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橋橫街鎮(zhèn)坦田村,位于路橋中部平原,坦田的“坦”字表示寬而平的意思,與“田”字組合表示田地平坦寬廣,這里人口以陳姓居多,其次為羅姓,毗鄰洋嶼山。
此村散落著明清古建筑群,當(dāng)中有杏田陳氏合院和三座碉樓(其中一座碉樓被毀),以及被列為清代貢品現(xiàn)為臺州“非遺”的拷絹。
自古以來,路橋以繁華商都而聞名,然而又注重保擴古跡,除了十里長街外,還分布著諸多古村落以及民間工藝等。
一條自西向東的馬路通向蓬街鎮(zhèn),兩米多寬的馬路將坦田小街分成南北兩邊,街上建筑雖然大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樣式,但一進入村莊,仿佛就回到古代。先是有兩座互為犄角的碉樓,碉樓分布著多個瞭望孔,上部多為拱形小窗。
碉樓俗稱炮樓,明清到民國時期,沿海一帶的臺州鄉(xiāng)民出于防衛(wèi)海匪之需所建。當(dāng)?shù)厝朔Q海匪為“綠殼”,綠殼是常穿綠衣之故。
碉樓邊上夾雜著諸多老民居,中院小院自成一統(tǒng),還有獨門獨院的小宅,多半是磚木結(jié)構(gòu),兩層樓,三五開間,樓屋之間有硬泥地或石板路,也可直接從院落之間的堂門出入,當(dāng)日是陰天,記者穿行其中,光影忽明忽暗中。
村落里拐了道彎,在一處空曠的平地上,杏田陳氏宅院映入眼簾,此宅被稱為“同興里”,原是陳震輝宅。
陳震輝,舉人身世,同治乙丑(1865年)即同治五年恩科,任頭品頂戴兵部侍郎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浙江等處兼理糧餉馬公新貽。臺門由王友義(清光緒二年丙子科舉人)題“國恩家慶”,對聯(lián)“忠孝傳家遠,詩書遺澤長”?!案x傳家”額匾由光緒舉人范耀雯題寫。
有意思的是道地中還留有練武的石具,重數(shù)百斤,記者試圖用力舉起,石具卻巋然不動,試想古人的臂力是何等了得,傳說陳氏祖上出過武舉人。兩邊廂房及其他房間留有舊時器具,有八仙桌、春籃、浴盆等,為農(nóng)耕年代的物品。
村莊南部,村路邊坐落著另一處古宅,似乎是自成格局的自然村。這里是拷絹的一個產(chǎn)地,路橋拷絹有八百年歷史,為清代貢品。
從前,路橋的橫街、洋嶼及周邊下梁、新橋,全都是織絹的作坊,制造的拷絹還曾貢給宮里做衣裳。用拷絹做的衣衫,成了各階層人士的時尚,它是避暑上乘之衣。韌性可與紡綢媲美,絹面光滑,透風(fēng)不黏汗。數(shù)年前,路橋拷絹榮登中國絲綢博物館大雅之堂。路橋拷絹被列為臺州“非遺”,第八代傳人為羅榮華老人,他與拷絹有著水乳交融般的淵源。
坦田,一個多元文化交織的村莊,古建筑與非物質(zhì)文化,都值得你抽空來一看。
古村記整理自網(wǎng)絡(lu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