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有一百單八將,《水滸傳》最高潮的部分就是 “石碣受天文,英雄排座次”。國人好飲茶,茶文化流傳千年,飲茶之器也有座次之分嗎?
當(dāng)然有!南宋時審安老人寫就的《茶具圖贊》(現(xiàn)存最老的茶具圖書),對宋時的喝茶用具進行了詳細分類,并且還按當(dāng)時的官制對茶具進行“授銜”,稱為“十二先生”。
茶具“十二先生”
其中茶盞為“陶寶文”,號“兔園上客”——意即有才華的君子(兔園:西漢梁孝王所建東苑,曾廣納賢士)。而盞托則為“漆雕秘閣”,排名第八,“承之,易持,古臺老人 ”。
盞托也叫“茶托”,她伴隨著古代飲茶風(fēng)尚的形成而出現(xiàn),也隨著飲茶習(xí)俗的變化而演變。如今我們所說的盞托除了“茶托”外,還包括酒盞托。
圖:@動脈影
近年來,由于茶文化的興起,尚茶品茗已經(jīng)成為人們交友、會客、沉淀自我的重要方式,加之收藏界對于唐宋瓷器的追捧,古代陶瓷盞托就成為很多人趨之若鶩的目標。
在今年10月2日結(jié)束的中國嘉德香港秋季五周年慶典拍賣會上,以182.9萬港幣成交了一只“南宋青白釉葵花式臺盞”,借此可對當(dāng)今的市場行情做一參考。
南宋青白釉葵花形臺盞,中國嘉德香港2017秋季五周年慶典拍賣會 成交價182.9萬港幣
但這件臺盞并不是“茶托”,而是飲酒器具,很多人都會將兩者混淆。因此,要想了解盞托的內(nèi)涵及屬性,必須從其起源、功能、演變、審美等角度去思考,方能提高自身的認知高度,從而理性收藏。
盞托究竟起源于何時,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始于唐代,他們習(xí)慣引用南宋程大昌所著《演繁露》,“然臺琖亦始于盞托,托始于唐,前世無有也。崔寧女飲茶,病盞熱熨指,取楪子融蠟,象盞足大小而環(huán)結(jié)其中,置盞于蠟無所傾側(cè),因命工髹漆為之。寧喜其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p>
崔寧(723—783年)是唐代的名將,他的女兒因為用盞喝茶時總感覺燙手,就在碟子中間用蠟筑了一個圓環(huán),將盞固定在蠟環(huán)上,既不會燙手,又不至于使盞傾斜導(dǎo)致茶湯外溢。崔寧對女兒的發(fā)明大加贊賞,并取名為“托”,隨后才有了盞托這種器皿。
盞托的確在唐代就已經(jīng)流行,從考古出土物中就能直接體現(xiàn)出來。1957年河南安陽薛莊唐墓出土的一件白釉荷花形盞托就是例證,該盞托敞口,口作五出葵口式,花口之間向內(nèi)卷起作荷葉狀,盞托中央有一下凹處呈碗狀,用來放置茶盞。這種盞托也是唐代的經(jīng)典造型。
唐 白釉荷花形盞托
此時期的畫作中也出現(xiàn)了盞托的形象,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作品《蕭翼賺蘭亭圖》中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個老仆人正蹲在風(fēng)爐旁煮茶,另一旁有一童子彎著腰,手捧盞托,正準備分茶。
《蕭翼賺蘭亭圖》局部圖
但根據(jù)考古發(fā)掘來看,盞托一類器物早在東吳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隨后的晉代、六朝、南朝時期又陸續(xù)有所發(fā)現(xiàn),并且這些出土物基本出自南方的江西、湖北、江蘇等地,這與我國飲茶風(fēng)尚發(fā)源于南方正好吻合。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盞托基本為平底、淺腹的托盤狀,托盤中央有一圓形托環(huán),托環(huán)高度不會超過盤口,托環(huán)之上再放置茶盞?;蛘邔⑼牖虮瓲钚”K與托盤一體制作而成,沒有中央的圓環(huán)部分。
南朝青瓷盞托
早期盞托從形制上將,直接受到漆器耳杯及托盤的影響,該器物在戰(zhàn)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當(dāng)時用作食器,漢代又改作飲酒器,并出現(xiàn)了銅制及陶瓷替代品。
故宮博物院藏 西漢彩繪漆鳥紋耳杯
東漢以來,通常以一個托盤和兩個耳杯組合形式出現(xiàn),三國時期出現(xiàn)了一個托盤僅配一個耳杯,同時又出現(xiàn)以小盞代替耳杯與托盤成組使用的狀況。這就是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盞托形制。
六朝 青瓷耳杯及托盤
但唐代以前的盞托很可能不是專用于品茶的,這與飲茶作為一項專門休閑活動的發(fā)展程度有關(guān)。飲茶習(xí)俗最遲可上溯至漢代以前,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以前飲茶尚未形成風(fēng)尚,流傳地域也有限,所用器皿還未形成細分化,所以早期的盞托似乎既可以品茶又用于飲酒。
從南北朝開始,除平底外,盞托又出現(xiàn)了一種圈足的樣式,此后便成為固定形式保留下來。到了唐代隨著飲茶之風(fēng)漸盛,盞托開始從其他功能中脫離出來,成為專用的品茶器皿組合。
五代 越窯秘色瓷蓮花式盞托
入宋以后,盞托中央低矮的托環(huán)增高呈杯狀,如果俯視托盤,托環(huán)中間則呈空心狀。這種盞托可以安放與托環(huán)口部尺寸配套的茶盞,至于托盤與茶盞的顏色及種類如何搭配,可隨主人的審美喜好而定。
遼 青白釉盞托
這種形制的盞托一直作為經(jīng)典流傳下來。清康熙朝,胤禛親王(后來的雍正帝)命人畫了一幅《十二美人圖》,共12幅,其中一幅“博古幽思”,描繪了一位面容清秀、體態(tài)纖弱的美女,身著漢服倚坐在湘妃椅上的情景,她的身后陳列著一套霽藍釉碗和青白釉盞托的組合器皿。盞托造型正是宋代高托口葵花瓣形式,這種盞托均為單色釉,體現(xiàn)了宋人崇尚古樸、簡約的時代精神。
清康熙 《十二美人圖》(局部)
宋 湖田窯青白釉花式盞托
需要說道兩句的是,在宋代,高臺狀的盞托也和茶盞,以及點茶法一起傳到了東瀛日本,并被日本人奉為至寶。直到現(xiàn)在,在日本茶道中,天目盞所對應(yīng)的不可或缺的茶道具——天目臺,其實就是放置茶盞的盞托,材質(zhì)有陶瓷、金屬、漆器等多種類型。
在今天日本茶道用天目盞點茶時,依然會將茶盞放在天目臺上使用,而且這個操作過程規(guī)格很高,通常只做“秘傳”——即不記錄于書本,也不允許錄影,只能面對面?zhèn)魇凇?/strong>
日本九州博物館收藏的“天目臺”,其實就是盞托
看似都是托盤中央增高的宋代器物,上文所講中國嘉德香港拍出的“南宋青白釉葵花式臺盞”為何是飲酒器具呢?這就要挖掘品茶和飲酒所用兩種盞托的深層含義。
盞托通常為文人雅士及達官顯貴所用之物,特別是北方名窯產(chǎn)品,并非普通百姓習(xí)見的世俗化商品,這一點可從考古發(fā)掘和傳世作品的中反映出來。
北宋 鈞窯天藍釉紫斑六瓣式盞托
我們以“南宋青白釉葵花式臺盞”為例,這套盞托并非托環(huán)中空的樣式,而是在托盤中央隆起一個圓形的托柱,托柱頂端有一臺面,臺面一周作凸起狀,可將配套的高足杯(酒盞)置于其上,起到固定作用。
高足杯也可稱為盞,就是當(dāng)時專用的飲酒器皿。雖然在元代之前高酒精度的蒸餾酒尚未發(fā)明,但酒畢竟不像茶湯那樣溫和潤口,還是存在些許的烈性,因此高足杯的體量均較茶盞為小,并且放置于特定的酒托盤上才能顯得相得益彰。
需要明確的是,托盤所配小盞必須是同一窯口同時制作的,且外觀完全配套的產(chǎn)品,不像茶盞托那樣尺寸配套即可。這是酒盞托和茶盞托的又一區(qū)別。
此外,很多酒盞托的裝飾性要大于茶盞托?!澳纤吻喟子钥ㄊ脚_盞”的盞和托盤均為五曲葵口狀,托盤口沿模印五組折枝秋葵紋,內(nèi)壁壓印五道凸棱是為五瓣花朵狀,同小盞外壁的五道凹線相映成趣。托柱壁上印刻蓮瓣紋,與圈足一周呈花瓣狀的形象珠聯(lián)璧合。
如此精致繁縟的裝飾通常用在酒盞托上,宋代其他窯口生產(chǎn)的酒盞托很多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北宋 定窯白釉刻劃蓮瓣紋盞托
而茶盞托通常沒有過多的修飾,以素面為主,這與兩者的使用場合及內(nèi)涵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如上文所述,盞托原本就為社會上層人士所用,而酒盞托就是他們宴請賓客,炫耀自我的工具,有時還需侍女在一旁守候,以便隨時斟酒。此時,漂亮的侍女連同精美的盞托都是賓客們欣賞的“尤物”。酒盞托在這種場合中出現(xiàn),自然要具備華麗的外表,把主人的“面子”給足。
韓熙載夜宴圖 (局部)
而在宋代,茶盞托的使用環(huán)境與之大相徑庭,通常是獨自一人品茗,悠然自得,享受寧靜;或約上志同道合的好友,切磋茶藝,體味人生。使用對象以同屬社會上層的文人士大夫階層為主,卻以簡約、質(zhì)樸、淡雅為審美追求。因而,茶盞托的使用環(huán)境及對象,造成了她不像酒盞托那樣“張揚”,而是一種平和、簡約、內(nèi)斂的美感。
北宋 定窯白釉盞托(茶盞托)
同其他造物一樣,盞托的形制演變始終以實用功能為前提。元代開始,散茶逐漸取代唐宋以來流行的團茶,這種趨勢延續(xù)到明代,以至團茶消失,散茶獨步天下。
散茶的品飲方式較團茶簡單的多,可直接用開水倒入盞中沖泡,待茶葉充分散發(fā)后飲用即可。從明代開始,茶葉的品種也增多,茶湯的顏色分為黃白色、紅色、褐色等不一而足。
這就需要能體現(xiàn)多種“茶色”的茶盞出現(xiàn),而白釉茶碗就是最好的選擇,白釉不論和那種顏色的茶湯搭配,都能體現(xiàn)茶湯原本的色澤和品質(zhì)。
由于茶葉品種的增多,特別是散茶沖泡方式的簡化,使得明清時期的人們更加注重茶湯的“色”與“味”,強調(diào)品茶的感官體驗,而不是宋代以來點茶、斗茶的“趣味性”。
由此,我們習(xí)以為常的“蓋碗”出現(xiàn)了。單獨形式的蓋碗由上部的“蓋”和底下的“碗”組成,蓋的口徑一般小于碗的口徑,蓋子可扣于碗內(nèi),成為“內(nèi)嵌式”。
清乾隆 白地軋道紅彩戲珠龍紋蓋碗
這種蓋碗可以有效解決保溫問題,使沖泡后的茶湯不至于快速冷卻,“內(nèi)嵌式”的設(shè)計也確保蓋子不易滑落。喝茶時也不必完全揭開蓋子,只需半開半合,既留存了茶香,又遮擋了茶葉外溢,使茶湯緩緩流于口中。
蓋碗在明代早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成組的盞托也演變?yōu)閮H作為托盤使用的定義。作為承托蓋碗的托盤(盞托)在形制上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改宋以來的淺弧腹、高托口、高圈足的形式,體現(xiàn)為平底、淺直腹、配以極為矮小的圈足,托盤中央凸起一處圈狀小口,口內(nèi)下凹以放置蓋碗。
明龍泉纏枝蓮紋葵口盞托
隨后,這種盞托又進一步退化為淺腹、小圈足的碟狀形制,與蓋碗配套使用,有效防止了蓋碗燙手、茶湯外濺打濕衣物的弊端。此時,盞托已經(jīng)脫離了原本的形態(tài),成為蓋碗的一部分。
這種成套的蓋碗也被稱作“三才碗”,蓋為“天”,碗為“人”,托為“地”,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民國胭脂紅軋道開光粉彩花卉紋蓋碗
盞托直接來源于戰(zhàn)國及漢代的耳杯及托盤,伴隨著飲茶活動的興起而出現(xiàn),在她的演化過程中無不體現(xiàn)著“實用主義”的人文精神。
盞與托盤的搭配,又可看出盞托尊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禮”的內(nèi)涵,雙手捧托盤恭敬的向?qū)Ψ椒畈瑁Y、敬、德、道無不蘊含其中。
圖:@動脈影
在審安老人寫就的《茶具圖贊》中,“漆雕秘閣” 盞托的判詞是: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吾斯之未能信。以其弭執(zhí)熱之患,無坳堂之覆,故宜輔以寶文,而親近君子。
圖:@動脈影
“秘閣”在古代為藏書之地,宋時也有直秘閣官制,閣、擱同音,也有茶盞擱在盞托上的含義。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吾斯之未能信”——語出《論語》,有盞托才能用于持危,使之不顛。
“以其弭執(zhí)熱之患,無坳堂之覆”——典出《莊子·逍遙游》,意即有盞托端著就不怕燙,不會將茶盞打翻。
“故宜輔以寶文,而親近君子”——茶盞(“陶寶文”)既為有才華的君子,那盞托這承托的“直秘閣”,自然毫無疑問就是親近君子的絕佳拍檔了。
-------------------------------------------------------------------
文字為茶邊求原創(chuàng),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歡迎關(guān)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