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2
升陽除濕防風湯
【來源】《脾胃論》卷中。
【組成】蒼術泔浸,去皮凈,四兩 防風二錢 白術白茯苓 白芍藥以上各一錢
【用法】上件咬咀。除蒼術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盞,納諸藥,同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空心食前。
【功效】健脾燥濕,祛風疏肝。
【主治】大便閉塞,或里急后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有血。
【方解】本證屬于脾虛濕滯,陽氣下陷,故治宜祛濕升陽,方中蒼術、白術、茯苓健脾燥濕,防風升陽除濕,白芍斂陰和脾。
【驗案精選】
1.慢性疲勞綜合征 胥某,女,51歲,于1989年5月6日初診。
患者自訴:反復全身困倦乏力,頭暈嗜臥1年余,伴納呆,面浮。
曾做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乙肝標志物檢查及監(jiān)測血壓等,均無異常發(fā)現(xiàn)。
曾服中藥真武湯、五苓散加減未效,遂請業(yè)師診治。
癥如上述,尚伴注意力不能集中,健忘,嗜臥而難入睡,身體困倦雖經休息其精神仍不能恢復。二便調暢,舌淡,苔白膩,脈沉細。
西醫(yī)診斷:慢性疲勞綜合征。綜合脈癥,屬中醫(yī)之濕困脾陽證,即沉困證。
故以升陽除濕防風湯加味,以除濕升陽、補養(yǎng)脾胃。
藥用:蒼術15g,白術10g,白芍10g,茯苓 15g,防風12g,黨參15g,黃芪30g,蘇葉10g,甘草6g。水煎服,日服1劑,服藥8劑后諸癥悉除。隨訪6月未見復發(fā)。
2.萎縮性胃炎 張某某,女,35 歲,干部。
1985 年10月9 日初診。主訴:胃脘脹痛年余。癥見胃脘疼痛且脹,惡心,食欲不振,食后脘脹,大便溏薄,解而不暢,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精神倦怠,舌質淡紅、苔白而膩,脈濡緩。1985 年7月12 日纖維胃鏡報告:胃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相為主,診斷為萎縮性胃炎。
證屬濕濁阻胃,升降失調。
脾胃均屬于土,但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氣喜升,胃氣宜降。
患者舌苔白膩,大便溏薄,精神倦怠,脈濡緩為濕邪之征。
濕濁阻遏于胃,胃氣不降,清氣不升,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故脘痛且脹,惡心,食欲不振,食后腹脹等癥。
治當除濕、升清、降濁。
選用東垣升陽除濕防風湯,藥用蒼術 12g、白術 10g、茯苓 10g、防風 10g、白芍6g、柴胡6g、砂仁6g、麥芽6g。
服5劑脘痛減輕,惡心消失,食欲增進,大便正常。原方服至1月,脘痛顯著減輕,面色轉紅潤,苔轉薄白,脈緩。
改用歸芍六君湯續(xù)服2月,癥狀消失,食欲正常,體重增加。復查胃鏡:胃黏膜紅白相間,以紅相為主。囑常服歸芍六君湯調理,觀察至今,未見復發(fā)。
3.老年性便秘 林某某,74歲,干部。
患便秘1年余,但大便并不干結,臨廁努掙,排便困難,三五日1次,腹脹,噯氣.納減神倦,口干口黏,不欲飲水,舌質淡紅、苔白厚而膩,脈緩。
證屬氣虛濕阻。
便秘一證,臨床多見實熱與陰虛,本例患者雖有三五日不解大便,解而不暢,但大便并不干結,可見并非實熱,亦非陰虛腸燥所致。
因其有納減神倦、舌淡,為氣虛之征。
腹脹噯氣為胃腸氣機阻滯,口干口黏,不欲飲水,苔白厚而膩為濕阻于中。
故診為高年氣虛,傳導無力,兼濕濁阻于胃腸。
選用東垣升陽除濕防風湯減去白芍,用蒼術10g以化濕濁,黃芪20g、白術10g茯苓6g以益氣健脾,防風10g以升清,枳實6g、檳榔6g以行氣通腑,并佐麥芽以消食和胃。
服1劑,大便通暢,服至3劑,諸癥悉除。后常以黃芪30g濃煎沖服砂仁末1.5g調理。
4.功能性水腫 張某,男,43歲。自訴雙下肢水腫4月余,多次尿常規(guī)、腎功能和腹部B超檢查均正常,曾用中西藥治療不效。
癥見:雙下肢輕中度凹陷性水腫,顏面浮腫,身重腰痛,頭暈體倦,面色晦暗,多夢易醒,納食不振,二便暢,舌瘀暗,苔白膩,脈弦細弱。
西醫(yī)診斷:功能性水腫。
綜合脈癥,中醫(yī)診斷:水腫,證屬脾虛濕困,肺脾腎功能失調。
以升陽除濕,調理肺脾腎功能為治,投以升陽除濕防風湯化裁。
藥用:蒼術15g,白術12g,白芍15g,茯苓15g,防風12g,黨參15g,黃芪30g,薏苡仁30g,丹參20g,川芎10g,甘草6g。水煎服,日服1劑。
5月19日復診,患者服藥6劑后,水腫已基本消退,惟多夢,腰酸痛,腹脹,納食不馨,舌脈如前。宜守方去丹參、川芎,加淫羊藿 15g,澤瀉 15g。再服6 劑,后以六君子湯加味而收功。
5.盆腔炎 張某,女,44歲,1989年3月12 日就診?;颊甙讕г龆嘟?年,曾經婦科檢查未發(fā)現(xiàn)器質性病變,婦科B超提示盆腔炎,經治遷延不愈。
診見:白帶量多,質稠無臭,連綿不斷,伴面色觥白,頭暈倦怠,身痛肢冷心悸少氣,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膩,脈象細弱。
乃脾虛濕陷,傷及任、帶二脈之候,屬中醫(yī)學之帶下病。
治當健脾益氣、升陽除濕,擬升陽除濕防風湯加減。
藥用:蒼術15g,白術12g,白芍15g,茯苓15g,防風12g,黃柏12g,牛膝12g,薏苡仁30g,澤瀉15g,黨參20g,黃芪30g,甘草6g。
3月19日復診:服藥7劑后,患者帶下量減,精神轉佳,四肢變溫,納食增進,大便始調。頭暈身痛,心悸少氣等癥已除。舌淡,苔白,脈漸有力。效不更方。續(xù)進6劑,余癥均愈。
6. 神經官能癥
周某,男,40歲。自訴睜眼困難2月,曾住院檢查無器質性疾病,診為神經官能癥,按西醫(yī)正規(guī)治療無效。迭服中藥溫膽湯、越鞠丸類收效甚微。
癥見:患者睜眼困難,努力睜眼時感胸悶,憋氣感,自覺需擺脫牽扯頸部肌肉眼睛才能睜開,睜眼后或閉眼時,胸悶等癥狀消失,伴肢軟乏力,嗜臥難寐,時時便溏不爽。舌淡,苔白膩少津,脈弦細。
乃肝郁脾濕,經脈不利,屬中醫(yī)之郁證。治當疏肝解郁、健脾除濕。方選升陽除濕防風湯合越鞠丸。
藥用:蒼術15g,白術12g,白芍15g,茯苓15g,防風12g,川芎15g,香附12g,梔子12g,神曲15g。服藥1周,癥狀減輕。效不更方,續(xù)用1周而愈。
【臨證提要】本方具有健脾柔肝之效,是肝脾同治的佳方。
現(xiàn)代用于脾虛肝郁濕困所致的慢性疲勞綜合征、盆腔炎、水腫等的治療。
如脾虛加黨參、黃芪。
血瘀加丹參、川芎。
濕熱重加澤瀉、黃柏、薏苡仁。
肝氣郁滯加川芎、香附、梔子。
本證,見脹滿、大便閉、脈實者方能用泄藥,若屬脾胃不足濕困所致,泄之反而加重病情。
因此,李東垣特別強調:“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致病重,反郁結而不通?!?/p>
聯(lián)系客服