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婦好墓M5∶1431玉琮
青綠色,有褐色斑點,內(nèi)外拋光。殘缺約二分之一。形制為外方內(nèi)圓的高體兩節(jié)柱狀小玉琮。制作較精,形制特殊。射口沿外凸,形成射口沿下收縮的頸部。在凸出的射口沿上施刻近平行的短斜線。射部平面為圓形。琮體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下兩部分形體相同,為琮體的方形四壁,并在上下八個角棱雕刻對稱蟬紋,蟬尾相對,蟬首眼紋已磨損難辨,利用側(cè)光依稀可辨蟬首部下的短橫刻線;琮體中段圓形內(nèi)收,并形成兩邊凹中間凸的三道寬帶弦紋,這三道凹凸弦紋與射頸部凹槽弦紋相同,施刻較粗糙,歪曲不直。通高4.8、射外徑2.36、射高0.73、射壁厚0.33厘米(圖二七~二九)。
圖二七婦好墓M5∶1431玉琮
圖二八婦好墓M5∶1431玉琮
圖二九婦好墓M5∶1431玉琮
這件玉琮形體較小,屬刻紋琮形玉管。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射口沿外凸并施刻短斜線,琮體為兩節(jié)并在上下八個角棱雕刻對稱蟬紋,兩節(jié)之間圓形內(nèi)收并施刻不是很規(guī)整的凹凸寬帶弦紋。這顯然是一件由齊家文化光素?zé)o紋小玉琮改制的作品。改制的年代,依據(jù)蟬紋的特點,似在武丁前期;而蟬紋磨損較重,更有可能是在武丁之前改制的。
12.婦好墓M5∶1003玉琮形器
青白色,有褐色斑,內(nèi)外拋光。形制為圓角方形矮筒狀玉琮形器。中孔為圓形,一端有不明顯的射部,另一端沒有射部。琮形器外壁刻紋較復(fù)雜。四個角棱上下施刻對稱蟬紋,蟬尾相對。蟬紋呈浮雕狀,圓形雙眼微凸,首部下的橫向刻線、尾部的尖弧形刻線以及蟬紋中脊的豎向刻線清晰可辨。相對的蟬尾之間施刻三四道短橫線。玉琮形器四壁分別施刻兩組上下對稱且相對的簡化獸面紋,簡化獸面紋以一道弧線連接兩個微凸的眼紋,又似圓點卷云紋。每組紋飾上部為小的簡化獸面紋,并由眼紋向兩側(cè)施刻三道橫線,其中上面一道刻線先向上再橫折;下部為展開的大的簡化獸面紋,在眼紋之間施刻兩道橫線。上下兩組簡化獸面紋之間施刻兩道橫向長線或數(shù)道豎向短線,兩側(cè)施刻豎向線條,似與上下橫邊線構(gòu)成紋飾外圍的邊框線。玉琮形器四壁的這些刻紋,線條不整齊,不流暢,而且已經(jīng)磨損得漫漶不清。另在一端近邊緣處有一小鉆孔,似桯鉆形成,應(yīng)為系孔。通高4.2、外徑5.5、壁厚0.2~0.4厘米(圖三○~三二)。
圖三〇婦好墓M5∶1003玉琮形器
圖三一婦好墓M5∶1003玉琮形器
圖三二婦好墓M5∶1003玉琮形器
這件玉琮形器紋飾較為復(fù)雜,主題紋飾是蟬紋與簡化獸面紋,而且呈浮雕狀。從玉琮形器一端存有不明顯的射部以及蟬紋位于玉琮形器四角棱等現(xiàn)象分析,這件玉琮形器是由外方內(nèi)圓的矮體玉琮改制的。其玉色青白,似由齊家文化光素?zé)o紋玉琮改制。玉琮形器四壁很薄,顯示在改制時剔去四邊壁較多。而蟬紋的浮雕狀尤其是凸起的圓眼與翅翼的浮雕形態(tài)較為明顯,顯示其改制的年代可能也在武丁之前。另外,這件玉琮形器四壁的簡化獸面紋,每組一小一大兩個呈上下結(jié)構(gòu),上部小的簡化獸面紋尚未嵌入下部大的簡化獸面紋內(nèi),這也顯示其改制的年代可能在武丁之前。
13.婦好墓M5∶999玉琮形器
乳白色,有黃、褐斑,內(nèi)外拋光。形制為外圓角方形內(nèi)圓的矮筒狀玉琮形器。兩端有射,射部平面為圓形。四個角面呈弧形凸面,凸面的上下四角為圓弧形,凸面上施刻四五道平行凹凸瓦壟紋。凸面之間形成四壁的豎槽。通高3.2、孔徑4.6~4.8、孔壁厚0.3厘米(圖三三~三五)。
圖三三婦好墓M5∶999玉琮形器
圖三四婦好墓M5∶999玉琮形器
圖三五婦好墓M5∶999玉琮形器
這件玉琮形器最主要的特點是四個角部的弧形凸面與其上的凹凸瓦壟紋以及凸面之間四壁的豎槽刻紋,類似特征見于甘肅靜寧后柳溝瓦壟紋玉琮(圖三六)。由此可知,這件玉琮形器是由類似后柳溝瓦壟紋玉琮這種玉琮改制的,改制過程中將瓦壟紋凸面四邊角做成弧形,并磨去了四壁豎槽邊棱,形成了四個弧形瓦壟紋凸面。靜寧后柳溝瓦壟紋玉琮可能是陶寺文化制作的[16],據(jù)此推測婦好墓M5∶999玉琮形器的原制作年代可能在陶寺文化時期。這件玉琮形器打磨光亮,可能在埋入婦好墓前已經(jīng)使用了很長時間,因此推測這件玉琮形器的改制年代可能在武丁之前。
圖三六后柳溝瓦壟紋玉琮
14.婦好墓M5∶595玉琮形器
青綠色,有灰褐斑,內(nèi)外拋光。形制為圓筒狀帶角突玉琮形器。角突很小,呈三角形,位于琮形器兩端的射部下,一周各四個,上下相對。射部已不明顯。上下八個角突的位置表明,這些角突是由方形玉琮四個角棱、角面改制而形成的。在一端近邊緣處,有兩個左右并列的小鉆孔。通高4、孔徑6.05、孔壁厚0.4厘米(圖三七、三八)。
圖三七婦好墓M5∶595玉琮形器
這件玉琮形器的主要特點是圓筒狀帶三角形角突,角突位于兩端,一端四個,另在一端有兩個小鉆孔。由于有的角突端面是平面,在角突平面之上保留有些微的射部,在角突之間的玉琮形器四壁保留了局部的平面。這些現(xiàn)象表明,這件玉琮形器是由外方內(nèi)圓的光素?zé)o紋矮體玉琮改制的,改制時還在一端鉆兩個小孔,使得這件玉琮的形制與使用方式都發(fā)生了改變。這件玉琮形器呈青綠色,雜質(zhì)少,與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出土的齊家文化玉器的玉質(zhì)接近,如喇家QMLM17∶15玉璧形飾(圖三九)[17]。據(jù)此推測,這件玉琮形器的原玉琮可能是齊家文化制作的。至于改制的時間,可能與M5∶999玉琮形器改制的時間接近,可能也在武丁之前。
圖三九喇家遺址出土玉璧形飾(QMLM17∶15)
上述分析表明,婦好墓出土的14件玉琮與玉琮形器,有13件原本是齊家文化或陶寺文化玉琮,其中9件在后期經(jīng)過了改制,至于改制的時間,有2件在武丁中期,有1件在武丁前期,有4件在武丁之前,還有2件只能定在武丁晚期之前。另外1件是良渚文化之后、商代武丁之前的作品。
二、婦好墓出土玉琮的使用功能分析
婦好墓出土的14件玉琮與玉琮形器,因不知其在墓中棺內(nèi)的具體位置,對于其使用功能,大都作為禮器而沒有作具體的分析。下面依據(jù)這些玉琮與玉琮形器的形制對其使用功能略作探索。
14件玉琮與玉琮形器,形制不同,使用功能可能也不一致。其中4件玉琮(M5∶947、1581、1230、1431)形體很小,可能只能作為管飾,如作為串飾的組合件或墜飾使用。
M5∶997玉琮的形制是一件鐲形玉琮,孔徑近6厘米,應(yīng)是手腕部的裝飾品,應(yīng)為手鐲。M5∶1050玉琮系截取原玉琮的一段改制而成,形體窄短,孔徑近6厘米,改制后的形態(tài)基本呈鐲形,也應(yīng)為手鐲。
M5∶595玉琮形器,形制為矮筒狀,孔徑較大,達(dá)6厘米,可套戴在手腕或手臂上。但這件玉琮形器的一端有兩個小系孔,其作用可能是便于插入細(xì)桿類物件將玉琮形器固定在所箍物體上,故這件玉琮形器可能是箍形器。M5∶1003玉琮形器,形制也為矮筒狀,孔徑約5厘米,其一端近邊緣處有一小系孔,表明這件玉琮形器可能也是一件箍形器。M5∶1051玉琮、M5∶998玉琮、M5∶999玉琮形器均呈矮筒狀,孔徑在4.4~4.8厘米之間,可能也是作為箍形器使用。其中M5∶595與M5∶1003玉琮形器都有小系孔,具體的使用功能可能相同,推測其可能是束發(fā)器或冠飾上的組合件。
M5∶916玉琮,形制為高體筒狀,孔徑較小,約3.8厘米,通高10.4厘米,顯然不能作為臂飾和腕飾使用,推測可能是套在人體其他部位使用的,暫稱為套具。
M5∶1244與M5∶594玉琮保存了玉琮的原貌,M5∶1244孔徑約5.5厘米,M5∶594孔徑約5.2厘米。這類玉琮在陶寺文化、齊家文化中可能都作為手腕部裝飾使用。如清涼寺M52∶1玉琮,出土?xí)r套在人骨左手上[18]。據(jù)此推測,這兩件玉琮原本的使用功能可能也是作為手腕部的裝飾。但它們沒有經(jīng)過改制,如果將它們與那些經(jīng)過改制的玉琮或玉琮形器一樣作為手腕部裝飾或箍形器使用,那么在商代晚期就顯得太不美觀了。因此,這兩件玉琮的使用功能目前尚不能明了,或許是作為資源、財富隨葬的。
歸納以上的分析,婦好墓出土的14件玉琮與玉琮形器的使用功能,大都作為裝飾品,個別可能作為資源與財富。
三、有關(guān)的三個問題
1.商王朝可能不專門制作玉琮
婦好墓出土的14件玉琮與玉琮形器,其中4件是商代晚期之前近千年的作品,9件是改制早期玉琮的作品,1件是在良渚文化之后商代武丁之前制作的手鐲,不存在商代晚期乃至整個商代制作的具有射部、角面等特征的嚴(yán)格意義上的玉琮。
婦好墓是商代王室墓葬,墓主婦好是一位地位顯赫的武丁一代的王后,在她的墓葬中沒有隨葬商代晚期乃至整個商代制作的玉琮,而是隨葬了早期玉琮以及改制早期玉琮的作品,這一現(xiàn)象似乎表明商王朝晚期乃至整個商王朝不專門制作具有射部、角面等特征的嚴(yán)格意義上的玉琮。
2.商王朝不存在作為禮器使用的玉琮
婦好墓出土的14件玉琮與玉琮形器的使用功能,除2件尚未改制的玉琮可能作為資源與財富外,其他分別是玉管、玉鐲、玉箍形器、玉套具,都屬于人體的裝飾物品。這些裝飾類玉琮與玉琮形器,大都是改制早期玉琮的作品。因為是作為裝飾品使用,所以在改制過程中,已經(jīng)完全忽略了射部、角面這些作為玉琮所具有的特征,而只是利用原玉琮的角面雕琢花紋。這種改制玉琮的裝飾類玉器,實際上不具有吳大澂所考證的作為禮器的玉琮的含義。
婦好墓是商代王室的王后墓葬,在她的墓葬隨葬器物中沒有作為禮器使用的玉琮,據(jù)此可推測商王朝不存在作為禮器使用的玉琮。
3.良渚文化之后一種玉琮(玉鐲)形制的探索
婦好墓M5∶997玉琮的形制是手鐲,雖然它具有射部、角面,但應(yīng)是作為手鐲使用。這件琮形玉鐲的形制與紋飾特征,顯示其沒有經(jīng)過改制,也不是商代晚期的作品,更不是陶寺文化、齊家文化的作品。
這件琮形玉鐲四個角面上的簡化獸面紋與四壁的豎槽特征,似與良渚文化玉琮有聯(lián)系,但又不是良渚文化玉琮,因為在目前發(fā)現(xiàn)的良渚文化玉琮中沒有見到此類形制與紋飾的玉琮,因此推測其可能是良渚文化之后的作品。
在長江下游良渚文化分布區(qū)域內(nèi),良渚文化之后大致是錢山漾文化與廣富林文化,目前在錢山漾文化與廣富林文化中也沒有發(fā)現(xiàn)此類形制與紋飾的玉琮。
婦好墓M5∶997玉琮的形制與紋飾特征似表明,它是良渚文化獸面紋玉琮演化的一種形式,是由良渚文化晚期獸面紋玉琮演化而來。只是目前不知道這個演化過程用了多少時間,可能不需要上千年的時間而到商代晚期才完成?;蛟S這是商代晚期使用的一件傳世品。
據(jù)此推測,婦好墓M5∶997玉琮可能是錢山漾文化與廣富林文化時期至二里崗文化時期的作品,是新認(rèn)識的一種琮形玉鐲。其具體的制作年代及原本的文化屬性,有待今后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
注釋:
[1](清)吳大澂《古玉圖考》,上海同文書局,1889年。
[2]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3]朱乃誠《齊家文化玉琮研究》,《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tǒng)文化學(xué)術(shù)討論會文集(七)》,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
[4]李百勤、張惠祥《山西·芮城坡頭玉器》,《文物世界》雜志社,2003年。山西芮城清涼寺曾稱為坡頭,最初在這里發(fā)現(xiàn)玉器時使用了坡頭一名。圖片系筆者拍攝。
[5]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商代墓葬》,第180頁,彩版三四∶2,科學(xué)出版社,2007年。
[6]朱乃誠《素雅精致隴西生輝——齊家文化玉器概論》,《玉澤隴西——齊家文化玉器》,北京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2015年。
[7]同[6]。
[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芮城清涼寺新石器時代墓地》,《文物》2006年第3期。
[9]蔡玫芬、蔡慶良《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第238、239頁,臺北故宮博物院,2012年。
[10]同[2]。
[11]同[3]。
[12]同[3]。
[13]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殷墟出土玉器》,第2頁下,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
[14]同[13],第2頁上。
[15]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等《天地之靈——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發(fā)掘出土商與西周玉器精品展》,第97頁,北京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2013年。
[16]同[6]。后柳溝玉琮圖片系筆者拍攝。
[17]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等《玉澤隴西——齊家文化玉器》,第104頁,北京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2015年。
[18]同[8]。
(文章來源:《文物》2017年09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