥和4只浮雕金龜。金龜之外,是3只圓雕跳躍的青蛙和3條游魚。最外圈是4只蹲著的青蛙、7只浮雕游泳青蛙和4只圓雕爬行烏龜。
晉公盤 山西青銅博物館藏
圖源:山西博物院官博微博視頻
這些小動物們也不是“死”的,全部能在原地做360°轉(zhuǎn)動。烏龜?shù)念^能夠伸縮,水鳥的上喙與頭部也不是一體的,中間有細(xì)小的縫,鳥嘴可以開合。
晉公盤 局部 山西青銅博物館藏
圖源:上海博物館官博
晉公盤內(nèi)壁有銘文七處,每處三行,合計183字。
晉公盤內(nèi)銘文 山西青銅博物館藏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
銘文中,晉國國君先介紹了先祖唐叔虞降服百蠻、建立晉國,父親獻(xiàn)公開疆拓土的功績,然后又表明自己效仿先祖、秉承遺志,讓萬邦臣服的心意,最后介紹了女兒遠(yuǎn)嫁楚國的來龍去脈。
考古學(xué)家吳振烽先生認(rèn)為,這位國君就是兩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這件生動可愛的青銅盤,便是晉文公送給大女兒孟姬的一件嫁妝。
可以想象,在水流沖擊下,盤中的小動物仿佛瞬間活了起來,清澈的水流從匜中歡快地流下,剛剛鑄好的金光閃閃、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們游弋其中,旋轉(zhuǎn)、伸縮、開合,銅盤便即刻成為了一方淺淺的池塘,一處生機勃勃的小天地。仿佛在耀眼的夏日陽光下,池塘中波光粼粼,蛙聲陣陣,水鳥戲水,會不會讓遠(yuǎn)嫁的女兒想起童年時與父母在池塘邊嬉戲的情景?終身“必勿使反”的公主,或許能從這一件精心制作、巧奪天工的用具上,體會到父親濃濃的愛意吧。
晉公盤 蛙紋 山西青銅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無論是老父親對女兒的祝福與愛,還是丈夫?qū)ζ拮拥臏厝崤c甜蜜,最終都化作了精巧絕倫、心思妙絕的一件“玩具”盤,讓兩千多年后的世人,從銹跡斑斑的厚重青銅器表面,回想它們曾經(jīng)金碧輝煌的樣子,與深藏在其中的脈脈溫情。
工藝與巧思已足夠動人,更打動世人的,是背后的愛意。這兩件造型與裝飾、玩法都頗為相似的青銅盤,可謂當(dāng)之無愧的晉盤雙璧。
05
魚紋圓形飾板
魚紋圓形飾板 阿富汗國家寶藏展
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藏
同樣是魚紋裝飾的盤,為什么這個看起來如此像英國的黑暗料理——仰望星空派?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
其實,這是來自阿富汗貝格拉姆的魚紋圓形飾板。
飾板圓心位置為古希臘神話中的蛇發(fā)女妖美杜莎的頭像,其外圍滿了游魚,部分疑似海豚。美杜莎和魚的形象都是從反面模壓而成,因而正面有凸感。
有意思的是,扇形魚鰭和丫形魚鰭都不是固定的,而是被設(shè)計成可翻動的。鰭、鰭通過下連的插片插入銅盤的反面,再穿孔系以小鈴鐺,晃動時叮叮作響。魚鰭、魚尾仿佛隨著水波擺動,魚兒好似活了一樣。
這個盤在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展出時,旁邊有一個復(fù)制品,還原了青銅器原本金燦燦的光澤,可以讓觀眾晃動著玩,從而使文物穿越時光,與我們互動起來。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
很多80、90后小時候家里會有這么一件熟悉的金龜玩具,裝在小盒子里,亮閃閃金燦燦,四肢和頭尾都會搖動,像活了一樣。小時候想,如果再來一些魚啊鳥啊,會更好看吧。沒想到,千年之前,千萬里外的阿富汗人,也不謀而合地想到了。愛玩的心,是人類共通的啊。
如果子仲姜盤和晉公盤也能有這樣的復(fù)制品供觀眾玩一玩,一定能成為文博界的網(wǎng)紅吧。
同出的另一件魚紋方形器
吉美博物館藏 劉曉波 攝
通過現(xiàn)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館的同出于房間西南角的飾有同樣魚紋的方形盆推測,圓盤可能是某種圓形盆的底部裝飾,至于方形盆與圓形盆的具體作用——或為祭盆。
阿富汗處于歐亞大陸中特殊的心臟地帶,自古即是多種文化和文明交匯的中心,有“文明的十字路口”之稱。展覽展出的每件文物,都可以說是文化交流碰撞最鮮活的見證。
這兩件與中國的青銅盤頗有相似之處的盆飾板,也可以讓我們在感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同時,從更加宏大的視角,去感受前人的智慧與文化的碰撞。
也許,這兩件器物的背后,也包含著一段深刻卻已深埋于歷史煙塵中而不為人知的感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