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沃中華,
唯富一套在寧夏。
銅柱石鼓越千年,
蒼茫山河追大潮。
備注:如果把黃河比作母親,在她滋養(yǎng)哺育的沿黃14省區(qū)中,寧夏無疑是她最寵愛的孩子。“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等民諺真實地表達了黃河對寧夏的厚愛和恩賜。浩浩蕩蕩的黃河自南向北經(jīng)過一個S形大灣進入寧夏青銅峽峽谷,峽谷入口西側(cè)山體被一片金光閃閃的黃沙覆蓋,“金沙灣”由此得名。在金沙灣的西岸便是中華黃河壇,山水之間,莊嚴肅穆的中華黃河壇高高矗立,營造出一幅囊括天地、氣吞八荒的千年氣象。中華黃河壇以“金石為質(zhì)”,打造出108件青銅器藝術精品,36件石刻藝術佳作,書寫了建筑史上的多個“第一”:第一次將渾天儀、地動儀、指南針和日晷這“四儀”擺放在一處;第一次整理挖掘出60甲子的神像;第一次用青銅鑄造黃河鼎、黃河鐘、黃河鼓,二十四節(jié)氣圖騰柱;第一次用十八面石鼓記錄朝代農(nóng)策,用十八面竹簡記載朝代文脈……所有這些,彰顯黃河文化在中華大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彰顯寧夏人民對黃河的熱愛與敬仰?!?/strong>
在總?cè)肟趨^(qū)“龍鳳廣場”,可以看到高大巍峨,氣勢恢宏的中華黃河壇牌坊。這個牌坊是銅制的,也是我國第一座十柱九門牌坊,牌坊兩邊放置有銅牛。在我國古代,有木牌坊、石牌坊,青銅牌坊的建造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黃河壇頂部就是“黃河鼎”,根據(jù)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黃河文化“九九歸一” 的觀念,黃河鼎又稱為司母河鼎,寓意中華民族“鑄九鼎、定九州”的歷史淵源,重達8.9噸,譽為“黃河第一巨鼎”。目前來說這是中國最大的鼎,不過他的大小都不重要,主要是這上面所包含的歷史內(nèi)容和文化信息。
參觀中華黃河壇,如同閱讀一本厚重的黃河文化大百科全書。一壇、一鼎、一閣、二道、三區(qū)、三坊、三橋、三殿、四象、四獸、四儀、五行、六臺、十八經(jīng)典、廿四節(jié)氣、六十甲子…… 一個個獨具黃河文化特色的建筑文化符號撲面而來。
整個黃河壇有五條線,第一是祭祀文化一條線,第二條線是中華文化一條線,第三是青銅藝術一條線,第四是皇家園陵一條線,第五是中國數(shù)數(shù)一條線。前面是心靈的凈化區(qū),然后你才進入真正的核心區(qū),核心區(qū)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叫思源區(qū),第二部分叫禮恩區(qū),第三區(qū)叫感恩區(qū)。
除中華黃河壇牌坊外,還有三座巍峨高聳、莊重大氣的青銅牌樓,分別運用了漢族、西夏和回族的建筑風格,如同三篇文章的序言,打開了中華黃河壇園區(qū)核心區(qū)思恩坊、禮恩坊、感恩坊內(nèi)在的絢麗。比如禮恩坊融入了人像石碑座、妙音鳥、賀蘭山巖畫等西夏文化符號,感恩坊采用回族獨特的穹頂建筑風格,空靈剔透,填補了中國建筑史的空白。
有“鐘王”之稱的南京王豐陵承擔中華黃河鐘和中華黃河鼓的加工制作,十八面石鼓講述了歷朝農(nóng)策的變遷。
高9米,直徑1.2米的二十四節(jié)氣柱矗立在農(nóng)耕大道上,一眼望去如同24位神勇威武的將軍,介紹著二十四個節(jié)氣的由來。
這是一亇中華歷史畫卷壁,黃河壇安靜地依偎在母親河畔,將黃河母親五千年的故事娓娓道來。
黃河詩詞碑群,讓黃河文明的光芒穿越千年時空。透過這些富有靈氣和生命力的作品,我們看到了一個個背影遠去的王朝,一段段風云變幻的歷史。
中華黃河壇選取上下五千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物品,力求全面體現(xiàn)出黃河文化的豐富多姿。
除一壇一鼎外,在中華黃河壇景區(qū)中,還有一個建筑是唯一的。那就是位于思恩區(qū)的主題文化建筑天賜地饋閣。天賜地饋閣為磚木結構,殿閣高38米,直徑32米,略仿北京天壇祈年殿與武漢黃鶴樓建筑樣式和風格。正進門中匾題寫“天賜”,正出門中匾題寫“地饋”。整體建筑呈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分藍黃綠三色,象征藍天、黃河、大地生機。
在設計上,下面的方壇四方,上面的圓壇八面,呼應中華傳統(tǒng)黃河文化“天圓地方”的思想理念,而且象征中華民族“智慧圓融”而“道德方正”。黃河壇中下兩層的每一層漢白玉石望柱頭上,都精雕細刻以生動傳神的“十二生肖”動物形象。而每一層漢白玉石欄板之上,都精雕細刻著莊嚴神圣的“六十甲子神靈”雕像,這也是中國建筑史上第一次整理出六十甲子神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