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幾的史學觀體現(xiàn)在他的《史通》中。書中既分析史書源流、體例和編纂方法,也闡述史館建置、沿革和評價史書得失。從《史通》所評史籍看,范圍很廣。既有歷代正史,即編年和紀傳體史書,對其他“績述”也多所涉及,并專設《雜述》篇,共列偏記、小錄、逸事、別事等10 種。即使對不被一般史家所看重的宋孝王的《關東風俗傳》和王劭的《齊志》也備加贊譽。特別是對儒家經典著作《春秋》和《論語》等的批判,更表現(xiàn)出他不同于流俗的史識。在《惑經》篇中指出,因《春秋》為本國諱,為賢者諱,從而導致“真?zhèn)文?,是非相亂”;在敘事上也“巨細不均,繁省失中”。在《疑古》篇中也指出了《尚書》和《論語》有悖于史實的地方,認為“遠古之書,其妄甚矣”,告誡人們不要輕信。這樣,就剝去了儒家經典神圣的外衣,而把它們與其他史籍等同看待。
對于唐代以前的史籍,劉知幾追根溯源,分別流品,歸納為六家:“一曰尚書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傳家,四曰國語家,五曰史記家,六曰漢書家”。并指出唐以前的史籍主要編纂形式為左傳和漢書二家,其他四家則不可“祖述”。因此,又特設《二體》篇,著重對漢書和左傳二家進行評論,指出編年、紀傳作為正史二體,“考茲勝負,互有得失”,“各行其美”, 并行于世,并進而對世家、列傳、志、表等諸篇也加以評判。劉知幾六家和二體的歸納是有見地的,而且詳略得體,簡繁適中。當然其評論也有錯誤之處,如重斷代而輕通史,反對設《藝文志》、《天文志》等,因推崇班固,對司馬遷也難免有過激之辭。
劉知幾正是以批判的精神、以發(fā)展的眼光、以淵博的學識在對眾家史籍得失進行評判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正確的史學主張和見解,這突出表現(xiàn)在史才三長論的提出。據(jù)《舊唐書·劉子玄傳》載,禮部尚書鄭惟忠曾問自古以來文士多而史才少的原因,劉知幾回答說:“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夫有學而無才,猶有良田百頃、黃金滿籯,而使愚者營生,終不能致于貨殖者矣;如有才而無學,亦猶思兼匠石、巧苦公輸,而家無楩柟斧斤,終不果成其宮室也矣。猶須好是正直,善惡必書,使驕主賊臣所以知懼,此則為虎傅翼,善無可加,所向無敵者矣。”
在這段對話中,劉知幾的史學思想表露無遺。從中國史學的發(fā)展看,無論對哪一史書的品評都離不開才、學、識三點,但有的史家抓其一點而不能顧及其他;有的雖三者都有所涉及,但論述不深。而只有劉知幾博采眾家之長,獨樹一幟,對才、學、識三者綜合運用并闡明三者之間的關系,真可謂前無古人。
在才、學、識三者中,劉知幾最重史識,強調撰史要以秉筆實錄為貴, 并在《史通》一書中專設《直書》篇,指出“蓋烈士徇名,壯夫重氣,寧為蘭催玉折,不為瓦礫長存?!睂v史上不畏權貴、秉筆修史者大加褒揚,推崇備至。對文過飾非、任意褒貶,曲意奉迎者大加口誅筆伐,斥之為“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兇人”。表現(xiàn)出對曲筆誣書者的深惡痛絕。劉知幾的史學思想,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史學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水平,對其后的史學家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從而也確立了劉知幾在傳統(tǒng)史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人物故事
喜文而好史
劉知幾少小時酷愛讀書,特別喜歡看文學和歷史著作。十二歲時就開始讀《左傳》。十七歲上,通讀了《左傳》、《史記》、《漢書》、《三國志》等當時能夠見到的史籍。他也喜歡詩文,《詩經》,楚辭、漢賦等前人詩文大體讀遍。十幾歲時便能做詩文,并享譽一時,人稱“少年才俊”??上脑娏鱾飨聛淼牟欢?,只寥寥幾首。他認為“讀史可使人明智”,把詩歌和歷史結合起來,是為詠史詩。下面介紹一下他的詠史詩:
“漢王有天下,欻起布衣中。奮飛出草澤,嘯咤馭群雄。淮陰既附鳳,鯨彭亦攀龍。一朝逢運會,南面皆王公。魚得自忘筌,鳥盡必藏弓。咄嗟罹鼎俎,赤族無遺蹤。智哉張子房,處世獨為工。功成薄受賞,高舉追赤松。知止信無辱,身安道亦隆。悠悠千載后,擊柝仰遺風?!?br>
此詩有感于西漢開國君臣的歷史故事,慨嘆封建專制社會里英雄人物功成身退的處世之道。漢高祖劉邦一介布衣,起于草莽之間,竟然亡秦滅楚,奪得天下,憑的是什么?憑的是他能夠駕馭群雄,包括淮陰侯韓信,以及鯨布、彭越等。時來運轉,這些人也都封王封侯。然而,誠如古語所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飛鳥盡,良弓藏。”奪得了天下,功臣們難免要被猜忌被翦除。惟張良深諳處世之術,大功告成后,遠走高飛,隱逸山林,免于橫禍。千年之后,人們仍仰慕他的風范。劉知幾此詩是讀《漢書》后的感慨。是以詩論古,以古鑒今。
再介紹一首:
泛泛水中蓱,離離岸傍草,逐浪高復下,從風起還倒。人生不若茲,處世安可保?遽瑗仕衛(wèi)國,屈伸隨世道;方朔隱漢朝,易農以為寶。飲啄得其性,從容成壽考。南國有狂生,形容獨枯槁,作賦刺椒蘭,投江溺流潦。達人無不可,委運推蒼昊;何為明自銷,取譏于楚老?
此詩集中體現(xiàn)了劉知幾懷才不遇,憤世嫉俗,聊以自慰的悲傷無奈之情。唐代之前詩以“詠史”命名且影響最大者是左太沖《詠史》八首,劉知幾的詩從風格到詞章都與其相近。
劉知幾不但形象思維好,能寫詩文,邏輯思維也好,能論詩文。他在《史通•敘事》里說:“詩要言近而旨遠,辭淺而意深,雖發(fā)話已殫,而含意未盡。使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彼€說散文應追求“文約事豐,此述作之尤美者也”。美的極至,是“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辭”。這些論述都是精辟之言。
劉知幾的詩有文采也有思想,他的文采和思想也為他寫史書打下了基礎?!?/font>
坎坷著汗青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劉知幾考中進士。當上獲嘉縣(今河南獲嘉)主簿。獲嘉與長安、洛陽相距很近,這兩地是當時的首都和東都,文化發(fā)達,藏書豐富。劉知幾便經常往來于兩地,飽覽公私藏書,經史百家,無不涉獵。在讀書之余,劉知幾也關心時事,并對不正之風敢于直諫。在開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十二月,他上書請?zhí)蕴凰夭偷娜呃?。同年,他又上書“刺史非歷三歲以上不可遷官”,認為地方官調換頻繁對管理不利。主.證圣元年(695年),他又上書“節(jié)赦”,提出“赦宥無度”是“小人之幸,君子不幸,”希望皇上“而今而后,頗節(jié)于赦?!蓖?,針對濫賜階勛的弊端,他又上表建議賜階勛應以德才為標準,不行私恩,不致過濫。上述所言四事,切中時弊,表明劉知幾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強烈的愛國心。
但劉知幾的直言,卻不受朝廷的重視,反而惹得一些權貴不滿,致使劉知幾十五年官職不得升遷。
武后圣歷二年(699年),三十八歲的劉知幾在做獲嘉縣主簿這個九品芝麻官十九年后,調任京師定王府倉曹。奉旨編撰《三教珠英》這本宣傳儒、佛、道三教精華的書籍。他的調任是因為他文華卓著,已負盛名,朝廷要借重他的名聲,利用他的文才。
長安元年(701年),《三教珠英》修成,次年劉知幾出任著作佐郎(從六品),兼修《唐史》,時年四十二歲。從此他走上專門著史之路。
唐睿宗繼位,尊武則天當皇太后。武則天寵信張昌宗、張易之,二人乘機誣告丞相魏元忠陰謀造反,又逼魏元忠部下張說作偽證陷害魏元忠。張說找劉知幾商議,劉知幾阻止,云:“無污青史,無累子孫?!?。張說走后,劉知幾仍然難平胸中憤懣,提筆寫下《思慎賦》,痛斥奸臣酷吏無恥罪行。劉知幾把《思慎賦》呈給武則天,武則天不屑一顧放在一邊,說:“愛卿不要妄言干政,老身封愛卿當鳳閣舍人,負責編撰老身的《實錄》?!?br>
劉知幾沮喪萬分,無可奈何到鳳閣上任,編撰二十卷《武后實錄》。他秉筆直書,如實記載張昌宗、張易之逼迫張說陷害丞相魏元忠的事實。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脅迫他曲筆掩蓋史實,遭到拒絕。
武則天后唐中宗繼位。唐中宗封劉知幾為秘書少監(jiān),編撰《唐中宗實錄》,丞相韋巨源與紀處訥、楊再忠、宗楚客、蕭至忠等人監(jiān)督參與編撰??身f巨源等人不學無術,卻勾心斗角,時常干擾劉知幾。劉知幾無奈給蕭至忠寫辭職報告。報告寫道:“古人編寫國史,大多是指定少數(shù)專業(yè)人員負責。采用豐富可靠文獻史料作編史依據(jù),制定嚴格規(guī)章制度,防止溢美、丑化他人,力求體例統(tǒng)一,觀點鮮明。只有《東觀漢紀》例外,由多人參與編寫,書稿質量低劣。如今編寫《唐中宗實錄》,采用《東觀漢記》的編寫方法,多人參與其中,體例、觀點混亂不清,缺乏必要的文獻史料,還有人給史官施加壓力,影響公正客觀準確完整地記載史實、評價人物,必然影響編寫質量。鄙人作為具體負責編撰的史官,無法下筆,只能請求辭職?!?/font> 蕭至忠看罷,深知沒有劉知幾,《唐中宗實錄》難以編成,便不批準他辭職。劉知幾無奈,只好繼續(xù)寫作此書。 數(shù)年后,劉知幾終于寫完《唐中宗實錄》二十卷,呈給唐中宗審閱。唐中宗看罷,大喜過望。
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封劉知幾當左散騎常侍,讓他編撰了十卷《唐睿宗實錄》。
一天,禮部尚書鄭惟忠問劉知幾:“自古文人不少,而史官卻很少,這是為什么?”
劉知幾答道:“史官必須具備史才、史識、史觀三大本領,只有史識沒有史才,好似笨蛋得到千頃良田和滿筐黃金,還是發(fā)不了財;只有史才沒有史識,好似能人手中缺乏工具,還是干不成活兒;好的史官必須有好的史觀,秉筆直書,明辨是非,不丑化溢美,不歪曲事實,這樣的史官實在太少了。如果沒有史才、史識、史觀,就不配當史官?!?br>
鄭惟忠聽罷,恍然大悟,連連點頭稱贊道:“這番話真是至理名言呀!對后世史官將有莫大影響!”
劉知幾又寫出《劉氏家乘》十五卷和《劉氏譜考》三卷。他在這兩部書中認為劉姓先祖不是玄囂、蟜極、帝嚳、帝堯、丹朱、劉式、劉累諸人,而是 昌意、顓頊、老童、吳回、陸終、彭祖、大彭諸人。劉知幾考證出彭城郡的劉姓豪門大族并不都是漢楚王劉交后裔,也有楚王劉囂的后裔,確是真知灼見。劉知幾常自豪地說:“鄙人是漢楚王劉囂的后裔,將來鄙人如果封侯拜爵,一定請皇上把鄙人封在祖籍居巢(今安徽桐城)?!?br>
唐玄宗寵幸妃嬪楊玉環(huán),封精通音樂、歷法、醫(yī)學、算術的劉知幾之子劉貺當太樂令,讓他編制歌頌楊玉環(huán)的樂曲。劉貺拒不執(zhí)行,唐玄宗大怒, 將劉貺貶到安州(今湖北安陸)當縣令。劉知幾聞訊,出班跪倒啟奏道:“劉貺不敢奉詔編曲,是為曲意勸諫陛下,耿耿忠心,望陛下明察?!?br>
“大膽!”唐玄宗勃然大怒,訓斥劉知幾道:“卿包庇兒子,目無君王,且到安州(今湖北安陸)去當別駕,好好教訓劉貺?!?br>
劉知幾、劉貺父子滿含悲憤離開長安,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安州。由于路途勞頓,水土不服,年事已高的劉知幾一病不起。唐玄宗聽到劉知幾病逝,心中有些后悔,派人到劉家中取來劉知幾《史通》書稿,親自審閱。他邊看邊贊,拍案叫絕,追封劉知幾為工部尚書,謚為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